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4526)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种气体不是温室气体?()A 二氧化碳B 甲烷C 氧气D 一氧化二氮2、以下哪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酸雨引起的?()A 土壤酸化B 臭氧层破坏C 水体富营养化D 沙尘暴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D 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4、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太阳能5、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A 相互依存B 相互独立C 生产者依赖消费者和分解者D 消费者依赖生产者和分解者6、以下哪种污染物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A 二氧化碳B 二氧化硫C 汞D 氧气7、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水污染治理的方法?()A 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B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C 禁止工业废水排放D 增加河流的流量8、以下哪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A 牛B 狼C 蘑菇D 草9、以下哪种环境标准是为了保障人体健康而制定的?()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C 环境基础标准D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10、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高?()A 热带雨林B 草原C 荒漠D 农田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
2、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_____和交通运输。
3、水的自净作用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_____。
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_____状态。
5、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焚烧和_____。
6、噪音的度量单位是_____。
7、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_____和农药污染。
8、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阶段、_____和报告书编制阶段。
10、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_____的产生。
环境工程概论考试复习题

1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3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4酸沉将由人为排放并释入大气的SO2和NOx等污染物经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生成相应的酸或盐之后,再以湿沉降或干沉降形式沉降到地面的过程。
5环境是指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6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国外的定义则更加广泛,动物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也属于此类),通俗地说,就是“垃圾”。
主要包括固体颗粒、垃圾、炉渣、污泥、废弃的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人畜粪便等。
有些国家把废酸、废碱、废油、废有机溶剂等高浓度的液体也归为固体废弃物。
7 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9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
10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11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最早的氧化沟渠不是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而是加以护坡处理的土沟渠,是间歇进水间歇曝气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氧化沟最早是以序批方式处理污水的技术。
环境工程导论总复习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中心事物而言的,是作用于该中心事物所有物质和力量的总和。
2、自然环境的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4、环境问题的概念: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使环境产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效应。
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5、土地资源问题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耕地土壤贫瘠化;土壤污染6、我国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少,缺水;水多,洪涝灾害;水脏,水污染严重。
7、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8、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生物多样性特有性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经济物种异常丰富9.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填海、毫无计划的滥捕滥捞、陆地经济发展、船舶,海上养殖10、种群的概念: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11、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
12、食物链的概念: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3、生态平衡的概念: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14.生态系统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而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结构,即个体——种群——群落;形态结构,即生物成分在空间、时间上的位置变化;空间配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微生物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时间配置,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季节,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最重要的是通过营养实现生物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迁移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资料 (1)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Environment:The surroundings of, and influences on, a particular item of interest.All the elements over which a designer has no control and that affect a system or its inputs and outputs.环境:围绕着某一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客体)。
environmental issues: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harmful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ty on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Pollution:The introduction of contaminants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cause adverse change.Pollution can take the form of chemical substances or energy, such as noise, heat or light.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water quality:chem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It is a measure of the condition of water relativ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one or more biotic species and or to any human need or purpose.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环境导论考试哦题目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废水的土地处理经常设置于二级处理之后,将出水以一种传统灌注方式注入土壤中。
2、NOx的控制技术分为两类:一类预防;另一类是后燃烧。
3、土地处理可采用的方法有:慢速率、地表水流、快速渗入。
4、污泥稳定有两种基本方式: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
5、污泥的浓缩是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可以采用气浮或重力浓缩的方法实现。
6、污泥焚烧必须设置空气污染防治设备,以避免造成空气污染。
7、微生物停留在系统中的平均时间,称为细胞停留时间或固体停留时间或污泥龄。
8、脉冲噪声的特点是持续时间小于1s ,且在 0.5s内其声压变化大于或等于 40dB 。
9、污泥的厌氧分解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酸性发酵;第二阶段为甲烷发酵10、甲烷发酵通常是厌氧分解的速率限制步骤。
11、废水处理过程中,无法在二级处理中去除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化学处理或过滤方法过程去除。
12、废水中氮的去除方法有生物法和化学法。
13、污泥的最后处置,是将污泥所含的各种物质移转至土壤、大气或水体中。
14、空气污染防治最佳的和首要的措施是将污染物在源头的产生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15、去除难分解有机物实际可行的方法是用活性炭吸附16、气态有机化合物参与的最重要的转化过程是光解以及与臭氧、羟基自由基(OH●)、硝酸盐自由基发生的化学反应。
17、污泥处理的基本流程(1)浓缩(2)稳定(3)调理(4)脱水 (5)减量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悬浮固体:从废水带入受纳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颗粒称为悬浮固体。
2、活性污泥法:将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混合搅拌并曝气,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生物固体随后从已处理废水中分离,并可根据需要将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中。
3、好氧物质:在受纳水体中可被氧化并消化溶解性分子氧的物质。
4、光解:是指化合物在吸收适当波长的辐射后发生化学键断裂或化学键重组。
5、等效连续声级(Leq):在声场中一定点位置上,用某一段时间内能量平均的方法,将间歇暴露的几个不同声级的噪声,以一个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环境工程复习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由三类两级构成,其中,三类指的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 _______________ 和方法标准,两级指的是地方级环境标准和国家级环境标准。
2、环境问题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区域性________________ 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3、生态平衡包括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相对地平衡,而不是绝对地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
4、常用的混凝剂有铝盐、铁盐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P104 5、化学沉淀法常用的沉淀药剂有氢氧化物、硫化物、碳酸钠。
处理过程中一般要控制好反应条 _______________ 件,防止沉淀物再次溶解。
6、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原则(三化技术政策)是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____________7、钠碱法脱硫所用的吸收剂是碳酸钠、氢氧化钠等。
8、除尘装置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处理量、除尘效率和阻力降。
P160 9、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温度、pH、溶解氧、有毒物质等。
10、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酸雨、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 ___________________11、“三致”效应指的是致癌、致畸、致突变。
12、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剂量、作用时间、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和个体敏感性等因素。
13、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金属元素是Pb、Cr、Cd、H®其中,引起水俣病的是汞。
食品中最主要的两类污染物是黄曲酶素和亚硝酸盐。
P26 14、大气污染物按化学成分可分为七类,分别是颗粒物、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 ________________ 合物、卤化物、放射性物质。
15、世界三大酸雨区是北美地区、北欧地区和我国西南地区。
我国南方与北方相比,南方酸雨危害更加严重,其中我国酸雨的三大片区是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
环境工程复习题参考

名词解释局部1环境:影响人类保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颠末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罗大气、水、海洋、地盘、矿藏、丛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庇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村落等。
2除去水汽和颗粒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其主要成分为氮、氧和氩。
3反硝化:在无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复原为氮气的过程。
3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操纵,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4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尺度。
5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庇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6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7折点加氯:折点加氯法是一种化学除氮的方法,在含氨氮的水中加氯时,8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报酬〔出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发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9电渗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操纵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即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使溶质与水别离的物化过程。
10总固体(TS):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
〔在必然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剩的固体物质总量〕。
11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呈现的不利于人类保存和开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12生化反响速度:生化反响中单元时间里底物的减少量,最终产品的增加量或细胞的增加量。
13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14公害:由报酬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发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工程概论试卷

环境工程概论试卷一、选择题1. 环境工程的定义是什么?A. 研究环境的学科B. 保护环境的学科C. 改善环境的学科D. 控制污染的学科答案:B. 保护环境的学科2. 下列哪种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A. 工业排放B. 农业活动C. 交通排放D. 生活垃圾答案:C. 交通排放3.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什么?A. 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B. 对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C. 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D. 对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答案:A. 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4. 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A. 生物处理技术B. 化学处理技术C. 机械处理技术D. 光学处理技术答案:D. 光学处理技术5. 环境工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A. 保护环境B. 避免污染C. 改善生态D. 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A. 保护环境二、问答题1. 简述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里程碑。
环境工程源于公共卫生工程和城市净化工程,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
主要里程碑包括:1969年美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案颁布;1972年联合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等。
2. 环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环境修复与生态恢复等。
3. 请详细介绍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例如,电力行业常用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脱硫、除尘、脱硝等技术。
其中,脱硫技术主要通过石膏湿法脱硫、石灰石湿法脱硫、氨法脱硫等手段,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去除;除尘技术主要通过电除尘、布袋除尘、湿法除尘等手段,去除烟气中的颗粒物;脱硝技术主要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氨法脱硝等手段,减少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
4. 请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包括:综合性原理、前瞻性原理、预防先行原理、回避原则、补偿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业上常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_编织材料、多孔性固体、堆积介质2、沉降过程有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两种方式。
3、所谓气膜控制,即吸收总阻力集中在气膜一侧;如果说吸收质气体是属于难溶气体,则此吸收过程是液膜控制。
4.某平壁燃烧炉是由一层耐火砖与一层普通砖砌成,两层的厚度均为100 cm ,其导热系数分别为0.9W/(m ·℃)及0.7W/(m ·℃)。
测得炉膛的内表面温度为700℃,普通砖外表面温度为30℃。
试求两层砖接触面的温度。
解:6300-9t=7t-210t 2=406.8756离子交换树脂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许多水溶液或非水溶液中含有有毒离子或非离子物质,这些可用树脂进行回收使用。
如去除电镀废液中的金属离子,回收电影制片废液里的有用物质等。
水处理领域离子交换树脂的需求量很大,约占离子交换树脂产量的90%,用于水中的各种阴阳离子的去除。
目前,离子交换树脂的最大消耗量是用在火力发电厂的纯水处理上,其次是原子能、半导体、电子工业等。
7、简述吸附剂的选择原则?吸附容量大:由于吸附过程发生在吸附剂表面,所以吸附容量取决于吸附剂表面积的大小。
选择性高:对要分离的目的组分有较大的选择性。
稳定性好:吸附剂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较高温度下解吸再生其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同时,还应具有耐酸碱的良好化学稳定性。
适当的物理特性:适当的堆积密度和机械强度廉价易得,容易再生8、可采取哪些措施强化传热?强化传热的途径: 一,增加传热推动力二,增加传热面积三,增大总传热系数K 增大K 值可采用:一、扩展传热面积A :合理地提高设备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如采用翅片管、波纹管、螺纹管来代替光管等。
二、增大传热平均温差Δtm ,与冷热流体温度条件有关,通常采用逆流传热。
三、提高传热系数K(1)加大流体的流速.(2)改变流动条件.(3)减小垢层的热阻R 垢 .9超滤和纳滤在工作原理和应用上有哪些异同超滤过程中,水深液在压力推动下,流经膜表面,小于膜孔的深剂(水)及小分子溶质透水膜,成为净化液(滤清液),比膜孔大的溶质及溶质被截留,随水流排出,成为浓缩液。
超滤过程为动态过滤,分离是在流动状态下完成( )= 2 1 - = t t b1q λ1 ( 3 2 - t ) t λ2 b2的。
溶质仅在膜表面有限沉积,超滤速率衰减到一定程度而趋于平衡,且通过清洗可以恢复。
纳滤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其截留分子量 在200~1000的范围内。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衍化而来,如CA 、CTA 膜、芳族聚酰胺复合膜和磺化聚醚砜膜等。
由于纳滤膜 表面有一层均匀的超薄脱盐层,它比反渗透膜要疏松得多,且其操作 压力比反渗透低,因此纳滤又称为疏松型反渗透或低压反渗透。
10摩尔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惰性组分物质的量的比值11. 反渗透依靠外力使溶剂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渗透的过程。
12对流传热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13实验室用水吸收空气中的20C ,基本属于双膜控制,14、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将要涉及_相平衡.物料衡算与_传质速率_这三种关系 式的应用。
15、生产上常见的脱吸方法有_加热、减压。
16.在稳定流动系统中,水连续从粗管流入细管。
粗管内径d 1=10cm ,细管内径d 2=5cm ,当流量为4×10-3m 3/s 时,求粗管内和细管内水的流速?解:根据式1-20()m/s 51.01.041042311=⨯⨯==-πA V u S根据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u 1A 1=u 2A 2由此倍4510222112=⎪⎭⎫ ⎝⎛=⎪⎪⎭⎫ ⎝⎛=d d u u u 2=4u 1=4×0.51=2.04m/s17.降尘室底面积为10m 2,宽和高均为2m 。
气体的密度为0.75kg/m 3,粘度为2.6×10-5Pa ·s ;固体的密度为3000 kg/m 3;降尘室的生产能力为3 m 3/s 。
试求能完全捕集下来的最小颗粒粒径理论上能完全捕集下来的最小颗粒直径 由式3-20可知,在降尘室中能够完全被分离出来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为3.0103===bl V u s t m/s由于粒径为待求参数,沉降雷诺准数Re t 和判断因子K 都无法计算,故需采用试差法。
假设沉降在滞流区,则可用斯托克斯公式求最小颗粒直径,即 ()μm 1.69m 1091.681.930003.0106.2181855min =⨯=⨯⨯⨯⨯=-=--g u d s t ρρμ18.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分为隔离、转化、分离三大类。
19傅力叶定律该定律表明热量通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热量通量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即热量是沿温度降低方向传递的。
20. 恒压过滤在过滤过程中,过滤压差始终保持恒定。
对于指定悬浮液,其过滤常数K 为定值。
21.离子在水溶液中通常要发生水化作用,因此水化半径越小的离子越易被交换。
22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__层流底层___,因此加大流速,减薄层流底层是强化对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23离心沉降是依靠离心力的作用来实现颗粒物从流体中沉降分离的过程。
24化学吸附是由于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二引起的吸附质分子被附着于固体表面。
25. 简述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判断传质方向;计算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确定传质过程的极限。
26. 简述全混流反应器的特点。
全混流,亦称理想混合,其特征为反应物进入反应器后,能瞬间达到完全混合(3分),反应器内的浓度、温度等处处相同,可以认为返混为无限大(2分)。
吸附分离是通过多孔固体材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的使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27理想流体:无粘性和完全不可压缩的一种假想流体。
28重力沉降是利用非均匀混合物中袋分离颗粒与流体之间的密度差,在重力场中根据所收重力不同将颗粒物从流体中分离的方法。
29电渗析是在电场力作用下,溶液中的反离子发生定向迁移并通过膜以达到去除溶液中离子的一种膜分离过程。
30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推动力使原料中某组分选择性的优先通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分离和产物提取等目的。
31气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增加_______,水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_减小______。
32传热的基本方式为__热传导____.___热辐射_____.______对流传热____。
33质量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流过管道单位截面积的质量。
34萃取是利用混合液中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差异,使组分从混合液转移到液体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36.当量直径体积等于不规则形状颗粒体积的当量球形颗粒的直径。
37.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体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38黑体能够全部吸收投射在其上的各种波长的辐射能。
而灰体可以以相同的吸收率吸收所有波长范围的辐射能。
39金属的导热糸数大都随其纯度的增加而_增加____,随其温度的升高_减小__。
40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安装高度时,离心泵会发生__气蚀______现象。
41. 吸收过程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至气液两相界面气相一侧;第二步溶质在两相界面由气相溶解于液相;第三步溶质由相界面液相一侧传递至液相主体42沉降操作是指在某种_介质_中利用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_密度差异_,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分离的操作。
43、固定管板式列管式换热器中,压力高、腐蚀性以及不清洁的物料应走壳程44. 简述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
实际的反应器中,由于物料的流动和混合状态十分复杂,存在浓度、温度和流速的分布,从而可能造成不同的流团间有不同的流动时间、组成、浓度和反应速率。
处于不同停留时间的流团进行混合,会产生新的流团,其组成和浓度与原来的流团不同,反应速率也会变化,称为返混。
45、比较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在工作原理上的异同。
①表面过滤利用过滤介质表面或过滤过程中所生成的滤饼表面,来拦截固体颗粒,使固体与液体分离。
这种过滤只能除去粒径大于滤饼孔道直径的颗粒,过滤开始阶段会有少量小于介质通道直径的颗粒穿过介质混入滤液中,但颗粒很快在介质通道入口发生架桥现象,使小颗粒受到阻拦且在介质表面沉积形成滤饼。
只有大于介质孔道直径的颗粒方能从液体中除去。
②深层过滤当颗粒尺寸小于介质孔道直径时,不能在过滤介质表面形成滤饼, 这些颗粒便进入介质内部,通过惯性和扩散作用趋近孔道壁面,并在静电和表面力的作用下沉积下来,从而与流体分离。
46. 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如下:(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膜,相界面两侧的传质阻力全部集中于这两个停滞膜内,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二膜层由气相主体进入液相主体;(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项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即所需的传质推动力为零或气、液两相达到平衡。
(3)在两个停滞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体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物质组成均匀。
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虚拟的停滞膜内。
47简述纳滤的工作原理。
纳滤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其截留分子量在200~1000的范围内。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衍化而来,如CA、CTA膜、芳族聚酰胺复合膜和磺化聚醚砜膜等。
由于纳滤膜表面有一层均匀的超薄脱盐层,它比反渗透膜要疏松得多,且其操作压力比反渗透低,因此纳滤又称为疏松型反渗透或低压反渗透。
48简述半连续反应器的操作方式。
将不含有菌体和产物的物料(培养液、污水等)连续加入反应器,同时连续将含有微生物细胞和产物的反应混合液取出。
连续操作通常以间歇操作开始,即开始时先将培养液加入反应器,将微生物接种后进行间歇培养,当限制性基质被基本耗尽或微生物生长达到预期浓度时开始连续加入培养液,同时排出反应后的培养液。
49. 某平壁由两块厚度b=40 cm的砖组成,内表面温度t1=1000℃,外表面温度t2=300℃,平壁材料导热系数λ=1.5 W/(m·℃)。
试求平壁的导热热通量。
解:壁厚为40x2=80 cm导热热通量为:W/m 250在实验室中,用内径为1.5 cm 的玻璃管路输送20 ℃的70%醋酸。
已知其质量流量为10 kg/min ,s Pa 1050.2m kg 106933⋅⨯==-μρ,试计算该流动的雷诺数,并指出流动型态。
解: 0.015m cm 5.1==d (2 分) ()s m 882.0m 1069015.04π60102b =⨯⨯⨯=u (3分)()5657105.21069882.0015.03b =⨯⨯⨯==-μρdu Re (3分)故为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