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摄影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ppt课件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ppt课件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中国摄影大师——陈复礼摄影作品赏析
摄影大师作赏析
这幅作品是两底合成放大的, 大海和渔船是一底,天空的白云又是 一底。由于海景的天空是浅色,可以 比较容易利用分底放大的方法,将两 者合而为一。放大时,先放小舟与海 面,用遮挡法减去天空部分的曝光, 之后放大白云时,再将海面的曝光减 去。
该作品还采用黄金分割法把主 体置于视觉中心突出主体。
《搏斗》 陈复礼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这幅作品主体突出,构图新颖,用光 也很讲究。一条独自流浪街头的黑狗,在 竖画面的右上方,衬以晨光映照的高白色 调背景,主体十分突出。
占画面三分之二的空旷路面前景,地 皮剥落,露出一条条石块,更显得道路崎 岖和艰难。画面以竖幅剪裁,前深后淡, 使整个画面有无穷的深度感。远处的人物 及海边船桅显得浅淡,不但加强了雾的气 氛,而且也加强了远近对比。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流浪者》 陈复礼
谢谢大家的聆听!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经典影像作品赏析

经典影像作品赏析

1.约翰汤姆逊是如何展现他的东方视角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是第一个最广泛拍摄和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是第一个对中国早期摄影术进行珍贵记录的摄影家,是第一个在拍摄中国人时孜孜追求摄影审美的艺术家和沟通大师,同时还第一个对中国人民表现出广泛友好和同情的西方摄影家。

“街头摄影家”出版了四卷本摄影集《图说中国及其人民》作品:《老妪1868-1870》1868-1870年汤姆逊年虽然是在大街上拍摄的这位老妪,但照片很像一个照相馆的作品。

关于这位老妪和他的丈夫,汤姆逊在照片说明中写道:他们的儿子和孙子已经支撑起了这个家庭,但这位老妪仍然忙着家务。

她针线活很熟练,在别人病倒时是个很好的护士。

她的头发已经变细和发白了,但她每天都精心地梳理和呵护它。

汤姆逊独特的拍摄视角,和老妪独特的姿势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满族新娘(1871-1872年)》汤姆逊拍摄了大量身着盛装的满族新娘的照片,但他对这些新娘的未来生活并不乐观,甚至和奴隶制相比:富人的孩子一般比穷人的孩子结婚早,但满族少女只有到了十四才能订婚。

一般来说,人们会雇用媒婆来提早安排一桩婚事,但未来的主妇必需符合四个标准:一是要和蔼,二要文静,三要勤快,四要好看。

对比这个新娘的盛装,她忧郁的眼神也许正反映了摄影师的心境。

《福建厦门夫妻》1870-1871年这是身穿传统服饰的一对厦门夫妻。

根据中国习俗,当时的夫妻是不会有这样对望的姿势的,这肯定是沟通大师约翰逊的杰作。

虽然,他们的表情有点勉强,目光也没有完全相对。

汤姆逊有意识地发现平凡生活之美,比如他拍摄了大量中国妇女的发式的特写照片,拍摄了大量妇女头饰的影像,从沿海的香港、厦门、福州到内地北京,从客家农妇到满清格格,这些珍贵的照片对我们研究清末女子头饰和服饰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纵观汤姆逊拍摄的中国照片,虽然他也拍摄了达官贵人,风景名胜,但他更多是拍摄了大量普通人的生活和街头小景。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悠闲的市民小姐,也看到了街边正在享受午餐的"苦力",还有正沉浸在欣赏"西洋景"的孩子们。

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欣赏

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欣赏

1973年应邀参加美国旧金山市义卖 救灾影展,旧金山市长赠予荣誉之钥。 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 十大特艺专家荣衔,被列为第三位,赠 “集锦派专家” 当年美国的尼亚波利斯
美术馆为纪念他七十年来摄影艺术活动, 特邀请他举行个人艺术影展一个月。
1981年法国国家图书馆邀请他展出 五十幅作品,他应邀去法国参加开幕式, 并作集锦文苑,法国各大报都登了影展 盛况,又在第二十届国际影展上获文化 奖状。
陈复礼摄影作品题材广,风景、人物、
静物等无不涉猎,尤其风景摄影的表现技 法独树一帜。先后获200多个国际摄影沙龙 金奖、银奖和铜奖。代表作有《坚毅》、 《流浪者》、《搏斗》、《矣乃一声山水 绿》、《朝晖颂》、《千里共婵娟》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 《再论中国画与摄影》、《陈复礼摄影作 品集》和《中国风景》。1959年开始在香 港、越南、泰国、印度及中国各地,举办 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82年春在美 国波士顿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观众为之倾 倒,展期一再延长,竟达14周之久。
报》画报上发表,这是他第一幅公开发 表的作品。
当时上海各报刊还不重视新闻照片,
偶而刊用的多为宝记、汇山、心心等照 相馆技师所拍.他在工作 之余,也时为 《申报》拍些新闻照片。1920年拍摄的 《苏州园林》、 《乡村落日》参加了英 人DENT主持的上海摄影会在上海亚洲文 会举办的影展.翌年,被虹口俭德储蓄 会摄影部聘为摄影指导.后黄伯惠接办 《时报他被聘为该报第一任摄影记者。 他又邀好友蔡仁抱业余合作,先后到杭 州采访远东运动会、西湖博览会和全国 运动会。
朗静山的父亲,郎锦堂是清朝驻淮
阳府武官,喜爱戏曲、绘画和摄影.在
家庭的影响下,朗静山自幼对绘画和摄 影具有浓厚的兴趣.1904年在上海南洋 中学预科读书时,曾经常随美术老师李 靖兰学习摄影和暗房制作技术.1910年 到上海《申报》馆业务部任职.他所拍

著名摄影大师及作品欣赏 ppt课件

著名摄影大师及作品欣赏 ppt课件

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 间”——揭示事物本质的一刹 那——的美学理论,对摄影家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摄影家 必须同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就不 致影响被摄对象的行为,有助于 悄悄地偷拍和不引人注意。长期 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 名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 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 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 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 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 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 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 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 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布勒松 摄于北京,1958年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在一个科 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
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 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 同,
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 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杜瓦诺热爱巴黎,热爱生活在他周 围的平民百姓,是一个平民摄影家。 他喜欢跟普普通通的市民们在一起 泡酒店,喝咖啡,谈天。人们不但 不怕杜瓦诺身边的相机,甚至还心 甘情愿地充当他某些镜头中的模特。 杜瓦诺说:"我喜欢平平常常的老 百姓,尽管他们身上可能会有这样 那样的毛病,但我并不在乎。我们 会在一起谈得融洽,挺热乎,亲如 一爱"。在跟这些平民百姓来往和 接触中,杜瓦诺挖掘出一幅又一幅 精彩的杰作。
1927《壳》
1929年,韦斯顿来 到了加利福尼亚西海岸 的洛沃斯岬。在这个远 离尘嚣的地方,他发现 在大自然无比丰富奇妙 的现实中,有他拍不尽 的题材。
为了充分凝住事物的 质感,追求阳清晰、最 细腻的影纹效果,他采 用最小的光圈“F64”, 并与亚当斯等组成了 "F64"小组,倡导通过 集中精神观察事物的表 面质感与形态来触及生 命的核心。

世界著名摄影作品欣赏

世界著名摄影作品欣赏

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 间”——揭示事物本质的一刹那——的 美学理论,对摄影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认为摄影家必须同环境融为一体,这
样就不致影响被摄对象的行为,有助于
悄悄地偷拍和不引人注意。长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新闻摄影 记者之一。



亨尔
.
利加
.
卡布
蒂里
埃埃
-
布 勒 松
天空中少数部位有明亮的云彩,月亮
下面的云彩非常明亮(是月亮亮度的二、 三倍)。
我对前景到照片底部这部分略微加
光。然后我沿着山脉的轮廓加光,不断 移动遮光板。此外,我把遮光板远离相 纸,以便在它的阴影上产生半阴影;这 样防止出现遮光板加光的痕迹,否则那 样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我还对月亮到 白云下部以及比较明亮的呈水平的天空 部分略微加光。我然后从月亮上部到影 象上部这部分上下移动遮光板予以加光。
用这张我确实喜欢的底片很难制作
出几张相同的照片来。原因是相纸不一 样,影调有时会产生不不要的密度变化 等。肯定可以说,没有绝对完全一样的 照片。
这张照片与我拍摄的其它任何照片相比 无疑会引起更多的评论,表明内容和效 果非同一般。我确信,这个影象单就题 材本身来讲就会引起普遍兴趣。

安 塞 尔
《月出》,1941年摄于新墨西哥州埃尔 南德兹 这张照片的拍摄——它无疑是我的最 受人们欢迎的一张照片——可以说是机遇 和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我当时感到,这 是一幅卓越的影象;当按下快门时,似乎 已经有了满意的预感。
当时我们乘车沿着离埃斯派拉诺不远
的公路行驶,我想左边看一眼,发现了一 种极不寻常的景色——一幅无法估量的照 片!我几乎把开进沟里,然后急急忙忙地 架好我的8乘10相机。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佳作欣赏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佳作欣赏

1. 安塞尔·亚当斯《月升》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埃尔西德兹。

当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尽,明亮的圆月已经冉冉升起。

山顶飘飞着层层云雾。

山脚下,静静的村庄旁,是一片静静的墓地,十字架碑闪着灼灼白光。

天上地下,仿佛回荡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响乐。

这幅作品是亚当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摄的最受人欢迎的一张作品。

他说:“这是机遇与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

”拍摄时,他就预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像。

那时,他们正乘车在公路上行驶,亚当斯往右边一看,发现画面上令人激动的景色,急忙下车,架好8*10相机,经过一系列技术操作,按好雷登15滤镜,调好F32,时间为一秒钟,又经过精心冲洗与印制,才得到这幅杰作。

安塞尔·亚当斯――《月升》的创作体会这张照片的拍摄--它无疑是我的最受人们欢迎的一张照片--可以说是机遇和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

我当时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象;当按下快门时,似乎已经有了满意的预感。

当时我们乘车沿着离埃斯派诺拉不远的公路行驶,我向左边看了一眼,发现了一种极不寻常的景色--一幅无法估量的照片!我几乎把汽车开进沟里,然后急急忙忙地架好我的8x10相机。

我一面急忙调整镜头,一面高声叫我的同伴把器材从车上取下来。

我对好了我所希望的清晰影象,然而当安好雷登15滤镜(绿色)和暗盒后背之后,却找不到测光表。

当时的形势是十分紧迫的:低垂的太阳已经移近挂在西边天际的云彩的边缘,阴影不久就会使地上的白十字架模糊不清。

我当时无法知道被摄体的亮度值,我承认,我当时曾想到用括弧曝光法进行几次曝光,这时我突然记起月亮的亮度--250烛光/每平方英尺。

利用曝光公式,我把这个亮度值列入七区,因此60烛光/每平方英尺就落在5区,使用曝光因数为3的滤镜,大约要用f32,时间为一秒钟。

我不知道前景的亮度多少,但是我希望它会勉强处于曝光范围之内。

我并不寄希望于侥幸;我标出对底片进行水浴显影。

这将是对区域系统的一次很好的试验。

由于当我按下快门时认识到我拍到一张不寻常的需要复制底片的照片,因此我迅速翻转暗盒,但是我拉出插版时,阳光已经从白十字架上消失了;我晚了几秒种!这张唯一的底片就突然变得十分珍贵了。

25张摄影大师经典构图摄影作品赏析

25张摄影大师经典构图摄影作品赏析

1.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美国,艺术摄影家、批评家、画廊主人、出版人三等舱(1907 年)这是20 世纪早期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它让施蒂格利茨声名远播。

这幅从一等舱拍摄的三等舱乘客的照片可以被视作是施蒂格利茨摄影精英主义的一种隐喻。

2.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德国,人像、风光摄影家年轻的农民(1914 年)三个年轻人站在德国乡村的一条泥路上。

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西服,拄着手杖,但是从最后一名到第一名显示出一种进化:最后一名头发凌乱,帽子歪戴,嘴上还叼着一根烟,而第一名却装出一副贵族的傲慢气派。

毫无疑问,这几个人都是农民,他们的双脚虽然仍扎在泥土里,但是就像这幅照片所暗示的,他们正在走向别处,正在脱离这片土地。

他们的脚沾满了污泥,但是他们的脸朝向着未来:这三个德国农民也许正在走向大都市的世故。

3.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法国,人像、静物、艺术摄影家纽约华尔街(1915 年)这些男男女女匆匆忙忙地赶去上班,但在建筑物的大背景下他们显得微不足道。

作为一个终身的社会主义者,斯特兰德并不认同华尔街所宣扬的意识形态。

4.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1857-1927)法国,纪实摄影家西岱岛码头(1925年)尤金·阿杰喜欢在大清早开始他的摄影工作,这个时段行人稀少,城市有种神秘虚幻之感。

西岱岛所在的塞纳河,一直以来是摄影家钟爱的拍摄对象。

5.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 T éSZ,1894-1985 )美国,艺术摄影家巴黎蒙帕尔纳斯的朱利维广场(1927年)安静宁谧的巴黎夜景。

树木和光线之间有着美妙的互动,显示出柯特兹的现代主义抒情视觉。

6.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美国,新闻摄影家共和军战士之死(1936年)20世纪最有名但也最富争议的照片之一。

纯净的纪实_现代纪实摄影之父尤金·阿杰特作品赏析

纯净的纪实_现代纪实摄影之父尤金·阿杰特作品赏析

胶片旅行Film Travel本页 庭院 巴伦西亚街7号,1922年。

院子里摆放着一辆老爷车和两辆摩托车及一个旧轮毂,他们在灰暗的楼墙下显得十分具有生活色彩。

对页 拾荒的拉车人 尤金·阿杰特善于用大画幅相机扫街,不过这绝对属于一个技术货。

他将巴黎的悲惨与财富被阿杰特毫不修饰一视同仁的拍摄了下来。

胶片旅行Film Travel尤金·阿杰特于1857年出生于法国波恩,22岁时入巴黎的国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表演,之后在巡回剧团里扮演小角色,可惜时运不佳在演艺生涯中,他一直没有大的发展。

虽然在戏剧生涯未获得成功,但却因此遇到了他的终生伴侣Valentine Delafosse。

1898年,40岁的尤金·阿杰特用7×9.5英寸底版的木制相机开始从事摄影,并开办了一家小型商业摄影机构“艺术资料室”。

他用蛋白印相工艺洗像,靠卖照片为生。

他在巴黎拍摄了30年,完成了《旧巴黎的艺术》1053张照片、《独特的巴黎》1568张照片,两部宏大的专题摄影集,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当时巴黎的社会状况和人文生活。

他一生拍摄了超过8000张照片,但在,其作品却一直没有被世人关注。

阿杰特的摄影风格很独特。

他不喜欢拍摄中规中矩的人物肖像,却擅长拍摄街头人物,比如小贩、垃圾工人、修路工人等,并结合巴黎的街景试图保留迅速变化之中的巴黎面貌。

这对于还处于初创时代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摄影观念来说,尤其显得珍贵。

纪念碑、老教堂、小巷里的旧建筑、公园、街角、橱窗、少女、马车、大街、桥梁、时装模型、街头艺人、妓女、手推车……巴黎的悲惨与财富被阿杰特毫不修饰一视同仁的拍摄了下来。

他将编目分类的照片出售给舞台设计师、室内装潢师、画家以及官方的图书馆、美术馆等。

然而,也许他生不逢时,当时很少有人欣赏他的作品,原因是在阿杰特的作品中,视觉上显得单纯洁净,看上去缺乏传统的艺术魅力,这与19世纪末,巴黎、伦敦、纽约追求“画意”的沙龙摄影风行显得格格不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艺术P h o t o g r a p h y
1
让我们来认识他们
伟大的摄影师和他们的经典
决定性瞬间——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国庆日
美国国庆日,这位老太太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祝这一节日,可惜她家的旗杆断了。

没有办法,她就把国旗被在身上。

她说:“在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

“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了这张照片。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

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

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

美国模范监狱所见(1975)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

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

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

来自巴黎的“平民”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
诗意的乞讨(1953)
一位盲女经常出入工薪阶层常去的咖啡馆和饭店,靠拉手风琴卖唱挣一点微薄的赏钱。

杜瓦诺为这种“诗意的乞讨”所吸引,花费了整天的时间跟踪拍摄
观画众生像
杜瓦诺的一个朋友在巴黎开了一家艺术品商店,有一次购进了一幅瓦格纳的人体油画挂在橱窗里,杜瓦诺认为不同的人观看这幅油画定有形形色色不同的反应于是他躲在反光的橱窗玻璃后面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架好三脚架,进行了两三天“守株待兔”式的拍摄,结果“战果辉煌”。

心不在焉
这是杜瓦诺在罗蜜画廊里“守株待兔”抓到一个精采镜头。

那中年绅士的目光妙不可言。

还不下课
喜欢儿童,一心表现他们的天真活泼。

这张照片中的一个孩子,一边听课,一边抬头看墙上的钟。

其内心台词是:这钟怎么走得那么慢?怎么还不到下课时间?
冥思苦想(1956)这个小男孩似乎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他两眼望天,苦苦思索。

他身旁的另一同学则手托嘴边,闭眼深思。

这种把表现孩子们的稚拙作为重点表现方法跟我们常见表现聪明伶俐的切入点,有着很大的不同。

顽皮的孩子们(1934)
小学生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不老实,喜欢搞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

此照表现他们无缘无帮地按响一家住户的门铃。

等到主人闻声开门一看,孩子们早就逃得无影无踪。

目光
在巴黎的一家小酒店里,一对新婚夫妇在喝酒,陶醉在幸福之中。

他们的身旁,各有一位单身汉,显然还没有找到对象,只好瞪着眼睛,痴情地望着女售货员
搬运雕像(1964)
有一次,在应约前去拍摄广告的半路上,杜遇见几个工人正在搬运一尊女人的雕像,由于这座铜像十分沉重使得其中的两个工人不得不在雕像身上找出能够下手的着力点,显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动作不太雅观。

而杜却发现了其中的妙趣
市政厅广场前的爱吻(1950)
此作由于情态真实自然,成为杜《巴黎之吻》系列照片中最受欢迎和最负盛名的一幅,并曾被各国报刊广泛采用,发行量达百万以上。

不许照(1952)
这张照片里的摄影师和小姑娘,尽管全都看不到脸面,但通过他们的双手,可以看出这一幕小小的喜剧。

杜在敏捷猎取日常生活有趣瞬间方面不愧是位大师,同时他从来都是以一种温柔、幽默的眼光来看待和表现这一切。

为时代面孔作传——加拿大肖像摄影师约瑟夫.卡什
英国文豪肖伯纳
海明威
被誉为"小提琴之王"的海菲兹
法国的碧姬.芭铎,简称B.B,外号“性感小猫”。

此照片摄于1941年12月,
是卡什的成名之作. 时年33岁. 在允许拍照的时间里,
丘吉尔总叼着一支雪茄, 神情闲散. 与人们熟知的坚毅, 自信, 镇定不相符, 于是卡什走近丘吉尔, 一把扯掉
了他嘴上的雪茄. 丘吉尔正要发怒, 卡什按下了快门. 就这样, 诞生了一幅世界名作.
摄影诗人——美国摄影家维斯顿
环境人像大师——美国摄影师纽曼
用生命在拍照——匈牙利摄影家罗伯特.卡帕
诺曼底登陆(1944,6,6)
一个忠诚战士的倒下1936年
罗伯特.卡帕镜头里的中国.1938

废墟
难民
母亲的笑容
儿童乐园
废墟,家园!
社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巴西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萨尔加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