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器器型
瓷器基本知识_器形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
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鬲式炉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心足。
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
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熏炉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
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
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
曲足炉宋代的炉式之一。
炉身折口,短颈,无耳,鼓腹,平底。
足小而矮,外伸如s形。
筒式炉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
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
鼎式炉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
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
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尊尊在商周时作酒器;北宋后期为宫廷陈设用瓷。
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皿的作用。
出戟尊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
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
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太白尊文房用具。
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清仿制质量差。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
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罗卜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凹,器形似罗卜,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
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
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 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
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 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 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 皿的作用。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
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
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 花、五彩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
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 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 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
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 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 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 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 的大宗产品 。
历代陶瓷器介绍范文

历代陶瓷器介绍范文
中国历代陶瓷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以及丰富多彩的
造型与色彩。
从生产工艺到造型风格变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历经数千年,其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瓷器,如下所述。
一、夏(2100-1600年前)
夏时期的陶瓷器以粗糙的砂粒素土和灰色砂粒制成,以及彩绘和除烧
烤外,没有其他外表装饰。
彩色主要以棕褐色为主,而且质地粗糙,烧制
工艺比较简单。
夏代陶器形制大多为椭圆形,圆形,柱状,有腿,有耳,
腹部中央有圈,有装饰纹饰,有花纹,还有一些形状特殊的窑烧陶器。
二、商(1600-1046年前)
瓷器的工艺在商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以以细砂粒为原料的白
瓷业务和彩瓷业务。
瓷器形制有:碗,杯,盘,鼎,豆,棋,钵,壶,瓶,等,有柄有耳,饰有花,有纹饰,有图案文字装饰,有仿造动物形象的瓷器,烧制工艺也逐渐成熟。
三、周(1046-256年前)
周朝的陶瓷器主要分为白瓷和彩瓷,白瓷器以白色陶土和细砂粒素土
结合,烧制而成,表面有白色,有米色,有银色,烧制技术更加精湛。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图样)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d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乾隆年制 官窑款式款识描述: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
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所以,乾隆官窑器的款式变化较多。
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布局与雍正官窑相同;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运笔转折处圆滑,“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9款图。
还有一种“乾”字左边上部的“十”字写成“山”字形,中间的“日”字写成“由”字,这种少见的乾隆官窑款写法属于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窑官时使用的字体。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数不加圈框,篆书款的字体工整,“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1款图。
瓷器器型分类

瓷器器型分类瓷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造型分类:1.瓶:琮瓶、玉壶春瓶、梅瓶、蒜头瓶、贯耳瓶等。
2.壶:南瓜壶、莲子壶、执壶等。
3.碗:斗笠碗、撇口碗、葵口碗、花口碗等。
4.盘:旧窑三足盘、高足盘、六足盘、九足盘、十二足盘等。
5.杯:高足杯、盖杯(托杯)等。
6.炉:冲耳炉、鼎炉、筒式炉、狮座炉等。
7.罐:皈依瓶、辣子罐等。
8.瓶:胆瓶、水丞、笔洗、天球瓶、八方瓶等。
按胎质分类:1.瓷石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2.高岭土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生产。
3.麻仓土胎:明洪武时期。
4.灰胎:早在新石器时代,灰胎便已出现。
5.浆胎:清末民初仿明浆胎纹瓷器。
6.缸胎:又称“釉陶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
7.紫金胎:清代景德镇窑。
8.黑胎:元代和明代永乐时期。
9.浆白胎: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雍正时期。
10.糯米胎:明代永乐时期。
按装饰方法分类:1.青花瓷:釉下彩瓷之一。
用含有钴的天然矿石原料在器物上画纹饰,然后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2.粉彩瓷器:用含砷的玻璃白作为涂料,涂抹在已印图案的瓷器上,再入彩炉烘烤而成。
3.玲珑瓷:瓷器装饰中的一种,也称“镂空装”。
4.斗彩:在低温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以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渲染,形成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
5.颜色釉瓷:是多种单一色彩的釉瓷的总称。
6.珐琅彩瓷器:清代宫廷名贵瓷器,烧制于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年间。
7.古彩瓷:又称“硬彩”,是釉上装饰的一种。
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再在摄氏700℃—800℃的炉中烘烤,不使彩料晕散。
8.墨彩瓷器:清雍正时期在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改烧墨彩瓷器。
9.洒彩瓷器:清康熙时期开创。
10.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种颜色为主,实际上还有白、蓝、黑等他色介入。
以上是瓷器的几种常见分类方法。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
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
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
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
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
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
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
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
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
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
圆虎子多为正烧。
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
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
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
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
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
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
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
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谷仓类的器具形制繁多,生产窑口也以越窑为多,古时江南好鬼神崇拜。
5、盘口瓶: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
流行于唐、宋时期。
形制很美,制作有难度。
6、净瓶: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
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
梵语音为“捃雅迦”,“君迟”,“军持”,中译为瓶或澡瓶。
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
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以后多称“军持”。
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
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壶的形状虽然早就出现,但作为局限于壶的概念和功用却出现得比较晚,尤其是手执茶壶,自明代起才大量流行。
明代永乐白釉藏草壶7、玉壶春瓶: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
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
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
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后世许多瓶都是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如清代的赏瓶。
明代永乐青花龙纹玉壶春瓶明代永乐甜白釉暗雕双龙玉壶春瓶8、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
又称“经瓶”。
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
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可知其为酒具;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可见又系陈设品。
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
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
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白龙纹敞足梅瓶9、贯耳瓶:瓶式之一,流行于宋代。
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径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清代亦有仿制。
10、弦纹瓶:又称起弦瓶,瓶式之一。
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
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下面这个瓶应该是定窑产品,但多数是宋以后景德镇窑产品,表面玻璃质感较强。
11、多管瓶:又称牛角罐,冥器。
流行于宋的一种瓶(罐)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的名。
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磁州窑也有烧制。
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冥器多怪异。
12、洗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
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13、琮式瓶: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下面这个瓶明显是早期产品。
14、蒜头瓶:瓶式之一。
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
瓷质蒜头瓶宋代始烧,流行于明,清时期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
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蒜头形口因大小而异。
15、瓜棱瓶:瓶式之一。
流行于宋,辽时期。
特征是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
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也最美。
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瓜棱瓶16、花口瓶: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
流行于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瓶口似莲花瓣形,细颈、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与肩部相接。
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烧制花口瓶,基本形式为花口,细颈,圆腹,撇足。
北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在于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
(此件系本人自藏,非博物馆藏品)17、皈依瓶:俗称魂瓶,冥器。
常见于江南地区宋、元、明时期的墓葬中。
瓶体修长,颈部堆塑日、月、云、龙、虎、龟、蛇、鸟、鸡、犬、鹿、马、人物等,盖钮为立鸟状。
也有依据瓶体上堆塑的主要纹饰称其为龙虎瓶、日月瓶的。
元代皈依瓶与宋代相比,瓶体高,堆塑纹饰繁缛。
从皈依瓶出土情况看,多为成双使用,少数瓶的颈部有“东仓”、“西库”铭文,瓶内装有炭化的谷物,说明皈依瓶用途是给亡人陪葬的谷仓。
也有人认为,它是亡魂的归依之所,故称之为皈依瓶。
此类瓶实际上与上面出现过的多角瓶可以划为一类。
18、盘口长颈瓶:辽代典型器之一。
器呈浅盘口,细长颈,溜肩,敛腹,底足外展。
有的器底划有“官”字款。
同样这种器身,肩、腹饰贯耳者,称为“盘口穿带耳背壶”;肩侧有注流者,称为“盘口长颈注壶”。
装饰方法有素面黑陶压光、白釉、黑釉、褐釉、黄釉、绿釉等釉色或刻花。
洗口瓶的改良品种。
19、鸡腿瓶: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
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
粗壮者又称“象腿瓶”。
多以黑褐釉或茶叶末釉为装饰,大多由肩至底饰有凸凹弦纹,少数肩部刻有汉字楷书或契丹文年款,如“乾隆二年田”、“乾隆三年月廿一”、“大安七年翟”等,有的于腹部刻契丹人像。
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出土,辽代壁画中有契丹人背负细长鸡腿坛的画面,说明此类器皿多为游牧民族所用。
此类瓶是从高古尖底瓶发展过来。
20、凤首瓶:辽代瓶式之一,是受中亚金银器影响而创制的独特形制。
凤首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敛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展。
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
这种瓶式的概念应该是唐代产生的。
21、连座瓶:瓶式之一,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
流行于元代。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
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22、扁腹绶带葫芦瓶:一种瓶式。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陶瓷花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
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23、天球瓶:瓶式之一,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
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
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
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24、四方倭角瓶:瓶式之一,是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制的磨器形。
形状为唇式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清雍正御窑厂仿品造型与宣德器相比,瓶体较大,且书有雍正官窑款。
乾隆朝仿品底足较矮,兽耳小。
明末清初时无款仿品有的可达乱真程度。
此瓶没找到图片,现根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图录所画25、壁瓶: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
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
初挂于鸟笼之中。
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并多附御题诗句。
26、活环瓶:瓶式之一,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
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
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
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说来也奇怪,这种瓶应该见过,但是现在却找不到,而且网络上也找不到。
瓶耳上有环曾被定义为清末嫁妆瓶,但事实上是不对的,元青花瓶中此类现象甚多。
叹迄今为止还有专家以此为定论。
27、筒瓶:瓶式之一。
造型为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
筒瓶始见于明代万历朝,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器物。
28、胆式瓶:一种瓶式。
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
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
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此类瓶与锥把瓶差异甚小。
主要差别是瓶颈之长短。
(此件是我自己的收藏,款:大明年造)29、六方瓶:又称为六棱瓶。
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