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往黑归的成语故事

白往黑归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白往黑归
成语拼音:bái wǎng hēi guī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前后不一。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构造:紧缩式
成语年代:现代
成语解释:比喻只看外表不看本质。
白往黑归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思想家杨朱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杨朱的弟弟杨布说他的小白狗对他特别亲热,杨朱认为狗对他亲热是在骗吃的。
一天杨布穿白衣外出,因雨而变成黑衣,小狗就对他狂吠。
杨布对此不解,杨朱则挖苦他对换角色白往黑归的感觉。
白字开头的成语
白往黑归白头如新鹤发郎官白头如新白衣苍狗白面书生白头偕老白虹贯日白马素车白龙微服
包含有白字的成语
白头偕老白面书生白衣苍狗乌头白,白头如新鹤发郎官白头如新白往黑归白衣送酒黑牛白角
1。
送酒的典故

“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原文如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如下: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词句注释如下: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扩展资料: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成语白衣苍狗的历史故事

成语白衣苍狗的历史故事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是中国古代名人之一,它不仅有许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词,他的诗词也衍生了不少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
成语白衣苍狗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白衣苍狗的历史故事杜甫乐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无着,只有用诗来帮助别人。
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的艺人,深得唐玄宗喜爱,王公贵人也经常请他去弹唱,他每次得到的赏赐都成千上万。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
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又听到了李龟年的歌声,写诗夸奖他艺术高超,说:“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这落英缤纷的时节,又能巧遇你这位老朋友:看看这美好的风景,想想真挚的友谊,也许可以忘记你心中的悲伤。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王季友是唐代诗人,生活贫困,以买草鞋为生,但他安贫乐道,闲暇之余读书赋诗。
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贫苦,离他而去。
别人对他闲言闲语。
杜甫写了首诗安慰王季友,说:“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会就变成了黑狗。
古往今来的事情都是这样变化无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会遇不到呢?”“白衣苍狗”比喻人世间变化无常。
(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和《可叹》)白衣苍狗的成语解释“诗圣”杜甫的故事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
他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过贡献。
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
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
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
公元736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
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
诗坛双星,相见甚欢。
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白衣送酒
成语拼音:bái yī sòng jiǔ
成语解释:穿白衣的人来送酒。
指人心想事成
典故出处:南朝·宋·檀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耶,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
”
成语例句:。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3、暗中摸索这个典故源于于唐。
刘束的《隋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白衣送酒的典故]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及释义
![[白衣送酒的典故]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376f3924fe4733687e21aad9.png)
[白衣送酒的典故]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及释义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
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
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家。
陶渊明辞官后,就在家中耕田自给,生活十分清苦。
他十分喜欢喝酒,乡里有名。
因此,乡亲们只要有酒,便请他一起去喝,他也不管主人认识不认识,总是欣然而去,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一天,新任江州刺史王弘倾慕陶渊明的才名,特地来到他家拜访。
陶渊明不愿和官府来往,故意装作生病,不肯和王弘相见。
王弘无法可想,只得打道回府。
王弘把陶渊明的好朋友庞通之找来,把吃闭门羹的事告诉了他。
庞通之说:“渊明兄过几天要到庐山去,你备了酒,我和你一起去半路上等他。
我介绍你和他相识,你们一定会谈得来,成为朋友的。
”于是,在陶渊明去庐山那天,王弘和庞通之在半路上候到了陶渊明。
庞通之把王弘介绍给陶渊明,陶渊明无法回避,三人便一起在路旁亭中饮起酒来。
三人一面喝,一面谈天说地,十分投机,一直吃到黄昏,陶渊明把到庐山去的事也忘了。
从这以后,王弘便经常和陶渊明来往,他看到陶渊明家境贫困,便常常派人送米送酒。
这年重阳节,菊花盛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酒兴勃发,想把酒持菊,可是拿出家中的酒壶一看,里面已滴酒不剩,不觉十分扫兴。
正在这时,只见一个穿白衣的官府小吏挑了两坛酒走来,仔细一看,是王弘派人送酒来了。
陶渊明不由十分高兴,立即开坛痛饮,一醉方休。
后来,“白衣送酒”这个典故,用来指朋友正好送来你所渴望的东西,或者借指咏菊饮酒。
2、白衣送酒资料【原文】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指官府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白衣送酒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白衣送酒
重阳节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流传下来很多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现今这些传说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之白衣送酒。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传说故事吧。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白衣送酒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
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
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
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
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
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金貂换酒的成语故事

金貂换酒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竹林七贤”的阮咸的儿子阮孚特别好酒,在做安东参军时,整天在军中饮酒作乐,醉眼朦胧,丝毫不把军务放在心上,皇帝派他去作车骑将军的长史,劝他少喝酒,他更是纵情狂饮,经常是烂醉如泥,有时甚至用他的金饰貂皮大衣去换酒喝。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金貂换酒
成语拼音:jīn diāo huàn jiǔ
成语解释:取下冠饰换美酒。
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典故出处:《晋书阮孚传》:“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帝宥之。
”
成语例句:宋·刘过《沁园春》:“翠袖传觞,金貂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导读: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1
【注音】bái yī sòng jiǔ
【典故】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问之》诗
【释义】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想事成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玄香太守、旁观袖手、唯唯否否、哓音瘏口、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阋墙谇帚、南箕北斗、翘足企首、山行海宿、双拳不敌四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成语示例】白衣送酒,只当闰重阳。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
【成语例句】:故事说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
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做"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2
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
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
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
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家。
陶渊明辞官后,就在家中耕田自给,生活十分清苦。
他十分喜欢喝酒,乡里有名。
因此,乡亲们只要有酒,便请他一起去喝,他也不管主人认识不认识,总是欣然而去,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一天,新任江州刺史王弘倾慕陶渊明的才名,特地来到他家拜访。
陶渊明不愿和官府来往,故意装作生病,不肯和王弘相见。
王弘无法可想,只得打道回府。
王弘把陶渊明的好朋友庞通之找来,把吃闭门羹的事告诉了他。
庞通之说:
“渊明兄过几天要到庐山去,你备了酒,我和你一起去半路上等他。
我介绍你和他相识,你们一定会谈得来,成为朋友的。
”
于是,在陶渊明去庐山那天,王弘和庞通之在半路上候到了陶渊明。
庞通之把王弘介绍给陶渊明,陶渊明无法回避,三人便一起在路
旁亭中饮起酒来。
三人一面喝,一面谈天说地,十分投机,一直吃到黄昏,陶渊明把到庐山去的事也忘了。
从这以后,王弘便经常和陶渊明来往,他看到陶渊明家境贫困,便常常派人送米送酒。
这年重阳节,菊花盛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酒兴勃发,想把酒持菊,可是拿出家中的酒壶一看,里面已滴酒不剩,不觉十分扫兴。
正在这时,只见一个穿白衣的官府小吏挑了两坛酒走来,仔细一看,是王弘派人送酒来了。
陶渊明不由十分高兴,立即开坛痛饮,一醉方休。
后来,“白衣送酒”这个典故,用来指朋友正好送来你所渴望的东西,或者借指咏菊饮酒。
2、白衣送酒资料
【原文】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指官府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发音】bái yī sòng jiǔ
【解释】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潜的故事。
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成语举例】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
问之》:“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黄罗传柑之在元夜,白衣送酒之属重阳,以及曲江之三月三日,骊山之七月七夕,皆藉诗文得传。
”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想事成
【出处】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3
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成语解释:白衣送酒(bái yī sòng jiǔ)
意思是: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潜的故事。
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人员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上文是关于白衣送酒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