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11-12 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当不同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时,各 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行动 ,可能导致冲突。
群体冲突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 价值观差异: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问题 的看法不同,进而引发冲突。
群体冲突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协商和调解
通过协商和调解,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化解冲突。
建立共同目标
0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 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而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 研究领域之一。
02
03
群体心理研究丰富了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内容,揭示了群体成员在 共同目标、情感、规范等因素作 用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04
02
群体心理形成与发展
群体心理形成条件
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这是 形成群体心理的基础。
顺从行为
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符合群 体规范的行为。
群体凝聚力与向心力
01
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 互关联的程度,是维持群体存 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02
向心力
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和 忠诚度,表现为对群体目标的 认同和追求。
03
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 值观,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 心。
影响因素
群体心理的稳定性与变化 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社会环境、文化背景、 群体规模、领导方式等。
03
群体心理内部结构与动力
群体成员角色与地位
角色认知
群体成员对自己在群体 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和
理解。
角色期待
群体成员对他人所扮演 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冲突
当个体在群体中扮演多 个角色时,可能会产生 角色间的冲突和矛盾。
《社会心理学》第八课 群体影响 何凌南 12-11-12

13
社会唤起效应
促进简单行为
他人在场 唤起 增强优势 反应
削弱复杂行为
• 唤起能增强优势反应的倾向(Zajonc,1965)。
• 优势反应:我们最习惯采用的反应方式。
• 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复杂任务中“优 势反应”往往是错误的。
• 1)评价顾忌 • 2)分心 • 3)纯粹在场
21
评价顾忌
• 定义:担心他人怎样看我。
为什么与比自己稍微优秀的人共事,人们的表现最好。 为什么一个高层领导小组的唤起状态在意见无关紧要的人 加入后反而会降低。 为什么那些最担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的人往往最容易受 他人在场的影响。 为什么当在场者是密切注意人们行动的陌生人时,社会助
31
2011年23日 上海
众拍照甚至起哄,有人喊“跳啊,快跳”。 最终她在起哄声中纵身跃下5楼,所幸无生命危 险。 一名年轻女大学生疑因感情纠纷坐在五楼窗台上 试图跳楼轻生,犹豫很久后,被楼下大批围观群
32
• 1967年 美国俄克拉马大学
• 200名大学生围观一名声称要从塔顶跳下 的同学,下面的人起劲的同声呼喊:
•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通常会强化其成员
最初的意向。
有两名的同伴时,16、17岁少年鲁莽驾车是 单独时的2倍(Chen,2000)
49
• 莫斯科维奇(1969)发现,讨论加强了法国学生 对总统的好感,同时增加了对美国总统的厌恶。 • Isozaki(1984)发现,日本学生集体讨论交通事故后
,对“有罪”有了更明确的裁定和判断。
“跳!跳!……”
• 最后他真的跳下,当场死亡(UPI,1967)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复习思考题
• 5. 谢里夫关于似动程度影响从众的实验和阿希关于线段判断的经典实验都表明个体经 常会从众。无论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还是在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判断都是如此。人们之 所以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为了使自己正确(信息性社会影响)和为了被人接受(规范性 社会影响)。 • 6. 日常生活中,服从合法权威通常具有适应意义。然而,人们有时会服从那些给他人 造成伤害,且违背自己观念和价值的命令。米尔格拉姆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 实验者要求正常的成年人被试去电击无助的受害者,则大部分被试都会按照实验者的要求 去做。 • 7. 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顺从他人的要求。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让人顺从的技巧,包 括登门槛技巧、门前技巧、低球技巧、折扣技巧、过度理由效应和引起注意技巧。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本章导言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商场购物时,受推销员的鼓动买下了并不需要的化妆品;话剧或 音乐会结束时,周围的人都站起来为演出者鼓掌喝彩,本来觉得演出糟糕透顶的你却也不 由自主地起身鼓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他人试图改变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努 力,纷繁多样的社会信息影响让我们无处可逃。 • 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其他人以及群体的影响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 重要性,因此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 四、去个性化 • 群体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例证是去个性化。它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 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湮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常常使 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
•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1)匿名性(ANONYMITY)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 • (2)责任分散(DIFFUSEDRESPONSIBILITY)。津巴多认为:个 体单独活动时,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体和群体其他 成员共同活动时,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 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 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 展一系列比赛,橄榄球、垒球项目。竞争的 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晰的“我们情感”, “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 第二阶段结束时请孩子们在两个群体中择友, 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 的比例,分别高达93%。 • 第三阶段: 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体间的冲 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 共同活动,如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 做游戏,但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 次两个群体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
• (5)有自然形成的中性人物。这些中心人物不一 定有正式职务、地位和权力,而由于其本身的特 点,如能力、品质等,因而具有自然性影响力, 他们是群体中具有心理意义的核心人物,在群体 中起着提出权威性意见、负责、维持群体的相对 稳定、提供行为模式的作用。
5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相对较小、有亲密互动、存在一种 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个人直接参加社会生活的基 础群体,是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形式。如家庭、邻 里、游戏伙伴。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 对个性及观念形成有重要作用。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 建立起来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 联系。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规模较大、 成员较多、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 6、以血缘为纽带的群体;以地缘为纽带的群体;以 业缘为纽带的群体。
• 二、群体内聚力 • 群体内部具有使其成员不轻易脱离群体的吸引力, 称为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是维持群体存在的 必要条件,一个群体如果失去了内聚力,这个群 体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群体内聚力是增强群体 功能、实现群体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 • 内聚力的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 1、沟通交流的频率。内聚力高的群体,成员之间 的沟通交流较为频繁,群体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 2、群体内互相关心的程度。内聚力高的群体比较 重视、关心个人的需求,能使群体产生较强的归 属感,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程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

推荐书目
•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他极为精确地
描述了群体心理,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
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作者
古斯塔夫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
的关系,他通过分析个人加入群体后的心理变化,
指出即使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群体,就
会丧失思考能力,变得冲动、急躁、狂热、极端。
的行动人 •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干 • 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三、集群行为的产生条件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
————科尔曼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内容: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一、概念:
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 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 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 说的集群行为。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 生的神奇工具。
• 一、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 1、对改变的渴望: •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厌恶现在、厌恶自我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群体心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
个体与群体相看两不厌,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个体离开了群体就成为无源之水,群体离开了个体就成为空中楼阁。
尽管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个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态与特点,可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群体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自己的属性、特征与规律,而不能简单、机械地还原为其成员的个体心理的集合。
一、群体(group)的概念ﻩ1.群体的定义与特点:什么是群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是不言自明的(Lippa,1990)。
可心理学家问得好:同一架飞机上的乘客构成一个群体吗?(McGrath,1984)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章志光等,1996)。
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
第二,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之间相互交往,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群体成员之间有社会互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与隶属感、没有结构和社会角色分化的。
心理学家称这类人群为聚合体(Wrightsman,et al.,1977)或松散群体(A。
B.彼德罗夫斯基,1978)。
由此看来,同一架飞机上的乘客只构成了一个聚合体或松散群体。
可如果在飞行中发生了紧急事件,情况又如何呢?让我们在“群体的形成”中再来谈这个问题。
2.群体的功能对于个体而言,群体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功能呢?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某个或某些群体呢?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成员资格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是极其重要的,这种资格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重要的特色,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我们要加入群体(Shaw,1981)。
社会心理学12—群体心理

精选ppt
15
❖ 法国的农业工程人员瑞琼曼(Ringelman) 曾经做过一 个十分有趣的拔河比赛实验,让个人或团体分别拉动一条 可以记录重量的绳子。
❖ 实验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平均每人拉力为63公斤; 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动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动53.3公 斤;八人作业时,共拉动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动31公斤; 团体成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
精选ppt
7
人为什么要从众
(1)获得正确的信息 (2)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 (3)减缓群体压力
精选ppt
8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阿希实验
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 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 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 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 会越依赖他人。
精选ppt
精选ppt
19
❖同辈群体效应 ❖蝴蝶效应 ❖鲶鱼效应 ❖磨合效应
群体的心理效应
精选ppt
20
精选ppt
2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22
群体心理 ——主讲:陈晓凤
精选ppt
1
哪些是群体?
精选ppt
2
群体概念
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 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 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与目标 (2)每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 (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
精选ppt
3
群体分类
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
——出自美国人詹姆斯·瑟伯
精选ppt
5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探索人们在群体中的思维、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现象。
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研究的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群体心理知识点。
一、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力量和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
当个体来到一个群体中时,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动力学主要包括凝聚力和规范压力两个方面。
1. 凝聚力: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程度。
当群体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紧密合作时,凝聚力会增强。
例如,当一个团队中的成员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时,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
2. 规范压力:规范压力是指个体受到群体规范和期待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遵守群体所认同的规范。
例如,当个体置身于一个倡导环保行动的群体中,他们往往会受到群体的规范压力而采取环保的行为。
二、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通过讨论和协商,共同制定决策的过程。
在集体决策中,群体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思维和决策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思维倾向于追求一致性和协调性,个体会更加关注群体的共识和一致意见,而忽略了个人的异议和差异。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团队忽略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出现群体思维的偏差。
2. 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群体决策有其优势和劣势。
群体决策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经验,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有劣势,例如可能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和决策的滞后等问题。
三、群体影响群体影响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其他成员言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群体影响主要包括从众行为、社会比较以及权威影响等。
1. 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行为的影响而采取相似的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信息性从众和规范性从众。
信息性从众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行为的看法和认同,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的是( ) A. 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 B. 喜欢看肥皂剧的观众 C. NBA的休斯敦火箭队 D. 保险公司中的营销团队
三、群体的功能:
1、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群体)
2、满足群体成员的多种功能(个体)
(1)安全需求;
(2)交往需求;
(3)自尊心需求 (4)自我表现需求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促进
评价意识,从而提高动机水
平。
他人评价与动机关系的影响因素:
(1)活动者知觉评价的程度: 知觉程度越高,动机水平越高 (2)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 (3)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3)分散冲突理论
• 桑德斯 巴伦 • 他人在场是一种干扰,使个 人注意分散、转移,产生两 种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 务。 • 冲突能增强唤醒水平,影响 工作效率。
4、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1952)
5、个体从众的原因:
(1)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规范影 响); (2)获得重要信息(信息影响):
当现实较为模糊时,其他人可能就会
成为的价值观信息来源;
(3)文化的影响。
五、服从与顺从
1、服从涵义:
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
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2、顺从的涵义:
在他人的直接要求下按照
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
3、三者的区别
压力来源 从众 个体内心 发生方式 自发 造成的后果 不从众内心不安 不服从被惩罚 不顺从被孤立
服从 外界的规范 被迫、 或权威 强制 顺从 他人的请求 非强制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 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 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 发生什么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解释
• • • • • 耶鲁大学是名校; 实验目的重要,必须要完成; 收取报酬,要尽力做好; 被告知电击没有危险; 角色是抽签决定的;
又找来一些小孩,让他们干一种活:绕 鱼线。 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绕,另一 组是集合起来一起绕。 结果发现,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 要高百分之十。
据此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 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的效率高
(2)奥尔波特(1919)的试验
连锁联想、删去元音、透视转换、 乘法运算、判断、写批驳文章。 研究发现: 社会促进现象是有条件的, 只求数量的工作中,促进作用明显; 难度大的工作则不明显或不 存在。
(3)、动物的表现:
有同类在场时,蚂蚁能挖掘出 更多的沙子;小鸡会吃更多的谷物。 但是,在有同类在场时,蟑螂、 长尾小鹦鹉、金丝雀学会走迷宫的 速度都比较慢。
这矛盾吗?
3、理论解释
(1)查荣克 (1960):优势反应强化
生理 唤醒 他人 在场 提高动 机水平 优势反 应强烈 促进 简单 行为
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
(1)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不
会被单独评价,个体的努力
被群体淹没,评价焦虑减弱。
(克尔
布鲁恩)
2、社会惰性的原因
(2)群体努力模型(卡饶) 个体不再是决定群体成 绩的唯一因素,在付出与所 得由于他人加入而变得不确
定时,社会惰化发生。
3、社会惰性预防
• 单独评价; • 提高认识,了解他人的工作成 绩;
削弱 复杂 行为
科特雷尔的实验:默记词汇
• 第一组:单独完成;
第二组:有二个人在场时完成; 第三组:有二个在场时完成,但在场的二 个人被蒙住双眼,无法判断成绩。
• 结果:1、3组成绩相同。 • 与查荣克的观点相反
(2)评价与竞争观点
• 个体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取 赢得他人的好评;
• 他人在场激斯廷格的试验
• 1952年,让一群人批评他们的父母;
• 一组具有高辨认性,即在课堂上进行 这种行为。 • 而另一组具有低辨认性,在昏暗的教 室里进行活动,并且每一个人都套上 一件布袋装,把自己掩盖起来。
• 结果:低辨认组对父母的批评较多。
2009/7/5日,20时许,乌鲁木齐始自人
四、群体规范
1、含义:
一个群体中,成员共同认可 并遵守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
2、群体规范的形成
• 群体规范既可以是人为制定 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对其成 员具有约束力和压力。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成实验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天个体 第二天群体 第三天群体 第四天群体 被试一 被试二 被试三
群体凝聚力--影响因素
(1)群体目标 (赞同、一致); (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互补性 (3)满足群体成员需求的程度 (4)群体成熟度
群体成熟度与成功率的关系
成熟
组 织 成 熟 度
失败 不成熟 形成 震荡 失败
失败
规范
运行
整体
3、群体效力
• 群体任务完成情况 • 成员欲望满足程度
4、群体决策
• 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 行为的作用过程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
本章重点
• 什么是群体 • 群体凝聚力及影响因素 • 群体现象(社会促进/阻碍、 社会惰化、从众、去个性化) 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 社会影响理论
第一节
社会群体
一、群体的定义: 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 赖、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 体。
二、特征
成员有频繁的互动; 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利益;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群体内有结构; 有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 介于个体功能组织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爱默生
• 1910,英国人斯科特率“新地 号”船队出发进行南极考察。 本次考察的任务是冲刺南极点, 其次是带领一大批科学家进行 全面的南极科考。 • 在出发后,挪威人阿蒙森也组 织了一个“佛兰姆号”探险船 队进行南极探极的探险。 • 由于阿蒙森的有效领导使挪威 人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 点的”。
目 标
影 响 源
四、从众:
1、含义: 个体在群体中常会受到 群体的压力,表现出与群体 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2、分类
(1)真从众:表里一致、心服口服; (2)权宜从众:言行不一 (3)不从众
3、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小群体成员倾向于通过确定对现实的共同 观点来减少情境的模糊性。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天个体 第二天群体 第三天群体 第四天群体 被试一 被试二 被试三
民广场的聚集事件迅速演变成打砸抢烧
事件,数千人分散在市区多处打砸抢烧,
杀害数十名无辜群众,伤者数百人,砸毁
烧毁数十辆机动车。
3、去个性化产生原因:
(1)匿名性; (2)丧失责任感; (3)群体淹没性,自我意识 下降
六、少数派影响:自信、坚持
“所有历史都是关 于少数派力量的 写照,以及由一 个人组成的少数 派的写照”。
第二节
社会影响
一、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抑制效应:
1、 含义:
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 降低的一种倾向。即因为他人在 场,促进/干扰了个体的行为能力 或水平 。
2、实验:
特里普得特(1898)的两个实验:
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时候, 单独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 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百分 之三十。
4、影响服从的因素
• • • • • 命令者的权威 他人支持与服从 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权威的靠近程度 行为后果的反馈
5、顺从的应用
• 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 留面子效应/门前效应 • 折扣技巧
六、去个性化
1、含义: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理
智、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控
制,做出他单独时所不敢做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 他人在场存在两种冲突的 生理反应模式: 激励或威胁
二、社会惰化(林格曼)
1、含义: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 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 林格曼最早发现 • 拉坦的欢呼试验
6 5 4 3 2 1 0 1 2 4 6 欢呼声 掌声
2、社会惰性的原因
五、群体的维持
1、群体压力 含义:是指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一种 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 为的约束作用。 作用:约束群体成员异端行为,采取一致 行动,有助于任务完成及满足成员安全感
2、群体内聚/凝聚力
• 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 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 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 合力量。 • 包括:成员与群体的内在聚 合力;成员间的内在聚合力
• 控制群体规模
• 增加工作的挑战性、群体的凝 聚力
三、社会影响理论
• 拉坦1981提出 • 他人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 于他人(影响源)的三个 属性: 数量、强度、直接性
影 响 源
他 人
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 标,他人对个体的社会影 响会增加,出现社会促进。
目 标
个 体
每个个体只是群体外旁 观者的目标之一,旁观 者的社会影响会分散, 个体感受的压力降低。 出现社会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