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主要讲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变迁,认识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及其更替的原因。

本课内容是学生接触古代历史的重要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古文阅读能力有限。

在《夏商周的更替》这一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掌握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及其更替原因。

2.难点: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的变迁。

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的更替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西周的分封制1.实行目的2.主要内容3.作用二、贵族、平民与奴隶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1.军队和刑法2.礼仪教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

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

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

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

周王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网。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内容;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在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吃了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之后又有哪些朝代?夏商周三朝是怎么样更替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看看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怎样的制度?”(二)、讲授新课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家天下”“……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措施:禹征服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初中七年级部编版历史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七年级部编版历史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学生需了解夏朝的起源、商朝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周朝的建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夏商周三朝更替的脉络及其各自的时代特点,如商朝的青铜文明、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等。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背景,以及三个朝代之间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

为突破难点,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

课堂上需准备黑板、白板等书写工具,以及学生用的学习资料。

同时,需确保教学环境安静,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此外,还需准备课后作业和测试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专注度和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保持教室的安静,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思考的舒适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无论是面对疑难问题还是深入研究某个课题,安静的环境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思考和讨论,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和测试题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作业和测试题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帮助他们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和测试题,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安静的学习环境和适当的课后作业与测试题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互更迭;2.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3.能够分析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

2.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梳理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

二、讲授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三、讲解分析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带领学生分析夏、商、周三代的出现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更替关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演变。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带领学生认识三代王朝的政治权力与家族关系的关联;初步了解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带领学生分析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初步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四、讨论1.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围绕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出现和更替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思辨意识,进行讨论研究,追求深度理解。

五、练习1.使用时间轴表现出夏、商、周三代的出现和更替关系,并简单注释关键事件和人物。

2.让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分别列举出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六、总结1.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2.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历史的总体趋势,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教学评估】1. 课堂检测。

2. 作业。

3. 课后测试。

【教学参考】1.《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观察图片,猜测历史时期通过放映古代建筑、器物、服饰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特征。

2. 阅读史料,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让学生对《史记》中的关于夏商周王朝的内容进行阅读,并结合讲解,初步认识三代王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的授课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夏商周的更替。

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以下知识点:1.了解夏商周朝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2.认识夏朝的创始人和重要的贡献;3.了解商朝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认识殷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的考古发现;4.认识西周的建立过程和政治制度,并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更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物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夏商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夏商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商朝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商周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夏商周的发展历程。

2.图片和文物展示:通过展示夏商周的文物、图片,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其文化特点和历史价值。

3.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与夏商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中国文明的探索欲望。

2.讲述夏商周的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夏商周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让学生了解夏商周的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九、作业评价
1.作业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例如,检查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历史事件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人物、事件的分析是否合理。
2.点评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具体的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例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指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4.文化认同:学生能够增强对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敬意,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5.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激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提问,参与小组讨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夏商周更替的过程。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夏商周更替的知识点,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小论文,巩固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精美生动的PPT,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图片、文物、地图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史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
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
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
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
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
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教师播放视频《夏王桀的暴政》,仅供学生简单了解。

同学们,我们刚通过视频知道了夏王桀的残暴统治,面对如此君王,你们会怎么办?(推翻它)那么
历史上推翻夏王朝的是谁?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商汤灭夏
师:商汤为什么能够灭亡夏王朝?他是何时灭夏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商的首领汤联络了周围部落,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同时利用桀的暴政,乘机起兵大败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

师: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称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地点和原因。

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多媒体展示“商朝疆域图”]
师:面对疆域的扩大,商朝统治者是如何加强统治的呢?
生: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师:那么,这样的一个大国家又是如何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王。

请同学讲述商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师过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落,逐渐壮大成为灭亡商王朝的主要力量。

下面,我们一起见证“武王伐纣”的历史吧!
三、武王伐纣
[多媒体展示视频《牧野之战》]
师: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课本内容指出西周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生: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镐京。

师: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由教师总结得出:
(1)原因: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且能够重用人才,联合周边部落,抓住时机一
举取胜。

(2)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或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四、西周的分封制
师:阅读课本第23页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问: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第二问:西周分封的标准是什么?第三问:被分封诸国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第四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后选派代表回答: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标准: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宗亲)和功劳的大小(功臣)。

(3)受封者的权利: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进行分封。

受封者的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影响:①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加强了统治;②伴随着分封制的确定,产生了等级制;③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周天子的地位,也是春秋战国混战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填写《夏商周的更替简表》
夏商西周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建立者禹汤武王都城阳城亳/殷镐京重要世袭制代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