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疮疡经验全书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
疮疡经验全书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
“疮疡经验全书”
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疮疡经验全书
又称《窦氏外科全书》。
外科着作。
原题宋窦汉卿撰。
十三卷(一作十二卷)。
汉卿有《针经指南》已着录。
据考,此书实为汉卿裔孙梦麟辑补明以前医籍并增经验诸方于明隆庆三年(1569)成书。
卷一,为咽喉、牙、舌诸证,包括缠喉风、乳蛾、喉痹、重舌、木舌、牙宣等;卷二,为头面部疮毒,包括发脑、顶门痈、眼丹、面风毒等;卷三,为胸腹腰肋部痈毒,包括肺痈、肚痈、乳痈、腋疽等;卷四,为手部诸毒疮及搭手、流注、发疔等;卷五,为委中毒、臁疮、阴蚀疮、坐马痈、湿毒疥疮等;卷六,为腿膝足部诸证,如鹤膝风、跟疽、膝腿毒、诸瘤、鞋带疮等;卷七,为大麻风、癞、冷疳、痔漏等;卷八,为痘疮形症;卷九,为疮疡各种外治法及汤、散、膏、丹方;卷十,为用药、脉诀、五脏图说、决生死治法;卷十一,为杂症奇方;卷十二,为怪症及小儿杂症方;卷十三,为霉疮证治。
全书资料丰富,所载不限于外科疮疡,余如五官、皮
肤性病、小儿科、诊法及解剖等亦有述及。
各病证有论、有图、有方。
于临床较有参考价值。
资料多为引录其他医书,但未标明出处。
内容颇庞杂,编次杂芜,书名与内容不尽相符。
有明三衢大酉堂刻本(残卷),康熙十五年(1750)五云楼刻本。
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据五桂堂本重镌本,清经元堂刻本。
国内外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及学习现况资料

国内外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及学习现况资料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典籍得以进行数位典藏和传播,方便了广大的医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学习和研究。
本文将就国内外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及学习现况资料做一个介绍。
一、国内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近年来,国内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取得了许多进展。
各级图书馆和中医药文化机构积极参加典籍的数字化建设,不断扩大中医药典籍的数字化范畴。
目前,一些较为重要的中医药典籍,如《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已被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了公开展示。
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数字图书馆是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的重要窗口,数字化荐医药古籍600 多种,是中医药古籍普及、保护及传承的有效手段。
二、国外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同时,国外也同样对中医药典籍的数字化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国外,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已经进行了大批量中医药文献和典籍的数位化,已经建立了含大量中医药典籍的“国际计算机图书馆”(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提供给全球研究者免费查阅。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将中医药的典籍以及其它中医药方面的资料数字化,并上传到了互联网上。
这些数字化资源的建立为全世界的中医药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和研究渠道。
三、中医药学习现况随着中医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倡导,中医药学习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中医药相关的专业,如中医学、中草药学等。
通过网络学习也日益便捷,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开始推行中医药在线教育,让中医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中医药典籍数位典藏的发展和数字化处理已成为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带来了许多极大的便利和提高。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作者
作者不详,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
03 成书时间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学术思想
01 重视预防
主张“治未病”,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02 脏腑论
提出“脏腑论”,认为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对疾 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03 经络论
初步形成了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 血的通道,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概述 • 《伤寒杂病论》 • 《黄帝内经》 • 《五十二病方》 • 《千金翼方》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01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是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集合,涵盖了 中医、中药、针灸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
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学术思想
01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02
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各个系统的运行和
协调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03
主张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来预防和治疗
疾病。
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黄帝内经》的理 论和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望、闻、问 、切等多种方式获取病情信息,进行综
共52卷,分为16部 ,60余类,约190万 字。
学术思想
坚持“药食同源”的理论,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 应以饮食为主。
提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息 息相关。
强调脏腑理论,认为五脏六腑的功能对身体健康 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东垣试效方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
东垣试效方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
“东垣试效方”
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东垣试效方
亦名《东垣先生试效方》、《东垣效验方》。
方书。
金李杲撰。
九卷,杲有《脾胃论》已着录。
本书系其经验效方,经其弟子罗天益辑录、整理,成书于至元三年(1266)。
约十万字。
卷一,分药象、饮食劳倦、燥热及发热等三门。
卷二,分心下痞、中满腹胀、五积、心胃及腹中诸痛等四门。
卷三,分呕吐、衄血吐血、消渴、疮疡等四门。
卷四,分妇人、小儿二门。
卷五,分头痛、眼、鼻不闻香臭等三门。
卷六,分牙齿、腰痛二门。
卷七,分大便结燥、痔漏、泻痢肠澼等三门。
卷八,分小便淋闭、阴痿阴汗及臊臭二门。
卷九为杂方门。
计二十四门,列论二十七篇。
每门之下,先有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各证候之病源、治法,后列方药。
共辑方二百四十余首,医案医话二十余则。
其论阐理透彻,辨析至微,其方药味多而不杂,法度严谨,切于实用。
反映了“补土派”之特色。
其治疗大头瘟、绿翳瞳肿等验案,对后世也颇有启迪。
对研究李杲之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均有实用价值。
有元刊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明刊倪维德校刊本之影印本。
中医药诗词典故

中医药诗词典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医药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典籍丰富多样,其中许多诗词典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医学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中医药的诗词典故。
首先要说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典故。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记载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
有一首著名的医学诗词:“勿使寒温病,非其所主也;唯使二九病,此其所主也。
病从寒温本;本养者强,不养者寒。
”这首诗词意在告诫人们在寒冷天气时要避免受凉,以免引发寒邪而患病。
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次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首诗:“芝、兰及桂,尽设深林;黄精、甘草,盛于幽谷。
五肝蠡、二羽俱来,灯却星星串照耀。
”这首诗描绘了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显示了孙思邈对中药材的深刻了解和对中医药传统的推崇。
再者是《本草纲目》中的一首诗:“草木省识,良由草木有情,春夏秋冬,无不祗适。
如是则病之知趣,药之知归,胃知病之始,脏知病之终,脏胃之外则型之是非,色之长短也。
死则五气之终灭,生则四时之谐调。
”这首诗阐述了草木有情、有味、有色、有气,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的医药理论。
这也体现了中医药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另一首《伤寒杂病论》中的诗:“寒厥衰叠痰凝结,神机中坏切宜调。
”寒厥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是因为体内阳气虚弱,外来寒邪侵袭导致的病理现象。
这首诗呼吁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体现了中医药注重及时调理的治疗原则。
最后要提到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以其对中药材的广泛研究和深厚医学知识著称,他的医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有一首诗:“鸡头白耳蒿,野外绵绵如缕少。
根进羽毛似葱花,气凉乌日头,种子紫白偏。
”这首诗描绘了鸡头白耳蒿这种草药的形态特征,李时珍借此展示了对中草药材质地、气味等特征的深入研究。
中医药诗词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医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展现了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特点。
秦朝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

秦朝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秦朝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秦朝时期的两部重要医药典籍,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医学乃至整个中医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两本典籍的起源、内容和对中医药学的贡献进行探究。
【一、黄帝内经的起源与内容】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一个关于医学的对话。
它相传是由秦朝时期的医学家所创,但在秦朝仅为流传民间,直到汉朝才正式成书。
《黄帝内经》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被视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源头,对后世的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该书还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包括疾病分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神农本草经的起源与内容】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草》或《本经》。
它是在秦朝时期由草药学家神农氏编纂而成。
《神农本草经》的编著旨在记录各种草药,记载了各种草药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这是最早系统记载草药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神农本草经》按照草木、虫兽、矿石等分类进行记载,详细描述了每种草药的性状、功能和用途。
该书还提供了草药的采集、制药和应用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编纂完善了古代中医对于草药的认识,为中草药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药学的贡献】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都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对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它提出了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为后世医学乃至整个科学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该书详细记载了疾病的分类与辨证施治,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指导。
其次,《神农本草经》记录了丰富的草药信息,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利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该书按照草木、虫兽、矿石等分类详细记述了各种草药的性状、功效和应用,为后世的草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两部典籍共同强调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综合性,提出了治病与养生的观念。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备急千金要方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备急千金要方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备急千金要方”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
方书。
唐孙思邈(约581-682)撰。
三十卷。
思邈世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博通经史百家,治验丰富。
唐太宗等屡聘其任国子博士等职,皆不就。
长期居住民间,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不避寒暑。
为唐代着名医学家,另撰有《千金翼方》等。
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繁,求检至难,乃博采群书,删裁繁复,归纳整理,于永徽三年(652)撰成此书。
作者以人命贵于千金,故名。
卷一为序例,包括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二至卷四为妇人方;卷五为少小婴孺;卷六为七窍病;卷七为风毒脚气;卷八为诸风;卷九至卷十为伤寒方;卷十一至卷二十为脏腑病方,系按脏腑顺序排列诸内科杂病及方药;卷二十一为消渴、淋闭、尿血、水肿;卷二十二为疔肿痈疽;卷二十三为痔漏;卷二十四为解毒并杂治;卷二十五为备急;卷二十六为食治;卷二十七为养性;卷二十八为平脉;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为针灸孔穴主治。
总计二百三十二门,载方约五千三百首。
书中提倡医德,重视妇儿保健,对方药、食疗、养生、防病等论述颇精。
孙氏重视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出用鹿靥、羊靥治气瘿(甲状腺肿),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羊肝、牛肝治夜盲症,治绦虫用槟榔等,一直沿用至今。
对针灸法研究亦有灼见,重视针、灸并用,针药结合,并总结出阿是穴。
对鬼神致霍乱、服石长生等持批判态度。
全书较系统地反映和总结出自《内经》以后、唐初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颇高的着作,后人赞为“妙尽古今方书之要”。
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但其间亦杂有糟粕。
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刊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影印本。
郑家铿《唐代名医孙思邈及其〈千金方〉》(《福建中医药》,1981.4.58)、孙溥泉《关于孙思邈〈千金方〉方剂成就及其对后世影响》(《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0.3.20)可供参考。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陈修园医书三十六种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
陈修园医书三十六种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
“陈修园医书三十六种”
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陈修园医书三十六种
丛书。
清陈念祖等撰。
一百一十三卷。
陈氏有《长沙方歌括》已着录。
是书系在《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基础上,又增辑清人医着十五种。
增辑有佚名氏《咽喉脉证通论》一卷,耐修子撰《白喉治法抉微》一卷,佚名氏《急治喉疹要法》一卷,曹心怡撰《喉痧正的》一卷,佚名氏《太乙神针》一卷,何其伟撰《救迷良方》一卷,庄一夔撰《福幼编》一卷,陆乐山撰《养生镜》一卷,韩善征撰《疟疾论》三卷,张子培撰《春温三字诀》一卷,唐宗海撰《痢疾三字诀》一卷,张登撰《伤寒舌鉴》一卷,亟斋居士撰《大生要旨》一卷,毓兰居士辑《保婴要旨》一卷和王惟德撰《外科证治全生集》一卷。
此本不多见。
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经香阁书庄石印本,光绪间吴闽医学书局石印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二、医疗器械的基本质量特性1.安全性。
电气安全、细菌感染和生物相容性安全2.有效性。
三、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保证1.医疗器械的注册产品标准。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四、医疗器械产品的分类1·第一类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手术器械的大部分、听诊器、医用x线胶片、医用x线防护装置、全自动电泳仪、医用离心机、切片机、牙科椅、煮沸消毒器、纱布绷带、弹力绷带、橡皮膏、创口贴、拔罐器、手术衣、手术帽、口罩、集尿袋等。
2.第二类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体温计、血压计、助听器、制氧机、避孕套、针灸针、心电诊断仪器、无创监护仪器、光学内窥镜、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恒温培养箱、牙科综合治疗仪、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等。
3·第三类置人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体外震波碎石机、病人有创监护系统、人工晶体、有创内窥镜、超声手术刀、彩色超声成像设备、激光手术设备、高频电刀、微波治疗仪、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x线治疗设备、200mA以上x线机、医用高能设备、人工心肺机、内固定器材、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肾、呼吸麻醉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血器、CT设备等五、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1.产品注册。
2.监督抽查。
3.广告管理。
第二节家庭常用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一、卫生材料及敷料医用纱布、医用绷带---分无菌方式及非无菌方式创可贴---生物性能:无菌、无细胞毒、不致敏、无皮肤刺激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要求:无菌、无热原注射器---无溶血反应、无急性全身毒性三、体温计①先检查玻璃泡有无裂纹情况,否则进入体腔,万一水银溢出,可能引起水银中毒。
②测体温前要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
四、血压计应有良好的气密性,且不应漏水银五、手持式家用血糖分析仪六、助听器---属电声专业类的产品七、避孕套八、制氧机氧立得---最好只做应急用或外出时使用,有一定副作用,不适宜长期使用九、拔罐器1、禁用拔罐器治疗的病症---严重疾病均要禁用,但未提及外感、咳嗽、风寒、腰腿痛等拔罐器的选购与拔罐法的禁忌禁用拔罐疗法的病症或部位主要有:(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9)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
(11)婴幼儿。
(12)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
2、罐具分竹罐、陶瓷罐、玻璃罐十、灸具艾叶的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者为优,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者为劣艾绒制品1.艾炷2.十一、针具1.毫针-----短毫针: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用长毫针: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做深刺和某些腧穴做横向透刺之用2.三棱针:治疗瘀血证、实热证、急症---刺络放血疗法3.皮肤针,又称为小儿针:调整脏腑功能,通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4.皮内针:适用于持续留针的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5.其它针具:火针、芒针课堂练习题A型题1.创可贴包装上应有A.无细胞毒性字样B.无菌字样C.无皮肤刺激字样D.不致敏字样E.洁净不渗膏字样参考答案:BX型题2.根据国家对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属于第三类产品的有A.针灸针B.X线治疗设备C.植入式心脏起搏器D.一次性使用输液器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考答案:BCD在线练习: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A型题:1.能消炎解毒、和胃止酸、消食化痞的藏成药是A.洁白丸B.仁青常觉C.大月晶丸D.八味沉香散E.十一味金色丸答案:C2.藏药理论认为,土元和水元生A.苦味B.甘味C.辛味D.涩味E.咸味答案:B3.蒙医理论中,三根包括A.赫依B.精华C.希日D.红白精E.巴达干答案:ADE第六章药学咨询服务A型题1.需要执业药师向患者作特别提示的是A.当患者购买贵重药品时B.当患者购买非处方药时C.当患者购买近期调价的药品时D.当患者购买需特殊贮存的药品时E.当患者购买有效期内的药品时答案:D2.执业药师应向患者特别提示的情形是A.当患者购买贵重药品时B.当患者购买非处方药时C.当患者购买近期调价的药品时D.当患者购买有效期内的药品时E.当患者所购买药品的说明书近期有修改时答案:EX型题3.药师与患者之间良好沟通的意义有A.减少药疗事故的发生B.解决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问题C.获取患者的信息D.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E.提高用药的有效性答案:ABCDE4.药历的主要内容有A.患者的基本情况B.药学监护计划C.联合用药情况D.非药物治疗情况E.药物治疗的成本计算答案:ABCD第十三章中药文献与信息练习题A型题1.堪称为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是A.《普济方》B.《本草纲目》C.《金匮要略》D.《太平圣惠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答案】E2.专卷收载民族药的药物专著是A.《普济方》B.《本草纲目》C.《太平圣惠方》D.《中华本草》E.《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答案】DX型题3.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A.药用辅料B.药材及饮片C.植物油脂和提取物D.成方制剂和单方制剂E.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答案】BCD4.我国的药品标准有A.《中国常用药品集》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答案】BCD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A型题1.要求气密性良好的医疗器械是A.水银血压计B.血糖分析仪C.电子体温计D.一次性注射器E.一次性输液器【答案】A2.拔罐法不适宜使用的病症不包括A.急性外伤性骨折B.白血病C.外感风寒D.皮肤肿瘤E.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答案】C3.能够进行放血的针是A.三棱针B.七星针C.梅花针D.毫针E.芒针【答案】A4.医疗器械的基本质量特性是A.有效性和适用性B.经济性和适用性C.安全性和可靠性D.可靠性和追溯性E.安全性和有效性【答案】E5.要求市售医疗器械产品必须无菌的是A.医用纱布B.医用棉花C.医用绷带D.医用橡皮膏E.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答案】EB型题A.心电图机B.避孕工具C.手动轮椅D.手术器械E.心脏瓣膜6.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监护的医疗器械是【答案】A7.用于解剖、生理、替代和调节的医疗器械【答案】EA.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B.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C.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D.第四类医疗器械产品E.第五类医疗器械产品8.医用脱脂棉和医用脱脂纱布属于【答案】B9.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属于【答案】CX型题10.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的是A.人工心脏瓣膜B.橡皮膏C.医用脱脂棉D.医用脱脂纱布E.弹力绷带【答案】CD11.艾绒的制品有A.艾炷B.纯艾条C.太乙针灸条D.雷火针灸条E.常用药艾条【答案】ABCDE12.禁用拔罐疗法的病症有A.急性外伤性骨折B.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C.风寒感冒头痛D.传染性皮肤病E.精神分裂症【答案】A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