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心理应激源
浅谈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及应对

警察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建立

1 题 的提 出 问 表 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4 1 。这些量表在使用之 的绝对拟和指数与相对拟和指数都优于研究模 心理 应 激 (sc o g a s es 指个 体 在 前均进行预测与重测 ,重测系数在 06 08之 型 , pyhl i l t s) oc r .— . 简约指数的 比 较显示修正模型 比研究模 型 生活适应过程 中,由于实际或认识能力上的不 间 。 更简约, 也就是说 , 经过修正 , 使假设模型 的各 平 衡 而 引起 的一 种通 过 心 理 生理 反应 而 表 现 出 24警察应激心身反应的评定 。 . 采用杨廷忠 项拟和指数均有所改善 , 同时模型更加简洁。 假 来的身心 紧张状态。 警察心理应激, 是指警察个 等修订的中文版( x ) 2 】 一般健康问卷(H ) 【3 G QI  ̄ 来 设 阶段提出的模型为最终本研究的警察心理应 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 中具有威胁性或挑战性 的 评定警察身心反应 。 中文版一般健康问卷共 1 激 的结构方程模型 。 2 刺 激 时所 产 生 的身 心 紧 张 状态 。警 察 心理 应 激 个条 目易于回答。 总分可反映心身健康水平 , 其 4讨 论 从 警 察 职 业 特 征 可 以 发 现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 特 分数越高表示心身健康水平越低。 关 于警 察心理应激过程 中各作用途径 的 点: 一是长期性; 二是危险性 ; 三是高度应激性。 25 据 分析 及 处理 。分 析 数据 经 整 理 , .数 删 探讨 ,模型因果关系图反映出生活事件作为应 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随时会遇到危及 自身安 除 回答有 漏 项 的被 试 并依 据 艾 森克 个 性 问 卷 的 激源对警察身心反应既直接产生作用又间接产 全 的人或事件 , 这些危害性 的人或事, 通常会引 测谎量表 中不符合条件的被试 , 输人微机 , 借助 生作用 ,从路径系数看问接作用要大于直接作 起高强度的心理应激。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 S 1 P S 1. 0进行变量间的相 用, 本研究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应对方式 , 社会支 健康研究所对全美各种职业的调查显示 ,警察 关分析和 A S . MO 40构建应 激模型。 持和个性是警察心理应激过程的中介变量 。 下 在 4 种 高度应激的职业中位居第 7位。 o 3结 果 与分 析 面做具体分析 : 据广西警官心 理测评 中心对 广西 自治 区 31应 激 过 程各 变 量 的相 关 性 。运 用 . 41 . 关于应 激过 程 中社会 支持 的作用 途 警察进行 了一次心理压力状况抽样调查 ,结果 P asn相关法 对生活事件 总分( ero L总)积极. 径 ,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身心反应 的相关 、 f 巫 表明 :有 9 ./ 320 0的人在近期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压 对 方 式 得 分 (C、 P )消极 应 对 方 式 得 分 (c 、 会 并无显著性 ,但从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中发 N )社 力 ,其中有 2 . 6 %的人遇到了自己无法消除的压 支持 总分( 8 s总)内外 向()精神质 ( 、 、 E、 P)神经质 现其对身心健康是有作用的。社会支持是针对 力 ,%的警察目前已濒临心理崩溃的边缘 2 。在我 ( 、 N)心身反应总分( 作 相关 分析 。除个别 生活事件的,社会支持使个体 免受或较少受生 c总) 国社会发展过程中, 警察承担着巩固政权、 保障社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 03且有统计学意义 活事件( _ 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 ) 的影响 , 保持 和 其他变量之 间的相关都很弱。 会安全、打击犯罪和提供公益服务等多方面的 外 , 增进身体健康 ,可以说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对 职责 ,对社会 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 32警察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构建 . 身心健康的影 响方 面起 了缓 冲的作用 。这与 321 型 的 设定 。 心 理 应 激理 论 及 有关 C ye W l (9 5 年提出的高的社会 支持群体 . 模 在 作用 。 加强对警察心理应激 的研究 , 认真分析警 o , i 19 ) n l s 察心理应激源。建立减少或降低警察心理应激 社会支持、 个性特征、 应付方式关系研究结果 的 个体很少产生抑郁 的观点相一致。 的支持系统是 目前公安队伍建设 的一项 重要 任 基础上建立了各变量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 42心理应 激过程 中不 同个性对身心健康 _ 务。 在模型的设定中考虑 到以下几个方 面: 第 的作用 ,国外 J g D M j a G Sne n V o ,a U , dr n e o e 近年来警察群 体的身心健康状 况 日益受 以理论假设模型为基础; 第二 , 各变量 的相 (99 研究表明个性特征对应激情绪反应的影 19) 到关注。 本研究试图构建警察心理应激模型, 揭 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 、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和 响主要体现在神经质上。从本研究 的相关分析 示生活事件通过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成就动机 身心反应之间相关不显著,在假设 巾加入这两 中也表明神经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程度 比内外 第 积极 等中介因素影响警察身心反应 的作用 途径 , 为 个 路 径 不存 在 ; 三 , 应 对 与 消极 应 对 之 间 向和精神质要大 ,但从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 有效开展公安民警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方法和依 不 存 在显 著 的 相关 , 乾 金 等 ( 3 、 贤 辰 示精神质对应激 的身心反 应的影 响也不容忽 在姜 19 )刘 9 据。 ( 9 8 的研 究也 表 明 积极 应 对方 式 x 身 心 健 康 视 。 19 ) 寸 2对 象 和方 法 的 作用 也 不 明显 ,因此 积 极应 对 方 式 对 模 型 的 4 3在本研究中还发现社会支 持对消极应 21对 象 。在 黑 龙 江 省 抽 取 80名 在 职 公 贡献 需 要 考察 。 . 0 对在整个模型中起 了负性的影响作用 ,既个体 322模 型 的 评 价 。按 照 结 构 方 差 模 型 建 在具有生活事件的影响下 ,个体得到的社会支 .. 安 干警作为被试。有效被试为 7 2名有效率为 8 9 .%。 中刑警 15名 , 75 其 9 交警 17名 , 9 巡警 10 模 规 则 ,采 用 结 构方 程 的方 法 对 所 提 出 的假 设 持 越 多 则消 极 的应 对 越少 。 9 参 考 文 献 名 , 安警 2 0名 。男 7 3 , 7 治 0 0 名 女 9名 。 模 型 进 行 了检 验 ,结 果 数据 并 未 很好 的 支持 本 22应激的评定 。应激问卷采用 自编 的警 研究 的构想 。表 1 . 6的结果显 示 :结 构模型 的 [I 1明秀峰. 关注民警心理健康, 缓解 民警心理压 J公 J 2 11) 0 察应激源问卷 ,借鉴 了生活事件问卷的一些题 X" f f 至 大 于 5 - 大 / d 3甚 ,绝 对 拟 和 指 RM 力 【. 安教 育 , 0 (2. — E = .9 , 2 肖水源. 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 汪向 东, 王希林, 马 目。 结合警察职业特点删改了一些题 日。 问卷列 S A 009说 明模 型 拟 和得 不 好 。相 对 拟 和 指 f1 3 2名警 察 进 行 了 试 测 ,经 主 成 分 正 交 旋 转 对 数 N I0 4 , F= .6 , 小 于 09 , 约 拟 弘, 著 , 卫 生评 定 量 表 手 册Ⅲ . 国心 理卫 8 F= 3 C IO8 0 均 8 . 简 0 编 心理 中 3 O个题 目进行因素分析 , 生成特征值大于 l的 和 指 数 P F= .7 、G IO4 0 N I0 5 P F: 4 ,均 小 于 05 , 生 杂 志.9917 11 4 .0 19:2 — 3 . 因 子 为 5个 , 累计 方 差 贡 献 率 为 6 .3 , 除 未 接 近 1表示 模 型 还不 够 节 俭 。以上 各 种 拟 和 『1 O1 % 删 , 3姜乾金. 特征应 对方式问卷. 汪向东, 王希林, 马 因 子 贡献 率 小于 04的 条 目 3 ,最 后 得 到 2 指数值 显示该模型的拟和情况一般 ,有必要 对 弘, . 个 7 编著, 心理卫生评 定量表手 册『. J 中国心理卫 】 个题 目, 包括 5个 因子: 任务应激 、 与组织 相关 该模 型进行修正 生 杂志 . 9 :2 — 2. 1 910 12 9 的应激 、 家庭生活事件、 职业烦恼应激和警察特 修 正后 各项 和 指数 为 :修 正 模 型 的 『1 耀 先 . 著 . 森 克 个 性 问 卷 使 用手 册f 】 4龚 编 艾 M. 性应激。 问卷采用 1 5级记分法 , — 有部分反向题 X: r / 小于 3 d , 绝埘拟和指数 R E = . 8 明 长 沙: 南 医学 院 出版 社 。 8 . MS A 00 , 4说 湖 1 3 9 目。 量表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 , .0重测信度系数 模 型 拟 和 得非 常 好 。相 对拟 和 指 数 N I09 7 『1 F= .8 , 5杨廷忠, 黄丽, 贞等. 吴 中文健康问卷在 大陆人 为 07 。 .8 C IO9 7均 大 于 0 0 简约 拟 和指 数 P F= 群 中进 行 心理 障 碍 有 效 性 研 究 I1 华 流行 病 F= .7 , 9 N I0 J中 . 23 小介 变 量 的评 定 。采 用 肖水 源编 制 的 7 3 I F= .2 , 大 于 05 。 修 正模 型和 研 学杂 志,0 3 49:6 — 7 . . 1 ,C I06 0均 ' 0 将 2 0. () 9 7 3 2 7 ! l _ -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姜乾金编制的应对方式景 究 模 _ 的 各项 拟 和指 数 相 比较 发 现 :修 正 模 型 , 责任编辑: 明月 胡
关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张淑芳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七中队摘要: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
公安民警这个承担高应激性、高对抗性、高危险性的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针对此现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找到增进公干民警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一、据调查,1999年全国公安机关积劳成疾因公殉职的民警219人占牺牲民警总数的41%,2001年广东省因累病牺牲的民警7人,占牺牲总数的47%。
调查显示43%的民警承认自己有焦虑情绪,17.9%的公安民警缺乏从警心理,12.4%的公安民警性格偏执,12.4%的公安民警心理恐惧不安,另有6.7%和0.5%的公安民警分别存在冷漠和行为失控等问题。
【1】2006年公安民警因积劳成疾牺牲175人,比上年下降4.4%;因交通事故牺牲147人,比上年下降26.9%。
尽管因积劳成疾和交通事故牺牲人数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两者占牺牲民警总数的比例仍高达80.9%。
其中,因积劳成疾牺牲的占44%,因交通事故牺牲的占36.9%。
并且其中因心理疾病诱发的占很大比例。
【2】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极为严重,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公安民警心理不健康具有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民警生理的影响。
心理的不健康会不同程度的导致生理上的变化并且对身体造成关联性的破坏,不仅引发心脏病、皮肤病、消化系统等疾病,而且会干扰认知,减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严重者致命。
(二)对民警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压力太大会对人体产生抑制作用,造成“临场晕”或怯场现象,使有的公安民警在执行任务时手脚发抖、动作失调、武器操作的准确度和速度都受到影响,技术和战术发挥不出来,失去战机,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伤亡损失。
过度的心理压力还会造成民警缺乏信心和不能够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感情上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离婚率高,婚姻生活不和谐,与子女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及同事关系紧张。
浅析警察应激压力与缓解策略

浅析警察应激压力与缓解策略作者:裘青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09年第03期摘要:警察,在当代社会中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使命,作为一种压力密集型职业,其势必要承受高于其它职业的种种应激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过度压力(包括程度过度和持续时间过度)可引起各类身心疾病。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缓解从警生涯中的应激与压力,对于当前保护公安民警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应激(心理压力)的概念剖析和压力缓解策略的简介,为目前正在发展中的公安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警察;应激;心理压力;缓解一、应激(心理压力)应激( Str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那么何为心理压力呢?对心理压力的概念及内涵,国内外众多学者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包括:认为心理压力是一种刺激—反应的交互作用,是一个人对某种压力源的认知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的总和(Laz- arus & Fokman,1984)。
北京师范大学林春梅教授提出,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下,因客观要求与主体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系指内外刺激事件对人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或不适。
警察,在当代社会中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使命,作为一种压力密集型职业,其势必要承受高于其他职业的种种应激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二、警察心理压力我们认为,警察应激或者说警察心理压力是指警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由于其自身职业特殊性所引发的一类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心理紧张状态和由这种紧张状态所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警察应激(压力)定义是一个中性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压力对警察的健康具有两面性。
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积极)的压力对个体生存发展而言不仅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个体只有在适当的压力下才能保持一定张力,从而使生命更具活力,同时还能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公安特警人员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公安特警人员的心理应激与对策摘要】公安特警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工作强度高,危险性强,而且压力巨大。
长期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导致了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公安特警人员的心理应激是很重要的。
本文从心理应激源的定义出发对公安特警的心理应激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及时调节其不良的心理情绪,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关键词】公安特警;心理应激、防范对策【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353-021.引言不同行业的人群承受的心理压力是不一样,公安特警由于其工作性质,其工作压力的强度和危险性可以说是工作的一部分。
公安特警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给很多普通人留下了刚毅不催的印象。
而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公安特警心理上的困扰也和普通人一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劳动强度的挑战。
而且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公安特警面对的人群和事件都是不同寻常的,他们的心理常常会受到伤害,他们的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更是需要得到关注的。
公安特警的主要工作时反恐、防暴及处置突发事件,其职业性质决定了这些公安特警们心理上的高应激性。
近些年国际反恐形式较为严峻,国内突发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公安特警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而且危险性较强,如果没有强有力健康的心理特质,面对恶性事件的处置就会出现失误。
由此可见公安特警心理的健康状况认知和调节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2.心理应激定义应激是一个外来词,是英语中的“stress”翻译而成的。
“stress”的本意是紧张和压力之意,被加拿大心理学家Hans Selye早在1936年提出并应用于病理生理学中。
目前公认的应激定义为:“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外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简而言之心理应激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精神和感情上产生的一种紧急反应。
关于警察心理应激分析与应对策略的探讨

关于警察心理应激分析与应对策略的探讨作者:陈志红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警察是一种高应激的职业,其工作性质决定了警察随时会面临诸多心理应激问题。
分析警察的心理应激源,提出减少警察应激源的措施,建立社会支持,对于促进警察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警察;心理应激;应对策略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造成警察心理应激的原因日趋复杂。
要克服心理应激对警察的消极影响,不仅要提高警察自身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整个社会及公安机关内部都要携手关爱这个群体,形成多维支持网络。
正确面对心理应激,掌握调适心理应激的正确技巧,对警察来说尤为重要。
一、警察心理应激的特点及主要应激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被认为是一种紧张而带有不愉快的情绪。
应激与其他情绪相结合可以形成各种复合性的情绪,如与痛苦、失望等情绪相结合,表现为抑郁性紧张等。
警察心理应激是指在警察预想之外出现的与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事件引发的警察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诸种变化。
警察心理学家张振声认为,警察心理应激的产生依于各种条件,是一个以认知加工为主线的模式,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应激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警察职业方面的应激源(1)警务工作的繁重性。
近年来,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群体性治安事件逐年上升,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致使公安机关的任务十分繁重。
(2)警务工作的突发性。
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紧急任务多,突发事件多,特别是基层第一线的警察经常会面临许多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使警察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
(3)警务工作的危险性。
近年来,违法犯罪分子暴力倾向日趋严重,他们为逃避打击暴力拒捕、暴力阻挠警察执行公务,致使警察在公务活动中被违法犯罪分子围攻、袭击、侵害而受伤的情况增多,警察的职业风险加大,危险性增高。
(4)警务工作中遭遇的不良刺激多。
警察工作使他们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的阴暗面,经常看到的是犯罪分子狂妄暴戾、凶狠残忍的犯罪方式,常常被不法人员的贿赂、引诱和威胁所包围。
中国警察心理现状分析大全?

中国警察心理现状分析大全?警察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因而较好的心理素质无疑是一名警务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对公民、对国家都将意味着潜在的灾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造成警察心理缺陷的原因不外乎期望心理失衡、矛盾心理失调和逆反心理失控,面对如此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强警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工作指导、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要求上加以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警察,心理不再是问题。
一、对现存警察心理压力大的问题的描述随着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
生活中充满矛盾和压力,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精神心理的危机,如极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孤独都有可能使人陷入窘境、困境和绝境。
而个人生活的失意,会形成各种各样潜在的威胁社会安定的危机,作为职司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们,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压力与危机,一旦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心理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引发悲剧的发生。
前不久看过一个影片,描述的是一个警察在开枪击弊匪徒时误伤一儿童,从此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握 ... 就不停的抖动,当然,警察最后还是找回了自信,但警察的心理问题却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百度中敲入“警察心理”四个字眼,马上浮现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值得深思。
2002年1月7中午,陕西韩城矿物局公安处治案科科长向卫国,***在公安处办公大楼和家属楼将公安处处长李辉、公安处刑侦科科长韩念成及韩8岁的女儿枪 ... 后潜逃。
8日早8点20分,向卫国面对公安武警设下的天罗地网,他绝望地 ... 了。
据称,向卫国由于职务方面的原因与处长和刑侦科长存在个人恩怨,故酿成这场惨剧,惊天大案发生后,人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无情的事实:向卫国可能有严重的精神疾患!1999年初春,某市的两名民警在执行完任务后已是华灯初上,他俩步入一家小饭馆,要了几样小菜下酒。
警察的“三高”

“因为警察的身份处处考虑社会责任、工作职责、公众形象,一言一行身上都仿佛上了枷锁。对家庭又时时都不能尽责,满心愧疚。”一位民警这样说。三个人共同的“心理障碍”就是“怕见领导”。“总是拼尽了全力仍觉得做的还不够,事情总是做不完,不知该如何面对领导的询问。面对群众时也是诚惶诚恐。
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暴力拒捕,暴力阻挠执行公务,围攻、袭击、侵害民警情况增多;民警在执法中心理压力大,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有人对公安工作理解、配合不够,甚至无理取闹,妨碍公务,给工作增加了许多不便和压力;改革阵痛的冲击,事业与家庭矛盾使民警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而且,警察的心理压力还来源于职业带来的孤独。警察角色所特有的危险性和紧张性使得他们总是感到自己被一种敌对的力量所包围。
而且,警察工作量很大,但实际的收入却和其他公务员相差无几,甚至还要低一些。按照经济学的“高付出、高回报”的规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要让警察保持良好心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作为公安新闻记者,每次看到派出所外头“24小时办公”的牌子,记者都能从中看到警察们整天忙忙碌碌处理大小事情的身影;但从牌子上看不到的是,不少警察身上还背负着破案、抓人等业务指标,还有催款、集资、追缴罚款等想也想不到的“任务”。
据心理学家研究统计,警察仅仅在他成为警察的头三年里头,他耳闻目睹的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丑恶面就比社会上的我们这些普通人一生当中见到感受到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无可争议地高居首位。
在采访中我们找到了几位不同职位的警察述说“心病”。
“民警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没有固定的战场和时间,警情难以预测,长时间处于待命和警惕状态,张弛失衡;职业风险大,民警自身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加剧。”昆明市公安局一位分局长这样说。“上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的公开承诺有的不能顺利履行,领导也失望群众也不理解,自己更是感到挫败和压力。”一位刑警队长这样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察的应激源许多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强调,相对于警务人员,他们面临的肢体危险更多。
建筑工人、矿工、杂技表演人员以及爆破工人的潜在死亡和损伤比执法人员还多。
根据现有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具有那么多种类的应激源。
我们应当记住,应激情境的首要因素或刺激是应激源,而且,警察面对的应激源十分丰富,肢体危险仅是其中的一种。
可以将应激定义为需要人们在生理反应、思维、情感或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的任何事件。
所以,完全规避应激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人们需要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做出适当的调整。
关于应激的思考,我们认为,对一定反应的任何要求都是应激。
这些要求可以是令人愉快的,也可以是令人不愉快的。
后者则被定义为烦恼。
我们坚信,健康人需要应激。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任何一段时间无事可做都会对他产生相当消极甚至灾难性的影响。
通常,应激包括那些可以产生快乐、实现和自我表现的经历。
由于警务人员比其他人更需要灵活性,因而我们可能将他们标定为寻求应激的人。
正是因为警务工作充斥着刺激和风险,警务人员才更喜欢这一职业。
同时,当应激过多并变为烦恼的时候,应激就成了问题。
这里概括介绍的应激因素包括如何处理自由裁量权、死亡、伤害、失败、危险情境、不当行为、骚乱、审判体制、媒体和公众批评、工作条件变换、女警、乡村警务等。
一、自由裁量权警察执法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自由裁量权,这可以决定是否执行某一法律。
我们国家、地方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如果尽可能地去执行这些法律,我们就会比现在更加超负荷运转。
通常在工作几年后,大多数警察都会变得聪明,会根据情境选择适用的法律。
如果愿意,大多数警察都会找到几乎适用任何情境的法律。
自由裁量权也是一个应急因素。
警察面临使用自由裁量权的工作时,如是否马上决定如何处置其他人的行动、是否询问或传唤、继续盘问嫌疑人,这些都会成为负担。
当公众的眼睛注视着你,领导关注甚至质疑你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严重。
二、各种死亡普通人很少看到尸体。
不少人在40岁之前都没有看过尸体,甚至没去过医院,没参加过葬礼。
相比于警察经常处置的街头、路边、沟河以及家庭死亡,医院和葬礼中的尸体要清洁卫生得多。
处理尸体的时候,对警察所有感官的刺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
(一)警察开枪与警察相关的死亡往往与开枪联系在一起。
一种情况是警察开枪击伤、击毙别人;另一种情况是同伴被击毙。
即使正当开枪,警察也会因此出现强烈的消极反应。
这些消极反应可能是事件不断浮现、失眠和烦躁等。
(二)损伤事故警务人员最经常地碰到的损伤事故是机动车交通事故。
在农村还有与农业机械相关的事故。
尽管此类事故经常发生,但是,偶尔的一次也可能特别恐怖,会让警察赶到震惊。
涉及飞机坠毁、多辆汽车相撞和多名被害人被杀的灾难事故特别容易激发人们的应激反应。
我们还发现,如果警察经历事故被害人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死在自己身边之类的事情,这名警察就会因此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内疚感。
(三)自杀最具刺激的自杀是其他警察的自杀。
在一些经历了同事于自己面前结束生命的警察中,他们曾经见证过频率极低的特别强烈的应激反应。
即使同事的自杀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应激反应的强度取决于被害人是谁及其尸体的状况。
如果自杀发生期间警察在场,那么应激的强度决定于他与自杀者已经建立的关系及他认为可以防止自杀的可能性。
劫持人质的犯罪自杀时,现场的警员会感到轻松。
产生抑郁的另一个原因是,警察在自杀现场需要面对那些死者家属,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
(四)凶杀遭遇凶杀最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首先,需要处理尸体。
这些尸体各不相同,有的像熟睡,有的浑身是伤、面目全非。
即使老警察也会不停地唠叨,比这更惨的尸体他们都处理过。
其次,需要询问目击证人,了解谁是嫌疑人。
最后,还需要通报死者家属,告知他们,他们的家人已经离开人世。
(五)自然死亡经历过几次自然死亡案件之后,警察们会发现,即使在因为心脏病发作或者因飞来横祸导致死亡的现场,他们的处理也没有多少麻烦。
搬运死后几天才被发现的、已经腐烂变质的尸体,才最可能导致警察产生抑郁。
腐烂的尸体发出的难闻味道不是出现,令人一想到就倒胃口。
与死亡的接触使警察远离普通人群。
即使是那些没有外伤的死亡,也可能会使警察的个性因此改变。
这些经历没能使他们更充实,反而让他们发生了变化。
有些警察变得更加严厉、更冷酷、更缺乏同情心;有的警察变得更加富于同情心、更敏感、更冷静,并且对事业更投入。
有些时候,最早出现的情绪可能是愤怒。
当然,出现什么反应不仅取决于警察处置的尸体类型,而且取决于警察的人格和人生哲学。
三、身体损伤自己或其他警察的身体损伤都可以成为应激的来源。
通常我们认为,涉及开枪的事件最可能引发应激。
其实,机动车事故以及其他事故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比如,一个警察在制止街头斗殴的过程中损伤了大腿,致使两个月不能工作,这就会成为他的应激来源。
不仅如此,如果医疗费用未得到令其满意的解决,则医疗费又成了应激来源。
四、职业挫败执行公务中受伤仅仅意味着工作不顺利,而如果被停职或者被辞退开除那就大难临头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晋级考试失败,或者感到能力不及自己的警察晋升却比自己还快。
为了避免影响警察的升迁,公众不该过多地关注警察的内部事务。
然而,这种事情却经常发生,甚至,不少公安机关的领导,为了博得公众好感,主动将内部事务公之于众,这总是引起警察对职业挫败或不良考核的担心,并成为应激的来源。
因为缺少高级职位,大部分警察部门的警察晋升得很慢。
因为职务晋升还不是那么公开,为晋升而努力工作却错过机会的警察就会十分悲惨,或者永远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没能得以晋升。
造成的结果就是,警察因此不再对工作那么热心了。
由于已经为退休而投入了许多时间,他们一般都不会更换工作了。
那些准备放弃退休利益的警察会发现,新工作的薪水不如原有的警察职位。
五、危险情境危险、刺激并能在保护人们免受犯罪侵害时大显身手,是成为一名警察的很好理由。
追捕持枪嫌疑人、劝阻劫持人质者、控制暴乱、干预重罪、查抄吸毒人员等都充满着危险,都是警察必须面对的工作,大多数警察期望这些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不仅是参与这些工作本身,他们还期望着冒险。
警察在追捕逃犯的时候,其肾上腺素开始喷发、感知率达到了顶峰,许多警察会有一种高峰体验的兴奋。
事后数小时,神经才会慢慢平静下来,而且会留下一个或数个美好的故事。
有些警察会因此而产生肾上腺素依赖,便经常寻求刺激,甚至制造机会,以体验危险。
另一方面,这种情景可能造成死伤。
如果警察没有死亡准备,那么他就会因此而受到惊吓。
正常情况下,警察在此后几周常常因为提及相关线索而重现当时的惊恐场面。
这些重现经常会带回与当时情景相联的情感,重复当时的恐惧。
六、不当行为个人腐败、收受贿赂、蛮横粗暴以及黄赌毒等都能产生应激。
不仅仅实施这些不当行为的人会因此而苦恼,而且由于此类行为会激发消极情绪,那些目睹腐败、蛮横或黄赌毒有关的人也会因此而产生应激反应。
警察之间相互认同,以至于会因为其他警察的违规行为而感到内疚。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警察行业具有更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一旦另一名同事做了错事或者其不当行为引起注意,那些没有实施不当行为的警察也会出现强烈的应激。
因为担心公众对不当行为的强烈反应,所以警察经常会掩护那些犯错的同事,以图把事情在内部了结。
警察因受到刑事、行政指控以及对其负面的新闻报道而激发起警察的防卫机制,且在其尊严遭受质疑时会变得异常激动。
尽管他们也会对其他警察的腐败行为嗤之以鼻,但却谁都不愿意配合对受控警察的调查工作。
从事内部调查而没有不安感受的警察属于另类。
七、与领导的关系有些人在其职业的早期就可以看出已经江郎才尽。
他们的能力只可以胜任某一水平的工作。
随着职位的晋升,他们的能力就显得难以满足职位的需要。
作为一名领导,晋升到能力所不及的位置就意味着其晋升之路已到了终点,不过,下属和领导之间的冲突有时与领导的能力无关,而与双方的性格有关。
无论是领导无能还是与领导性格不和,大多数警察都不愿意因此与领导发生冲突。
在一位无能或者令人讨厌的领导手下工作,而领导又掌握着业绩考核,与领导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即使领导属于人见人爱型,其管理风格也备受称赞,如果他改用一种新的方式吩咐下属做这做那,也同样会增加下属的工作应激。
八、处置骚乱控制群体骚乱、阻止街头打斗、抓捕正在犯罪的嫌疑人、处置丈夫殴打妻子的家庭纠纷,如此等等,这些工作各不相同,却日复一日没有尽头。
大多数警察可以既快又好地处置这些情境。
但是,这些日常争吵日积月累地耗去警察许多精力,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置这些需要应对的应激源。
警察一般不愿意与百姓发生口角。
即使闯红灯的妇女顶撞他们、醉酒的者坚持要求送其回家、盗窃嫌疑人抵赖,他们也不会与其争吵。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还会使警察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然而,这些事情短期内处理过多则会使警察的苦恼水平大大提高。
应激过高的标志是警察难以根据职责汇报工作、酗酒,或者由于对工作对象的不配合而愤怒或者大打出手。
九、与检察院、法院打交道其一是个人卷入,比如在证人席上作证等会使警察赶到焦虑;其二是因为感到不公或者不能控制起诉、判决而产生挫折感。
第一次出庭可能让警察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焦虑。
听证、审判,特别是交叉询问都充满应激性。
然而,许多警察很快就会适应,他们会为以后的出庭作证做好充分准备。
在警察看来,一旦出庭作证就意味着案件准备充分,证据确实可靠。
因此,警察对各种可能的法律后果格外关注。
这些后果包括因不公平的诉讼交易而将嫌疑人释放,或者被证明有罪的人却因程序性瑕疵无罪开释而造成的舆论质疑、上司责备等。
因为在证人席作证,警察在庭上不断地受到辩护律师的折磨,以便让其看起来那么无知、那么富于偏见。
口供也可能被法庭技术性的放弃而不采用。
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警察只得这样安慰自己:“这次就这样,下次不会了。
”或者“我的工作就是立案、抓捕嫌疑人、审讯,检察官的工作是证明其有罪。
没将那狗日的送入监狱不是我的错。
”然而,许多警察会相信,无论对于他们还是公众,这都意味着法律的失败。
有时他们觉得他们的工作就像那些挖了一个无比完美的大坑然后再填上的人,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精力。
十、外界批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警察开枪击毙无辜人士”的新闻。
在这样的报道中一般不提及被击毙人员手中还拿着刀具,而是一名首先开枪的警察。
新闻媒体对具体警务活动的事前指引、事后评论都会给相关人员很大的应激。
新闻记者应当了解,警务决策是在信息有限情况下做出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不得不怀疑,有些媒体私下强调,要将执法人员和政治家等公务人员描述得看起来像个坏人。
针对媒体的这种偏向,有些警务部门尽量不给新闻记者提供信息。
政务官员也会批评警务活动。
他们会因为公众价值或者重要支持者被指控而对警务活动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