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标准成本构成

合集下载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SAP 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区别

SAP 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区别

SAP 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CO11N的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 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人工机器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 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机器 8.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SAP_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

SAP_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

SAP 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1)标准成本=标准价* 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 * 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 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的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 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50_ * ( 2*2+3*3 +0.5*3 +0.6*2) 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20*( 2*2+3*3 +0.2*3 +0.3*2) 这里是用入库的数量* 每一个的成本实际成本=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sap 标准成本取值逻辑

sap 标准成本取值逻辑

SAP标准成本是指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为产品设定的一个预计成本。

在SAP系统中,标准成本的取值逻辑是根据物料主数据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中心、服务订单、委外订单、生产订单等数据自动计算得到的。

具体来说,标准成本的取值逻辑如下:
1. 成本计算方法:标准成本根据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果选择了“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差异”,则标准成本包括实际成本加上差异的预计值。

2. 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SAP系统中的一种组织单位,用于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

标准成本与成本中心相关联,可以通过设置成本中心来归集生产成本,并在后续的成本核算中分配到产品上。

3. 服务订单:服务订单是一种用于归集和分配非生产性成本的订单类型。

在SAP系统中,服务订单用于归集与产品生产无关的成本,如行政费用、销售费用等。

将这些成本分配到产品上时,可以通过服务订单与标准成本的关联来实现。

4. 委外订单和生产订单:委外订单和生产订单是用于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的订单类型。

在SAP系统中,可以通过委外订单和生产订单来归集原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等生产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产品上。

在此过程中,标准成本与委外订单和生产订单相关联,以确保成本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SAP标准成本的取值,如税率、汇率、折旧方法等。

这些因素需要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调整,以确保标准成本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总之,SAP标准成本的取值逻辑是根据物料主数据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中心、服务订单、委外订单、生产订单等数据自动计算的,需要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调整,以确保标准成本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sap 成本中心标准层次结构

sap 成本中心标准层次结构

sap 成本中心标准层次结构
SAP 成本中心标准层次结构是一种预定义的成本中心层次结构,用于组织和管理成本中心。

它由多个层级组成,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职责。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SAP 成本中心标
准层次结构:
1. 顶层层级:总部成本中心/公司级成本中心,负责整个组织
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2. 部门层级:包括各个部门的成本中心,如销售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等。

3. 项目层级:根据项目的需求和复杂程度,可以设置多个项目成本中心,用于追踪和管理项目的成本。

4. 成本对象层级:用于追踪和管理特定的成本对象,如产品、服务、客户等。

例如,可以设置产品成本中心或客户成本中心来分析和追踪与产品或客户相关的成本。

5. 成本元素层级:用于分类和追踪各种成本元素,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

通过这种层次结构,可以将成本中心按照其职责和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并为管理层提供有关成本的详细信息和报告。

同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组织需求自定义和调整成本中心层次结构。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SAP 标准成本 计划成本 目标成本 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 计划成本 目标成本 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机器 8.??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成本构成
机种标准成本=材料费用+机器费用+人工费用+摊体费用
一. 材料费用: 根据BOM中各原物料的标准用量* (1+损耗率) * 物料单价
在SAP中需要建立BOM(设定物料用量),Routing(设定制程不良)
和物料主檔(设定物料单价)才能计算;
二. 机器费用: 生产耗用的机器工时* 对应的”作业类型” 费用基数
作业类型指工厂制造流程中的某一种生产方式,例如:单射,双射,
网印等…
“作业类型” 费用基数(单位:RMB/Hr) = 参与该生产方式的机器
月折旧总费用/ 该作业类型本月可提供的作业量;
作业量一般以月为计算范围,指一个”作业类型”里的机台或者人
力每月考虑嫁动情况下可提供的产出能力(一般以Hr为单位);
例如: SZ “单射射出”作业类型(代码:1010)共有23台射出机台,每
月可提供的1010 的工作量为: 23台* 21Hr/Day * 26Day * 0%(嫁
动率)= 10046.4 Hr ;
假设1010包含的射出机,模温机,机械手,供料系统等月折旧费用为
10W RMB, 故1010 的作业类型的费用基数为:
100000 RMB/ 10046.4Hr = 9.95 RMB/Hr .
注:同一作业类型中的机台不论设备价值如何,其费用基数均一样.
三. 人工费用: 生产耗用的人员工时* 对应制程所属成本中心的人员费用基数
人员费用基数按照制造部门直接单位的成本中心划分,以月为计
算范围;
人员费用基数(单位:RMB/Hr) = 本月某成本中心使用直接人员的
费用(主要为人员薪资)总额/ 该成本中心本月人员作业量
例如: SZ 制一课射出组成本中心162411,预计使用人员数量为:
100人(两班),,则162411成本中心的人员作业量为:
100*10.5Hr*26*95%=25935 Hr ,预估本月直接人员费用20WRMB,
162411其人员费用基数为:
200000RMB / 25935Hr =7.7116 RMB/Hr ;
四. 摊体费用: 生产耗用的费用工时* 对应制程所属成本中心的摊体费用基数
摊体费用基数也是按照制造部门直接单位的成本中心划分,以月
为计算范围;
摊体费用基数(单位:RMB/Hr) = 某成本中心的摊体费用总额/该

本中心本月人员作业量
摊提费用总额主要包括: 厂房折旧,闲置设备,模治具折旧,维修费
用, 以及间接部门的管理费用,间接人员薪资等等;
其中间接部门的费用按其部门在各直接单位的工作量比例来平
分到各直接成本中心;
例如: SZ 制一课射出162411组成本中心,预计本月人员作业量
25935 Hr ,预估本月摊提费用总额为100W RMB ,
162411其摊提费用基数为:
1000000RMB / 25935 Hr =38.558 RMB/Hr .
注: 生产中耗用的机器工时,人员工时,费用工时都在SAP 系统中
的Routing 资料获得.
其它费用基数由财务模块内的数据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