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艺术 印象派

19世纪艺术  印象派
19世纪艺术  印象派

“瞬间”的永恒

——19世纪之印象派

摘要: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光革新性感受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革新性:

一、发现户外阳光下的色彩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二、引起世界艺术形式大变革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

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

三、诞生在嘲讽之中

1863年,与官方沙龙画展唱反调的“沙龙落选作品展”在巴黎举行。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画一裸妇与绅士们在草地上午餐。此画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受到激烈批评和嘲骂。而富有创新意识的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塞尚等画家却乐意与马奈结盟。1874年4月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办了题为“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观众不但前往讪笑,甚至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勒鲁瓦借此画名嘲讽画展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派”之名由此诞生。

与社会的关系:

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从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于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于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毕沙罗认为:不要根据条规和原则进行,只画你所观察到和感觉到的,要豪迈和果断地画,因为最好不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个印象。在自然面前不要胆怯,人们必须得到唯一的大师——自然,她是永远可以请教的一位大师。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德加谈到:把看到的东西模写下来,这很好。把只能在记忆里看到的东西画出来,那就更好。这是一种改造。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想象必须同记忆合作。您只能表现使您感动的事物,也就是非表现不行的事物。那样,您的记忆和您的想象就都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见多识广、精通技艺的高手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画,差不多总是一些十分可观的作品。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他认为:“艺术家应防卫自己勿倾向于”文学的东西'',这个倾向常常是画家离开真正道路的根源,以预先定形的神话作为绘画的对象,代替着现实的大地,这是错误的。假如人

们想逼迫自然去表现,扭曲着树木,使山崖做怪相,或过分地使表情细巧,这一切仍然是“文学”。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历史呀,心理呀,它们仍会藏在里面,因画家不是没有头脑的蠢汉。这里存在着一种色彩的逻辑,老实说,画家必须依顺着它,而不是依顺着头脑的逻辑;如果他把自己陷落在后者里面,那他就完了。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鲁昂的石桥与小船》的纯情与本色、《眺望塞纳河》的蓬勃与灿烂等,正是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歌剧院休息大厅》的典雅与飘逸、《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是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的《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普罗文斯风景——杂木林》的律动与舒坦、《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是依循了“色彩的逻辑”,而不是依顺于“头脑的逻辑”。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正是富有创意地纪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他于1877年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的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而高贵的生活情趣,表现的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的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是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学习心得:

关于印象派我主要看了莫奈的作品。因为非常喜欢莫奈的用色。如《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是莫奈在阿尔港口所见日出的景象。在一个多雾的早晨,一轮红日冲出薄雾,冉冉升起。莫奈用活泼、潇洒的笔触,鲜明和富有生气的色彩,捕捉了日出一瞬间的印象。橙红色朝日映红了上半部天空。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红、橙、淡紫色在天空中互相交错和渗透着,形成了深远的天幕。水的波浪则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所组成,水波将天空的反射分割成许多形状大小不同、千变万化的色块。明明都是很淡雅的颜色,却给我强烈的冲击感。微薄的阳光的,在淡淡的蓝灰色调下,显得生机勃勃。好像有着巨大的力量,映红了旁边的云朵。让人不自觉的为其感动。

我觉得印象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画家不仅仅在室内绘画,他们走出画室,来到原野、乡村、街头,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掌握了瞬间的大气感。利用光学原理,画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的不同的颜色。把对自然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画家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

间的真实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莫奈曾经说过“我画画时如果被人打断,那就像割掉我的腿一样。你要明白,我失去了机会,我正在追捕色彩,我想抓住难以捕获的东西。光变了,色彩也随之而变。糟糕的是‘色彩’。它只能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不超过三四分钟。这样,我只能在三四分钟内做我力所能及的事,一旦错过我就只好停止作画。”

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场景作为题材,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

如莫奈的《鲁昂大教堂》。莫奈专心描绘鲁昂大教堂的正门,捕捉从早到晚,光线投射在墙壁上所形成的色彩斑点。他从黎明的薄雾画到黄昏的日落,不断地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建筑物在阳光下的反射光变化。展示的是壮观的哥特式教堂的景象,强烈的晨光冲淡了他巍峨的身影,高大的建筑结构似乎被浓浓的光色所包裹。笔触厚重.重叠.狂放不羁,光影与色彩成为造型的灵魂,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哥特教堂成了一种充满色彩旋律的光色结晶体。

影响:

印象派的出现可谓是一场革命,摆脱传统画法中对实体固有色的局限,强调条件色和概括色;正如莫奈所言,绿色的草地有时在夕阳下会闪耀着红光,蓝色的衣服有时也会被橘红色的阳光吞没。色彩是可以变化的,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表现作者本人的情感,色彩的变化充满了跳荡的诗意和抒发的灵性。总之,色彩的解放使色彩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无限空间,色彩脱离物象形体成为独立的审美

对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印象派对色彩颜料的处理方法:画家们发现颜料混合后的失去了鲜明的效果,这极大地限制了印象派的表达;于是他们不再进行颜料本身的混合,而采用了“视网膜上的混合”——用小笔触将鲜明的颜色涂在画布上,当欣赏者离开一定距离来看画的时候,就发现作品上的颜色是如此明亮而又紧紧抓住了现实,引起头脑中影像的共鸣,效果异常地好.这一点成为从艺术领域传入生产领域的极其重要的技术之一,成为今天印刷术的鼻祖。而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否认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作用,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使绘画语言得以充分发挥,应了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一定影响。为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开导了先河。

局限性:重视感觉和瞬间色彩,忽视持久和永恒,使另一些表现手段受到削弱。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社会和历史内容的绘画减少.沉醉于对表面的描绘,使作品缺乏思想性。随着其他思潮的出现,印象主义逐渐淡出。

参考文献:《印象派艺术家与后印象派艺术家》《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网络参考:《百度百科》

印象派画派分析

印象派画派分析 从高中学习绘画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临摹印象派画家莫奈,塞尚等画家的画,经过几次写生。再到现在大学,老师讲印象派,因此对印象派的了解和关注更多了。 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皆是以感觉而用科学的方法作画,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艺术。印象派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据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这又让我想起,高中时期出去安徽宏村写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一天——早中晚都选择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画三幅画,当时还很不理解,慢慢的懂得了老师的用意。不同时间,阳光下和环境下的物象的光和影是不一样的。 印象派绘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光与色的描绘,表现物象受光后的变化。他们这种对光和色的兴趣,使他们注重在画面上运用大面积的补色进行并置,把物体颜色与阴影画的透明,如此,印象派作品的色彩比学院派绘画的色彩更为明亮,有生命的活力。为表现光线的颤动,他们恢复点彩绘画的老技法,在这种技法中,厚重的颜色小圆点或小笔触画上画布,表现了实际的光线及其在画面上的反射。绘画的点彩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提香到后来的戈雅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都 能见到。但是,印象派画家在色点中对补色的运用是重要的突破。在从一定距离看他们作品的时候,这些分散的色点便构成了画面混合的色调。 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

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给后来的现代美术以极大的影响。 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程序。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区别于表现主义对内心情感的表现而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 而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莫奈的——《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 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 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 射着天空和太阳的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 种瞬间的感受。当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 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 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而后来,新印象派既是印象派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此派由于从印象派方向走入极端科学、理论化,运用“色调的分割”法则,以原色细点如嵌镶的分布画

印象派作品赏析

印象派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 hpu chang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老师:

在后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梵高。梵高的画是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反动。印象派客观地看这个世界,而梵高则不在乎正确地描写。不过他的涂色法多少是由印象派演变来的,他喜欢印象派画家所表现的色光效果。他使用厚涂大笔触.让颜色看来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漩涡般打转。 梵谷的作品是激烈的个性反映,不安而神经质,对于表现主义和野兽派都有影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他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内心感受。他的作品,不论是静物《向日葵》、人物自画像《割了耳朵的凡高》、室内画《夜间咖啡馆》,还是风景画《星夜空》,都充满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仅是他的投影、他的分身,有时候甚至于赤裸裸地说明了他自己。凡高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他画的《向日葵》。 塞尚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那么赏析这幅画之前,我还是查了下梵高的生平经历。在梵高一生中,悲惨、痛苦、混乱和贫困与他如影随形。他从27岁学习绘画,很长时间并没有获得成功,没有人买他的画,甚至没有人欣赏和赞扬他的

画。梵高的艺术道路短暂而辉煌,他27岁学习绘画,37岁去世。在短短的10年中,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世界性的画家。然而,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转折点发生在梵高去世的前一年,即1888年,在这一年的2月,梵高到了法国南方的阿尔,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梵高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阿尔炙烈的阳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这期间的作品。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 难怪他可以用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 那是有些神经质和悲情色彩的梵高对生命的狂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知识总结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知识总结【知识结构】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专题重点】 一、文学艺术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唐朝:唐朝实行科举制,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政策环境。唐朝的边塞诗折射出当时的边疆开发与生活状况。唐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国家的

繁盛统一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提供了创作素材。唐朝的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孕育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 (2)宋朝: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词的流行、话本和风俗画的出现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其词风的差异深受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南宋时期宋金对峙、人民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元朝:元初中断科举制,部分文人转向元曲和杂剧的创作,这为元曲和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科举制的恢复,元曲和杂剧的创作开始衰落。 (4)明清时期: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的进一步壮大的时代背景下,通俗化的明清小说繁盛。《儒林外史》抨击八股取士的危害,《红楼梦》折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西游记》体现了新兴工商业者追求个性自由的欲求。明清的文化专制促使部分画家借物抒情、借物铭志,以梅、竹、兰、菊等为主要素材的文人写意画成熟。清朝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2.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发展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剧烈的革命、频繁的战争,腐败的政治,使启蒙思想家曾经渴望的“理性王国”一时幻灭。文学家艺术家转而关注和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崇尚浪漫主义。 (2)19世纪中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批判现实主义开始盛行。 (3)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电气时代的到来,艺术家重视光和色的作用,捕捉瞬间印象,印象画派兴起。同时,电影诞生、电影技术发展。 (4)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使西方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 二、19世纪以来西方主要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1)时代背景:①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②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在此期间,很多有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批判

印象派解析

印 象 派 简 析 161411330

李豪伟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在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绘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派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彩学。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派别最早的发端,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在西方现代派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它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极力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2]。 起源与发展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不约而同的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村,有的甚至长期定居于此,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巴比松”派诞生了。“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当中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1873年,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塞尚和西斯莱等人的作品遭到沙龙展览评审团的拒绝,这种不公平待遇是促使他们以不寻常途径,组织与“沙龙展”相对的独立展览以便展出自己作品的直接动因。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于1874年4月在摄影师纳达尔(Nadir)的工作室举行的第一次画展。他们以自称“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作为此次展览的组织者,而与沙龙文化圈对立。展览中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 Levant)的名称被《锡罐乐》杂志记者李洛伊(Leroy)不怀好意地引用以称呼此团体为“印象派”,认为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而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名称却被莫奈、雷诺阿等人接受,“印象派”这个名词也就成了标示他们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目标的代称[3]。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之后,至1886年这群画家先后共举办了7次画展[4],“印象派”随之诞生,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名声响誉全世界,“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代表人物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 1[2019全国卷Ⅲ,33,4分]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②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本题以恩格斯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主要成就,凸显了史料实证①和历史解释②的学科核心素养。 “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其特征是强调表现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项。 C 2[2018全国卷Ⅲ,34,4分]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②,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③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①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本题从俄国戏剧家果戈里的剧作《钦差大臣》切入,考查政治体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文史互证,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在戏剧《钦差大臣》里,一名小官吏路过偏僻小城时,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暴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作者用戏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俄国专制体制的腐朽,答案为B项。俄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在1861年改革之后,故A项错误。《钦差大臣》属于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故C项错误。该作品重在揭露俄国社会的政治黑暗,故D项错误。 B 名师点拨文史互证是当代史学发展的沃土,本题与2018年全国卷Ⅲ第42题有相似之处,备考时要注意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文学作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无法摆脱时代刻在其内容、结构、语言上的烙印,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深沉而浓郁的时代风貌,这也是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在。 3[2019全国卷Ⅲ,35,4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①,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②这类作品③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本题以“达达派”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主义的特点,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的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达派”属于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品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09124796 金雨佳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古典绘画里没有的。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这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够明显地看到,特别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教案

音画融溶绘声绘色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 (选自人音社《音乐鉴赏》第11单元第21节) 设计意图: 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艺术门类。它们教育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创设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审美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体验、感受、参与、探究、对比、讨论等学习方式,让他们了解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和多元文化,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本课旨在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音乐中想像画面、从绘画中体会音乐,通过对欧洲印象派几个绘画与音乐作品的介绍、鉴赏和比较,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分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验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美好意境。 教学内容: 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极其《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点。 2、通过学习、鉴赏,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了解、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印象派绘画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电视倍投、组合音响。 教学时数:1课时(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轻松愉快、印象派特点的音乐环境,暗示课题。) 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 (学生在音乐声中进音乐教室坐下,课前发一张白纸) 一、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从屏幕上看到了,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 绘画或美术。 2、老师概括: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受多种音乐风格,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和体验,为后面印象派音乐欣赏做铺垫。) 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使人产生脑中有画面或色彩的的感觉,优秀的绘画作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329508.html,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作者:高天源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梵高是在现代艺术早期画家中最让世人瞩目的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的作 品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喜欢明亮的色彩和极具表现力的厚涂笔触,梵高的创作生涯短暂,他先后受到了诸多画家和画派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的感染,本篇就是具体来讨论这位传奇画家创作演变历程。 关键词:梵高;表现主义;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70-01 一、绪论 在古典时代的西方美术,画家们都很注重题材的表达,他们基本上都围绕着历史叙事和宗教人物展开创作线索,作品的叙述功能始终在绘画艺术中占据着第一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主题系列让人们看到了绘画语言形式的重要性,画家可以将内容叙事剥离开,把形式纯粹地放到绘画表现的高度上,印象派画家以直觉取代了对自然的缜密推敲,以色彩取代了素描造型,古典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延续下来的依赖于明确线条的造型目的“轮廓”被生动的色彩和模糊形象替代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和主题表达的旧有秩序被颠覆,内容与题材成为了色彩表现的载体。 二、梵高早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内容 梵高的早期创作思想深受他的画友和他所游历过的地方的影响,在巴黎的旅居生活也让梵高接触到了米勒和杜米埃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受他们的作品风格理念的影响,我们从他早期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如图1所示)一画中可以看出,梵高在他的初期创作阶段还是很注重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与表达,并且这种内容的表达基本都集中在现实主义的主题上,《吃土豆的人》描写了一个普通荷兰农民之家的穷苦生活场景,明暗光影对比手法让观众想到了17世纪荷兰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艺术形式,真实的场景描写和朴实的人物塑造体现了梵高早期作品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在这幅梵高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已经能够从粗狂有力的笔触与扭曲夸张的形象等这些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元素中窥见到梵高即将在他后期艺术创作阶段爆发出来的强烈的表现主义力量。 三、日本版画和印象派绘画形式对梵高的影响 梵高的作品不同于之前的印象派和点彩派,因为他并不追求客观事物表象的再现,而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意图,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他可以被看作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在现代艺术的短暂发展历程中,有无数的艺术家受到梵高绘画艺术理念的影响。梵高深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带答案】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 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C.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D.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2019·贵阳高三监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以走进电影院作为一种娱乐时尚。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手机或平板电脑成为移动的电影院,成为汇聚海量电影信息的网络“流动空间”,人们随时可选择性地看电影。材料说明( ) A.看电影成为逃避现实的主要方式 B.科技成为提升电影票房的主要手段 C.看电影成为人们休闲的唯一方式 D.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 3.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提高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B.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C.意识形态对立影响文化交流 D.电视是新时代殖民的有力工具 4.2018年7月21日,诗词类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第二季荣耀回归,吸引了众多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与同步参与,使大家又一次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 A.传播中华文化必须借助电视 B.高雅文化比通俗文化更吸引人参与 C.电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 D.传统传媒已经被新式传媒完全取代 5.19世纪3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此状况导致了( ) A.浪漫主义文艺的兴起B.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 C.印象主义的蓬勃发展D.现代主义文艺的繁荣 6.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美术流行。美术家们将大量的历史人物纳入他们的创作题材,如大卫的《马拉之死》(马拉,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重要领导人)、《拿破仑加冕》。他们的这些创作题材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6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哈姆雷特》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西风颂》 【考点】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 【解析】“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期特征是强调表现现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项。 【答案】C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内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战后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 【解析】“《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通过这材料却发现,不同时期对这本书添加了不同的内容,如“1901年译”的加上了“鉴于“为奴之势逼

印象派绘画特点

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逻辑”。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们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的光与色。这次珍品展展出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与《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便是莫奈为教堂绘制的30余幅油画中的两幅。画这批画时,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他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

必考部分第十五单元第35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必考部分第十五单元第35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 文学艺术 (时间:45分钟总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某艺术流派强调:〝遵循唯理主义的观点,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该流派应该是()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选A。新古典主义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故A项正确;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力图真实再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对现存社会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艺术主流,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D 项错误。 2.〝他们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充满恐惧和憎恶,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那么成为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们标榜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以下符合〝他们〞这种文艺流派的文学作品是()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知道,这里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特点,?红与黑?是法国文学家司汤达的现实主义巨著,故A

论印象派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的艺术特色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2006级罗琼 指导老师:孔阳

论印象派的艺术特色 罗琼 内容摘要;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印象派画家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印象派画家门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官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局的光色效果纪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关键词;色彩;光; Abstract;Impressionism, also known as impressionism, Monet's painting was Yinkelaode ? "Sunrise ? Impression" by a reporter named ridicule.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is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genre paintings,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born in France, painting genre. Eighty-seven years in the 19th century reached its peak, its influence throughout Europe, and gradually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Inherited the French Impressionist painter painter Courbet realism "to bring art for modern life" tradition, so that the further out of their own creation of history, myth, religion, reliance on subject matter, impressionist painter door out of the studio, deep fields and villages, the streets, to clean the vivid feeling of nature into the top, bathed in the light of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scenery, to seek and grasp the chang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old and warm colors to appear casual and

印象主义画派赏析

印象主义画派赏析 我的理解: 印象主义画作注重体现的是一种大意、内涵。它的奥妙在于运用笔触来表现物体,而它的笔触动势——直线、转弯、凹、凸等,交代了事物的来龙去脉,它会把观看画作者的思维带进画面,给人以诸多联想。比起平平实实的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画作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印象主义不呆板也不局限、体现创意、一股自由的气息扑鼻,我觉得它更具有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气质和学术追求。举个例子,沙滩上有人走过,写实主义会画出一个具体的人,而印象主义的画面里也许就只有一个个脚印···简介: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绘画运动,包括自1867年至1886年期间一批持有相近观点和采用相近技巧的画家的活动、这些画家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但他们没有确定的共同遵守的具体原则、其最明显的原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片刻,表现纯粹的光的关系。 起源及发展: 法国巴黎的一批青年画家在1874年4 月举办了一次新作品展,这些作品对色彩运用进行了新的尝试,其中《印象·日出》(莫奈作)尤为引人注目,于是人们就称这些画家为“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 (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都是鼎鼎大名印象主义画派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 (Realism)前辈画家库贝尔“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 绘画的特点:

印象派美术鉴赏论文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梵高与高更的绘画风格及变现手法与绘画中表现的思想对印象派绘画进行赏析。梵高与高更虽同为印象派作家,但他们的绘画技巧与表现手法极为不同,表现的感情也相去甚远,这体现出了印象派绘画的强烈的个人感情与现实结合后形成的绘画方法的不同。正因为这种不同才使得印象派绘画具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与多样的发展方向。但他们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印象派绘画的统一之处——表现整体轮廓,忽略细节。 关键词:印象主义绘画把握轮廓色彩对比 美术富于美感,在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我们学校的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就属于美术设计中的一种,每当5、6月份,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都会在教学楼中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看着他们那些优美的作品,体味着其中的优美的意境,我们都会不禁沉浸在艺术美之中。 美术是一门瑰丽绚丽的艺术,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它有许多分类,例如: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建筑、工艺艺术、摄影艺术、园林艺术、汉字艺术、民间艺术等等。当了解了这些时我才知道美术艺术的殿堂是多么的浩大,是多么的博广。 在美术作品中我最先接触到的是印象派的作品,印象派的印象派作品也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印象派绘画具有宣明的特征,印象派绘画也称为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是十六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画派。 印象派画家作画时不依据可靠的知识,只以瞬间的印象作画。作家在

作画时往往只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作画,只考虑画的总体的效果,较少的考虑细节的表现。 正因为印象派作品不考虑细节,当当时的学院派画家看到印象派著名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时候认为其很粗糙,过于随便,而被嘲笑为不懂绘画,被批评为“印象主义”,但印象派及印象主义也正是由此而来,带来了印象派的兴起。 印象派画家人才辈出,因为印象派作画特点由作家本身思想及理解而定,可变性较大,印象派由此而呈现百花争鸣的状态。 自莫奈之后,印象派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家,著名的有杜尔·马奈、爱德嘉·德加、奥古斯特·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西斯莱、西涅克、塞尚、高更、凡·高等。 对于印象派的画家,我最先了解的是梵高。他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但同时又是一位充满悲剧的画家。 梵高作画时常采用点彩画法,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但其作品中却体现出与其色彩不相符的情感特征,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吉列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表现出了梵高内心精神世界的扭曲,强烈的压抑等深刻的情感。 正如在梵高的作品《向日葵》中,画面上那种仿佛从作者内心流淌出的金黄色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九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的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仿佛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