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沸腾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沸腾了》|教科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水沸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水沸腾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中发挥了作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沸腾的基本概念。水沸腾是指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气泡形成和破裂的现象。它是热能在水中的传递和转换过程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理解热力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水壶烧水的过程,了解水沸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煮食、消毒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沸腾的条件和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演示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水沸腾时温度的恒定和气泡的变化。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沸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水沸腾时会有响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并记录气泡和温度的变化。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沸腾了》|教科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水沸腾了》知识点

教学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单元第2课(水沸腾了)知识点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肯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肯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 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7.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坦,如已烧焦或不平坦,要用剪刀修正;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酒精最少不少于 1/3;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马上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
为什么水会沸腾?

为什么水会沸腾?
为什么水会沸腾?
水沸腾是由于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能量,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具体来说,以下是水沸腾的原理:
1. 分子振动:在常温下,水分子以液态存在,分子间通过氢键相互吸引。
这些分子在液态中会不断地进行振动,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仍然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上。
2. 加热:当给水加热时,热量会被传递给水分子,使它们的振动加剧。
这增加了分子的平均动能,使其速度增加。
3. 蒸发:随着温度的升高,部分水分子的平均动能超过了液态中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从而使得这些分子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相,形成水蒸气。
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4. 气泡形成: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液体中更多的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引力,形成气泡。
这些气泡会逐渐增大,最终浮到液体表面。
5. 沸腾:当液体中的气泡数量增多,且气泡的蒸发速率超过了液体表面的补充速率时,液体开始剧烈沸腾。
此时,液体中的水分子几乎全部转化为水蒸气。
总结起来,水沸腾是由于加热使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克服液体表面的吸引力,形成气泡并最终转化为水蒸气。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振动和蒸发使得液体逐渐沸腾。
水沸腾了 教学设计

水沸腾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水的沸腾现象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水的沸腾现象;2. 学生能够解释水的沸腾原理;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水的沸腾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锅、水、火源、温度计;2. 图片或视频:展示水的沸腾现象。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水沸腾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观察水沸腾的特点。
知识讲解(15分钟):1. 水的沸腾是指水受热至一定温度时,由于水内部产生的水蒸气压力超过外界大气压力,使水迅速沸腾。
2. 沸点是指水在标准大气压(1个大气压力)下变为气态的温度,通常为100摄氏度。
3. 液体沸腾时,液体内部生成的气泡渐渐形成并上升,同时周围液体不断被加热,形成液体的对流。
这就是为什么水沸腾时,水面上会出现气泡,并且水面上方会有热气上升的现象。
实验操作(20分钟):1. 让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锅和一些水。
2. 将锅放在火源上,等待水沸腾。
3. 学生观察锅中的水,记录水沸腾时的现象,并测量水的温度。
4. 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和实验数据。
2. 学生讨论水沸腾的原因和沸点的概念。
3. 学生总结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
拓展与应用(20分钟):1. 学生可以设计其他实验验证水的沸腾现象与温度的关系,例如改变水的初始温度,观察水沸腾的时间差异。
2. 学生可以讨论不同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否相同,通过实验验证。
3. 学生可以探究其他液体的沸腾现象,比较不同液体的沸点。
知识巩固与评价(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篇关于水的沸腾现象的小论文,包括沸点、沸腾的原理、水沸腾的特点以及实验数据分析。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讨论彼此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3. 教师进行个别评价,了解学生对水的沸腾现象是否理解。
水沸腾的原理

水沸腾的原理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而水沸腾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现象。
那么,水沸腾的原理是什么呢?为什么水会沸腾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分子角度来解释水沸腾的原理。
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分子,化学式为H2O。
在室温下,水的分子不断运动,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当我们加热水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会不断增加,这是因为热量的增加使得水分子的动能增加。
当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变得相对较弱,这时水就会开始沸腾了。
水沸腾的过程中,水分子会不断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这是因为水分子受热后动能增加,从而能够克服液态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态。
这就是水沸腾的基本原理。
当水开始沸腾时,水分子的气化速度会远远超过液态水分子的重新凝结速度,所以水开始迅速蒸发。
在水沸腾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不断增加,直到水达到沸点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达到最大值,这时水就会持续沸腾。
当我们继续加热水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会继续增加,但水的温度不会再上升,因为水的温度达到了沸点,继续加热只会使水分子的气化速度增加,而不会使水的温度继续升高。
总的来说,水沸腾的原理是由于水分子受热后动能增加,使得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相对较弱,从而使水分子能够克服液态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态。
这就是水沸腾的基本原理。
除了了解水沸腾的原理,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与水沸腾相关的知识。
例如,不同海拔的地方,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会变得较低,所以在高海拔地区烹饪食物时,需要更长的时间。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在水沸腾时要小心烫伤,因为沸水会造成严重的烫伤。
总的来说,水沸腾的原理是由于水分子受热后动能增加,使得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相对较弱,从而使水分子能够克服液态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态。
了解水沸腾的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一现象,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地使用水。
1.2水沸腾了(课件)- 科学三年级上册

1.将三脚架摆放在实验台上。
2.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如图所示)。
3.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并用记号笔在烧杯外标
出其液面高度(如图所示)。
4.先在三脚架外面点燃酒精灯,再将其拿到石棉网下加热。 5.分别观察水烧开时、水烧开两分钟后水面变化并用温度
计依次测量水的温度,完成实验记录单。
6.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
小组合作烧开水
1.将三脚架摆放在实验台上。 2.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如图所示)。 3.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并用记号笔在烧杯外标 出其液面高度(如图所示)。 4.先在三脚架外面点燃酒精灯,再将其拿到石棉网下加热。 5.观察烧开水过程,分别在水烧开时、水开后两分钟用温 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6.将酒精灯从三脚架内拿出,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1.2 水沸腾了
小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水的变化
烧开水的过程中,有些什么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烧开水”过程中的现象,知道什么是沸腾。 2.了解水沸腾时水温及水位的变化,水沸腾继续加热后的 水温及水位的变化。 3.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
认识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火柴、 温度计、湿抹布。
科学探究
1.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从海水中提炼出海 盐吗?提炼的原理是什么?
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7.将酒精灯从三脚架内拿出,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记录时段
水的内部
水的温度
水量变化
水烧开时
实验记录单
水开后继续
加热两分钟
15分钟完成,比一比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
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能去碰燃烧着的酒精灯和烧杯,以免烫伤; 2.烧的开水不要去喝,这样做不安全; 3.当酒精灯被打翻并燃烧时,可以用事先准备的湿毛巾盖在酒精灯上将其熄灭; 4.温度计不能拿出被测液体外来看; 5.熄灭酒精灯时,不能吹,要用灯帽盖。 6.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不要用手摸。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课堂知识点

2.水沸腾了
1.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1)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
2.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
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3.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
(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
4、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5.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6、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漫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作业设计】
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B )
A. 90℃
B. 100℃
C. 60℃
2.水沸腾时的温度( B )
A.不断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
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 B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1。
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水沸腾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水沸腾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水的沸点;(2)掌握水沸腾的条件;(3)了解水沸腾的现象及原理;(4)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水沸腾的温度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水沸腾的条件及现象。
难点:理解水沸腾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水的性质和变化现象,进一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沸腾。
2.理论讲解(15分钟)向学生讲解水沸腾的概念、条件和原理,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沸点?沸点与海拔高度有关吗?沸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沸腾?3.实验探究(30分钟)(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水沸腾的温度范围。
(2)实验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酒精灯、水烧杯、温度计。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③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记录下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④继续加热水,记录下水完全沸腾的温度。
⑤总结实验结果并讨论。
(3)实验要点:①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保持安全。
②温度计要放在水中心位置,读数准确。
③注意记录数据的准确性,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4.知识总结(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回答以下问题:(1)水沸腾的条件是什么?(2)水的沸腾温度范围是多少?(3)为什么水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实验观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
6.拓展应用(15分钟)(1)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场景中会涉及到水的沸腾?(2)让学生假设情景并进行探究,例如:若在高山上煮鸡蛋,是否需要更长时间?是否需要加热更长时间才会沸腾?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水沸腾的条件、现象及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水沸腾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学习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实验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脚架、漏斗、塑料袋、夹子等
【导学过程】
一、聚焦
1、小组讨论: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水烧开了都有些什么现象?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
2、设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探索
活动一、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看法。
1、能看到冒汽泡吗?上面有白色的汽。
这种白色的汽是什么?
2、能听到什么?
3、能用手去摸吗?温度太高,容易烫伤,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4、水沸腾了温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怎样去测量吗?
5、老师介绍温度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1、教师演示实验:
(1)组装器材。
(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是一边加热一边使用温度计测量的观察方法。
(4)安全提示。
2、学生分组实验:
(1)阅读活动手册,熟悉观察记录表,了解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注意分工合作。
(3)具体操作方法: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测试的变化,记录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
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提示:袋子要先挤压掉空气)(4)将活动记录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1)我们看到了冒气泡吗?
(2)水中、水面和水面上有哪些现象?
(3)水的多少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4)沸腾后,我们听到了什么?
2、水沸腾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1)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地上升,达到()摄氏度时,开始沸腾。
(2)水沸腾后,温度还会继续升高吗?
(3)我们看见了哪些现象?
3、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
(1)温度计上的100℃是怎样规定的?
(2)你知道水变成气体后,它的体积有什么变化?
(3)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吗?
(4)你能区分蒸发和沸腾吗?
4、小结:水在100℃时会沸腾,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再发生变化。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四、拓展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烧开水时水温不到100℃就开了。
其原因是 ( )。
A.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多属温泉水
B.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使燃料燃烧不充分,致使热度不够
C.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压力低于内地
D.青藏高原地区天气太寒冷
【达标练习】
一、判断
1、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
()
2、为了方便计数,我们可以把温度计从加热的水杯中拿出来读数。
()
3、水的沸点是100℃()
4、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放热。
()
5、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要变大。
()
6、我们不可以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
7、沸腾比蒸发现象更加剧烈,变化得更快。
()
8、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由小变大。
()
二、选择
1、水在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2、同样的烧杯与酒精灯装置,下列情况中,()沸腾的时间最快。
A.水多、内焰
B.水少、外焰
C.水少、焰心
3、酒精灯使用完后,要()熄灭。
A.用嘴吹
B.用灯帽
4、我们煮鸡蛋时,水烧开后应()继续加热就可以了。
A.猛火
B.小火
5、下列现象中,发生在水面上的是()
A.沸腾
B.蒸发
6、下列现象中,液体温度不会降低的是()
A.沸腾
B.蒸发
7、下列现象中,不是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是()。
A.有“白汽”冒出
B.温度计示数不断升高
C.沸腾时没有气泡出现。
8、如果视线高于温度计示数,读数结果会()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参考答案:
一、1、√ 2、×3、√ 4、× 5、√ 6、√ 7、√ 8、√
二、1、C 2、B 3、B 4、B 5、B 6、A 7、B 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