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有感-致敬城市的英雄
心理罪城市之光读后感

心理罪城市之光读后感《心理罪城市之光》是一部由雷米克勒尔执导,郭富城、王千源等主演的犯罪悬疑片。
影片以心理罪系列小说为蓝本,讲述了一名心理医生与一名警察联手破案的故事。
影片中充满了悬疑和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影片中的心理医生江亦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聪明、冷静的人,擅长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
他在片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推理能力和冷静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矛盾和痛苦。
他的妻子死于一场火灾,而他却始终无法释怀,对此事耿耿于怀。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描写让人深思,让我对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影片中的警察林宇明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他是一个正直、勇敢的警察,对于追求正义有着坚定的信念。
他和心理医生江亦凡形成了一对默契的搭档,二人在破案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揭开了一个个令人震惊的谜团。
他们之间的合作和磨合也让我深受感动,让我对友情和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的犯罪案件。
影片中的案件纷繁复杂,每一个案件都充满了悬疑和挑战。
这些案件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罪恶,让我深感震撼。
影片中的犯罪分子都有着各自的心理问题,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对于罪恶和善良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心理罪城市之光》是一部令人深受触动的影片。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充满了悬疑和挑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影片中的心理医生、警察和犯罪案件都让我深感震撼,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犯罪悬疑片,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心理罪城市之光观后感 心理罪城市之光心得体会

心理罪城市之光观后感心理罪城市之光心得体会电影中的每一位演员都让我敬佩,他们给予角色了灵魂。
无论是代表正义邓超的方木,刘诗诗的米楠,还是代表邪恶阮经天的江亚,甚至是充满矛盾的郭京飞饰演的任川。
其中讲述了这个社会中很多突出的敏感问题,比如师生关系,校园体罚,导致学生自杀;酒驾害人,邻居烧死家中;逆子弃母,亲妈惨睡走廊,让我看到现实的缩影。
这一切正在这个城市发生。
? 是啊,这个城市需要光芒,需要正义的光芒。
如果说,电影的前期让我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案件的环环相扣,那么电影的后期让我激动的是方木和江亚的打戏,这并不是一场随随便便的打戏。
更是正义和邪恶的肉体上与精神上的较量。
最后的彩蛋让我很感动,为了我们城市的安宁,很多警察在一线为我们默默服务的剪辑。
警察,他们就是城市之光,他们在努力的维持着正义。
我也相信很多人被彩蛋感动到了。
和我们同时看电影真正看懂了的人在彩蛋的时候都没有离场,更能听见抽泣声。
我知道他们也被感动到了。
一个好电影,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情节的精致,演员的精彩演绎,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我不仅看到了人性更看到了舆论的力量。
#人心复杂,表面上斯斯文文的人,可能内心是个十足的变态。
人性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电影中,阮经天饰演的江亚,表面是一个斯斯文文的,有正当职业的普通人。
怎样都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杀人狂,一个被杀人所得的快感左右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出人意料,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他想以另一种方式做这个城市的“光”。
可以说江亚是一个不幸的人,在他的幼年和少年的的经历很可怕,不被父亲承认,每天施以暴行。
所以长期的压迫在当他弑父的时候得到了释放,以及从来没有企及的快感。
演变成后来以暴力的手段惩罚违背道德的人。
可是即使他再不幸,即使他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想要得到正义。
终究是让人心痛的个人英雄主义罢了。
但这也告诉我们,不能随便的相信陌生人。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可以预测人心的超能力。
就像小时候,我们妈妈总是会对我们说“不要和陌生人说太多的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和陌生人走。
心理罪第五部城市之光读后感

心理罪第五部城市之光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主角方木,那可真是个复杂又迷人的家伙。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行者,周围全是迷雾,可他还得硬着头皮去找真相。
方木的心理描写那叫一个细腻,感觉就像作者直接把他的脑子扒开给我看一样。
有时候我都觉得他活得太累了,心里装了太多的事儿,就像一个已经超载的货车,还得在崎岖的路上开。
再说说这个“城市之光”,表面上看,他像是一个超级英雄,专门惩治那些法律惩罚不了的坏人。
可越往后看,越觉得这哪是什么英雄啊,这就是一个自认为掌握了正义标准的疯子。
他用那些残忍的手段去惩罚别人的时候,我都惊了,这哪是正义,这就是披着正义外皮的暴行。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其实可能早就跑偏了。
就像这个“城市之光”,他觉得自己是城市的救赎者,其实就是一个破坏者。
书里那些犯罪的情节描写得也太真实了,看得我有时候都后背发凉。
那些受害者的遭遇,就像一把刀一样,扎在读者的心坎上。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世界上怎么还有这么多黑暗的角落啊。
不过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它不仅仅是在讲几个犯罪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法律和正义的关系。
方木和“城市之光”之间的较量也特别精彩。
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一个用智慧和对正义的坚守,一个用扭曲的正义观和残忍的手段。
他们的对决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我在旁边看得是惊心动魄。
方木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在成长,在挣扎。
他有自己的恐惧,有自己的犹豫,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点真的很让人佩服。
心理罪城市之光读后感作文

心理罪城市之光读后感作文【篇一:心理罪城市之光读后感】一分钟前刚刚看完《城市之光》,说实话,很少有小说能给我这么大的触动了,首先,是亚凡的回来,一个温柔,甚至有些怯懦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女”,且不说那一头蓝色的长发,粗俗的语言,只是那指间燃烧的香烟就可以看出来,在杨展和她失踪后她的遭遇。
孙梅的死给亚凡带来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可是天使堂的消失和周院长的死,以及杨展的影响无疑是她出走的直接影响……不得不说,方木,在几部小说中给我的触动是最大的,一个原本应当“没心没肺”的生活下去的大学生,因为吴晗,因为孙普成长成了一个冷俊,坚毅的人**察,或许真的像邰伟说的,这家伙不适合当**,因为他感性了,这一点从当时他在地下室击毙孙普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在《城市之光》中,他更是不惜一死,来使得江亚被逮捕。
雷米老师真的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玩笑,方木最后到底死了没有,如果没有那他是否就是那几个女学生口中所说的“九指”,为什么他不回来?如果他却是死了,那么那个右手中指玩好且DNA与方木不符的的神秘死者又是谁?小弟一口气看完了《城市之光》,这篇拙作实乃有感而发,希望大家也来讨论讨论,方木死了没有?【篇二:《心理罪》读后感】看完《心理罪》五部,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
心情和姐姐一样纠结。
推荐给大学校园里孩子!如果我在中国大学校园里看了心理罪,会知道大学应该干什么。
方木君,从一个和舍友们打闹的普通小孩,变成心思成熟的男生。
很好看的小说,也许不及日本侦探小说大排场加作案手法高明,但确凿是个恐怖,精彩,连贯,加有内涵的小说!第七个读者,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学生仔的自卑,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画像,心理障碍?台伟喜欢方木君,肆无忌惮出现在人家的寝室。
教化场,随机噩运?暗河,糜烂物质?蛮喜欢这部,因为场景很多,有空壳的桑拿场,雪晶晶的山村等等。
还有警察和匪徒激烈打斗……城市之光,被雷到些许。
讽刺没文化的网民。
方木君好多艳遇。
雷米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读后感

雷米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拽进了那个充满悬疑和黑暗的城市。
故事里的城市看起来和咱们生活的地方差不多,有高楼大厦,有大街小巷,但在那看似平常的表象下,却隐藏着各种扭曲的人心。
主角方木那可是相当的酷,不过他的酷可不是那种装出来的耍帅,而是一种经历了无数磨难后的坚韧。
他就像在黑暗里独自摸索的行者,心里有自己坚守的正义,但周围的黑暗又时刻想把他吞噬。
每次方木在分析案件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脑子也在跟着他转,那些关于犯罪心理的描写啊,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
而那个自称为“城市之光”的家伙,可真是个复杂的角色。
他觉得自己在执行正义,把那些他认为有罪但没得到应有惩罚的人用残忍的手段干掉。
一开始,我还真有点被他迷惑了,觉得他好像做的事儿也有点道理,毕竟那些被他盯上的人确实不是啥好人。
可是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对劲儿,这哪是正义啊,这就是以暴制暴的私刑,而且这种私刑在他的执行下变得越来越失控。
这就好比你想打扫房间里的灰尘,结果却放了一把火把整个房子都给烧了,这不是乱来嘛。
书里描写的那些案件,真的是让人看得后背发凉。
每一个案件都像是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让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罪恶。
我觉得雷米就像是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精准地把社会的病痛给剖析出来给我们看。
他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是让我们在这个充满矛盾的故事里自己去琢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会忍不住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会怎么看待这个“城市之光”呢?我可能一开始也会像很多市民一样,被他所谓的正义行为所迷惑,毕竟大家都对那些逍遥法外的坏人感到气愤。
但是经过方木的一步步揭露,我才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正义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个人的情感和判断。
这本书的结局也特别的震撼,方木为了阻止“城市之光”,自己几乎付出了一切。
他那种为了正义不顾自身安危的精神,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电影观后感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电影观后感观《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有感《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电影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让我深深思考了关于人性、道德和罪恶的本质。
本文将从电影的内容与情节、感受与评价、以及元素分析与总结方面展开。
电影讲述了一系列因命案而聚集的故事。
主人公李唐被推选为核心成员,并在凶杀案发生后,运用犯罪心理学的技巧并结合智慧挑战犯罪。
不管是引发李唐自身的心理压力,还是每一位案件中的受害人以及凶手所面临的人性选择,电影将人性和道德问题尽收眼底。
影片中展现了大量令人难以接受的场景,例如被杀人女孩释放的DVD、惨遭恶虐的聋哑女孩和吴大伟在深夜笑声中跑遍整座城市等鲜明而血腥的场景,让我感受到罪恶的残忍。
而面对媒体的压力和警方的阻挠,李唐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职业精神,将最终的真相向公众揭露,使得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影片中不仅有剧情的推进,更有人物的情感、信念和道德上的挣扎。
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真相的追求,需要胆识与坚持的力量。
电影中李唐所说的“警察就是为了保护那些无助者”的话语,让我看到了警察的职责,也让我理解到面对罪恶贪婪的生存环境时,我们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我所能,力求拼搏、挺身而出。
此外,影片中的画面与音乐设计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
特别是在李唐内心的独白场景中,画面和音乐的完美呼应,更是让人感受到角色内心情感的强烈冲击。
音乐的设计饱含人物的情感汇,既让人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挣扎,更为故事塑造了很大的氛围。
画面中的细节描绘,如家庭日常、公寓布局、黑色标记、受害者脸部特写等细节,创造了精妙的气氛,让观众更为身临其境,鲜明的色彩和构图,也让我深感电影摄影师的用心。
总之,《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一部思想深沉、节奏紧凑、画面精美的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与罪恶的问题,共勉之下,相信更多人有了自我反思和质疑,学习到更多有益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和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社会问题是至今未能完全解决的,影片提供的洞见和思考,则是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些困境,找到自己身体力行的道路。
雷米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读后感

雷米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读后感一开始看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被卷入了一场疯狂的城市游戏当中。
那个所谓的“城市之光”,打着正义的旗号,却干着最残忍的事儿。
他把自己当成了城市的审判者,觉得那些他眼中的坏人就应该受到最严酷的惩罚,而且还是那种不走法律程序,私自下狠手的惩罚。
这就像是在一个看似平静的池塘里,突然有人搅起了巨大的漩涡,把所有人都卷进去了。
主角方木呢,那可是相当的不容易。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既要对抗这个疯狂的“城市之光”,又要面对社会舆论那些乱七八糟的压力。
因为在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眼里,“城市之光”好像还成了英雄呢,这可把方木给气坏了,估计他心里在想:“你们这些人,怎么就看不清真相呢,这是在破坏法治啊!”方木就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那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儿去破案。
他在书里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虽然身边也有小伙伴,但是那种面对巨大黑暗势力的压力,还是感觉他随时都可能被压垮。
再说说这个情节,真的是紧张刺激得不得了。
每次“城市之光”要开始他的所谓“审判”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雷米描写那些犯罪场景的时候,特别细致,就好像我就在现场一样,看得我是又害怕又忍不住想继续看下去。
而且他把整个城市的那种压抑、浮躁的氛围都渲染得特别到位,让人感觉这个城市好像真的病了,而“城市之光”就是这个病的极端表现。
这本书最让我深思的地方,就是关于正义的探讨。
“城市之光”觉得自己在维护正义,可他的行为分明就是在践踏法律。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呢?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惩罚那些有罪的人,还是相信法律这个大框架下的公正呢?雷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正义可不是个人意气用事,不是靠私刑就能实现的。
法律虽然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它是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根基。
如果每个人都像“城市之光”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今天你看谁不顺眼就去惩罚他,明天就有人来惩罚你,这还得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大战。
我一方面佩服雷米的脑洞,能写出这么精彩又深刻的故事,另一方面也从书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刑侦观后感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刑侦观后感首先得说,这电影里的刑侦情节真的是特别带感。
从一开始,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拽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大案子里。
那些警察啊,尤其是主角方木,那脑袋简直就像开了挂的超级电脑。
他看一眼犯罪现场,就能从那些蛛丝马迹里挖出好多线索,感觉他的眼睛就像X光似的,能穿透表象看到犯罪的本质。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他们在分析那个所谓“城市之光”的作案规律。
这凶手也是个奇葩,专门找那些社会上有争议的人下手,还搞出一套自己的歪理,觉得自己是在执行正义呢。
这时候,方木和他的小伙伴们就得像在黑暗里摸索的人,一点点地顺着那点微弱的线索光,试图抓住这个隐藏在城市阴影里的疯子。
他们分析那些受害者的共同点,查看监控录像,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每一次有新的发现,我都跟着紧张又兴奋,就好像我也在他们的刑侦小队里似的。
再说说里面的人物关系。
方木和他的对手,那个自认为是“城市之光”的家伙之间,就像是猫和老鼠的游戏,不过这老鼠可狡猾得很,还老是挑衅猫。
方木一边要顶着巨大的破案压力,一边还得应对这个变态的各种挑衅。
这电影里不只是有那种烧脑的推理,还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探讨。
你看啊,这个“城市之光”觉得自己是在惩罚坏人,可他的做法呢,根本就是以暴制暴,他自己都变成了一个大坏蛋。
方木就得在这种复杂的人性纠葛里,坚守真正的正义,找到证据把这个家伙绳之以法。
还有那些打斗场面,虽然不是那种纯动作片的感觉,但在刑侦的过程中穿插着,就特别刺激。
就像有一次方木和凶手面对面的时候,那气氛紧张得我都不敢大声呼吸,生怕自己的喘气声会打破那种紧张的氛围。
方木那坚定的眼神,即使面对危险也不退缩,真的是太帅了。
不过呢,这电影也有一些让我忍不住吐槽的地方。
有时候那些线索出现得有点太巧了,就好像是编剧硬塞给主角的一样。
还有一些情节的转折,有点突然,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嗖”的一下就变了个方向,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有感:致敬城市的英雄
编者按:《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属于《心理罪》的第4部,以其做了坏事,就会有报应的视角,阐述了暴力正摧毁肉体,邪念正蚕食灵魂,但正义与勇敢终将拯救一切!读雷米,看方木演绎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和解的故事情节,收获了60万读者,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口碑推荐!
对于电影来说,它也许不那么精彩,对于阐述的故事和树立的形象来说,它很有魅力和感染力。
这个社会离不开英雄,社会需要英雄去维护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对于今年的电影票房来说,《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不是一部口碑很好的电影,豆瓣评分也才6.1分,也不是一部大卖的电影,其光芒被其他同档期的电影所遮盖,但其阐述的道理以及树立的城市英雄形象是值得赞扬的。
对于电影版本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则主要一起连环凶杀案掀起了城市的狂欢与躁动,数起案件中受害者均遭虐待致死,且充满仪式感,所有线索都与一个人有关精通犯罪心理学的天才神探方木(邓超饰)。
在与同事米楠(刘诗诗饰)调查案件时,方木发现曾经是自己高中同学的江亚(阮经天饰)似乎深藏很多秘密。
此时网络上出现名为城市之光的用户,以发起投票的方式让大众
决定律师任川(郭京飞饰)的生死,方木、米楠等警察虽然用尽一切办法,依然无法阻止这场以暴制暴的黑暗审判,这座城市陷入了混乱的旋涡。
紧要关头,方木觉察到江亚的妻子魏巍(林嘉欣饰)竟然是解锁江亚秘密的重要证人,就在真相即将大白的关键时刻,一场惊人变故突如其来。
整个电影看下来,还是有很多让人回味的地方:
1.现实与虚拟的合理搭配
人们喜欢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或还没实现的,在电影中就有机会看到,满足你的幻想。
电影能把幻想具象化,所以显得异常美妙。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营造的环境、事件、人物是虚实结合的。
虚的有:警察局那个有环形玻璃窗的办公中心,窗外高楼林立;平房区爆炸之后,几架飞机有序盘旋在上空;这样的画面符合我对都市警察局的美好想象,拥有精良装备条件和出勤的高效率。
实的呢?比如:那辆停在消防通道的中巴车,扶了老人被讹诈,网民在网上随便喷人。
这些事情又提醒你,这电影中发生的一切,就发生在你的生活中。
眼前是无解的,电影使用两个城市之光去牵引呈现,又以毁灭自己的方式去试图解决。
2.新老警察的人物设定
邓超饰演的方木和石兆琪饰警察局长,是可以看做是中国影视剧
中新老警察的代表,也反映了中国警匪或涉案题材的更迭转换。
方木代表新一代影视中警察,有天分、重知识,遇到案件感性带入又理性分析。
石兆琪在过去二十年是中国影视剧中出演刑警队队长、公安局长最多的演员之一,一贯的男主角,率性、坚毅、刚正不阿,身先士卒,追凶勇猛。
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石兆琪的老警察似乎只是起到功能性作用,已经不是主角,有时候似乎还有点负面作用,这是一个微妙的变化。
方木对案件分析的观点,在电影中会被局长认为,那是你觉得。
这一次银幕外的观众似乎已经接受了犯罪心理学专家这个新警察形象。
我觉得这得感谢之前《心理罪》网剧、电影,以及同题材海外剧的对这一专业的普及,当然更得益编剧、导演徐纪对电影氛围营造的到位,让人觉得角色可信。
3.配角的实力出演
邓超、阮经天、刘诗诗都已经有很多人夸了,林嘉欣她能来客串演出,观众也很高兴。
这里小感就特别点赞下余皑磊,他是近年犯罪题材电影中的常客,演警察演罪犯都是一把好手。
之前的《白日焰火》《解救吾先生》就不提了,上个月上映的《引爆者》演了个蹩脚的杀手,暑期的时候《破-局》演灰色警察,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里是演方木的同事、刑警队长杨学武。
其实这个角色也是帮衬型的,但在咖啡馆和方木聊天时,角色多了那么一点隐秘信息,杨学武秘密暴露那一灰脸又急着解释,也算是给余皑磊一次展露演技的机会。
4.城市英雄
以暴制暴只会换来更大的的暴行,如果城市已经失衡,我愿意做一个砝码英雄下场总是搞的悲壮。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看到最后,就会想起武侠小说中侠义之士,还有西方电影中的蝙蝠侠。
英雄是自己做诱饵,主动出击,置之死地而后生。
向那些如电影中方木一样为了保护城市安全而牺牲自己人致敬,他们是城市的英雄,或许很多人的名字不被记住,但他们的行为铭记于历史。
5.蔚县
电影中说变态杀人狂江亚的老家是蔚县,电影中读的wei县,我不知道是故意模糊的,还是读错音了,正确读为yu县。
现实是有这个地方的,位于山西和河北的交界,现在归河北张家口管辖。
这个县的暖泉镇有正月十五打树花民俗,就是把烧热铁水让城墙上浇,迸溅形成万朵火花。
另外,户外爱好者的圣地小五台也在这个县。
6.信息化是一大亮点
对于中国式的犯罪悬疑电影,把设定和视角选在了信息化城市时代,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信息化城市、多媒体交互方式,共同构筑了一起接一起的惩恶式
连环凶杀案完成的舞台和传播的渠道。
充满着仪式感的惩恶犯罪故事在设定上乍一眼看去,仿佛是《七宗罪》的当代版本再混杂入了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等时新元素,踩遍了社会热点。
清扫这座城市的尘土,是江亚杀人的部分目的,也是不少网民的心愿。
当下,碎阅读和快情绪发泄,使得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事件表面,而不是去追问真相背后。
电影中所展示的惩恶式犯罪,在开头时显得野心勃勃,借助类型片手法,融入社会当下新闻热点,电影中的一系列连环凶杀案,宛如一场凶手、媒体、大众的三重狂欢,把批判意识放在了网络舆论和扭曲崇拜身上。
公众号:读后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