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所以,文明发展的进程没有意料之外,每一个转折都是先贤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才玉汝于成的。理解文明的进程,要了解动物生存模式向社会生存模式的转折,要理解动物掠夺习性和创造交易生存资料模式的差异,要懂得化解协调、合作共赢优于霸权、暴力的社会形态运行,要认同科学理念和大众意愿相促进以完善情理法度的社会价值。而以上所有的决定因素都是人的力量达成,没有意想不到,也不存在无能为力。
新的世界,新的时代,新的人。鲁迅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敢于拿来,才是不随波逐流,才是敢于作为。
朋友们,勇敢地应对命运的转折,于无力处用力,在无为处有为,你将会做出无愧于世界、时代和生命的不俗成绩。
下水文三
文明的进程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专题八2020年上海卷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1篇) 【2020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分作文这样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给表弟的一封信文 |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清远市第三中学叶海敏亲爱的表弟:展信安好!今天看你的朋友圈发的消息说,世上转折,总是意想不到,人永远无能为力。
我感到很惊讶,一向自信的你何以会有如此感慨?如此消极的想法,似乎认为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
我要对你说,积极面对,路永远在脚下。
今年对你来说确实是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首先是你的外贸生意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已经无以为继,关门大吉;其次是连续两年考研失败,让你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怀疑。
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只要你坚持,你一定可以冲破乌云,拥抱骄阳。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许多转折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能够在疫情之前做好准备,例如把生意扩展到国内市场,尽管疫情严重,外国订单全部取消,你也可以通过国内的市场来消化你的商品,绝对不至于无以为继,关门大吉。
此外,你的两次考研,都只是差之毫厘,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你复习的时间不够,如果你能提前两个月进行复习,也不至于每次总是差那两三分考不上了。
相信人定胜天,相时而动。
只要肯努力,上天是不会亏待努力的人的。
尽管你的外贸生意已经无法做下去了,但是你还是可以借助你的资源发展其他领域的生意。
适时而变,也是面对转折的一个重要手段。
受疫情影响,山东的一家幼儿园利用自身的条件转行卖起了烧烤,幼儿园的老师有健康证,有充足的桌子和椅子,结果他们通过烧烤生意,解决了老师们的生计问题,成功自救。
红遍全球的李子柒也是顺应了自媒体这个风口,成功创立的自己的特色品牌并顺利走向世界。
信命不由天 2020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

2020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
【上海卷作文题回放】
作文。
(70分)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
信命不由天
★上海一考生
人是有信仰的,我们坚信命不由天可现实却是,有许多人在变故面前噤了声。
他们或因一时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因飞来横祸而跌倒无法起身;“佛系青年”越来越多,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把“听天由命”奉为处事的圭臬……
“反正努力了也没用”“再怎么小心,都避免不了天灾人祸”,这是一种消极颓废,是精神消亡的开始,是模糊自己才能的虚无。
试想,当一个尚值青春年华的少。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上海卷)考场佳作精选(3篇)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上海卷)考场佳作精选真题回放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佳作精选心存敬畏,事在人为上海考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世上虽然有许多重要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更不代表人要因此而丧失斗志与勇气。
如果只是因为无法预料的转折就丧失信心和动力,那与因噎废食有何区别?因种种原因,人们面临突如其来的大转折总有种无力之感。
2020年,本应是欣欣向荣、发展前景大好的一年,可谁能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会在瞬间席卷全球呢?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许多个美满的家庭,就这样被永远地埋葬在了乍暖还寒的春日。
作为身处其间的个体,我们都饱受了无奈与悲恸,体味了世事无常和人类的渺小。
可即便如此,我们在此期间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逆行者”前赴后继,以一己之力抗争着,奉献着。
正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重要品质,我们才会如此受打动。
相比西方国家群体免疫下的一片乱局,我国能良好控制疫情,广大医护人员有着很大的功劳。
转折的出现有其偶然性,但又有必然性。
有的转折出现是突如其来的,但有的则是源自缓慢而持久的积累。
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对将会发生的所有事不仅要有思想准备,还要有相应的物质准备。
当变故真正出现后,从容应对,不要慌不择路。
而对于那些无法预料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了,也要去从容面对和处理。
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固然显得渺小,但事在人为,如果不拼一拼闯一闯,怎么知道结果如何呢?就像傅雷所说:“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当然,我们在面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对自然、社会及他人抱有敬畏之心,事在人为不代表我们要去打破自然规律逆天而行,忽视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否则只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2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202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了,本文整理了上海作文题目以及范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范文:你,是哪只“蝴蝶”?疫情期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一位年轻人在车间,拿着满堆的口罩,嬉皮笑脸地擦拭着自己鞋子。
这视频流传后,很多网友表示非常愤怒和不理解。
厂方解释:“这是工厂调试机器,物料都是测试的,不是产品,没必要这样大惊小怪。
”面对这件事,人民网发声:要一查到底,依法严惩。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就是在这样“意想不到”时发生了,因为,视频“点击率”的飙升,这个“短视频”一下子产生了“全球效应”:某些国家,因此质疑中国口罩的标准与安全性;某些国家,就此宣布停止从中国进口口罩,原先的合同作废;某些国家,趁机造谣惑众,以此为佐证,给“中国制造”抹黑。
我想,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这位年轻人是绝对“意想不到”的。
我就开了个玩笑,我就玩了玩手机,我就上传了个视频。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重大转折”,你担当得起吗?你有挽回的可能吗?60年前,气象学家爱德华说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具有诗意的气象学诠释,道理很简单,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一个不经意的小行为,能引起全球性的连锁反响。
用口罩擦拭鞋子的年轻人,已然成为了刮起“龙卷风”的那只可恶的“小蝴蝶”。
这时候,这些口罩是不是废料,已经没有办法作出解释了,因为“风”已经刮了,而且越刮越大,难以停下来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企业信誉、国家形象,要毁掉它,有时候,就是这么一只小小的“蝴蝶”。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已经完全没有国界,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你的一句话语,一段视频,可以瞬间传遍世界。
为大势趋,驭势者胜 2020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

2020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上海卷作文题回放】作文。
(70分)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为大势趋,驭势者胜★上海一考生我看向历史那波澜壮阔,想要追寻人们改造历史,抒写灿烂的篇章。
可单调而乏味的是,许多重大转折都是于意想不到之时发生的,似乎我们愈想有所得,机会愈会如流沙般从我们指缝间溜走。
于是有人说,我们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人定胜天”终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倒不如听天由命,草草了却这一生。
这话看上去的确毫无破绽:多少人试图打破规则,最终被规则反噬;又有多少人浑浑噩噩,臣服于事物的发展,却也过得安逸。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始终坚信所谓转折,绝非偶然,比起天命说,我更觉得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周瑜留下赤壁之战的佳话,并不是天佑蜀吴。
而后三分天下的巨大转折,虽令人意外,也绝不是客观世界控制的。
真正改变这一切的,是一兵一卒、一朝一夕的精心准备,是主将脑海中的灵光一现,是集腋成裘,是聚沙成塔。
荀子曾言:“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诚然,这话有些过于绝对,可足以让我们醍醐灌顶。
也许大多数人囿于生活的角落,面对宏大的历史潮流惶惶不可终日,所幸依旧有敢于向这世界反抗的人,他们以未来为赌注,舍命下一场生死棋。
知不可为而为之,自是苍凉而悲壮,可谁又能保证为之之后不会有所收获呢?犹记得一个世纪以前,我国人民还是被列强欺侮的“东亚病夫”。
依着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中华民族似乎要失败而归于缄默了。
可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刻在骨子里的骄傲又岂容侵略者在我们的土地上肆虐?于是无数人民开始反抗,开始振臂高呼,开始直面历史,最终抒写了意料之外的结局。
历史为我们留下的问卷确实是“在劫者难逃”,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坦然接受,试着改变。
2020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上海卷高考作文5篇

2020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上海卷高考作文5篇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上海卷高考作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2020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一投向未来,改变自己就是最美的存在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给文学界传达了一种理念,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最终解释权,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才最重要。
这听上去很伤感,世界知名的大文学家,连自己孕育的精神产品都做不了主,更别说社会中的芸芸普通人,好像更没法决定自己在世间的去留。
这么一想,个体的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场景切换、社会变迁更是完全无能为力,时代的“微尘”下,每个人都很卑微。
真的是这样吗?2020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将人类社会置于危难之中,很多人的命运轨迹被改变。
有稳定工作的人突然失业,猝不及防下面对中年后的再就业;有信心满满创业的小商户遭遇重大打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有莘莘学子无法回校,遗憾中结束了大学生涯……很多事情往往给人一种命运的悲观感和生活的无力感。
但在面对惨淡的洪流之时,总有人在自不量力地还手。
身患重病,仍在疫情期间每日休息不到3小时“连轴转”的张定宇医生;面对复杂雷场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的杜富国战士;把论文写满高原,高山瓦砾中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钟扬教授……发现没有,他们从不强求对事情的掌控感,面对人生中的意外转折总是选择点燃自己,尽力而为,能起多少作用,就做多少事。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现在的社会是功利的焦虑社会,每个人都处在“剧场效应”之中,一旦有人要“站起来看戏”,就会引发群体效仿,竞相竞争。
家长比孩子,学生看成绩,职场较进步,每个人都在焦虑的莫比乌斯环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可不必如此,提一句形而上的建议,请在自己的诗意里栖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范文
封寿炎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全民八卦”时代。
明星名人的婚恋隐私、衣着品味被人津津乐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人生活也被人评头
论足。
喜欢评价别人生活的人,名声往往不太好。
整天拿别人道德说事,是谓“卫道士”;整天刺探传播别人隐私,是谓“八婆”;整天挑拨
是非,是谓“长舌妇”;刻薄尖酸、揭人短处,是谓“毒舌”——看看,都不是什么好词儿吧?
明知不好还热衷于评价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着时代社会根源。
价值观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个人选择,“百花齐放”的同时,“众口难调”就难以避免。
比如说,以前人们的头发又黑又直,但后来有人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烫得比方便面还卷。
站在不同立场,观点各异、好恶不一的人们,就有人喜欢,有人厌恶,评头论
足就在所难免。
极端的人还会付诸行动——喇叭裤刚流行时候,就
有反对者剪别人的裤腿。
“评价他人生活”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
任何社会都有主流
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公序良俗,这些规范要贯彻到生活中,社会评
价必不可少。
它能使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得到煲扬,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贬抑,进而激浊扬清、匡扶世风。
但俗话说“过犹不及”。
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品头论足一番,那不是健康的社会评价,而是庸俗八卦。
评价他人的“度”在哪些?
一般认为,可以评价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属性的部分,不应评价属
于私人属性的部分。
比如在公共场合是否排队上车、随地吐痰,这
些行为具有公共性,属于公共道德,就应该纳入到社会评价的范畴。
但是那些私密生活、个人隐私,比如情感婚恋、个人偏好,只要不
违反法律、不妨碍他人,个人就可以自主决定、自由选择,别人不应该过多窥探,过多评价。
评价他人的生活还有“政治正确”的问题。
对一些生来注定,又容易引发争议的事项,不应过多评价。
在欧美国家,最典型的就是种族肤色。
在我们国家,当一个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阶层属性偏于负面,最好也不要评价。
喋喋不休评论别人的出身和长相,开口闭口“地图炮”,不但“政治不正确”,还显得缺乏教养。
当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评价、如何评价他人生活时,最好的原则是“慎言”。
因为,“理解和宽容”是珍贵的美德。
赵翰露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他人评价之中。
说到他人评价,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喜欢”;特别是,被评价自己的生活。
不犯法的前提下,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不是么?何用他人指指点点?
但“评价”,却是逃不开的。
且不论不属于“生活”范畴的评价——升学、求职时,赤裸裸的“评价”基本上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单说属于“生活”范畴的评价——恋爱,岂非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活的全方位评价?结婚?应该是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生活的全方位评价吧?
所以,撇开“评价”本身正当与否,想要停止被他人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理,想要克制住自己评价他人的欲望,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英文中有个很常用的词:“don’tjudge”,直译过来就是“不要评价”。
当你指摘美国总统奥巴马是黑人、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的时候,肯定会有人认真地告诉你“don’tjudge”;但如果你表扬他有耶鲁法学院学位、生活健康、演讲能力极强时,恐怕就不会有人对你这么说了。
你看,一样是“评价”,一样可能是从媒体镜像中得来的人物印象,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当我们说“评价他人生活”的时候,有一种很难发现的隐含前提,即,“评价”通常是负面的,至多是中性的,极少是
肯定的。
很多人在说“不要评价他人生活”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知
不觉地把句子换成了“不要批评他人的生活”。
多数人可能只是因
为“我不喜欢被批评”而不去“评价”别人,却并不真的认为“评价”本身(无论好坏)构成对他人生活的侵犯。
这么说有些玄乎,但举个每天都在发生的例子,就很明白了。
喜欢发朋友圈晒生活的人很多,为什么要晒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人点赞、送花、说俏皮话,还有多少人愿意晒?别不好意思承认,这就是
在“求评价”。
只不过,万一有人不小心流露了真实看法“这张自
拍真的是太丑了”、“没有人要看你家孩子的便便”,“不要评价
他人生活”的帽子恐怕就要向那位揭穿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头上扣
过去了。
所以,大多数人心中的“不要评价他人生活”,等同于“不要随意批评他人”;这样的认知,与其说是一种有底线有恪守的道德守则,不如说是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社交规范。
事实上,希望得到正面
的评价,从头到脚地,从外在到内在地,可以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
隐秘需求;而互相评价、反复评价、作出对评价的评价,无论生活还
是工作,更是人类集体性社会性的必然体现。
而所谓对“评价”的不适,大抵也只是我们内心无法接受不完美自己的映射,不必太过在意了。
朱珉迕
人心深处总有一些密不示人却又掩饰不住的欲望,比如观看,甚至窥视。
他人的生活总是好看的,何况还有一点神秘。
一不小心看
到了,那种“预料之外”的惊喜,是很难被取代的。
而默不作声的观看多少又有些无趣,有时候听过看过之后总有不吐不快的心声,于是便有了评头论足,甚至非要为别人定一个高下、争一个短长。
这还是一种快感:除去“直抒胸臆”,更是“宣示主权”:你看,(我)多有道理!
评价他人的生活,也就成了我们每个普罗大众的共同喜好。
你可以说这是热情,也可以说这是劣习。
阮玲玉那血淋淋的“人言可畏”四个字,不是至今还在教人毛骨悚然么?那之前,鲁迅早就尖锐地说过,有一群喜好围观且评头论足者,都是冰冷而龌龊的“看客”——当然你可以更刻薄地说,写了那么多臧否文章的大先生,好像也
是“看客”。
而今天这个最不缺观点的社会,谁又不是呢?
该不该甘当“看客”,是另一个话题;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也不可一概而论——“评价”本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他人的生活”,也从不只是一成不变的“隐私”。
在这个私域与
公共空间的界限渐趋模糊的时代,“他人的生活”,有时就是“公
共的生活”。
这当然不能阻挡评价,甚至更需要评价。
几年前微博兴起,许多人感叹“围观改变中国”,这固然有夸张的因素,但毕竟有许多正面的佐证。
高度公开的时代已难容“失语”,尤其是对公共生活。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评价欲”的社会,
会培植出怎样的“价值观”,会带出怎样的“国民性”。
但事情也
常常会走到另一个极端。
张口评价总是轻而易举,但理据呢?逻辑呢?基本事实呢?“了解之同情”呢?
我们不知道。
能知道的,是常常出现的“观点满天飞,事实在路上”,或者“想象著文章”、“眼球论英雄”。
按理说,这倒也是一种自由——只要不跳脱法律框架,“乱说话”也算一种自由。
但自由总还有
个对错,偏偏有时候,不计成本的“乱说话”非但不被当错,反而
更像真理,不光说者痛快,听者也以为然。
这就像评价个人生活,
听者第一反应也许反感,但听得多了,也开始习惯起来,甚至被不
由自主地带着跑。
搞到最后,生活究竟是谁的生活,是非到底是谁
的是非,都没有一个准数。
把准数都评价没了,这是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