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常见病的穴位埋线治疗

常见病的穴位埋线治疗

运动系统疾病
膏肓综合征 取穴:阿是穴(膏肓处痛) 配穴:秉风、颈百劳 疗程:一般一次即愈
运动系统疾病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取穴:阿是穴、肾俞、足三里、巨髎、环跳、秩边 方法:阿是穴1-2个、肾俞、足三里均双侧,余患侧 疗程:2个月一次,总疗程4-6次
皮肤五官科疾病
牛皮癣 取穴:肺俞透风门、驷马三穴、肝俞、曲池、大椎、心俞、足三里、肾俞、血海、灵台透身柱、
皮肤五官科疾病
湿疹 取穴:腺内穴、足三里、驷马三穴、曲池、血海、大椎、风市 配穴:面部加合谷,头部加外关,腰背加委中,胸腹加足三里,阴部加三阴交,局限性加阿是穴 方法:2号线2cm 疗程:15天一次,四次一个疗程
皮肤五官科疾病
神经性皮炎 取穴:血海(双)、曲池(双)、皮损区(阿是穴) 方法:3号线2cm 疗程:半月一次
二组:患侧四白、阳白透太阳、颊车透地仓、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足三里 方法:面穴9号针2号线埋入2cm,其它1号线1cm,足三里取健侧,余穴取患侧 疗程:一周一次至愈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坐骨神经痛 取穴:一组:腰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穴 二组: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配穴:腰腿冷痛、遇冷加重加秩边、命门,腰腿刺痛、夜间痛甚加膈俞、血海,腰腿隐痛、恶风畏寒加足三里、

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病 取穴:血压点(C6旁开2寸)、足三里、心俞、曲池 配穴:肾俞、太冲 疗程:2周一次,6次一个疗程
循环系统疾病
高脂血症 取穴: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脾俞、肝俞、太冲 配穴:肾虚加肾俞,痰瘀阻滞加三焦俞,痰浊中阻加膀胱俞,脾胃气虚加胃俞、三焦俞,活血化瘀加肾俞,膀
胱俞 方法:1号线2cm 疗程:15天一次,两侧交替用,6次一个疗程

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程

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程

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程一、用物准备用物准备包括一次性的微创埋线针,埋线线体以及常规消毒所用的碘酒酒精及棉球等。

二、禁忌症1、皮肤局部病变,破损,有感染、溃疡。

2、有特殊疾病者如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者、长期服用激素、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

3、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高血压,晕针,体质虚弱者。

4、免疫缺陷综合症。

5、过敏性体质。

二、操作程序1、患者俯卧位和仰卧位,暴露所需埋线的部位。

2、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3、准备针具和线体,采用一次8号注射不锈钢针头作套管,用28号不锈钢毫作针芯,镊取一段线体。

臵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镊子将线体推入针管。

4、根据进针部位不同,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前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提针。

迅速刺入皮下,并根据穴位解剖特点,进一步深入到穴位适当深度。

5、在获的针感后,边推针芯,边推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皮下组织或深层肌层内。

6、针出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贴医用胶贴。

继续下一个穴位的操作。

微创埋线的线体植埋深度,一般来说,线体深度为1;5~2.0厘米四肢端末由于皮下组织和肌肉之间,肌肉较少,埋线比较困难,尽量不用埋线。

有些穴位下方有大出血的血管和神经,对于这些穴位应该避免深刺,以防伤及血管和神经。

三、注意事项1、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羊肠线应埋于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且线头不得外露,以防感染。

2、在同一穴位作重复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进、出针点。

3、肌腹、肌腱处治疗时,先进行穴位按摩,然后再埋线。

4、术后1~5天内,少数患者有时出现肿、痛、低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可不处理,1周左右可自行消失。

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者,应抗炎治疗。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

一、支气管哮喘 本病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轻质刺激、 身体劳倦等,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 引起。临床可见喉间痰鸣、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 息不能平卧,痰多清稀或黄稠而粘。 治则:宣肺降逆,化痰平喘 处方:主穴 定喘、肺俞 1、风寒者加风池,风热加合谷 2、痰浊阻肺者加丰隆 3、脾气虚者加脾俞
作为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的客观指征, 成为埋线疗法选取效穴的一个重要特点。 6、诊次稀疏,经济简便:埋线疗法 一般15-30天1次,3-6次1疗程,每次 治疗时间10-30分钟,诊次稀疏,操作 方便,而疗效甚佳,使患者既治了病又 不耽误工作和时间,而且费用不高,可 谓一举三得。
神经性疼痛、慢性炎症性疼痛、 内脏疼痛。如头痛、三叉神经痛、偏 头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性疼痛、 胃脘痛、心绞痛、肾绞痛、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坐骨神经痛、颈 椎病、肩周炎、慢性阑尾炎、胆囊炎、 经前期综合征等。
埋线疗法是一种具有综 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主 要有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和补虚 泻实、扶正祛邪等功效。
1、5岁以下儿童患者禁用或慎用。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 如必要时不宜强刺激和羊肠线过长。 3、晕针者禁用或慎用 4、妇女有习惯性流产者及孕妇禁 用,月经期慎用。 5、不宜在皮肤破损处埋线,以免 引起感染的不良后果。

4、在一个穴位上做多次治疗,应 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5、头眼部血管丰富,易出血,埋 线时要缓慢进出针,出针后用棉球按压 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和皮下血肿出现。 神经干,更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干和大血 管,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

7、埋线后应休息3-7天,局 部不要沾水,夏天每天应更换敷料。 如有感染,应按炎症处理。 8、通过埋线,患者症状控制 后,最好再埋线1-2次以巩固疗效。 有慢性病要埋线3-4次后才开始见 效,嘱患者不要随意停止治疗。

中医特色疗法(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

##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疗法穴位埋线操作常规(一)名称:穴位埋线。

其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的可吸收性,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适应症:多用于偏瘫、面瘫、腰腿痛、痿证等。

(三)禁忌症:1·所选埋线穴位处,皮肤有破损、感染等,2·病人不愿接受此项治疗者;3·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4·体质特别虚弱,严重心脏疾患、肝肾功能不全、孕妇等。

(四)器械准备埋线包1个(包括消毒孔巾、弯盘、消毒纱布等)、腰椎穿刺针1支、羊肠线一根、无菌手套1副、消毒液(碘伏)1瓶、砂轮1枚、棉签1包、胶布1卷。

(五)术前准备1.详细了解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等。

3. 向患者和(或)法定监护人说明穴位埋线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简要说明操作过程,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核查器械准备是否齐全。

5.术者常规洗手,戴好帽子和口罩。

(六)操作步骤:1.穴位选择: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

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

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一次。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当出现“得气”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

(七):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

中医技术第十五章 埋线技术

中医技术第十五章  埋线技术

第十五章埋线技术穴位埋线技术是将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埋入人体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

常用于哮喘、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糖尿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肥胖症、湿疹、慢性荨麻疹等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一次性埋线针操作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埋线工具。

其中一次性埋线针可由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配适当粗细的磨平针尖的针灸针改造而成。

或用选择类似于腰椎穿刺针的一次性埋线针(见图1),针尖为坡形,较为锐利,常用的为7号、9号、12号、16号。

使用前需将相应型号的无菌羊肠线从针头装入针管内备用。

图1 一次性埋线针示意图1.根据中医诊断处方,选择合适体位。

2.选好穴位,做好标记,进针点一般选在穴位的下方1cm处。

3.皮肤常规消毒。

4.进针(见图2):左手示指和拇指绷紧已消毒的穴位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夹乙醇棉球,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持针,快速进入皮肤,然后缓慢推针到治疗所需的深度,用右手示指边推针芯边退针,到皮下时快速出针,同时左手用棉球按压针眼。

图2 进针示意图3.针眼处理:用75%乙醇消毒,然后用棉签按压数分钟不出血即可。

4.操作要领即“两快一慢”操作方法。

“两快”为进针时手腕用力,针尖快速刺至皮下;出针时边退针边放线,退至皮下时,快速出针。

“一慢”为过皮后缓慢推针至治疗所需的深度。

(二)陆氏埋线针操作方法采用69式陆氏埋线针(见图3),适用于需较大量刺激和需较长时间治疗的病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针具可重复使用,须常规消毒。

图3 69式陆氏埋线针示意图1.根据中医诊断处方、选择合适体位,一般先进行背部选穴埋线治疗。

2.选好穴位,做好标记,进针点一般选在穴位的下方1cm处。

3.皮肤常规消毒。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先在进针点打出皮丘,然后向治疗要求的深度边推麻药边进针至穴位处,一般一穴用药0.5~1ml左右。

【埋线手法技巧】开展穴位埋线疗法中埋线针刺技巧

【埋线手法技巧】开展穴位埋线疗法中埋线针刺技巧

【埋线手法技巧】开展穴位埋线疗法中埋线针刺技巧
1【埋线针刺角度】
【埋线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具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分为直刺、斜刺、横刺(平刺)三类。

1、直刺:针具与皮肤表面所形成80-90度夹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大多数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腰、腹、四肢。

2、斜刺:针具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约45度夹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和肌肉浅层部位的腧穴,如颈、项、背、胸部腧穴。

3、平刺:针具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约15-25度夹角沿皮下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面、胸部正中线的腧穴,也可适用于施行透穴时。

2【埋线针刺方向】
【埋线针刺方向】
确定埋线针具刺入方向:
1、腧穴分布情况:朝向患处方向刺入。

2、经脉循行方向:如有的实行迎随补泻的要求或逆经。

3、为针感达到而将针尖朝向患部方向。

3【埋线针刺深度】
【埋线针刺深度】是指针具刺入腧穴即线体留置于体内的深度。

一般深度在筋膜层。

1、穴位情况,穴位局部肌肉层厚则埋线深,肌肉层薄,则埋线浅。

2、年龄情况,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均不宜深刺;年轻力壮可深刺。

3、体质情况,形体瘦弱、气血虚宜浅刺;形体强盛则可深刺。

4、解剖情况,头面、颈、项、背、胸部的腧穴宜浅刺;腰、腹、四肢可深刺。

5、病情情况,阳证、表证、新病、实证宜浅刺;阴证、里证、久证、虚证宜深刺。

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 ppt课件

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  ppt课件
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
ppt课件
1
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
提出: 中医药管理局 归口: 中国针灸学会 起草: 解放军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石现 关玲 刘清国
ppt课件 2
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
2008年4月23日发布
2008年7月01日实施
发布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ppt课件
3
上中下 梁门 建里 脘
大肠
三焦
曲池
支沟
合谷
三焦俞
天枢
大肠俞
ppt课件
42
背部埋线
ppt课件
43
治疗
ppt课件
44
腹部穴位
ppt课件
45
治疗
ppt课件
46
治疗
ppt课件
47
治疗
ppt课件
48
推荐书籍
ppt课件
49
推荐书籍
ppt课件
50
谢谢
ppt课件
51
ppt课件
36
禁忌
禁忌1
埋线时应根据不同穴位选择适当的深度和角度;
埋线的部位不应妨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活动; 应避免伤及内脏、脊髓、大血管和神经干; 不应埋入关节腔内。
ppt课件
37
禁忌
禁忌 2
不应在皮肤局部有皮肤病; 有炎症或溃疡;
破损处 埋线。
ppt课件
38
禁忌
禁忌 3 由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疾病导致皮肤和
ppt课件
22
线头暴露体外的处理
1 如果采用的是套管针埋线,可将线头抽出重新操作。
ppt课件
23
线头暴露体外的处理
2 如果采用的是缝合针埋线,有一端线头暴露, 可用持针器将暴露的线头适度向外牵拉,用剪刀 紧贴皮肤剪断暴露的部分,再用一手手指按住未 暴露一端的线头部位,另一手提起剪断线头处的 皮肤,可使线头置于皮下。如果两端线头均暴露 在外,可先用持针器将一端暴露的线头适度向外 牵拉,使另一端线头进入皮下后,再按照上述方 法操作,使两端线头均进入皮下

埋线技术操作规范与应用│没想到对单纯性肥胖效果这么好!

埋线技术操作规范与应用│没想到对单纯性肥胖效果这么好!

埋线技术操作规范与应⽤│没想到对单纯性肥胖效果这么好!作者:北京市中医技术质控中⼼北京中医药⼤学东⽅医院推拿理疗科付国兵沈潜王康⽳位埋线疗法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例如医⽤肠线等置⼊到相应的腧⽳内,通过肠线对腧⽳的长期、持续性刺激作⽤,达到提⾼腧⽳兴奋性、传导性、防治疾病、提⾼疗效的⽬的。

其适⽤范围⼴泛、操作简便易⾏、治疗效果明显,是常⽤的中医外治⽅法。

病例分享患者⼥性,21岁,护⼠,2015年12⽉11⽇就诊。

主诉:体重超重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右踝部⾻折后,由于运动量下降,继⽽体重极度增加,最重时体重达90kg。

现⾃觉神疲乏⼒,劳累后偶有喘憋,脘腹痞闷,喜揉按,⾷欲可,⼤便溏薄,⼩便正常,⾆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查体:⾝⾼165 cm,体重83.3 kg,体质指数(BMI)30.6 kg/m2。

实验室检查:⾎hCG(-),余正常。

诊断:单纯性肥胖。

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本病为脾虚湿困型单纯性肥胖,治以健脾化湿,消除膏脂。

本病⽳位埋线治疗选取中脘、天枢、⽔道、曲池、⾜三⾥、丰隆、上巨虚、下巨虚、带脉。

按基本流程操作,⼀周⼀治,五次为⼀疗程。

嘱勿暴饮暴⾷,配合适当运动。

治疗间期⾏腹部按摩术以巩固疗效。

两次治疗之后体重逐渐下降,⼀疗程后体重降到71.8 kg,BMI 26.4 kg/m2。

作⽤原理⽳位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可吸收外科缝线在⽳位内的⽣理物⼒作⽤和⽣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体内,以达“疏其⽓⾎”,“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的。

综观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针刺、刺⾎、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留针(埋线)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

这多种刺激⽅式融为⼀体,相得益彰,同时发挥作⽤,形成⼀种复杂的、持久⽽柔和的⾮特异性刺激冲动,⼀部分经传⼊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另⼀部分经脊髓后⾓上传⼤脑⽪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兴奋的⼲扰、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腑机能状态,促进机体代谢,提⾼其免疫能⼒,使疾病达到痊愈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穴位埋线疗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将特制羊肠线埋藏于相应的经络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操作方法:
(一)常规缝合针埋线法。

1.用具的准备:弯头血管钳(12~14寸)、持针钳、剪刀、短无齿镊、手术刀(尖头)、腰盘、药杯、针管(5~10毫升)、三角缝针(大号),铬制或纯羊肠线“00”“0”“1”“2”号各若干,0.25%~1%普鲁卡因500毫升,龙胆紫一小瓶。

2.术前准备:外科无菌操作,洗手,戴消毒手套,用硫柳汞液消毒皮肤,铺消毒洞巾。

患者取卧位,常规辨证取穴,穴位中心的上下或左右各约1.5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点标记。

如透两个穴位,只在各穴作好标记即可。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后,用普鲁卡因,在进、出点作皮丘麻醉,铺好洞巾,进行穿线。

进针时,左手拇指、示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用持针钳钳住已经穿好羊肠线的三角缝合针,从进针处人针穿过皮下组织,将针由出针处穿出,紧贴皮肤将羊肠线末端剪断,放松皮肤,羊肠
线自然埋入皮肤组织。

(二)简易无痛穴位埋线法:
常规皮肤消毒,将3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等长线段,取羊肠线穿进7号注射针头内,将针尖刺入穴位,直刺约30mm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羊肠线(针芯由直径0.35mm×长40mm毫针剪成平头改成)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

二、穴位埋线的适应症
埋线疗法适用于慢性、顽固性、免疫低下等疾病的治疗,特别对半身不遂、肥胖、面瘫后遗症、癫痫、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痿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腹泻、慢性胃炎、胃痛、功能性消化不良、高血压、高脂血症、遗尿、尿失禁、神经官能症、免疫功能低下等。

穴位埋线疗法对肥胖症有独特疗效。

三、注意事项:
(一)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羊肠线应埋于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且线头不得外露,以防感染。

(二)在同一穴位作重复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进、出针点。

(三)肌腹、肌腱处治疗时,先进行穴位按摩,然后再
埋线。

(四)术后1~5天内,少数患者有时出现肿、痛、低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可不处理,1周左右可自行消失。

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者,应抗炎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