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合集下载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先前学习的传说时代我们祖先的艰辛劳动,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文化贫富分化),奴隶制在我国产生。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公元前2070年夏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师提问: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生)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哪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师)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著名人物。

夏朝及其以后的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二、"家天下"的夏朝教师提问: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3)战役结果: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4)性质:奴隶主贵族反对暴政的正义战争
3.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4)重大事件:牧野之战、分封制、国人暴动
4.西周分封制
(1)出示图片:夏商周三朝版图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二次备课
展示图片,学生理解。
观察夏商形势图,指出商朝的都城;并说说商朝相比于夏朝有何变化。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学生了解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拓展思维:
问题思考:夏商周的兴起和灭亡有哪些共同点?从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理解助纣为虐的含义。
(三)西周的兴衰
1.周人的兴起与西周建立
背景:商朝晚期,分布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之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2.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决战地点:牧野
(4)商的势力:商朝对方国的统治取决于商朝的实力,一旦国势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力则会下降,地方的自主性较强,统治不稳定。
3.商朝的衰亡
(1)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目标】①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②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通过朝代兴衰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中共提到哪些王朝?分别存世多久?答案提示:夏、商、周;四百年、六百年、八百年。

教师指导:夏商周三代是如何更替的呢?为什么周朝存在时间要比前两个朝代更长,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那段历史。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尧舜禹处于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各个部落之间为了抢占资源而进行战争,战争有胜有败,就出现大量的战俘,这些战俘沦为奴隶。

于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主阶级为了防止奴隶阶级反抗,开始设置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夏朝建立的基本概况。

答案提示:教师指导:禹在涂山邀请各位诸侯召开大会,在诸侯面前手拿玉帛向天祭祀。

以奉行天命自居,表明已取得“夏后”地位,一般认为,涂山之会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不久后禹命各方诸侯进献金,将其铸造成九个大鼎。

这就是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典故。

九鼎象征着九州。

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2、自主学习:禹最初想传位于谁?但最终谁成为了夏朝新的继承人?他能继承王位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开创了哪一制度?答案提示:伯益、启、血缘关系、世袭制教师指导: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程标准】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重点难点】重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两个朝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新课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1)【史料研读】材料一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意是禹在涂山会见各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帛等礼品来朝见他。

说明此时禹的权势已经很大。

)——《左传·哀公七年》材料二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伯益,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

)——《韩非子》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2)【问题探究】①禹死后启继位,使尧、舜、禹时期的哪一制度遭到破坏?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禅让制。

说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②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承袭王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开始于启。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结束于禹。

2.国家机构(1)【史料研读】材料夏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进行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统治者筑城郭以保护自己。

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机器产生了。

(2)【问题探究】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答案提示: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却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为缓慢;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使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5、学生读书从课本中找出夏朝的统治措施
观兴衰----解王朝兴替
1、观察图片《夏桀把人当坐骑》,阅读《相关事实》,了解桀的暴政,说一说夏朝为什么会灭亡?
2、出示《商朝形势图》,结合课本知识,知道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以及盘庚迁殷(原因: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后人也称商朝为殷朝。)
3、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独立自学二:阅读书本23-24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2、分封制的内容?
3、分封的对象都有谁?
4、分封制作用?
三、学习新课
寻足迹----看国家产生
1、学生读课本关于夏朝的历史,找出基本信息(时间、建立者、都城、意义等)
师强调: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天下为家: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
师:世代相传,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播放视频《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饰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代的文明进程。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3、找一找商朝巩固统治的措施:A、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B、盘庚迁殷C、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师:商朝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汤任用贤才,关心人民,发展经济,请同学们和夏桀对比,进一步认识朝代兴衰的原因。
(过渡语)商朝这样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
4、出示图片(炮烙之刑)和两则资料,让学生说出商朝灭亡的原因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学生需了解夏朝的起源、商朝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周朝的建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夏商周三朝更替的脉络及其各自的时代特点,如商朝的青铜文明、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等。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背景,以及三个朝代之间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

为突破难点,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

课堂上需准备黑板、白板等书写工具,以及学生用的学习资料。

同时,需确保教学环境安静,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此外,还需准备课后作业和测试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专注度和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保持教室的安静,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思考的舒适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无论是面对疑难问题还是深入研究某个课题,安静的环境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思考和讨论,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和测试题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作业和测试题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帮助他们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和测试题,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安静的学习环境和适当的课后作业与测试题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互更迭;2.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3.能够分析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

2.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梳理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

二、讲授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三、讲解分析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带领学生分析夏、商、周三代的出现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更替关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演变。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带领学生认识三代王朝的政治权力与家族关系的关联;初步了解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带领学生分析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初步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四、讨论1.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围绕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出现和更替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思辨意识,进行讨论研究,追求深度理解。

五、练习1.使用时间轴表现出夏、商、周三代的出现和更替关系,并简单注释关键事件和人物。

2.让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分别列举出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六、总结1.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2.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历史的总体趋势,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教学评估】1. 课堂检测。

2. 作业。

3. 课后测试。

【教学参考】1.《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观察图片,猜测历史时期通过放映古代建筑、器物、服饰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特征。

2. 阅读史料,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让学生对《史记》中的关于夏商周王朝的内容进行阅读,并结合讲解,初步认识三代王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重点
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入新课
出示《大禹治水像》和《戴冠冕的夏禹》两幅图片(见课件)。
教师:根据图一、图二,思考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的更替》来揭开谜底吧!
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信息。
历史解释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知道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辩证认识诸侯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培养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知道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是迁到殷,此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稳定。
4.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商纣王的暴行有哪些?
答案: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①对外征伐,耗费国力,②修筑豪华宫殿,③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④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过渡语:汤建立商朝后,励精图治,商朝逐渐强大起来。但纣王的残暴统治同样激起人民反抗,武王伐纣后,商朝最终灭亡,西周建立。
答案: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2.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商朝强大起来的史实。
答案:商汤重视人才(伊尹),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使商朝强大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判断一个制度是否进步,主要看它能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
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懂得了。
布置
作业
必做题
选做题
板书设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禹建立夏--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桀暴政亡国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zhòu)亡。 周武王,始诛(zhū)纣,八百载,最长久。---《三字经》
思考: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
朝代:夏、商、周 ,人物:汤、纣、周武王
师统治)
2、窃窃私语:出示一段对话,完成两个问题。
甲:国王禹死了,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
乙:怎么会这样,照理应该让给伯益,他可是大家一致推荐的!
甲:还不是禹有私心,肥水不流外人田,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不想让别人继承。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
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荀子•议兵》
5、结合地图,学习牧野之战,明白正是由于纣王的残暴统治,是武王伐纣的原因,所以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这也是人心所向。周武王建立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都城在镐京。
6、思考: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周天子该如何管理呢?(夏商周地图对比)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
积极:稳定政局,保证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弊端:诸侯的独立性较大,容易不服从中央的统治
4、播放视频《烽火戏诸侯》,结合课本22页,思考;西周为什么会灭亡?
5、想一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从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丙:听说禹早就刻意栽培启了,启的能力还行。
乙:这世道啊,真是变了!
问:这个“理”是指什么?世道变成了什么样子?(理指的是禅让制,世道变成了世袭制)
3、材料研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思考: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是什么意思?(区别禅让制和世袭制)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
3、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独立自学二:阅读书本23-24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2、分封制的内容?
3、分封的对象都有谁?
4、分封制作用?
三、学习新课
寻足迹----看国家产生
1、学生读课本关于夏朝的历史,找出基本信息(时间、建立者、都城、意义等)
师强调: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师:同学们,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除《三字经》里提到的人物,本课还有哪些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二、独立自学一:阅读课本20-23页,回答下列问题问题,并在课本上画出答案,时间5分钟:
1、禹建立夏朝有什么意义?夏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统治?证明夏朝存在的考古遗址是什么?
2、商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分别是什么?商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5、学生读书从课本中找出夏朝的统治措施
观兴衰----解王朝兴替
1、观察图片《夏桀把人当坐骑》,阅读《相关事实》,了解桀的暴政,说一说夏朝为什么会灭亡?
2、出示《商朝形势图》,结合课本知识,知道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以及盘庚迁殷(原因: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后人也称商朝为殷朝。)
论成败----思分封利弊
1、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可以参照西周等级示意图
2、教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讲解分封制内容(幻灯片21)
3、结合两则材料,师生一起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小结:禹结束部落建夏,禅让从此变世袭。汤灭夏桀建商朝,
盘庚迁都始称殷。商周决战在牧野,武王建周都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国人暴动西周灭。
五、课堂拓展:学完第4课后,小明产生了一个疑惑:我感觉禅让制更能选出明君,王位世袭制更容易产生暴君。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纣暴政亡国
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巩固疆土、分封诸侯、等级制度
教学反思
3、找一找商朝巩固统治的措施:A、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B、盘庚迁殷C、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师:商朝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汤任用贤才,关心人民,发展经济,请同学们和夏桀对比,进一步认识朝代兴衰的原因。
(过渡语)商朝这样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
4、出示图片(炮烙之刑)和两则资料,让学生说出商朝灭亡的原因
天下为家: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
师:世代相传,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播放视频《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饰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代的文明进程。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能力目标
区别世袭制和禅让制。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掌握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重点
夏朝的建立 分封制
难点
分封制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
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出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