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三十职官十二
文献学

文献: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先秦)“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汉唐以后)“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对“献”的解释已经与本义发生变化,“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
自此以后,人们对“文献”的概念,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我们对文献的定义是(见句首)。
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比较,现代“文献”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作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其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文献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
王懿荣是甲骨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金文文献: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
石刻文献起源大体与金文文献同步。
石经是儒家经典的大型石刻文献。
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
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著录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金石学:对各种青铜器和石刻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问。
《通典》

序自昔羲后,因以物命官,事简人淳,唯以道化,上无求欲於下,下无干进於上,百姓自足,海内乂安,不是贤而非愚,不沽名而尚行,推择之典,无所闻焉。
爰洎唐、虞之官人也,俾乂水土,缉熙帝载,敷五教,正五刑,播百穀,典三礼,咨于四岳,明扬侧陋,询事考言,故举无失德。
然犹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流四凶族,不仁者远,斯则选贤任能之大略也。
三王之代,朴散俗浇,难以道驭,务勤其教,立庠塾於乡闾,建黉学於都邑,训公卿大夫之子弟,设俊、造之目而勖勉成之。
自幼年入学,至四十方仕,然后行备业全,事理绩茂。
秦汉以降,乃异於斯。
其行教也不深,其取材也务速,欲人浸渍於五常之道,皆登仁寿之域,何可及已。
夫上材盖寡,中材则多,有可移之性,敦其教方善。
若不敦其教,欲求多贤,亦不可及已。
非今人多不肖,古人多材能,在施政立本,使之然也。
而况以言取士,既已失之,考言唯华,失之愈远。
若变兹道,材何远乎?第一历代制上第二历代制中第三历代制下考绩第四杂议论上第五杂议论中第六杂议论下历代制上(周秦汉后汉)周官大司徒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艺。
"(并具学篇中。
)诗、书、礼、乐,谓之四术。
四术既脩,九年大成。
凡士之有善,乡先论士之秀者,升诸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诸学,曰俊士;既升而不征者,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论进士之贤者及乡老、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藏於祖庙,内史书其贰而行焉。
(书其贰,谓写其副本。
)在其职也,则乡大夫、乡老举贤能而宾其礼,司徒教三物而兴诸学,司马辩官材以定其论,太宰诏废置而持其柄,内史赞与夺而贰於中,司士掌其版而知其数。
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盖择材取士如此之详也。
秦自孝公讷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
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汉高祖初,未遑立制。
至十一年,乃下诏曰:"贤士大夫既与我定有天下,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荣之。
3 三通 通典·食货门·田制

• 2、《通志》的内容及其评价: • 内容:《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 《史记》而作。全书共200卷,包括本纪、 世家、列传、载记、年谱、略六门。(改 “书”为“略”,改表称“谱”)其中 “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 地理、都邑……职官、刑法、食货、艺文、 校雠等)是全书的精华。
• (2)修书时间:他从大历元年(766)开 始编纂,到贞元十七年(801)成书,前后 经历了三十六年的时间。 • (3)体例:《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 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 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 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 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 题。
(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 郑樵把阴阳五行的灾异说斥之为“妖 学”、“欺天之学”。历代史书的 《五行志》,往往把人为的事件与一 些自然现象附会起来。他认为“天地 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 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气之戾,而 一一质之,以为祸福之应,其愚甚 矣!” • 并明确指出:“国不可以灾祥论兴 衰”,“家不可以变怪论休咎”。
2、《通典》的编撰
• (1)蓝本:杜佑编撰《通典》是在刘秩《政典》 的启示之下进行的。 • 杜佑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作为一个 一生从政阅历丰富的政治家的杜佑,其本身也是 一个好学深思、治学严谨的学者。《旧唐书· 杜佑 传》载:“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 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 不怠。”总之,政治家的见识加上学者的才华, 《通典》由杜佑来撰写编纂,正可谓得其宜者。 书成,德宗下诏嘉奖,命藏书府,在社会上流传 也很广。
• (4)内容: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 天宝末年,肃、代以后的变革,也附载于 注中。 •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 州郡、边防九门。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宰相(并官属)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虞舜臣尧,(为尧时臣。
)举八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为八恺,即垂、益、禹、皋陶之伦也。
庭坚则皋陶字。
隤,大回切。
敳,午来切。
)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
)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
(揆,度。
成,平也。
)举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为八元。
)使布五教於四方,内平外成,(内,诸夏。
外,夷狄。
)谓之十六相。
(亦曰十六族。
)及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
(伊尹号为阿衡。
仲虺,臣名,为汤左相。
)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武丁,殷之高宗也。
得贤相傅说,於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茂为左,疾为右。
)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丞相。
及始皇立,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
(又汉官仪云:"皆六国时官。
")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初有左右,(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至二世,复有中丞相。
(二世已诛李斯,乃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之。
)汉高帝即位,一丞相,绿绶,(高帝二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即汉初丞相当有左右,今言一丞相,或汉书之误。
)以萧何为之。
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
何薨,以曹参为之。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丞相月俸钱六万。
(初,陈平为左丞相。
及诛诸吕,文帝初立,平乃谢病,以让周勃,乃以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
帝因朝问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穀一岁出入几何?"勃又不能对,汗出洽背。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范围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复习考试范围是第一章至第九章。
二、考试形式、答题时限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三、期末考试题型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和问答题四种。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内容在名词中产生。
四、期末复习题(一)常识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3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第二讲古代官职【知识精讲】【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
再如宋代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刘基封诚意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通典》

论《通典》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关键词:典制体经世史学立分门通史摘要:唐杜佑《通典》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记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专著,它奠定了独立的制度撰述基础,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对中国史学有重大影响:它确立了中国史书体裁中与纪传体、编年体相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撰述的新途径;它将史学与时政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经世史学之先行;而在史书的编制上,又始行立分门、主会通、重论议之编撰方法。
《通典》以历代典章制度的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中心,兼记与此相关的言论。
其记述上起皇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部分领域延至德宗贞元年间。
其所依据的文献主要是《五经》群史,以及历代士人的文集、撰述和论议。
《通典》创造了综合性的典章制度体通史的形式,奠定了独立的制度撰述基础。
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对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新的史书体裁的确立、经世史学的建立、史书编撰方法的创新三个方面,浅谈《通典》一书对中国史学产生的影响。
在史书体裁方面,中唐以前的史书,只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按年代记史实的编年体,如《左传》;一是以纪传写人物的纪传体,如《史记》。
而杜佑《通典》一书开创了第三种类型的史书撰述方法,即立分门叙制度的典制体,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对于典章制度的撰述,其实在《通典》产生以前的各类史书中,就早已出现。
尤其是在正史中:《史记》一书中已有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后汉书》有礼仪、律历、天文、祭祀、百官、舆服六志……,《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等正史中也有大量分门别类的专述,其涉及领域一直处于因革损益的状态,其书志大多只涉及一代或数代的典章制度,属于典章制度的朝代史。
至《通典》成书,全书二百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边防、州郡九门。
每门又有细目。
凡涉及典章制度者。
皆贯穿古今以详言。
如食货门详言自上古迄唐的田制、赋税、钱币、漕运、盐铁、杂税、平准、历代盛衰的户口;职官门详言历代中央与对方的官制沿革;一百卷的礼门,详言历代礼之沿革者六十五卷、详言开元礼者三十五卷;选举、礼、乐、边防、州郡各门皆以分目详言。
全晋文国学版卷087

《全晋文》卷八十七◎束皙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
张华召为掾。
华为司空,复以为贼曹属,转著作佐郎,迁博士;再迁尚书郎。
赵王伦辅政,请为记室。
辞疾归,有《发蒙记》一卷,集七卷。
◇贫家赋余遭家之惑轲,婴六极之困屯。
恒勤身以劳思,丁饥寒之苦辛。
无原宪之厚德,有斯民之下贫。
愁郁烦而难处,且罗缕而自陈。
有漏狭之单屋,不蔽覆而受尘。
唯曲壁之常在,时弛落而压镇。
食草叶而不饱,常兼々于膳珍。
欲恚怒而无益,徒拂郁而独嗔。
蒙乾坤之遍覆,庶无财则有仁。
涉孟夏之季月,迄仲冬之坚冰。
稍煎蹙而穷迫,无衣褐以蔽身。
还趋床而无被,手狂攘而妄牵。
何长夜之难晓,心咨嗟以怨天。
债家至而相敦,乃取东而偿西。
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
炫卖业而难售,遂前至于饥年。
举短柄之口掘,(此句从《御览》七百六十二补。
)执偏隳之漏鋗。
(此句从《御览》七百五十七补。
)煮黄当之草莱,作汪洋之羹饘,釜迟钝而难沸,薪郁绌而不然。
至日中而不孰,心苦苦而饥悬。
丈夫慨于堂上,妻妾叹于灶间。
悲风噭于左侧,小儿啼于右边。
(《艺文类聚》三十五,《初学记》十八。
)◇读书赋耽道先生,澹泊间居。
藻练精神,呼吸清虚。
抗志云表,戢形陋庐。
垂帷帐以隐几,被纨扇而读书。
抑扬嘈囋,或疾或徐。
优游蕴藉,亦卷亦舒。
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
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
是重华咏《诗》以终己,仲尼读《易》于终身。
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
倪宽口庸而芸耨,买臣行吟而负薪。
圣贤其犹孳孳,况中才与小人。
(《艺文类聚》五十五)◇近游赋世有逸民,在乎田畴。
宅弥五亩,志狭九州。
安穷贱于下里,寞玄澹而无求。
乘筚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
连扌追索以为鞅,结断梗而作秋。
攀荜门而高蹈,朅徘徊而近游。
井则两家共一,园则去舍百步。
贯鸡觳于岁首,收纟奚缡于牣互。
其男女服饰,衣裳之制。
名号诡异,随□迭设。
系明襦以御冬,胁汗衫以当热。
帽引四角之缝,裙有三条之杀。
儿昼啼于客堂,设杜门以避吏。
妇皆卿夫,子呼父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三十职官十二
东宫官
○东宫官叙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中,心也。
怿,悦也。
)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言养者,积浸成长也。
)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
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谓其在学时也。
)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谓燕居出入时也。
汉班彪上书曰:"昔成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史佚,入则太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皆正礼。
")是以教谕而德成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慎其身者,谨安护之。
)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
(汉孝宣帝欲令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疏广以为示狭,非所以广太子也。
后汉顺帝立太子居承光宫,以侍御史种暠监护。
有中常侍卒乘衣车来载太子。
太子太傅杜乔忧惧不能止,开门将出,而暠至,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
常侍来,无尺一,何以得将太子去,何知不与内宠奸臣共挟邪谋。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乃遣乔诣台启白,得中决敕,乃听之。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阙废,官司不具。
(吴孙权即位,孙登为太子,兼置四友等官。
以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
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晋初,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
唯置卫率令典兵,二傅并摄众事。
至咸宁元年,始置詹事,以领宫事。
宋孝武置东宫率更令等官,其中庶子、庶子、中舍人、舍人、洗马各减旧员之半。
后周加置太子谏议员四人。
至隋罢詹事,分东宫置门下坊、典书坊,(北齐已有典书坊。
)以分统诸局。
(比门下、内史二省。
)门下坊有左庶子二人,内舍人四人,录事二人,统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
典书坊有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领内坊。
大唐置詹事府以统众务,置左右二春坊以领诸局。
(龙朔二年,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典书坊为右春坊。
咸亨初复旧。
景云元年又改为之。
)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中允二人,司议郎四人,录事二人,左谕德一人,左赞善大夫五人,崇文馆校书二人,亦统六局。
(六局之中,唯改斋帅为典设,馀局名与隋同。
其六局长官,唯司经置洗马,宫门置大夫,馀各置监,以局名冠之,所职如其名。
龙朔中,改宫门大夫及诸监并为郎,遂为永制也。
)右春坊置右庶子二人,中舍人二人,舍人四人,录事二人,右谕德一人,右赞善大夫五人,通事舍人八人,兼领内坊。
(内坊置典内二人,掌閤内诸事。
诸坊局小吏各有差。
)因隋制也。
○太子六傅(三太三少)
太子师、保、二傅,殷周已有。
(二傅为太傅、少傅。
诗小弁篇,太子之傅作焉,以刺幽王。
弁音步干反。
)逮乎列国,秦亦有之。
(孝公时,商鞅设法黥太子师傅是也。
)汉高帝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位次太常后,亦有少傅。
(初,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高帝欲立赵王,废太子,通谏曰:"昔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
,晋国乱者数十年。
秦不早定扶苏,终使灭祀。
今太子仁孝,陛下必废嫡立庶,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汙地。
"上曰:"公罢,吾戏耳。
"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戏乎!"又高帝东征,留太子监关中兵,谓张良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
"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后太子几废,良立策,召四皓以免。
又窦婴为太傅,景帝欲废太子,婴数争不得,因谢病屏居,田南山下。
又疏广字仲翁,为太傅,兄子受为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后皆请免,归乡里,公卿祖饯东都门外。
百姓观者叹曰:"贤哉二大夫。
"初太子外祖许伯,以太子少,请使其弟舜监护太子家。
广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
今官属已备,若亲暱外家,非所以广太子德於天下也。
"上善之。
又夏侯胜字长公,为太傅,卒官,太后以尝受尚书於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又万石君石奋、韦玄成、丙吉并为太傅。
又匡衡、王丹并为少傅。
)后汉太傅礼如师,不领官属,而少傅主太子官属。
(光武大会百官曰:"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阴识可。
博士张佚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
为天下,则宜用天下贤才。
"上曰:"欲署者,以辅太子也。
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傅,桓荣为少傅。
又明帝以邓禹先帝名臣,拜太子太傅。
)汉魏故事,太子於二傅执弟子礼,皆为书不曰令。
少傅称臣,而太傅不臣。
(吴薛综,综子莹、莹子兼,三代并为太子少傅。
)晋泰始三年,武帝始建置东宫,各置一人。
尚未置詹事,宫事无大小,皆由二傅。
少傅立草,太傅书真,以为储训。
并有功曹、主簿、五官。
秩与后汉同。
皇太子先拜,诸傅然后答之,如弟子事师之礼。
二傅不得上疏曲敬。
武帝后以储副体尊,遂命诸公居之。
以本位重,故或行或领。
时侍中任恺,武帝所亲敬,复使领之,盖一时之制也。
咸宁元年,以给事黄门侍郎杨珧为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复领官属。
及杨珧为卫将军,领少傅,复省詹事,遂崇广傅训,命太尉贾充领太保,司空齐王攸领太傅,所置吏属复如旧。
二傅皆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
(晋令曰:"太子太保银印青绶。
")其后,太尉汝南王亮、车骑将军杨骏、司空卫瓘、石鉴皆领傅、保,犹不置詹事,以终武帝之代。
惠帝元康元年,复置詹事。
(二傅给菜田六顷,田驺五十人,夏后不及田者,食俸一年。
给赤耳安车一乘。
)及愍怀建宫,乃置六傅,三太三少。
(晋书曰:"东宫旧制,月请钱五十万,以备众用。
愍怀太子恒探取三月以供嬖宠。
")以景帝讳师,故改太师为太帅,通省尚书事詹事,文书关由六傅。
(职官要录曰:"晋太子六傅,各有丞一人。
")自元康之后,诸傅或二或三,或四或六。
渡江之后,有太傅少傅,不立师保。
(晋王导为太傅。
时孝怀太子为胡所害,始奉讳,有司奏天子三朝举哀,群臣一哭而已。
导以皇太子普天有情,群下宜同三朝之制。
元帝从之。
又齐王攸领太傅,作太傅箴,献於太子。
傅玄亦有少傅箴。
又任恺、山涛、张华并为少傅。
又云卫瓘领少傅,加千兵百骑,鼓吹之府。
山公启事曰:"太子保傅,不可不高尽天下之选。
羊祜秉德尚义,可出入周旋,令太子每睹仪形。
方任虽重,比此为轻。
又可朝会,与闻国议。
")宋有太傅、少傅,各兼丞一人。
其保傅并银章青绶。
齐与宋同。
武帝时以王俭为少傅。
旧太子敬二傅同,至是,朝议接少傅以宾友之礼。
梁太傅位视尚书令,少傅视左仆射。
(职官要录曰:"三少旧视左仆射,冠服同三太也。
")陈因之。
自宋以下,唯有傅而无师、保。
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师;少师、少傅、少保,谓之东宫三少。
(孝明在东宫,宣武皇帝欲以崔光为太子师傅,光固辞。
帝令太子南面再拜,宫臣皆从太子拜。
光北面立,不敢答拜,唯西面拜谢而出,乃授光太子少傅。
)
北齐皆有之,出则三师在前,三少在后。
后周不置。
隋与北齐同。
大唐六傅不必备,唯其人。
太子出则乘辂备仪,以为后从。
贞观中,太宗撰太子接三师之仪,出殿门迎,太子先拜,三师答拜,每门让。
三师坐,太子乃坐。
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先天元年十二月,诏东宫三师三少,宜开府置令丞各一人,隶詹事府。
寻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