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_《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首先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前预习,完成同步学习上的“自主先学”内容,并尝试写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所以完成较好。
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且体会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自觉树立和平和发展的意识。
效果分析本课通过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外扩张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等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本课的知识点,从而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乐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体验一下历史,同时辅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利用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在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悟和理解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是我感觉较为成功的一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有点流于形式,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合理的引导是我今后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和一战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在欧洲,而这一次已经不同,它在全球展开,因此它影响到了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
通过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外扩张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等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高二上册历史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高二上册历史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1.2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和平的渴望,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地点及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而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相关内容。
2.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地点及原因2.1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2.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过程。
2.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军事扩张等。
3.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3.1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反法西斯战争、世界人民的解放战争等。
3.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战争双方的目的、战争的影响等。
4.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4.1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国际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建、科技进步等。
4.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4.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如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战争对科技发展的推动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6.1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6.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6.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知道雅尔塔会议以及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史实;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探究雅尔塔会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自主阅读能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攻克柏林战役以及美、苏、中参加对日作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后反思

巴掌·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三单元,包含了两课的内容,包含了两个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一个活动课《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在教学设计时,我对前两个课题进行了整合。
通过这几天不停地磨课与调整,课时的设计越来越接近最初的设想。
这也促使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教历史?这一课时的难点是对二战进程的把握。
最初设计时,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事件的名称,并把时间、要点内容补充完整。
为了节省时间,我还特意标注了页码,以为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出,但上课后才发现,面对这个九个事件十几个空白,学生直接晕菜。
想想看,两课的内容,放到一课去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历史最怕的就是时间和事件。
偏偏这节课一上来就要完成这个,结果,刚刚调动起来的一点兴趣,在这九个事件的联合攻击下荡然无存。
这也怪我,在没有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想当然地设计了这个环节。
本来求快,却用时太多。
真应了那句“欲速则不达”的古话。
第二次设计时,我仍然采用问题提纲的形式,因为我感觉对于二战,学生很有必要先有个整体性的认知。
所以,在这点上我没有改变。
但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根据描述猜事件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增强。
中上水平的学生根据描述和提示,能很快找出九个事件来,再加上我的积极引导。
为了化繁为简,我对这九个事件进行分段处理。
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出来。
最后小结,再次回归整体。
由整体感知,到具体情境体验,再到整体加深。
这个处理效果要远比第一次好许多。
更关键的是,使整个教学活动浑然一体,这种感觉,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我,都是挺棒的。
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观看的老师很快发现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二战的进程仍然是个难题。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重要内容?成了我深入思考的课题?无意间,我注意到了五个手指,五指五个阶段,两者之间能不能结合起来呢?五个阶段,对应五个手指;九个事件,小指一个: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讲的是爆发,用一个指节;无名指,讲扩大,用两节,第一节是苏联参战,莫斯科战役,6月;第二节是美国参战,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展示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自主学习,找出要学习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要素,并能口头表述。
清楚大战的进程和阶段。
2.能透过历史现象看清历史事件的本质;培养读图、识图,图说历史的能力;培养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而实现“人人说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各小组成员对本主题重点知识的把握及知识结构的构建。
教学难点⑴本主题涉及三篇课文,知识量较大,要精心才能构建出本主题的知识结构;⑵理解本主题的重大事件及其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⑶挑战老师给出的探究性问题。
教学设计(1)语言描述法(2)信息再现法(3)情感体验法(4)合作探究(5)问题法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卓越课堂思路本主题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根据本主题的特点,把本主题分为2课时。
第1课时为大预习课,即以四人小组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解答,然后小组内讨论本主题的知识结构,并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也可请别组的成员参加讨论,也可请老师一起参与讨论;第2课时为大展示、大反馈课,即各小组对所掌握的本主题重点知识进行提问解答,老师仔细斟酌,对学生提到的符合课标要求的问题给以肯定,对学生提出的更加仔细的问题和更多的问题,要进行鼓励,鼓励同学们对教材阅读的仔细和对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因为只有仔细认真地对教材进行阅读和分析,才能提出更多更细的问题)。
通过这种由一个同学提问,全体同学回答的方式,既展示了同学们的预习成果,也对本主题的基础作业进行了反馈。
在同学们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老师预设了一些拓展性的题型,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练习,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过去那种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理解记忆历史知识的好处与轻松。
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
(一)慕尼黑阴谋及绥靖政策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激发兴趣,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慕尼黑会议可以这样设问效果更好:请你猜想参加会议的有哪几个成员国?理由是什么?英法的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怎样?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在猜测英法由纵容到协助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对绥靖政策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纵容侵略,对侵略者妥协退让。
在猜测其目的时,学生很难想到目的之一是想把德国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
我适时引导学生回顾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当学生想到苏联没有席卷到的时候,又引导分析原因。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英法等国对苏联的仇视原因了。
1、大标题可直接这样标:
一、大战的催化剂——慕尼黑阴谋
二、大战的爆发——德国闪击波兰
三、大战的扩大——德国突袭苏联
四、大战的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
五、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六、大战的转折
七、大战的胜利
八、战争取胜的原因
九、战争的影响
十、战争的启示
(二)、大战后期的主要会议放到取胜原因里面去讲,这样更能突出线索,便于学生整体上把握。
波茨会议由于时间的关系,可以不讲。
(三)、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仅要从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方面总结——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还可以从取胜的原因中总结——团结就是力量。
(四)、本课在作战计划的制定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故事讲出来分享,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教案练习反思整体规划)

教学实录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敦克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和“自由法国运动”,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情感价值观:1.通过慕尼黑协定的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2.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2.莫斯科保卫战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4.珍珠港事件教学难点:1.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三、【课程讲授】复习提问教师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过哪些侵略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导入新课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教师背景讲述: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观看视频------慕尼黑阴谋教师提问:对于希特勒试图侵占苏台德区的行动并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目的,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英法采取了什么态度?学生回答:他们继续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主义政策,即向德国妥协讨好,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
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
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
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
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
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
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