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教学设计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内容《好听的声音》选自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材第二章《音乐启蒙》,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识别、模仿和创造。
具体章节为第二节《奇妙的声音世界》,详细内容涉及对不同声音的辨别、表达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和辨别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
2. 培养幼儿模仿声音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模仿和创造。
2. 教学重点:声音的识别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响、各种声音卡片、音乐玩具。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让他们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的声音,如鸟叫声、汽车行驶声等,引导幼儿关注和认识这些声音。
2. 声音识别(5分钟)教师展示声音卡片,让幼儿识别并表达出这些声音的来源。
同时,教师模仿一些声音,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声音。
3. 声音模仿(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模仿各种声音,如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
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音乐玩具演奏一段旋律,让幼儿模仿音乐玩具的声音。
同时,教师讲解如何用画笔和彩纸制作自己的音乐卡片。
5.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用画纸和彩笔制作自己的音乐卡片,并在卡片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声音。
6. 团队协作(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段音乐表演。
每个小组成员需要模仿一种声音,共同完成一段有趣的表演。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音乐表演,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声音卡片:展示各种声音的图片,方便幼儿识别。
2. 音乐旋律:用简谱表示所学的音乐旋律,引导幼儿模仿。
3. 制作音乐卡片:展示制作音乐卡片的方法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卡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活动目标】1.能辨别生活中公鸡、汽车、水等不同的声音。
2.初步对同一物体进行了解,该物体由于数量材质的不同导致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在摇摇瓶子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重点:鼓励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重的兴趣。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出现的声音音乐;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经验准备:以往幼儿对水声,汽车,公鸡等声音的认知。
【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聊聊生活中出现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播放笑声放映宝宝睡着的图片,提问小朋友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教师:现在妈妈要请一位小动物来叫醒小宝宝(播放公鸡叫声)请小朋友听猜猜是什么小动物?教师:公鸡怎么叫,还有什么也会叫?(引导幼儿对动物叫声的模仿)教师: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呢?(引导幼儿对另一动物的探索,教师对该动物进行探索)教师:所以妈妈还可以请好多小动物叫醒宝宝,(播放公鸡叫声,回到主题)这一次妈妈请的时候谁(播放公鸡叫声)教师:宝宝早上起床了,听听宝宝在干嘛(播放水声)提醒幼儿早上要小便,引导幼儿发挥想象,除了小便还有干什么(幼儿回答不出可以做引导,刷牙洗脸等)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图片中的小姐姐在干什么(洗手)教师:宝宝吃完饭要上幼儿园啦,(播放汽车音乐)这个宝宝是坐爸爸的小汽车上幼儿园的,小汽车在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引导幼儿回答上幼儿园(播放音频)提出车在马路上是发出什么声音)引导幼儿进行模仿。
教师:提出马路上除了车还有什么发出声音(幼儿自主回答)。
播放嘟嘟(提示幼儿到哪了-幼儿园)引导幼儿到了幼儿园见了老师要说什么(老师早上好)。
二、幼儿对声音进行初步感知,激发幼儿对声音轻重的分辨程度。
(一)教师:现在老师想要和小朋友做一个好玩的游戏(看看老师要带你们玩什么)引导幼儿对桌上的物体进行观察,(看这是什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声音的来源和特点;2.提高幼儿对声音的观察能力;3.培养幼儿的交流和表达能力;4.启发幼儿对音乐和声音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播放器、音乐CD;2.漂流瓶、铃铛等发出声音的物品;3.彩色卡纸、强力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幼儿感受愉悦的声音:播放欢快的音乐,引导幼儿思考“音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让幼儿听到“神秘”的声音:将漂流瓶里的小铃铛摇晃,发出清脆的声音,引导幼儿思考“这是什么声音?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声音?”。
2. 学习环节•通过观察物品影响幼儿听到声音:教师拿出不同的物品(如:纸片、塑料片、玻璃杯、钢琴),敲击物品并给幼儿听声音,供幼儿探究并描述声音的好听与难听、高低、响亮与柔和等特点;•让幼儿多听声音,对声音进行归类: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如:儿歌、交通工具、鸟叫声、动物叫声等)来引导幼儿分类、辨别和描述这些声音,并让幼儿感受到声音来自哪里。
3. 拓展环节•让幼儿听听音乐: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古典、流行、民族等),让幼儿感受音乐和声音的不同之处,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手工制作陶土哨子:教师向幼儿展示手工制作陶土哨子的方法,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小哨子,在DIY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创意和想象力。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们通过观察和聆听不同的声音,了解声音的成因和特性,以及音乐和声音之间的区别。
通过学习,孩子们可以更容易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并更好地了解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更多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知识。
我们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段,如歌曲、故事、演示等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专注地学习和思考。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每个孩子的特殊需要,更好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当的培养和关爱。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好听的声音》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幼儿园小班幼儿通过活动探索“好听的声音”的特点。
通过有趣的声音实验和听觉游戏,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培养其对声音的观察和分辨能力,提高幼儿的听觉敏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声音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辨能力。
3.提高幼儿的听觉敏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声音的概念和分类2.不同声音的特点和来源3.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4.声音实验和听觉游戏四、教学准备1.音响设备2.不同乐器或盆、勺等制作的简易乐器3.不同材质的物品(如木头、玻璃、金属等)4.图片、卡片或实物模型5.笔记本、笔等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不同声音让幼儿猜测声音的来源,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活动展开•分组让幼儿用不同的乐器或物品制造声音,让其他幼儿听并猜测声音来源。
•带领幼儿在户外发现周围的不同声音,让他们说出觉得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
3. 活动总结•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总结课程中学到的声音知识。
•小结声音的分类及特点,鼓励幼儿多关注周围的声音,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对声音的认识更加具体和直观,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例子和有趣的声音活动,进一步拓展幼儿对声音的认识和体验。
七、延伸活动1.可以邀请音乐老师或音乐爱好者来幼儿园为幼儿展示各种乐器和声音的表演。
2.室内外探索声音活动:带领幼儿到校园内外,听取各种声音,让幼儿记录下自己认为好听的声音。
八、课后作业1.让幼儿回家寻找好听的声音,并告诉家人。
2.在家中用简易乐器或身边材料制作新的声音,并带到下节课进行展示和分享。
以上为《活动好听的声音》教案,希望能够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好听的声音》精选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好听的声音》精选一、教学内容《好听的声音》选自幼儿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第三节。
详细内容围绕声音的来源、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多样性等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和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观察、倾听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器材、各种小物品(如玻璃杯、木棒、小鼓等)、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空饮料瓶、豆子、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音响器材,播放不同种类的声音,引导幼儿观察、倾听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敲击小鼓,让幼儿观察鼓面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让幼儿分组,每组一个空饮料瓶,放入豆子、小石子,摇一摇,听一听,感受声音的传播。
3.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各种小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引导他们发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3. 声音的多样性:各种声音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示例:(1)声音名称:汽车的喇叭声特点:响亮、刺耳(2)声音名称:流水的声音特点:轻柔、和谐2. 课后拓展:制作小乐器家长协助幼儿用空饮料瓶、豆子、小石子等制作小乐器,探索不同组合发出的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倾听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组织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乐器店,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特点,进一步拓宽他们对声音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教案5篇

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教案5篇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教案篇1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
”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
”(幼儿集体摇动套桶。
)“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
(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科学《好听的声音》小班活动教案

科学《好听的声音》小班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声音的世界》第三节《好听的声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种类,重点介绍乐音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声音,尤其是乐音。
2. 能够辨别乐音与噪音,了解乐音的基本特点,并学会欣赏优美的音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乐音的特点。
教学重点:乐音与噪音的辨别,欣赏优美的音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音乐CD、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美妙。
引导学生讨论:好听的声音具有哪些特点?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好听的声音?2. 理论讲解(15分钟)(1)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过程。
(3)乐音的特点:分析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乐音。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讲解如何根据声音的特点辨别乐音与噪音。
答案:B4. 随堂练习(5分钟)(1)鸟鸣声(2)流水声(3)汽车喇叭声六、板书设计1. 《好听的声音》2. 内容:(1)声音的产生:振动(2)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3)乐音特点:优美、和谐、有节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遇到的5种乐音,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答案示例:(1)钢琴声:优美、悠扬(2)小提琴声:抒情、动听(3)合唱声:和谐、有层次感(4)风琴声:宁静、空灵(5)打击乐器声:节奏感强、富有动感2. 拓展题目:思考如何利用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认识了乐音的特点,并学会了辨别乐音与噪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活动《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活动《好听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会区分噪音和好听的声音;2.能够识别出动物和自然的好听的声音;3.了解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4.培育幼儿的察看力和感知本领;5.培育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体意识。
二、教学准备1.声音记录器;2.印刷版的各种动物和自然环境声音图片,如小鸟啁啾、小狗汪汪叫和流水声等;3.一张黑板和彩色粉笔;4.玩具小乐队,如铃铛、鼓、小号等;5.一些身边可以利用的器材,如橡皮筋、小风铃等。
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有趣味的声音让幼儿摆出一个弯曲的姿势,然后用口发出“嘟嘟嘟”“哒哒哒”“叮叮叮”的各种声音。
然后,让幼儿仿照相同的声音,并逐个加添难度。
比如,挑战幼儿说出“滴滴答答”“咕噜咕噜”的声音。
2.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2.1 介绍声音老师把一个蒲公英或者羽毛扔给幼儿,让他们接住并认真看一看,听一听。
然后引导幼儿说出这种声音的传播规律、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再把活动转移到幼儿身边的东西,让他们参加到讨论中。
2.2. 听声音使用声音记录器,从身边物品中近来的声音开始记录,比如钱币、铅笔摩擦、小鼠叫等。
然后,让幼儿听听刚刚用录音记录下的声音,看看他们能否猜中产生这种声音的物品。
2.3. 辨认声音老师把一些印刷好的动物和自然环境声音图片,摆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识别和分类每一种声音。
同时,让幼儿想一想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莫非是地上的小动物、树上的小鸟还是河边的小蚂蚁发出的呢?2.4. 制造声音给幼儿调配一些有趣味的玩具小乐队,像小号、铃铛、鼓。
让他们团队协作,制造好听的声音。
然后,让一组小乐队负责“演奏”,另一组小乐队则是“听众”。
2.5. 制造声音老师领幼儿到操场或花园,给他们每人一个小风铃或橡皮筋,让他们朝不同的方向走,用小风铃或橡皮筋发出声音,从而制造和记录下更多的好听的声音。
然后,让幼儿聚集在一起,听听他们制造出的嘈杂、欢快的声音。
四、反思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发觉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赏识本领远超我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mall class scientific activity "Good Voic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 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 在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大猫小猫》、《摸耳朵》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玉米粒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水果糖、qq糖、棉花糖)、湿巾、小盘子2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做律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和幼儿随音乐《摸耳朵》做动作,提问:耳朵有什么用途?你的小耳朵灵敏吗?听一听,试一试。
二、基本部分
1.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为背景)笑声——鸡鸣——
盥洗——汽车—幼儿园,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大公鸡是这样叫的,你还听过什么动物的叫声?咦,马路上除了有这声音,还有什么东西也会发出声音的?
2.让小瓶发出声音。
先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师: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
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手、凳子、桌子、地面等)教师小结:原来瓶子无论碰到什么都会有声音的。
3.用瓶子装玉米粒让它发出声音
师:这里有许多玉米粒,玉米粒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会)教师示范装豆过程并讲明操作要求。
4.(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5.出示大猫和小猫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猫和小猫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师:我们来听听大猫和小猫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原来大猫的声音力气用得大,小猫的声音力气用得小。
放得太多放得太少都不能发出大鼓的声音。
6.糖果放在瓶子里也会有声音,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糖果放在瓶子里有声音吗?(有)师:哪个是大猫的声音,哪个是小猫的声音呢?
三、结束部分。
让我们到外边去听一听什么是大猫的声音,什么是小猫的声音。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