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耳师的故事 李申建
盲人按摩事迹介绍

盲人按摩事迹介绍盲人按摩是一项特殊而又伟大的职业。
他们通过触摸和按摩来帮助人们舒缓疲劳、缓解肌肉酸痛,并提高健康水平。
他们无法依靠视觉,但却能通过触摸来感知身体的状况,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并加以处理。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盲人按摩师的事迹。
李师傅是一位盲人按摩师,他有着丰富的按摩经验和敏锐的触觉。
每天早晨,他都会准时赶到按摩店,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专业的按摩服务。
他的手法熟练而准确,每一次按摩都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舒缓和放松。
在李师傅的按摩室里,放置着柔和的音乐,让人感到宁静与放松。
他会先和每位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症状和需求,然后仔细触摸患者的身体,寻找问题所在。
一天,一位年轻女士来到按摩店,她颈部和肩膀一直感到酸痛,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李师傅温和地询问了她的症状,并开始按摩。
他用双手轻轻揉捏和推拿,专注地倾听患者的反馈。
慢慢地,女士感受到了舒缓和放松,她能够感受到李师傅的按摩手法非常准确,仿佛他能够看到她的肌肉问题一样。
除了按摩技巧,李师傅还非常注重服务体验。
他会通过语言和触摸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他总是保持微笑和温柔的语调,让患者感到宾至如归。
他知道,良好的沟通和舒适的环境对于按摩疗效的提升非常重要。
李师傅的每一次按摩都是精心设计的。
他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身体状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和力度。
他熟练地运用推拿、揉捏、拍打等按摩技巧,帮助患者舒解痛苦和疲劳。
他的双手就像一双有着特殊力量的魔法手,每一次触摸都能够传递温暖和舒适。
李师傅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技术水平,他不断学习和钻研新的按摩技巧和理论知识。
他会参加各种按摩培训班和研讨会,与其他按摩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他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李师傅的帮助下,许多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通过按摩舒缓了肩颈酸痛,改善了睡眠质量,增强了免疫力。
李师傅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盲人按摩师的事迹令人敬佩。
郑州75岁以上老人有意义的故事

郑州75岁以上老人有意义的故事标题:郑州75岁以上老人有意义的故事一、坚守传统文化的老艺人故事梗概:李老师,82岁的民间艺人,一生致力于郑州的传统戏曲艺术传承。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热爱将这门艺术带给了更多的年轻人,为郑州艺术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1. 老艺人的坚守1.1 李老师幼年的艺术启蒙经历1.2 他经历困难才能坚守传统艺术2. 传承戏曲文化2.1 李老师开设戏曲培训班2.2 培养出一大批后继者3. 对郑州艺术界的贡献3.1 李老师的演出经历和荣誉3.2 他对青年艺术家的指导和鼓励二、乐龄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故事梗概:李阿姨,78岁,是一名乐龄志愿者,她用自己的时间和爱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展现出乐龄人群的活力和快乐。
1. 成为乐龄志愿者的初衷1.1 李阿姨退休后的心态变化1.2 她加入乐龄志愿者组织的原因和动力2. 社区服务与关怀2.1 李阿姨参与的社区活动和服务内容2.2 她对社区居民的关心和帮助3. 快乐与成就感的收获3.1 李阿姨感到的乐龄志愿者带来的快乐3.2 她从服务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三、75岁以上老人爱心义工的奉献故事梗概:王爷爷,75岁,他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义工活动中,帮助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心和奉献。
1. 义工生涯的开始1.1 王爷爷退休后的心态和决定1.2 他选择参与爱心义工的原因和目标2. 帮助贫困家庭2.1 王爷爷帮助贫困家庭的具体方式2.2 他给贫困家庭带去的改变和希望3. 关爱孤寡老人3.1 王爷爷对孤寡老人的关心和陪伴3.2 他给孤寡老人带去的温暖和快乐四、健康老年人的积极生活态度故事梗概:刘奶奶,79岁,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展现出了老龄群体的活力和年轻态度。
1.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1.1 刘奶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经历1.2 她参与社区团队活动的激情和乐趣2.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2.1 健康饮食和养生经验的分享2.2 刘奶奶每日锻炼的习惯和效果3. 年轻态度的展现3.1 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热情3.2 刘奶奶的快乐生活和幸福感受。
小人物体现美好的品质的作文

小人物体现美好的品质的作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世界里,有很多闪闪发光的大人物,他们就像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备受瞩目。
但我今天想讲讲那些像萤火虫一样的小人物,虽然微小,却在自己的角落里散发着温暖而美好的光芒,体现着让人钦佩的品质。
就说我们小区门口的那个修鞋匠老张吧。
老张的摊位特别小,就一个小小的角落,摆着他那些修鞋的工具,什么锤子、钉子、胶水之类的。
他整天坐在那儿,低着头摆弄那些破鞋子,看起来毫不起眼。
有一次,我拿着我那双宝贝运动鞋去找老张。
这鞋可惨了,鞋帮子和鞋底都快分家了,我都觉得没救了。
老张拿过鞋,看了看,皱了皱眉头说:“这鞋咋被你折磨成这样了,小子?”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他一边唠叨着,一边就开始动手修了起来。
只见他那粗糙的大手就像变魔术一样,熟练地拿着工具,这儿敲敲,那儿粘粘。
不一会儿,他抬起头,脸上带着那种朴实的笑说:“修好了,你再穿个几年都没问题。
”我接过鞋,问他多少钱。
他摆摆手说:“就收个成本费,五块钱。
”我都惊呆了,这么大的工程才五块钱?老张看我愣着,笑着说:“我这就是小本生意,大家都不容易,能少收就少收点。
”你看,老张虽然只是个修鞋匠,赚的是小钱,可他这份实在和善良,就像一股清泉,让人心里觉得特别舒服。
还有我们小区的保洁阿姨李婶。
她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把小区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回,我早上起得早,看到李婶正弯着腰在捡花坛里的垃圾。
我就好奇地问她:“李婶,这花坛里的垃圾又不显眼,为啥还这么认真地捡啊?”李婶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说:“这小区就像咱自己的家一样,家里要是到处脏兮兮的,住着也不舒服不是?再说了,这些垃圾要是不清理,花花草草也长不好啊。
”李婶的话特别简单,却让我特别感动。
她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把这份保洁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这种敬业的态度,让我们的小区变得更加整洁和美丽。
我家楼下还有个卖煎饼的大叔。
他的煎饼摊前总是排着队,因为他做的煎饼那叫一个香。
大叔做煎饼的时候特别专注,就像在创作一件艺术品。
第一次采耳作文

第一次采耳作文
以前就听说过采耳,但是对采耳不怎么感冒,自从经过那一次的采耳之后,我就励志成为一个优秀的采耳师,了解过很多采耳培训机构的,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采耳师。
今天我就来简单介绍下那次难忘的采耳经历,也是改变我职业规划的一次经历。
在掏耳店,落座后躺下,采耳师提着工具箱前来。
他轻轻地按摩耳朵周围,说些亲和放松的话,待我的精神和耳朵完全放松后,采耳师傅细心地清除掉耳廓里的灰尘和污垢。
跟着,他拿着像电筒一样的检耳镜系统地检查耳朵,看是否有耳皮和油性物质,一会儿后,我感觉到有钢丝在耳膜上来回反复地轻刮。
“啊,这是一种痒,一种莫名的奇舒服的轻微的痒!”体验到了这种痒,就像坠入了五里云雾,有点飘飘欲仙。
采耳师介绍说,这在专业手法上称做“下海”,它要求奇高,手法轻没感觉,手法重会痛,恰到好处才是绝活。
药棉清理完耳朵后,响夹在轻轻地震动,最后杀菌洗耳。
此时,我感觉耳朵是极其空灵,显得无比的轻松无比的舒畅。
采耳师介绍说,自已不仅掌握了绝佳的采耳技术,而且还传承祖辈的特长治中耳炎,耳鸣,耳痛,耳痒等耳病。
到现在我一直牢记着
第一次去店里,他们墙上贴的标语:迷茫时,我们需要叫醒耳朵倾听新的方向!
这就是采耳的魅力,从古至今,流传了有上千年的历史,我相信它也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一位盲人按摩师的从医路

这 样 的方 式 他 感 受 到 了大 自然 重 ,他 也从 未打 退 堂 鼓 。在 3 年 床 干 农活 了 。一个 叫谢 长雁 的村 民
的美 好 ,也 在 心 中种 下 了 一 颗 的学 习 时 间里 ,他 不 仅 系 统 地 听说这 件 事后 找到 李 家 明 ,谢 长雁
热情 、乐观 和坚 毅 的种 子 。
那 头 洪 亮 的 声 音 一 下 子 就 感 染 里 默 默 地 流 泪 ,而 李 家 明 却 安 摩 手法 穴位 实践操 作 技能 。 l 6 岁 时李 家 明 以优异 的 成 绩 毕 双 眼 睛 ,但 我 有 一 双 健 全 的 业 ,踏上 了盲 人按 摩从 医之 路 。 从 业 之 初
1 6 岁 还 是个 未成 人 ,谁 会 相 信
周 末 ,来 到 荆 门 市 康 复 医 手 和 脚 。 ” 他 想 成 为 一 个 让 妈 院 ,看 到 了 李 家 明 ,一 下 子 诧 妈 感到 骄傲 的人 。
异 了 ,原 来 他 是 位 盲 人 按 摩 医
1 3 岁 那 年 ,李 家 明被 当 地
了, “ 李 医 生 总 是 鼓 励 我 ,采
批 示在 区福 利 院为他 开 设按 摩诊 家 明参 与 组 建 了荆 门市 按 摩 诊 用 了各 种 推 拿 方 法 ,治 疗 好 后 这 二 十多年 都没 有复 发 。” 疗 室 ,从 这 以后 ,李家 明正 式成 所 ,现在 发展 成 为 康 复 医 院 。
就 这 样 村 民 一 传 十 ,十 传 百 ,因为 腰椎 病 颈椎 痛 来找 李 家
明看病 的人越 来 越多 。半年 后 ,
李 家 明免 费按 摩 治疗 的 消息 传 到 了一个 领 导耳 中 ,当他 们得 知 李
采耳师上台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特殊职业——采耳师的故事。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述采耳师这个职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他们在我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一、采耳师的历史渊源采耳,又称掏耳、挖耳,是我国传统民间技艺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采耳的记载。
古代采耳师被称为“耳工”,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为人们清除耳垢,缓解耳疾,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二、采耳师的技艺传承采耳师这门技艺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采耳师们一代代传承,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他们用心倾听,用手操作,将采耳技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耳诊:采耳师在为顾客服务前,会先进行耳诊,了解顾客的耳部状况,以便采取合适的采耳方法。
2. 工具:采耳师使用的工具繁多,有挖耳勺、耳钩、耳铲等,这些工具经过精心制作,既美观又实用。
3. 技法:采耳师掌握多种采耳技法,如掏、挖、刮、拨、捻等,根据顾客的耳部状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4. 保健:采耳师在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中,还会传授一些耳部保健知识,帮助顾客保护耳朵,预防耳疾。
三、采耳师在文化中的地位1. 传统技艺:采耳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技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生活习俗:在我国民间,采耳已成为一种生活习俗。
人们相信,定期采耳可以清除耳垢,预防耳疾,保持身体健康。
3. 社会地位:采耳师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较高。
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四、采耳师的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采耳师这个职业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如今,采耳已经从单纯的清除耳垢,转变为一种集养生、保健、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1. 服务项目:采耳师的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如耳穴按摩、耳膜护理、耳部美容等,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2. 技术创新:采耳师们不断探索新的采耳工具和技法,提高服务质量,使采耳成为一种舒适、健康的享受。
“糟老头”李教授_成长故事

“糟老头”李教授李教授是我们学校历史教授,他一身儒雅的学者气,与他一个照面过来,一股书卷气伴随着男士的香水味扑鼻而来——据说,李教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养成了抹香水的习惯,于是我们都说他的身上有股“外教的味道”。
但这种说法也不够确切,因为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和教授,他的身上那种厚重的中国味才是最浓烈的,而他言语举止上的幽默却弥散着一种美国式的幽默。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贯通中西的教授,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学了点外国文明的中国糟老头”。
他的为人看上去和蔼可亲,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他冲谁发过脾气,哪怕是最难对付的学生干了最难理解的事情,他也从不生气,往往开个幽默的玩笑就过去了。
记得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他先来自我介绍。
他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李巨石”,然后对大家说:“我姓李,名叫李巨石,想当年,我父亲是个打石头的,希望我能像一块巨石一样有分量,所以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没有啥分量。
目前我的体重80公斤,肚子滚圆,才稍稍成气,像块大石头,不过各位学习不好的同学不用担心,只要你们好好听讲,我是不会压榨你们的!”他的自我介绍一完,大家就鼓起掌来,他成了我们的老师中极为幽默的一位,大家都对他的课比较感兴趣,而他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有天,我们上课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同学可能吃饭吃得太干太急,所以一直打嗝不断,自己强忍不住。
只听“呃……呃……呃”地直响,隔一会就响一声,这时大家都强忍不笑,而在黑板上写字的李教授忽然转过身来说一“哪位同学在教室里学鹅叫啊?”大家一阵大笑,那位同学满脸通红。
李教授一看那位同学,便认出来:“原来是周明同学啊,怪不得听得如此亲切呢?你要是想给大家朗诵一首骆宾王的诗的话,我可以让你出去喝口水,然后将讲台让给你……”结果那位周明同学得到批准顺理成章地出去喝了几口水.然后顺利地回来上课了,可惜的是,他最后没有给大家朗诵那首经典诗歌。
李教授上课的时候喜欢板书,他的字很漂亮,写出来洋洋洒洒地。
金耳勺采耳之一次采耳经历

金耳勺采耳之一次采耳经历金耳勺采耳邀你一起关爱耳朵人们常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家是我的妈妈一点都不算老,但是确是一块宝。
她最近迷上了掏耳朵,全家为此很是惊奇,掏耳朵有什么好掏的,自己在家用挖耳勺掏掏不就行了,她还非得去县城的挖耳勺店里去做,听隔壁的阿姨说现在挖耳勺店里的师傅都认识我妈妈了。
上周末妈妈非得让我也去挖耳朵,我是说什么都不想去,耳朵有什么好挖的。
我最后反抗不了只能去了,那家店铺看着挺不错的,名字起的也很大气叫金耳勺采耳,logo还是一个金色的挖耳勺,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店是连锁的,挖耳朵也有专用名词叫采耳。
我抱着不确定和怀疑的态度进行了接下来让我难忘的采耳经历。
师傅先拿孔雀毛放松你的脸颊,然后云刀伸入耳内在里面旋转去耳毛,接着是耳起子把耳道壁上附着的片状耳屎起出一个口,镊子夹住撕出,有的时候撕出的都是一张一张的,甚至能撕出圆桶状的来。
那个痒就别提了。
再往里面的耳屎用耳起子轻刮轻铲,每刮一下,耳屎就往下压一下,这是最痒的地方,很多人这个步骤会不由自主地咽口水。
耳起子突然从耳屎根部将它铲起,吓一跳的感觉。
没等回过神来,镊子已轻轻将耳屎夹走,偶尔有耳屎藕断丝连地粘在下面的嫩肉上,镊子一夹一扯,有点痛,但更多的是爽!这些小细节都是旁边我的妈妈转述给我的,她的形容让正被挖耳朵的我很是羞愧,不过挖耳朵的感觉真是很爽。
自从采耳后(上次挖耳朵过后我就改说法了),我也上网查了一些关于采耳的知识,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疏忽的细节,耳朵不能经常掏,可以定期去采耳店采耳。
在金耳勺师傅的介绍下也了解到了,目前采耳师这个行业,说起来惭愧,我一个大学毕业的人的工作还没有人家采耳师的工资高呢,真是应了老话有一技之长有什么都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耳师的慢生活
李申建
“到成都泡茶馆等于没到成都泡了茶馆不掏耳朵等于白去”
(音效)
在成都这样一座悠闲的城市,无论是宽窄巷子,还是公园茶座,只要有人闲坐摆龙门阵的地方就能听到这钢叉碰撞叮叮当当的声音。
师傅不用吆喝,喝茶者只需叫上一声
“掏耳朵的,来掏一哈”
一番论眼功、手功和定力的奇妙功夫就要开始了。
“先生你好,来感受掏耳朵吧。
六十一位”
小梁、1988年出生的东北妹子,2016年年底拜师王安富学习掏耳技艺,学习半年后如今在宽巷子为游客服务。
“我学几个月了。
几个月就出师了吗?是啊!听你口音是从东北来的吧?对啊,在网上查的,从东北专门来学这个的”
掏耳朵雅称采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支奇葩。
也是老成都人享受生活的绝佳体现。
流沙河曾写过一首《成都一绝—小舒服》来表达自己对掏耳朵的喜爱之情,“做哑装聋苦未能,关心都犯痒正疼。
仙人何用闲掏耳,事事人间不耐听”。
当然了,要想学会地道成都掏耳朵的从学习工具开始。
一旁插话的这个中年男人就是小梁的师傅王安富。
1991年只有20岁的王师傅为了生活从老家乐至来到成都拜自家舅舅为师,一掏就是二十多年。
在成都宽窄巷子目前共有20来位专业的采耳师傅,他们几乎都有10年以上的掏耳朵经历,对普通人来说,掏耳朵只是一件生活小事,可对采耳师傅来说,却是以此谋生的大事。
九几年的一个热天,生意不太好,我们跑到青石桥转了一圈打街。
那天只掏了四个,那个时候是三元一个,一天只挣了12元钱。
我们把饭吃了就没有什么钱了,哈哈哈!当时的十多元钱也不算多差,平均每天挣一二十元就可以了,哪个时候上班的才二三百元呢。
听王安富师傅说这采耳是一门非常考验人的手艺活,一个采耳师最重要的就是一双稳而准的手和一双“犀利”的眼睛。
蜡烛挑芯、鸡蛋拔膜、香烟夹丝,这三大绝技是每个掏耳师傅的入门必修课,专门训练掏耳朵时手指、手腕的巧力,要达到“稳、准、狠”的效果。
“鸡蛋薄膜的时候契子不能挨着鸡蛋,只能挨着膜。
挨着鸡蛋不就是把鸡蛋戳烂了吗,主要是靠眼力和手要稳。
做考验的是夹烟丝,烟丝比较细比较小,你伸进去的时候相当于一个耳洞一样,那个要求是一根一根地夹,并不是几根几根夹,夹得越多说明你越不行。
做关键还是以实际操作为准。
”
徒弟一般把这三门基本功练扎实后,方可跟着师傅一起掏耳朵。
采耳师掏一次耳朵平均要10来分钟,师傅们有一套专门的采耳工具。
王师傅说,这些采耳工具全都是由师傅亲手制作,连镊子都是师傅自己买了不锈钢再打造而成,别人的不要。
当然整套工具售价上千元了。
“外面的不是买不到,但是不行。
自己的工具好用。
自己做一千多元钱,关键是手工不是成本。
材料不贵,做东西的师傅手艺很贵,对!”
这一套工具种类繁多:耳扒、鹅毛棒、镊子、音叉、马尾、云刀、耳起、棉花棒等,配上酒精、双氧水、头灯,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途。
掏耳朵时,首先用云刀刮耳,使整个人的耳朵放松下来,起到舒缓作用;接着再用耳扒伸进耳道,试探耳垢的厚度,如果是耳部比较敏感的客人,就用竹子做的耳扒,如果是耳部承受力比较强的客人,就用金属耳扒。
同时还有一种细长的软耳扒,这种耳勺可以深入耳道,做更深的清洁。
在找到耳垢后,用耳起撬动耳垢,再用镊子将其轻轻拈出。
此道工序可重复几次,然后用一根特制的鹅毛棒放入耳朵,拿音叉敲打鹅毛棒,清脆悦耳的“叮叮叮叮”声就是这样发出的。
在和王师傅闲谈间,这时小梁师傅在一旁遇上了难题。
小梁在解答这位70多岁游客的亲属疑虑的时候,师傅王安富做到板凳上,带上头灯,拿起工具气定神闲,娴熟地操作起来。
大概一分多钟,一粒黄豌豆大小的耳结从老先生的耳道里掏了出来。
“耳屎”在医学上,被称为“耵聍”,又名耵耳,俗称耳垢。
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物质,混合了灰尘、皮屑形成的。
每个人都会有耵聍,虽然耵聍腺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耵聍,但耳道同时也有自排自洁功能,大部分人的耵聍是可以自行排出的,咀嚼动作也会促进其外排。
王安富师傅也表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掏一次耳朵就足够了,他们在掏耳朵时会对采耳工具进行消毒,鹅毛棒也会定期更换。
如今成都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五湖四海的宾朋纷至沓来。
亲爱的朋友,当你想小舒服的时候,您不妨在宽街窄巷闲坐下来,喝着盖碗茶,来一次舒服的采耳,感受地道成都生活,也许“慢”才是我们需要的感受。
(歌曲《成都》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