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练习一答案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师说》同步练习1

《师说》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孰.能无惑(shú) 私塾.(shú) 立功赎.罪(shú) 渎.职(d ú)B .贻.笑大方(yí) 含饴.弄孙(tái) 怡.然自得(yí) 百战不殆.(dài)C .阿谀.(yú) 须臾.(yú) 丰腴.(yú) 瘐.毙(yǔ)D .逾.越(yú) 痊愈.(yù) 矢志不渝.(yú) 揶揄.(yú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惑”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C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对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则耻师.焉,惑矣 ⎩⎨⎧ 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吾未见其.明也A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就砺则利 金:黄金B .术业有专攻. 攻:攻克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老的道路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 .其闻道也.故先乎吾B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补出下面句子横线处的名句。
(1)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
(3)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作者韩愈主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A. 学习是为了个人利益B. 学习是为了追求知识C. 学习是为了社会地位D. 学习是为了国家利益答案:B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指的是什么?A. 传授知识B. 传授技能C. 传授道德D. 传授经验答案:C3. 在《师说》中,韩愈对学习者的态度是什么?A. 学习者应该自满B. 学习者应该谦虚C. 学习者应该自大D. 学习者应该自卑答案:B二、填空题1. 《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
答案:传道、授业、解惑2.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__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术业有专攻三、简答题1. 简述《师说》中韩愈对“师”的理解。
答案: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
他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道德和做人的道理。
同时,他也认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关系。
2. 根据《师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答案:《师说》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
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同时也要勇于超越,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论述题1. 结合《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学习者的要求。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决疑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和生活。
对于学习者,韩愈要求他们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和探索。
他认为学习者不必拘泥于老师的教导,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选择学习的方向。
《师说》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师说》同步练习1一、从下列各题的加黑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与〔〕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与〔〕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与〔〕B.圣益圣,愚益愚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二、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4.登泰山而小天下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6.粪土当年万户侯三、给下列黑体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四、解释下列句中黑色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⑾余嘉其能行古道()⑿作《师说》以贻之()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六、解释下列黑色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七、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高三《师说》练习题带答案

高三《师说》练习题带答案1.下面是对《师说》文段的理解,请圈出正确答案:孔子认为的”的是()。
A.孔子个人的主张B.当时“圣人”的共识C.当时学者们的共识D.孔子的学说答案:C2.下列赞同“尊师重教”的是()。
A.锺瑛B.沈德潜C.舒芜D.张载答案:B3.用“五位一体”指导原则分析,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位一体”?()A.提倡爱国主义B.建设经济社会C.推进文化建设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A4.下列关于教师教育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人的全体性与个体性B.整合各学科知识C.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D.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答案:B5.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之一?()A.入学前教师教育B.职前教师教育C.在职教师教育D.离岗教师教育答案:D6.下列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描述正确的是()。
A.提升教师自身修养B.提升教师教育背景C.提升教师批判思维能力D.提升教师的经验答案:A、C7.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
A.个人职业规划B.教学设计能力C.教育教学经验D.学科专业知识答案:A、B、C、D8.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队伍规模要适度扩大B.教师队伍结构要优化C.教师队伍素质要提高D.教师队伍年轻化是必须的答案:A9.中小学教师要增强的专业核心素养不包括()。
A.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B.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C.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D.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答案:B10.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是()。
A.多样性B.全方位性C.动态性D.专业性答案:A、B、C、D结语:在高三《师说》练习题中,我们对“师说”的内容进行了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通过对题目的回答,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教师素质的要求。
加强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对于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解答,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

《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郏子、苌弘、师袅、老聃。
郏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文本二: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子A称B人C之D患E在F好G为H人I师J由K魏晋氏L以M 下N人0益P不Q事R师。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代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解惑也。
2.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如是而已。
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提倡的师生关系是()。
A. 师生平等B. 师生严格分界C. 师生相互尊重D. 师生相互竞争2.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是()。
A. 只学不问B. 只问不学C. 学而时习之D. 学而不思则罔三、简答题1. 请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韩愈在《师说》中如何阐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四、论述题1. 根据《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古代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五、翻译题1. 将《师说》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授业2. 终不解矣3. 术业有专攻二、选择题1. C2. C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定义“师”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
他认为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他们之间应该根据各自听到的道理的先后和掌握的技艺的专长来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论述题韩愈在《师说》中对古代教育的理解是,教育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学习,强调师生平等,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则应耐心解答,共同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五、翻译题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加深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认识。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了对学问和师道的尊重。
以下是根据《师说》一文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 《师说》一文中,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2. 文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学习态度的什么看法?4. 请简述《师说》中提到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5. 韩愈在《师说》中是如何论述“道”与“师”的关系的?答案:1. 韩愈在《师说》中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形式,以及对古代师道的回顾,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
他强调了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重要角色。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惑的人。
它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三重角色: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答疑问。
3.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韩愈对学习态度的看法,即学习是一个需要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古代的学者都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都有师承。
4.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学生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而老师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
这体现了韩愈对平等和互相学习的教育理念。
5.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道”与“师”的关系时,强调了“道”是学问和道德的总和,而“师”是传授“道”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师者的教导,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内涵,以及韩愈对教育和师道的深刻见解。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 韩愈在文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的是________。
3. 文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体现了韩愈对师生关系的________认识。
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是()。
A. 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B. 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老师C. 老师总是比学生高明D. 学生可以超越老师2. 下列哪一项不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三教”?A. 儒家B. 道家C. 佛家D. 法家三、简答题1. 请简述《师说》中韩愈对“师”的定义。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学者”和“师”的理解。
四、论述题1. 根据《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教育的看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提倡尊师重道2. 正确的思想和道德3. 平等和相互学习二、选择题1. A2. D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定义“师”为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决疑惑的人。
2. “学者”是指追求知识和学问的人,而“师”则是引导学者走向正确道路的人,学者和师之间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学习的基础上。
四、论述题1.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倡尊师重道,认为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学生可以超越老师,老师也应该不断学习。
韩愈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了教育的平等性和进步性。
结束语:通过《师说》的学习和练习,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韩愈的教育理念,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11课师说精选练习基础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嗟.乎(jiān)嘉.奖(jiā)阿谀.(yú)师襄.(xiāng)B.跬.步(guǐ)经传.(zhuàn)以贻.(yí)之苌.(cháng)弘C.骐.骥(qí)句读.(dòu)颁.白(bān)老聃.(dān)D.驽.马(nú)郯.子(tán)针砭.(biǎn)无长.(zhǎng)无少【答案】C【解析】(A嗟.jiē B跬.kuǐ D砭.biān)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答案】D【解析】(无:无论)3. 下列对加点词语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师之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解析】(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古义是“用来…的”,今义表结果;众人:古义是普通人,今义是很多人;小学: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
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不需要;从而: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 则耻师焉贻.笑大方则群聚而笑之【答案】B【解析】(均作“老师”。
A项“传”分别为流传、解释经书的著作,C项分别为赠送、遗留,D项分别为“却”和“就”)5.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答案】 C【解析】( ①⑥均作“向”,介词。
②从、③对于、④比、⑤被)6.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答案】B【解析】(“白居易”应为“柳宗元”)7.填空:①韩愈,字__退之_,世称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课文原文回答: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③用课文原文回答: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
④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①韩昌黎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考查理解性默写和文学常识。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2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同“耻”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过一般人【答案】C【解析】(齿:提起)9.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C.其.可怪也欤 D. 其.为惑也【答案】B【解析】(人称代词“他们”。
A项为“大概”,表推测;C项表语气副词;D项“那些”,指示代词)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之不传也久矣/师道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答案】C【解析】(译为“道理”或“风尚”。
A项“则”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连接,就;B 项“所以”前一个译为“…的原因”,后一个译为“用来…的”;D项前一个是糊涂,形容词,后一个是疑难问题,名词)1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何陋之有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
B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定语后置;D项是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12.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答案】D【解析】(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错)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 (1)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2)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是多么奇怪啊!【解析】(1)关键词“句读”、“彼”、“非……也”判断句。
(2)关键词“不齿”、“乃”“其”。
提高篇三、文言文阅读(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宇子升,松江华亭人。
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
丁母忧归。
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
故事,吏部率鐍①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
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
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
用卒,闻渊代。
自处前辈,取立断。
阶①独称旨,意不乐,求出避之。
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
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
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
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
”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
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
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
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
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
”皆用之。
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 嵩属陆炳究主使。
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
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
”嵩惧,乃寝。
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
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
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自《明史·徐阶传》,略有删改)(注)①鐍(jue),锁闭。
①青词,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
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B.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C.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D.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酒,指古代由朝廷任命的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
B.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始为六部的最高长官。
C.锦衣,即锦衣卫,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明中叶后与东西厂并为特务组织。
D.谥号,对已故的皇帝、皇后、诸侯和大臣等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扬或同情的称号。
1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阶聪慧有才,深受器重。
自从考上进士后,先后兼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以及文渊阁大学士,所撰青词无人能及。
B.徐阶虚心谦卑,礼贤下士。
在吏部任职时,屈尊礼遇下级官员,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情况,赢得朝野的敬重。
C.徐阶正直敢言,颇有见地。
关于精汰京城卫戍部队、关于抵御倭寇的人侵,他所提的建议全都得到皇帝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