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主要讲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变迁,认识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及其更替的原因。

本课内容是学生接触古代历史的重要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古文阅读能力有限。

在《夏商周的更替》这一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掌握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及其更替原因。

2.难点: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的变迁。

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的更替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西周的分封制1.实行目的2.主要内容3.作用二、贵族、平民与奴隶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1.军队和刑法2.礼仪教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

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

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

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

周王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网。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教材《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西周的分封制。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三字经中的一段,提问学生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和人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夏朝的建立。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找出朝代:夏、商、周;人物:汤、纣、武王。

探究新知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一)夏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夏朝形势图》和夏朝建立的相关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完成表格,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夏朝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夏朝是国家而不是部落联盟的证据。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提示,归纳答案。

【教师总结】夏朝修筑城池和宫殿,制定历法(夏历),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监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

(二)世袭制与“家天下”【教师活动】出示动画,提问:启的继位方式与此前的尧、舜传位方式有何不同?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讲解世袭制的含义。

【学生活动】认识到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

(三)夏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教师活动】出示图片《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讲解图片信息,提问:宫殿建筑群和平民生活区反映了什么?出示图片《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讲解图片信息,提问:精美的青铜器反映了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分别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的文明进程。

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四)夏桀暴政【教师活动】出示两则材料,讲述夏桀奢侈腐化、骄横暴虐,引起民众的反抗。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点评:
1.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

2.重难点突出,紧扣考点。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符合六步四检模式,环节齐全,时间分配合理,过渡自然流畅。

5.自学问题具体明确,难度适宜,每一个模块完成之后,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即学即练,巩固记忆。

打分:9分
总结:上课严格按照六步四检模式,再次基础上可以灵活设计,教学过程不但要内容全面,而且要提高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即练,当堂达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脉络,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懂得顺民心者兴,逆民心者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西周的分封制。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搜神记》里,有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住,枚筮之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

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其意思是: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奔向月宫。

将去之前,嫦娥请有黄用蓍草给她占卜。

有黄占卜后说:“大吉大利。

你独自轻轻地往西边去吧。

如果遇到天色灰暗,你不要惊慌,不要害怕,以后会美好起来的。

”于是,嫦娥就飞进了月宫,这就成为月宫里的蟾蜍。

《搜神记》提到的嫦娥和后羿据说都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当我们学习完本课之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新课学习(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

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晚期,随着禹势力的不断扩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找出重点内容。

教师:夏朝是谁建立的?学生:禹教师:夏朝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公元前2070年教师:当时采取的是什么制度?学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格局。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内容。

理解王朝衰亡的历史教训和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夏、商、西历史更替”为线索,展开本课教学。

通过神频、图片、故事讲角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同时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学生清楚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社稷”这是古时候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继的商、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夏商周三代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本节课我们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二)、讲授新课: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建立者:禹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2、2、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3、都城:阳城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5、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夏历”。

6、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相传禹年老时,想要推荐皋陶( gāo yáo )为继承人。

可是皋陶虽有威望,但还没来得及禅让就死了。

禹又让伯益做继承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互更迭;2.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3.能够分析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

2.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梳理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

二、讲授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三、讲解分析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带领学生分析夏、商、周三代的出现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更替关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演变。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带领学生认识三代王朝的政治权力与家族关系的关联;初步了解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带领学生分析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初步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四、讨论1.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围绕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出现和更替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思辨意识,进行讨论研究,追求深度理解。

五、练习1.使用时间轴表现出夏、商、周三代的出现和更替关系,并简单注释关键事件和人物。

2.让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分别列举出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六、总结1.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2.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历史的总体趋势,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教学评估】1. 课堂检测。

2. 作业。

3. 课后测试。

【教学参考】1.《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观察图片,猜测历史时期通过放映古代建筑、器物、服饰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特征。

2. 阅读史料,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让学生对《史记》中的关于夏商周王朝的内容进行阅读,并结合讲解,初步认识三代王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重点
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入新课
出示《大禹治水像》和《戴冠冕的夏禹》两幅图片(见课件)。
教师:根据图一、图二,思考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的更替》来揭开谜底吧!
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信息。
历史解释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知道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辩证认识诸侯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培养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知道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是迁到殷,此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稳定。
4.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商纣王的暴行有哪些?
答案: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①对外征伐,耗费国力,②修筑豪华宫殿,③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④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过渡语:汤建立商朝后,励精图治,商朝逐渐强大起来。但纣王的残暴统治同样激起人民反抗,武王伐纣后,商朝最终灭亡,西周建立。
答案: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2.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商朝强大起来的史实。
答案:商汤重视人才(伊尹),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使商朝强大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商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分别是什么?商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3、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独立自学二:阅读书本23-24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2、分封制的内容?
3、分封的对象都有谁?
4、分封制作用?
三、学习新课
寻足迹----看国家产生
1、学生读课本关于夏朝的历史,找出基本信息(时间、建立者、都城、意义等)
天下为家: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
师:世代相传,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播放视频《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饰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代的文明进程。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
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出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zhòu)亡。 周武王,始诛(zhū)纣,八百载,最长久。---《三字经》
思考: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
朝代:夏、商、周 ,人物:汤、纣、周武王
师:同学们,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除《三字经》里提到的人物,本课还有哪些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二、独立自学一:阅读课本20-23页,回答下列问题问题,并在课本上画出答案,时间5分钟:
1、禹建立夏朝有什么意义?夏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统治?证明夏朝存在的考古遗址是什么?
3、找一找商朝巩固统治的措施:A、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B、盘庚迁殷C、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师:商朝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汤任用贤才,关心人民,发展经济,请同学们和夏桀对比,进一步认识朝代兴衰的原因。
(过渡语)商朝这样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
4、出示图片(炮烙之刑)和两则资料,让学生说出商朝灭亡的原因
温馨提示:判断一个制度是否进步,主要看它能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
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懂得了。
布置
作业
必做题
选做题
板书设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禹建立夏--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桀暴政亡国
论成败----思分封利弊
1、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可以参照西周等级示意图
2、教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讲解分封制内容(幻灯片21)
3、结合两则材料,师生一起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
积极:稳定政局,保证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弊端:诸侯的独立性较大,容易不服从中央的统治
4、播放视频《烽火戏诸侯》,结合课本22页,思考;西周为什么会灭亡?
5、想一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从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单元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时间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能力目标
区别世袭制和禅让制。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掌握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重点
夏朝的建立 分封制
难点
分封制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纣暴政亡国
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巩固疆土、分封诸侯、等级制度
教学反思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小结:禹结束部落建夏,禅让从此变世袭。汤灭夏桀建商朝,
盘庚迁都始称殷。商周决战在牧野,武王建周都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国人暴动西周灭。
五、课堂拓展:学完第4课后,小明产生了一个疑惑:我感觉禅让制更能选出明君,王位世袭制更容易产生暴君。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师强调: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师提问: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夏朝创建国家机器来维护统治)
2、窃窃私语:出示一段对话,完成两个问题。
甲:国王禹死了,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
乙:怎么会这样,照理应该让给伯益,他可是大家一致推荐的!
甲:还不是禹有私心,肥水不流外人田,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不想让别人继承。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
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荀子•议兵》
5、结合地图,学习牧野之战,明白正是由于纣王的残暴统治,是武王伐纣的原因,所以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这也是人心所向。周武王建立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都城在镐京。
6、思考: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周天子该如何管理呢?(夏商周地图对比)
5、学生读书从课本中找出夏朝的统治措施
观兴衰----解王朝兴替
1、观察图片《夏桀把人当坐骑》,阅读《相关事实》,了解桀的暴政,说一说夏朝为什么会灭亡?
2、出示《商朝形势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合课本知识,知道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以及盘庚迁殷(原因: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后人也称商朝为殷朝。)
丙:听说禹早就刻意栽培启了,启的能力还行。
乙:这世道啊,真是变了!
问:这个“理”是指什么?世道变成了什么样子?(理指的是禅让制,世道变成了世袭制)
3、材料研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思考: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是什么意思?(区别禅让制和世袭制)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