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_《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首先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前预习,完成同步学习上的“自主先学”内容,并尝试写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所以完成较好。

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且体会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自觉树立和平和发展的意识。

效果分析本课通过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外扩张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等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本课的知识点,从而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乐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体验一下历史,同时辅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利用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在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悟和理解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是我感觉较为成功的一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有点流于形式,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合理的引导是我今后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和一战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在欧洲,而这一次已经不同,它在全球展开,因此它影响到了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

通过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外扩张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等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知道雅尔塔会议以及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史实;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探究雅尔塔会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自主阅读能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攻克柏林战役以及美、苏、中参加对日作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后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后反思

巴掌·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三单元,包含了两课的内容,包含了两个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一个活动课《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在教学设计时,我对前两个课题进行了整合。

通过这几天不停地磨课与调整,课时的设计越来越接近最初的设想。

这也促使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教历史?这一课时的难点是对二战进程的把握。

最初设计时,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事件的名称,并把时间、要点内容补充完整。

为了节省时间,我还特意标注了页码,以为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出,但上课后才发现,面对这个九个事件十几个空白,学生直接晕菜。

想想看,两课的内容,放到一课去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历史最怕的就是时间和事件。

偏偏这节课一上来就要完成这个,结果,刚刚调动起来的一点兴趣,在这九个事件的联合攻击下荡然无存。

这也怪我,在没有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想当然地设计了这个环节。

本来求快,却用时太多。

真应了那句“欲速则不达”的古话。

第二次设计时,我仍然采用问题提纲的形式,因为我感觉对于二战,学生很有必要先有个整体性的认知。

所以,在这点上我没有改变。

但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根据描述猜事件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增强。

中上水平的学生根据描述和提示,能很快找出九个事件来,再加上我的积极引导。

为了化繁为简,我对这九个事件进行分段处理。

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出来。

最后小结,再次回归整体。

由整体感知,到具体情境体验,再到整体加深。

这个处理效果要远比第一次好许多。

更关键的是,使整个教学活动浑然一体,这种感觉,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我,都是挺棒的。

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观看的老师很快发现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二战的进程仍然是个难题。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重要内容?成了我深入思考的课题?无意间,我注意到了五个手指,五指五个阶段,两者之间能不能结合起来呢?五个阶段,对应五个手指;九个事件,小指一个: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讲的是爆发,用一个指节;无名指,讲扩大,用两节,第一节是苏联参战,莫斯科战役,6月;第二节是美国参战,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份。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展示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自主学习,找出要学习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要素,并能口头表述。

清楚大战的进程和阶段。

2.能透过历史现象看清历史事件的本质;培养读图、识图,图说历史的能力;培养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而实现“人人说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各小组成员对本主题重点知识的把握及知识结构的构建。

教学难点⑴本主题涉及三篇课文,知识量较大,要精心才能构建出本主题的知识结构;⑵理解本主题的重大事件及其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⑶挑战老师给出的探究性问题。

教学设计(1)语言描述法(2)信息再现法(3)情感体验法(4)合作探究(5)问题法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卓越课堂思路本主题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根据本主题的特点,把本主题分为2课时。

第1课时为大预习课,即以四人小组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解答,然后小组内讨论本主题的知识结构,并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也可请别组的成员参加讨论,也可请老师一起参与讨论;第2课时为大展示、大反馈课,即各小组对所掌握的本主题重点知识进行提问解答,老师仔细斟酌,对学生提到的符合课标要求的问题给以肯定,对学生提出的更加仔细的问题和更多的问题,要进行鼓励,鼓励同学们对教材阅读的仔细和对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因为只有仔细认真地对教材进行阅读和分析,才能提出更多更细的问题)。

通过这种由一个同学提问,全体同学回答的方式,既展示了同学们的预习成果,也对本主题的基础作业进行了反馈。

在同学们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老师预设了一些拓展性的题型,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练习,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过去那种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理解记忆历史知识的好处与轻松。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课的教学反思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课的教学反思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课的教学反思川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课“大战的爆发和初级阶段”我上过了,总觉得自己没有讲透,学生也觉得不好理解。

下来后,我通过再看相关的教学参考书,还有听了今年在兴隆中学举办的初三毕业班历史研讨会郑老师的二战复习课,及其一些老师的点评,很受启发,也让我知道了这一课该怎么去上。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慕尼黑阴谋”,把它讲清楚了,分析透彻了这堂课就成功了。

下面是我的教学思路: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复习第八课“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九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讲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面对经济萧条和社会危机,德国和日本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法西斯专政道路,他们对内实行恐怖统治,为转移国内矛盾,对外实行侵略扩张。

纷纷扩军备战,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战争一触即发,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二、讲慕尼黑会议1、讲德国的侵略扩张根据教材第61页的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图来讲,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合约》战胜国对它进行了分赃。

这对德国非常不利,随着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它极力要撕毁《凡尔赛合约》,恢复它一战前的欧洲霸主地位。

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区,1938年3月占领奥地利。

2、讲英法美的对德态度面对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的举动,英法是采取了让步、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3、讲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在《凡尔赛合约》中,英法得了很多好处,为了保住其既得利益,而对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的行动采取了绥靖政策。

其实质就是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谋求与法西斯国家妥协,并力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见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4、讲慕尼黑会议及其恶劣影响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签订了关于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等强行割让给德国的协定。

即《慕尼黑协定》看图片,从慕尼黑返回的张伯伦很是得意,觉得这是重大的外交成功“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好像是他避免了战争,换来了和平,是英国人民的功臣。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

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

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

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影片,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场面,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

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

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

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精选7篇)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精选7篇)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精选7篇)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篇1节课的容量很大,教材中有些地方的编排显得突兀,例如没有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

为什么纳粹德国军队在侵略扩张中战果辉煌,它的战术思想—闪电战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学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待任教者对教材重新开发。

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我想到用来上这节课。

制成的课件在每个班上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改,在教研组的公开课上,总体达成了教学目标。

不过,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用的历史文字资料要注明出处。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能理解有些历史内容,我引用了一位德国____牧师马丁.尼默勒写的诗,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的话。

在课件制作时,我曾想过在这些历史文字资料末尾注上出处,但在班级上的时候我发现历史文字材料字号小,后面同学看不见,字号必须放大,这样一来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无法标资料的出处。

然而历史学科的根基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后教学中,我打算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标明引用历史文字材料的来源。

二是教学中用的历史漫画必须介绍具体点的引导资料。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纳粹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我用了一张描绘希特勒抱着地球的漫画,在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时,我引用了一张希特勒与斯大林隔着一个死去的波兰士兵互相脱帽敬礼的漫画。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两幅漫画时,尽管我做了点介绍,但学生的反应一般,怎么向学生讲解历史漫画,既不能介绍太简单,学生不理解,又不能说透,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体验,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篇2世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内容在世界现代史中承前启后,它前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后启战后新格局的形成。

二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初中历史教案:世界两大战争的启示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案:世界两大战争的启示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案: 世界两大战争的启示与反思一、引言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两次大规模战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并从中汲取启示和反思。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学生将能够理解并珍惜和平与稳定。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2.1 背景•描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军备竞赛;•解释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2.2 战争爆发•讲述黑手党暗杀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德及其导致的连锁反应;•分析各国立场以及结盟系统形成。

2.3 战争过程与结果•描述阵地战和现代化武器在战斗中起到的作用;•分析战争最终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

2.4 启示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战争的破坏性后果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重要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3.1 背景•讲述经济危机和民族主义兴起背景下,纳粹德国崛起的原因;•解释为什么这场战争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具规模和破坏力。

3.2 战争爆发•描述纳粹德国侵略波兰以及其他国家的行动引发了全面战争;•分析盟军在二战初期遭遇的困境。

3.3 战争过程与结果•讲述纳粹集中营和大屠杀等罪行;•描述盟军在西线和东线打击纳粹德国的胜利;•分析美国投掷原子弹对日本等事件。

3.4 启示与反思•引导学生认识人权、宽容和多元主义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探讨国际合作和战后重建的意义。

四、总结与讨论•小结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事件中汲取启示,避免再次陷入战争。

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世界两大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并从中反思战争的破坏性。

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珍惜和平与稳定的观念,并帮助他们理解国际合作和多元主义对维持全球秩序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不断扩大的情况。

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希特勒的野心不断膨胀,通过慕尼黑会议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发动闪电战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北欧、西欧和苏联等国相继遭到德国的侵略,与此同时,日本突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战争。

本课两部分内容,一是慕尼黑阴谋;二是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第一部分: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让学生感受大战来临前英法等过对德意对外扩张的态度,如同饮鸩止渴。

让学生思考了英法等国为什么采取绥靖政策呢?
第二部分:德日发动的三次突袭战:闪击波兰;苏德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边讲解边补充表格。

最好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主填表。

然后讲述,老师适当补充。

思考:英法为什么对德国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通过这一题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二战初期,德国及其盟国为什么会屡屡胜利?
讲述三次突袭战时,突出表达德、日对战争的准备非常充分,突袭战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对比英法的“奇怪战争”让学生体会绥靖政策的危害。

德国法西斯扫荡欧洲时,各国各自为战,也是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失败的原因,这点没有讲述清楚。

下节课应该点到,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铺垫。

苏德战争中,法西斯德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种族灭绝政
策,法西斯国际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斯大林领导人民通过艰苦的战斗,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的闪电战,鼓舞了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课堂优点: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完成度较好。

缺点:在小结时,应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将重大时间列表,方便记忆。

不要只是单纯领学生看板书口述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