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更替和制度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演变在中国古代史中,夏、商、周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代。
这三个时期的制度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演变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演进。
一、夏朝制度演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夏朝的制度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权制度:夏朝实行了类似于王朝制度的分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九州,并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
同时,夏朝还设立了规定官职和分工的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制能力。
2. 社会等级制度:在夏朝时期,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形成,贵族阶层和平民有明显的分层。
贵族享有特权和政治地位,而平民则处于社会底层。
这种等级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3. 农业制度:夏朝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实行了耕田制度,推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团化。
夏朝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土地制度,规定了土地的种植和使用方式。
4. 宗教制度:夏朝的宗教制度以祭祀为主要形式,尊崇天地之神和祖先。
夏朝君主被视为上天选定的王者,其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祭祀活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信仰的重要手段。
二、商朝制度演变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社会,其制度演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朝的制度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权制度:商朝实行了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多个封地,封地由贵族拥有和管理,贵族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管理。
商朝的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各个贵族的首领则是国君的亲信和重要助手。
2. 农业制度:农业是商朝社会的经济基础,商朝期间,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技术也有所提升。
商朝制定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制度,加强了对农民的统治和控制。
3. 奴隶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社会,奴隶制度得以建立和发展。
贵族和富有的商人拥有奴隶,奴隶为他们从事农田劳动、手工业生产和个人生活服务等。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演变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演变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三个朝代的名称,它们是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三个朝代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其制度演变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来讨论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演变。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家族中心特征。
夏朝的统治者是夏王,王位世袭于夏禹,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夏朝的政权由王室家族控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王的手中,王进行宗族择官,民众无法参与政治决策。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与夏朝相比,其政治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商朝依旧是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政权由商王掌握,但政治权力出现了更多的分散化倾向。
商朝的权臣、贵族和官僚开始逐渐崛起,与王共同分享政治权力,王的权力逐步受到制约。
3. 西周:西周是夏商周三代中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西周时期,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采取了分封制,将国家划分为诸侯国。
诸侯国的统治者是诸侯,但仍然承认周天子的最高地位。
西周的政治制度最为复杂,政治权力关系错综复杂,周天子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削弱。
二、经济制度的演变1. 夏朝:夏朝的经济制度以农耕经济为主,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夏朝实行宗法制度,土地属于王室、贵族和宗族,人民依附于宗族,完成生产和纳税。
贵族和王室通过掌握土地和人民的生产手段获取经济特权。
2. 商朝:商朝的经济制度相对于夏朝来说有了一定的改变。
商朝逐渐形成以商贸为主的市场经济,商人的角色逐渐崛起,商业活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此外,商朝在经济上也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制度,贵族和官僚阶层的经济特权得到加强。
3. 西周:西周时期的经济制度相对于商朝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制。
农民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者,土地所有权逐渐下放到地方政权的手中。
贵族阶层开始通过掌握土地资源而获得经济支配权,加强了社会的等级差别。
夏商周的更替时间轴的方式知识体系

一、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间轴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1. 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宗法制,即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夏朝的国家权力主要集中在王室,其内部分封建制度及部落联盟的形式,整体上是一个以家天下的政治体系,地方上是通过爵位制度进行官职的任命。
夏朝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贵族及庶民两大阶层,贵族拥有绝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庶民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2. 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延续了夏朝的宗法制,国家权力也主要集中在王室。
但商朝在王权大大加强的过程中出现了封建制和重农主义的特征,同时也建立了一套简明的吏政机构,并且最早出现了颇为完善的文字和官职制度,为后来的王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为封建制社会。
周朝共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最早的宗法政治体系就是在东周逐渐形成并巩固的。
东周开国君主和帝王是商朝后裔,便延续了商王世袭制,建成一个以宗法和贵族政治为主的封建政治体系,地方上大规模推行封建建制。
三、夏商周三代的思想文化特点1. 夏朝的思想文化:夏朝的思想文化主要有祭祀制度、甲骨文及青铜器等文物的发现,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夏朝社会的一些面貌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2. 商朝的思想文化:商朝的思想文化主要有甲骨文、青铜器和美术等遗物以及先民的一些典籍,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商朝社会的一些面貌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3. 周朝的思想文化:周朝的思想文化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并逐渐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基本统治秩序。
同时也成就了我国刑法的原型、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基础及大量的文学作品。
四、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背景及影响1. 夏商周三代更替的社会历史背景: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主要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从而导致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及社会结构的更替。
1.2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

问:殷指的是今天的哪里?为什么称之为殷墟?它 的主要出土文物是什么?
殷指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北,殷墟有殷都废墟之意,它的 主要出土文物是“甲骨文”。
1.商汤建国:
约前1 6 0 0年
2.盘庚迁殷: 3.疆域:
当时世界大国
统治中心地区: 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 部,其势力所及,西 到陕西西部,北到河 北北部,南到湖北和 湖南北部,东到海滨。
西周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 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活动地区在今陕西、 甘肃一带 。 西周的强盛自然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西 周时期奴隶制度和社会经济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政治制度也日 臻完善。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根本目的: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分什么 分给谁 怎么分
土地、人口、物资、武装和政治权力 同姓亲族(主体)、姻亲、 异姓功臣、前代贵族等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权利: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设官、建立军队和征赋;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定期朝觐述职, 随从作战,缴纳贡赋。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思考: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 不可调和的地步。 直接原因: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引起平民反抗。
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勾结犬戎,进攻西周,幽王兵 败被杀,西周灭亡。申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称平王,但这时镐 京已被犬戎摧毁,平王在周地区已无立足之地,于是平王于公元前 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D
7.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8.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夏商周的更替

3、分封的作用: ①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 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对于维护 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 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 ②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 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1炮、烙武之王刑伐,纣古,史建传周说和时史间籍:一公般元认前为10是4殷6年纣王所为。
二、 商朝的兴亡 纣三王、大 西喜周,的以分后封经制常用铜格子烙人逗妲己发笑,许多人被烙伤或致死。
于1、是右,图纣是王建就立让我人国用历铜史制上成第方一格个,王下朝面的煨( 上炭) 火,把铜格子烧得通红,让有罪的囚犯赤着双脚在上面行走,囚犯痛得惨叫不已,有的 人夏就桀从 残格暴子的上统掉治下,来逼,迫落人入民火要中起被来烧反死抗。夏桀暴政。
国家机构建立的实质: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4、夏桀的暴政。
夏桀残暴的统治,逼迫人民要起来反抗夏桀暴政。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A、、启黄继帝禹位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夏朝禹 的死建后立,启意继义承深父远亲,我王国位历,史成上为的夏第朝一国个王国,家从。此世袭了王位。
讨论: 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统治者的暴政使他们失去民心, 最终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西周的分封制
1、武王伐纣,建周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定都镐京
2、 分封制
夏商周更替和制度

D
D
A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 历史的进步?
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 又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 需要。但是一种野蛮的 进步。
今天陕西西安
你从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今河南登封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4)商汤灭夏:(前1600年) 主观原因:夏桀暴虐无道,奴隶的反抗;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复原图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 和豫西地区的 “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史记〃夏本纪》中 记载的夏代世系。
为何说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第二节
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
“国家政权”:通常指国家权力,有时也指行使阶级统治 权力和各种政权机关的通称,有镇压和保护两个方面的职 能,具有阶级属性。 朝代:指在奴隶、封建社会里,或沿袭了封建社会王室传 统的国家里,王朝更替或者国王更替的时间间隔。朝代一 般以王朝或者国王的名称加以命名,也有以年号加以命名 的。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二、夏、商、西周的制度
1、王位世袭制: 2、等级制度: 3、人祭和人殉制度: 4、井田制: 5、宗法制: 6、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 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周地域空前广大; 积极: 传播了中原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发展; 影响:
消极: 随社会发展,逐渐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
A
B
A.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C.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D.庄园经济土地国有制
6、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 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7、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8、《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 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

第一 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基础网络社会.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中心:今豫西、晋南。
时间: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稳定:盘庚迁殷,从此稳定。
商朝由此又称殷朝。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重点、难点、考点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①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
③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④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⑤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第一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剖析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奴隶社会的形成)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 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古均台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 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
3)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遗志,继续积极准备灭商。 他抓住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 伐纣。
4①统开微命侯231经...平治始,于霸国)西 西过民的了从天权人周周周、和起“此子开暴厉的 的影奴义共以。始王动建 强隶②和后西抬响暴和立 盛反周行诸周头)政抗厉政侯王。西奴王”兴权和周时隶被。师衰强“灭主赶王不落间盛国亡暴跑室再,、的人虐,衰请诸都表暴城现动、”开(国时君间主①动础荣社即主、各摇。并会奴阶原种了西不的隶级矛奴周能基阶的因盾隶前消本级矛、的制期除矛同盾激的的奴盾奴,化基繁隶,隶这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复原图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家天下”的局面 打破了原始社会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 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虽然原始社会的社会 成员是建立在平等、无剥削无压迫、平均分配产品的 社会关系上的,但它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状态下为 维护人类的生存而必须采取的一种社会形态。生活质 量很差,文化发展极为缓慢。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 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只有奴 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 奴隶的集体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创造 了高度繁荣的文明,从历史发展来看,奴隶社会时期 不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原始社会,而且还创 造了原始社会所没有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国家政权”:通常指国家权力,有时也指行使阶级统治权力和各种政权机关的通称,有镇压和保护两个方面的职能,具有阶级属性。
朝代:指在奴隶、封建社会里,或沿袭了封建社会王室传统的国家里,王朝更替或者国王更替的时间间隔。
朝代一般以王朝或者国王的名称加以命名,也有以年号加以命名的。
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1)夏朝的建立:建立:意义:一、夏、商、西周的更替时间:约前2070年;初建:禹(大禹、夏禹);巩固: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2)国家机构的建立:建立武装,设置政府机构和监狱,制定刑法:《禹刑》。
3)夏朝的统治区域:夏初建都阳城,统治中心地区: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1)夏朝的建立:一、夏、商、西周的更替今河南登封4)商汤灭夏:(前1600年)主观原因:夏桀暴虐无道,奴隶的反抗;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一、夏、商、西周的更替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复原图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
为何说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
2.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
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原因何在?是社会的进步;原因: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
启继禹位,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首创,同时也开了历代篡夺政权的先例。
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一、夏、商、西周的更替2、商朝的兴衰开国:商汤(成汤、成唐)时间:约前1600年;初期建都:亳2)政治:1)建立:中期:盘庚迁殷,政治稳定下来,商朝又叫殷朝;初期:动荡;3)疆域:今河南安阳今河南郑州统治中心地区: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其势力所及,西到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东到海滨。
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一、夏、商、西周的更替2、商朝的兴衰2)政治:1)建立:3)疆域:4)商朝的灭亡(前1046年):原因:“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性质:奴隶主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商纣王的暴政;西周的强盛;主要表现:第一,奢侈淫乐,荒淫无度;第二,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
前1046 年一、夏、商、西周的更替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商朝的兴衰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1)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都城在镐2)西周的强盛和疆域:今天陕西西安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1)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都城在镐2)西周的强盛和疆域: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一、夏、商、西周的更替2、商朝的兴衰3)“国人暴动”(前841年)“国人”:居住在城郭以内的人(平民、奴隶);西周的“庶民”;原因:周厉王的贪暴影响:西周王权衰落,诸侯霸权开始抬头;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暴动;周厉王逃跑,开始“共和行政”:周召共和;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1)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都城在镐2)西周的强盛和疆域:1、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一、夏、商、西周的更替2、商朝的兴衰3)国人暴动(前841年)4)西周的衰落和灭亡犬戎的进犯(直接);原因:周幽王黑暗统治:内乱;社会矛盾的激化:公元前771,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标志:小常识:夏、商、周源考: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
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
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
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课堂检测1、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4080~3609年之间。
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A.大汶口文化晚期B.夏朝C.商朝早期D.商朝中期B 3、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A.要重视教育,奖励耕战B.要加强国防,充实军备C.要任用贤臣,勤政爱民D.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C2、《史记》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的内容反映了A .商汤灭夏桀B .周灭商C .国人暴动D .犬戎攻破镐京B二、夏、商、西周的制度1、王位世袭制:3、人祭和人殉制度:夏朝创立;商朝最盛,体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4、井田制:1)目的:一、夏、商、西周的更替2、等级制度: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既体现等级制度,也是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
巩固奴隶制统治;2)含义:井田制1、王位世袭制:3、人祭和人殉制度:夏朝创立;4、井田制:1)目的:2、等级制度:巩固奴隶制统治;2)含义:具体规定: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始于商朝,盛于西周;3)性质:分布:主要集中在都邑的周围,生产力水平决定;4)实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5)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体现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1、王位世袭制:2、等级制度:3、人祭和人殉制度:4、井田制:5、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作用:把“国”和“家”密切结合,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宗法制: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二、夏、商、西周的制度1、王位世袭制:3、人祭和人殉制度:4、井田制:一、夏、商、西周的更替2、等级制度:5、宗法制:6、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分封办法:关系:周王是诸侯的共主,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义务: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先代贵族:宋、楚王族:鲁、卫、晋、燕功臣:齐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起于周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周分封为五等:公国:50平方公里:齐、鲁;侯国:35平方公里:晋;伯国:35平方公里:申;子国:25平方公里黄、罗、祝、邾;男国:25平方公里许。
1、王位世袭制:3、人祭和人殉制度:4、井田制:2、等级制度:5、宗法制:6、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影响:积极: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周地域空前广大;传播了中原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发展;随社会发展,逐渐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消极:1、王位世袭制:3、人祭和人殉制度:4、井田制:2、等级制度:5、宗法制:6、分封制:7、分封制与井田制关系:井田制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既体现等级制度,也是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
二、夏、商、西周的制度1、王位世袭制:3、人祭和人殉制度:4、井田制:一、夏、商、西周的更替2、等级制度:5、宗法制:6、分封制:7、分封制与井田制关系:井田制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5、与图中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A.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C.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D.庄园经济土地国有制青铜铲A B石刀耒耜6、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表明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7、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8、《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AD D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又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但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今天陕西西安你从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