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禅让制与世袭制

合集下载

知识点1_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_2

知识点1_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_2
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答案】
(1)材料一是原始社会;材料二“天下为家”,是阶级社会。 (2)夏朝建立前后。 (3)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
展的结果,阶级 对立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最高统治者称作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 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 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 贡,并奉命征伐。 PS 学思之窗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 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典型例题】
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 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请回答: (1)两段材料描述的社会形态有何不同? (2)从何时起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不同情况? (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4.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典型例题】
1.看下图“戴冠冕的夏禹”。请回答:
(1)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禹的看法。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和禅让制》作文500字

《世袭制和禅让制》作文500字

《世袭制和禅让制》作文500字
世袭制和禅让制是各国君王的事情,也就是谁来继承君王。

世袭制就是让自己的后代一直传流下去;而禅让制却是自己让位,传位给了别的人,既不是自己的亲属后代,而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人选来当君王。

其实,我觉得两种传位方法都各有个的道理,但是我认为世袭制比较合理。

世袭制是每个君王都做的,因为每个人打下来的大江山,就双手奉献给了别人,你觉得说得过去吗?虽然说有些皇帝并不正值,但是百姓愿意将自己的国家送给别的皇帝吗?明摆着这是民心不服。

但是我认为使用世袭制的朝代传帝业都不是很久。

虽然我认为世袭制更加合理,但是世袭制的后代一定是坚强勇敢的才行如果他们软弱无比,那不是一下子就被人家取代了,比如南北朝末年、灭了南北朝的国家的周王,因为继承人十分软弱,才被隋文帝杨坚篡位了;再比如隋朝末年,隋炀帝死后,软弱的隋恭帝独霸一方。

可是他实在是软弱到被他人利用,唐高祖李渊才会获得唐朝的诞生。

以我们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一定会做得比他们好几百倍;但是每个国家的灭亡就是因为开国者英明,灭国者糊涂,如此看来,禅让制还是有很大的好处,以此来看,把王位传给另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总比传给一个昏庸无能的亡国君好
其实只有一句:“世袭制和禅让制都有好处。

”。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

1.2掌握夏商周的更迭及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1.3理解夏商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阅读教材、图片资料,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禅让制和世袭制。

1.2夏商周的更迭。

1.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2.教学难点2.1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2掌握夏商周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夏商周的历史?2.教学内容2.1禅让制和世袭制2.1.1教师讲解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2.1.2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禅让制和世袭制在夏商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

2.1.3教师组织讨论:禅让制和世袭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2夏商周的更迭2.2.1教师讲述夏商周的历史更迭,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原因。

2.2.2学生观看夏商周历史纪录片,加深对历史更迭的认识。

2.2.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夏商周历史更迭的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2.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2.3.1教师讲述夏商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3.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2.3.3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夏商周的社会状况对后世的影响。

3.巩固提高3.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夏商周历史的认识。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5.作业布置5.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整理夏商周历史大事年表。

5.2深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下周课堂上分享。

四、板书设计1.禅让制和世袭制2.夏商周的更迭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 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 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王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相Fra bibliotek卿士卜 史 作册

侯 伯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 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 下”取代“公天下”; • ②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 政管理制度; • ③承前启后:商朝继承了瞎吵制度而稍有 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 • 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 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谁能回答王位世袭制是 怎样形成的? 怎样形成的?
王位世袭制
• 概念: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指政治权 概念: 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 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启的即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建立: 建立:启获得王位后,从此传位于自己的后 代,王位世袭制确立。
方式: 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如:商30帝中,太乙继承商汤父业,太乙死 后,由其兄弟外丙掌权,之后外丙传位于其弟仲壬。太 康继承其兄沃丁王位。小甲传位弟雍己传弟太戊。仲丁 传弟外壬传弟河亶dǎn甲。祖辛传弟沃甲传弟祖丁。)
知识回顾
约前2070 约前
约前1600 约前
约前1046 约前
约前770 约前 约前256 约前
原 始 社 会 启 桀汤 纣 武王
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 西周
春秋 战国
约前221 约前475 约前 约前
东周
• 1)自读历史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一部分,并请大家结合刚才“大禹 治水”的故事,思考:什么叫禅让 制?禅让制是如何操作的?有何影 响?圈画重点词语并找出不明白的 知识点。 • 2)进行小组讨论,解决自己不懂 的问题。

中国史连载: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如何从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中国史连载: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如何从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中国史连载: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如何从禅让制变成世袭制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的一场战争塑造了以炎黄部族为核心融合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华夏民族。

黄帝以后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是按禅让的形式传承的:黄帝禅位于嬴姓少昊;少昊禅位于黄帝的孙子颛顼;颛顼之后帝位由颛顼族子帝喾继承;帝喾传位于儿子帝挚;帝挚禅位于异母弟伊祁姓的尧;尧禅位于姚姓的舜;舜禅位于姒姓的禹。

这一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并不一定在同姓的父子兄弟之间传承。

这种首领地位的继承制度被称为禅让制。

这一时期被称为是“公天下”时代。

相传尧在位时期和族人们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夏天披粗麻衣,冬天只加一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

尧这种勤俭节约、与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使得百姓都很拥护他。

尧年纪大了以后不得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当时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继位,但尧认为自己的儿子过于粗野不能服众,所以他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让大家讨论继承人选问题。

一开始大家推荐了夏部落的鲧。

尧为了考证鲧是否具备当首领的才能就让他去治理洪水。

尽管鲧用尽各种办法试图堵塞洪水,可到头来始终还是一无所获。

尧放逐了办事不力的鲧以后又让大家重新商议继承人选。

这次大家推荐了舜,随后尧对舜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

舜被视为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

《史记》对此记载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尽管是颛顼的后代,但他们家到舜这一辈时已五世为庶人。

舜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舜的父亲瞽叟娶了后妻生下一个儿子叫做象。

瞽叟自从再婚以后就一直偏袒后妻和后妻生的象。

舜在家里常受到父亲、继母、弟弟象三个人的联合排挤。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孝道,对弟弟十分友善。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就因为孝行而闻名。

当尧让大家推选继承人时舜就被推荐上来了。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仅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世袭与禅让

世袭与禅让

《世袭与禅让——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传说》导读理论框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结构理论简介: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结构主义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

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

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创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实现的。

一个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会大到如食物的准备与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

1945年法国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

他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素。

他对于原始人的逻辑、图腾制度和神话所做的研究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具体逻辑”。

他的结构主义在于将人类的思维看作是一致的“发生”系统,人通过创造符号与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二元对立”,不断地进行隐喻和换喻的文化创造,并将时间与空间切割成一个个的片断,把外在于人类心灵的客体世界分门别类,形成人类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

这个创造的过程并非人类有意识所为,而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因此,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还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处去探索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

“这种结构主义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要到具体社会关系背后,去寻找出只能通过对使抽象模式发挥演绎作用的构造才能得到的、无意识的基础结构来。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全人类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创造文化表象的人类心灵世界却是一致的,并且这个一致的基础就是人类以二元对立为创造模式的非理性、无意识。

作者的观念认为历史是延续性的,虽然思想观念变化不一,但它们又都是来自某些过去的思想观念。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祭黄帝陵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 分封。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 以长”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 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 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 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 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 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作用: •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2.宗法制
起源: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示:祖宗的神主
宗 : 祭 祀 祖 先 的 地 方 。
宗法制与什么有关? 与神权有关;与血缘有关。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 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动摇 破坏 逐渐 解体


• 1、 据史书记载,奄国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 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 六族”。“殷民”指:() •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 2、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BC •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夏商行政管理制度
政务官: 相、卿士 (参与商王决策) 中央
史 官: 卜、祝、史 (祭祀占卜,记录大事 武 官: 师 (执掌军权)
设 置: 侯、伯 地方 (方国首领;商朝高官——双重身份) 职责: 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公元前1046年
周公建制
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周武王弟,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 立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

禅让制是怎么变成世袭制的?是怎么演变过去的

禅让制是怎么变成世袭制的?是怎么演变过去的

禅让制是怎么变成世袭制的?是怎么演变过去的本文导读:说起禅让制就是指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位置即领导地位”。

这些都是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多方面的中和测评来决定将领导位置传给谁。

两者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舜帝尧在位七十年后他老了准备让出位置。

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

有人推荐丹朱继位,结果尧不同意。

后来又召开部落会议决定推举舜继承酋长的位置。

舜德才兼备,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随后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舜。

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尧看重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能力。

在父亲、后妈和带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联合起来通过纵火焚屋、掘井掩埋这些挖空心思的方法要害死他的情况下,舜屡屡逃脱证明了他智商高。

其次他对这件事既往不咎仿佛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孝顺二老,从而证明他情商高。

再加上政务斐然,名胜大好。

尧觉得他是块好料,于是舜就进一步成为了领导人物。

其后的虞舜夏禹也是这样当舜老的时候就把领导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而继位以后这种禅让制度就结束了。

因为当时禹正处于由国天下变为家天下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禹本来想继续实行禅让制把酋长的位置禅让给老领导舜的儿子博益。

然而博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感觉自己干不了领导于是博益就主动放弃了。

并酋长的位置由建议禹的儿子启来继承。

加上他是个特别强势的人。

禹就因势利导把酋长的位置传给了启。

根据史料记载禹死后大约公元前2070年,启通过武力打败了博益将其击败后继位建立了夏朝。

夏朝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制的社会。

启是传统的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

夏朝也是《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

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制的先河。

部落首领也上升成了君主。

这个制度在中国一下就延续了四千多年。

直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大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世袭制才算终于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禅让制与世袭制
禅让制定义: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禅让制的利与弊
三皇五帝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也被人认为是华夏民族兴盛的原因,因为有了禅让,才有了贤能的人。

但一些资料证明了夏前的禅让制度也不是自愿进行的,也有胁迫与私心掺杂其中,史实后人无从考证,全靠片面之词,禅让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也无从得知。

而我论述的就是在理想状态下,也就是本质上的禅让制度: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利:禅让制度可以说是代代精英,因为每一代帝王都会对下一任进行考核,选拔,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会使每一次帝王更换都带来新鲜的血液,带给社会一个新的冲击,促使社会快速发展。

在位君主自愿禅让,使得整个过程非常和平,不会充斥着暴力与血腥,而新的君主又是众望所归,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具备了公平的民主制度,不会形成高度独裁的权力集团
弊:当新君主上台,必然有自己的理想社会,他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整个社会,这可能会与前一任的君主政治思想刚好相悖,而且大权还在禅让人手中,新君主需要时间去从禅让人手中拿到权利,改变民众的思想,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观,这可能会造成民众滋生不满情绪及社会发展缓慢。

因为禅让制度的民主特点,不会有高度的权力集中,正是因为没有高度权力集中,各个权利制衡,每一项决议都可能会引起争论,造成了行政效率降低。

大权还在禅让人手中
世袭制定义:
“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

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

“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

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

世袭制的利与弊
经夏后,中国进入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世袭制也就成了继承制度,世袭制在封建社会下利用了君权神授,禁锢了民众思想。

其中有周幽王昏庸的烽火戏诸侯,也有康雍乾的太平盛世。

利:世袭制可以很好的培养接班人,可以让接班人得到良好的皇家教育,拥有高人一等的才能及气质,可以从小学习如何处理国事。

每一次朝代更替不会有很大的波动,社会的发展很稳定,不会有大的动荡,不会出现因为继承不公而造反的现象。

家族的特征,民族的风格可以得到很好的延续,保证了皇家的权威。

权利高度集中,行政效率高,执行力强。

弊:个人英雄主义膨胀,突出家族集团治理色彩,思想传统守旧,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可以培育接
班人,但效果有好有坏,如果继承人昏庸无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动荡和落后,利用君权神授思想,使得民众崇拜迷信,缺乏理性,禁锢了社会前进步伐。

禅让制与世袭制的适用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建立起了第一个王朝夏。

因为历史和社会是不断
在进步的,所以我认为世袭制比禅让制更适合当时的社会。

首先我认为,禅让制的可行性不是很高,人总是会有私欲的,当人掌握了权利,人的功利性就会
越发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禅让制越来越脱离实际,只能适用于局部的,
狭小的,落后的王朝,虽然禅让制的出发点很美好,但难免有很多天真的成分。

但世袭制就比较现实,君主通过君权神授从而控制人的思想达到掌控政权的目的,适合于结构简单,思想文化封闭的社会,具有更好的延续性,稳定性,而且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便于强
制垄断、控制社会资源,调节社会矛盾,可以保证社会阶段性的稳定,虽然不是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但更适合于当时人类思想蒙昧,单一的社会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