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任光明

合集下载

斜坡岩体变形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

斜坡岩体变形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

*斜坡岩体变形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王兰生张倬元(成都地质学院)提要大量现场观测资料表明,斜坡变形按其地质特征和力学机制可划分为5种基本模式,即(1)滑移(或蠕滑)一拉裂;(2)滑移一压致拉裂;(3)弯曲一拉裂;(4)滑移一弯曲和(5)塑流一拉裂等。

文中讨论了各变形模式的形成条件、演进图式和阶段划分依据,并讨论了各模式的空间结合和发展过程中的转化。

这种模式有助于确定斜坡可能的变形形式、判断其发展阶段和预测它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设计合理可行的物理模拟和稳定性计算方案,并且还可期望应用于其它类型的岩体稳定性问题和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中。

六十年代初瓦依昂水库巨型崩滑事件预测失误一事,在国际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人们认识到把滑动体作为刚性体按极限平衡条件分析其稳定性的传统方法,由于未能考虑到斜坡破坏之前的变形全过程、割断了历史,因而难干对它的稳定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预测。

近年来,斜坡岩体的变形和蠕变已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主要关注的课题之一。

斜坡在达到最终破坏前总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变形阶段,其中包含有卸荷回弹和蠕变这两个过程。

已有文献中讨论过多种蠕变形式,但尚无一套较完整的斜坡变形分类方案。

根据大量现场观测资料,我们将斜坡变形归纳为六种基本类型。

由于这种变形类型与斜坡岩体的物质组成和地质结构密切相关,并且反映了斜坡形成和演变的力学机制,所以称之为斜坡岩体变形的地质力学模式。

这类模式有助于认识斜坡变形、破坏的机制和发展演变全过程,据此可以鉴别和判定斜坡所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并且是物理、数值模拟研究和定量评价斜坡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一、变形地质力学模式的组成单元和形成条件地质观察和模拟试验表明,斜坡岩体变形过程中,必将出现一系列新的表生结构面和褶皱,它们可以由原有的结构发展而成,也可以是新产生的。

这类表生结构随着变形的发展而进一步得到改造变得更加复杂。

它们既是斜坡岩体变形的产物,也是斜坡变形的标志和佐证。

某反倾向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数值模拟

某反倾向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数值模拟


要 :以雅 泸高速 公路 K 3 +10~ 16 30I段 反 倾 向岩 质 边 坡为 例 ,采 用基 于 离散 元 法原 理 16 5 K 3 + 0 n
的计 算软 件—— u E ,在充 分研 究边坡 工 程地 质 条 件 的基 础 上 ,模 拟 研 究 了反 倾 向岩 质 边 坡在 地 震 Dc 作用 下 的变形破 坏机 制及失 稳破 坏模 式 ,进 而分 析 了边坡 的稳 定 性 。结 果 表 明 :边 坡在 地震 作 用下 其 变形 破坏是 “ 体松动 一倾 倒一 崩塌 ” 的过程 ,此 过程 经历 的时 间较短 ,往往 是在振 动持 时 内完 成 。 岩
(0 9 0 9 0 1 M2 2 0 15 6 8 8 6,0 2 0 2 9 0 0 5 4 0 0 2)
作者简 介 :张雪变 (9 8 ) 17 一 ,女 ,硕 士研 究生 ,地质 工程 专业 ,zx20@ yhotm c 。 hb07 ao.o .n 通 讯作 者 : 肖明贵 ,博士 ,教 授 ,x g l .d.n m @gt euc 。 i e 引文格 式 :张 雪 变 , 肖明 贵 ,夏 雄 彬 ,等 .某 反倾 向 岩 质 边 坡 地 震 稳 定 性 数 值 模 拟 [ ]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 1 ,3 J. 00 0
特点 。边坡左 右 两 侧 均 为 冲 沟 ,冲 沟 切 割 深 度 不 向基本 一致 , 将构 成倾 倒 时 破 坏体 的底 滑 面 。这些
大 ,上缓 下 陡 ,基 岩 主 要 为 震 旦 纪 花 岗 岩 ,局 部 特征说 明边坡 存在 典型倾倒 变形破 坏的 可能性 , 有辉 绿 岩 ,根 据 现 场 调 查 ,边 坡 发 育 的 结 构 面 主 同时这 些结 构 面 使 得 坡 体 坚 硬 的花 岗岩 被 4组 结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ppt.Convertor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ppt.Convertor

2004年12月11日晚10时30分左右,甬台温高速公路柳市附近突发达大面积山体滑坡事故,致使温州大桥白鹭屿至乐成镇一段的高速公路双向车道全部瘫痪。

苏沟口南丹江二级阶地前缘滑坡(H12)。

镜向东。

①竹林关洲河北滑坡(H18)
典型滑坡危险性评估
②竹林关镇东岭乡下西坡滑坡(H15)
④丹凤下碥滑坡(H5)
第8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1、基本概念
2、斜坡应力分布特征
3、影响斜坡应力分布因素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图
20
20
边坡概念
1.边坡是指地壳表层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
2.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可以分为
自然边坡:如:山坡,海岸,河湖岸等;
人工边坡:如:路堑,矿坑,人工开挖基坑等;
二、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
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偏转
斜坡临空面附近造成应力集中:坡脚、坡肩
坡体:
坡脚:
三、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岩体初始应力
坡形
岩土体特性和结构特征
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为主的坡体应力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形。

a.表层蠕滑:斜坡浅层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缓慢变形构成一个剪变带,其位移由坡面向坡内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b.深层蠕滑:主要发育在斜坡下部或坡体内部。

按其形成机制特点可分为两种:
①软弱基座蠕滑
②坡体蠕滑(受软弱结构面控制)
两种深层蠕滑的区别:
①不是沿一个统一的滑动面,受软弱基座控制
②有统一滑动面,受软弱结构面控制。

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特征

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特征

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特征李进元;施裕兵【摘要】我国西部地质环境复杂,大量顺向河谷中存在陡倾角层状岩体倾向坡外的边坡,具较高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该类边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会发生位移~弯曲,经历轻微弯曲、强烈弯曲隆起阶段和变形破坏阶段。

特殊的坡体结构在较长时间内使该类边坡可基本稳定,但地震、爆破、工程开挖切脚及水库蓄水等易使其失稳。

本文通过典型实例探讨了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且倾向坡外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特征。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complicated in west China where steep-dipping stratified rock masses are well developed in consequent valleys which often results in slope failure. This paper makes an approach to the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lope failure by two typical examples.【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页(P104-108)【关键词】边坡;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变形破坏【作者】李进元;施裕兵【作者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 610072;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DO I:10.3969/j.issn.1006-0995.2014.01.025我国西部地区处于隆升强烈且海拔最高的第一阶梯带内,具有河谷深切的高山峡谷地貌,外营力对浅表岩体改造强烈、地震活动相对较活跃,从而造就了西部地区成为地形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区域,且在客观上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危险性[1]。

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第38卷第2期2021年03月米矿与安全工程学报Vol.38No.2 Journal of Mining&Safety Engineering Mar.2021文章编号:1673-3363-(2021)02-0227-10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程利兴1234,康红普2,3,4,姜鹏飞2,3,4,李文洲2,3,4,杨建威1,2,3,4,郑仰发2,3,4,伊康12,3,4(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北京100083; 2.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100013;3.中煤科工开釆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4.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摘要针对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巷道难支护等问题,以口孜东矿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地应力测试、矿物成分分析及巷道围岩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揭示高地压、强扰动是巷道产生大变形破坏的主要动力源,低抗载性围岩破裂加剧了巷道围岩的结构风化和强度劣化,加剧了巷道扩容变形,构成巷道产生大变形的主要内因;巷道断面不合理,支护强度低,加剧了巷道围岩扩容变形,构成巷道大变形的主要外因。

从巷道破坏模式方面分析巷道5种典型变形破坏特征及发生机制;通过现场观测,揭示巷道表面变形的空间非对称性、不同深度围岩变形的跳跃性,以及巷道围岩内部结构劣化的非均匀性和跳跃性;总结了巷道大变形机理是高应力驱动下塑性区劣化后的围岩产生显著的流变与强烈的扩容变形,加速了巷道的变形失稳。

提出口孜东矿沿空掘巷以“高预应力主动支护、注浆改性加固、强帮护顶”为核心的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现场监测表明,该支护方案可有效控制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

关键词千米深井;高应力;大变形;软岩巷道;沿空掘巷中图分类号TD353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45/ki.jmse.2019.0586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surrounding rocks in deeply gob-side entry drivingCHENG Lixing1'23'4,KANG Hongpu2'3'4,JIANG Pengfei23'4,LI Wenzhou23'4,YANG Jianwei1'2'3'4,ZHENG Yangfa2'3'4,YI Kang1'2'3-4(1.School of Energy and Mining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2.Coal Mining and Designing Branch,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13,China;3.Coal M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f CCTEG,Beijing100013,China;4.Coal Mining and Designing Department,Tian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Beijing100013,China)Abstract In view of such problems of large deformation,long deformation duration,and support difficulty of a deep roadway with high stress soft rock,with the gob-side entry in Kouzidong Coalmine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in-situ stress test,mineral composition analysis,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high ground pressure and strong disturbance are the main force sources for larg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roadway;fractur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with low load resistance intensifies its structural weathering and strength degradation and,thus aggravates the dil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the roadway,which forms the main internal cause for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roadway;the unreasonable cross-section and收稿日期:2019-12-30责任编辑:王江涛基金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603003)作者简介:程利兴(1987-),男,河南省永城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巷道围岩控制方面的研究。

岩质斜坡卸荷分带量化指标与应用研究

岩质斜坡卸荷分带量化指标与应用研究
据。
填 钙质 和 泥质 物 。岩 体 卸荷 松 弛 , 微 裂 隙发 育 和 岩 体 中裂 隙 的张 开 , 会 不 同程度 地 降低岩 体 波速 。 因此 , 弹性波 可 以表 征岩 体 卸 荷 程度 的不 同 , 因而 通 过 平 硐 硐 壁岩 体 的波 速变 化 趋 势 , 可 以 为 卸荷 界 线 确 定 提 供
条 数 占裂 隙 总数 比例 、 裂 隙 开度 和 纵 波 速 度 , 并 结 合 工 程 实 例 对 该 量 化 指 标 进 行 论 证 。根 据 分 析 结 果 得 出 以 下结论 : 按 该 类 指 标 划 分 的结 果和 野 外 现 场 调 查 分 带划 分 基 本 一 致 , 对 工 程 区 卸 荷 分 带 划 分 具 有 一 定 的 指 导
收稿 日期 : 2 0 1 2— 7— 0 3 ; 修 回 日期 : 2 0 1 2—1 1 —0 8
1 卸荷分带量化指标 的选取
在 水 电工 程实 践 中 , 按 岩 体 卸 荷 发 育 程度 进行 分
依 据 ] 。聂 德新 、 任 光 明等 综 合 考 虑 国 内外 卸 荷 岩 体 大量 实测 资料 及 其特 征指 标 , 应 用裂 隙 开度 、 裂 隙条
带, 一般 分 为强 卸荷 、 弱பைடு நூலகம்卸荷 和深 卸荷 3个 带 。卸 荷带
“ 岸边 剪 切 裂 隙 ”( 波波夫等 , 1 9 4 9 ) 描 述 岸 边 卸 荷 裂
隙 。6 0年代 以来 , 随 着 我 国 水 电事 业 的迅 速 发 展 ,
我 国水 电部 门将斜 坡 ( 岸坡 ) 卸 荷裂 隙发 育 带 , 称 为 卸
多沿 原 有结 构 面 展 开 。 岩体 部分 松 弛
划 分 相对 评价 标准 参 照 G B 5 0 2 8 7— 2 0 0 6 ( ( 水 力 发 电工

对边坡岩体卸荷的分析研究

对边坡岩体卸荷的分析研究

对边坡岩体卸荷的分析研究岩体的卸荷作用是岩体局部应力场发生变化引起的神外劫力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各类岩质边坡中,岩体的卸荷作用是由事种因素决定的,因而卸荷作用的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

地质条件不同,其形成机制不同,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岩体的工程坞质特征。

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本文对边坡岩体卸荷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标签:边坡岩体卸荷机理岩体分带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工程上对斜坡岩体卸荷带的划分还有统一的标准。

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通过野外宏观地质勘查、探寻卸荷裂隙发育规律、利用物探资料、数值模拟等方法来确定边坡岩体的卸荷带。

候智斌于2000年指出,岩体卸荷作用特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及地下水的影响,卸荷强烈程度亦不同;区域分布上存在下述特点:(1)谷坡比谷底发育,(2)地形陡立部位比较缓部位发育,(3)岩体的卸荷作用程度亦和风化程度呈规律变化;结合裂隙张开及其泥质物冲填特征、渗流参数,提出了岩体卸荷分带的方法,将卸荷岩体分为强卸荷带和弱卸荷带。

任光明于2003年指出裂隙开度、裂隙条数及岩体波速可以作为斜坡岩体卸荷分带的量化指标。

王毅于2004年也提出了大致相近的方法,指出可以选用单位面积节理裂隙数量和裂隙开度作为岩体卸荷分带量化指标。

综合考席卸荷岩体大量实测资料及其特征指标,一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相关边坡岩体分带的参考依据分述如下:(1)相对位置。

如坡内比坡表发育、坡顶比坡底发育、总体上由地表向内逐渐减弱。

(2)卸荷裂隙。

如裂隙类型与开度、结构面间距与方位、裂隙充填状况。

(3)地下水。

如岩体渗透系数、渗透流量、地下水埋藏与补给方式,含水层空隙特征。

(4)地形地貌。

如:风化带发育状况与位置、岩性差异较大的岩体接触面、断层褶皱位置、地震带、纵波速度.1卸荷岩体作用机理(1)岩体卸荷的本质是原岩应力降低,导致的结果是岩体结构松弛。

岩体卸荷作用造成的岩体表生改造和卸荷裂隙的生成所导致的岩体结构松弛,主要是因为岩体应力状态的改变和坡体的长期累积变形;卸荷岩体的变形与破裂是卸荷引起地应力场发生调整所致,地应力场变化趋势和卸荷程度是两个主要因素。

斜坡岩体卸荷分带量化研究

斜坡岩体卸荷分带量化研究

斜坡岩体卸荷分带量化研究
任光明;巨广宏;聂德新;王毅;宋彦辉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0)004
【摘要】岩体卸荷及卸荷带划分一直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影响坝基建基面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作者在分析国内外岩体卸荷分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裂隙开度、裂隙条数、纵波速度、透水性系数等作为岩体卸荷分带的量化指标,并采用裂隙开度、裂隙条数、纵波速度对工程区部分平洞岩体进行卸荷带划分,其结果与现场定性划分的卸荷带界线基本一致.岩体卸荷分带量化指标的建立为岩体卸荷带划分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页数】4页(P335-338)
【作者】任光明;巨广宏;聂德新;王毅;宋彦辉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5
【相关文献】
1.河谷斜坡卸荷综合分带研究 [J], 游敏;聂德新
2.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峨眉山玄武岩卸荷分带量化研究 [J], 庞波;郑达
3.基于应变率的边坡岩体卸荷分带应用 [J], 范健辉
4.岩质高边坡岩体卸荷分带量化研究 [J], 陆泌锋; 邓辉; 郝浩; 李安润; 李万才
5.斜坡应力分带性测试及其在卸荷分带中的应用 [J], 沈军辉;张进林;徐进;廖荣贵;陈春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增2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2(增2):2707~27102003年10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Oct .,20032003年3月1日收到初稿,2003年6月1日收到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2090)资助项目。

作者 任光明 简介:男,39岁,1995年于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方面的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gcr@163. com 。

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任光明1 聂德新1 刘 高2(1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成都 610059) (2兰州大学 兰州 730000)摘要 以黄河上游某电站库区一大型反倾层状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为例,通过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是岩层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作悬臂梁弯曲,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导致坡体后缘开裂、根部折断,前缘发生剪切蠕变,当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逐渐错动下滑形成倾倒塌滑体。

关键词 斜坡,反倾岩层,变形破坏,形成机制,数值模拟分类号 P 642.22 文献标识码头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3)增2-2707-04STUDIES ON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PERTIES OFANTI-DIP ROCKMASS SLOPERen Guangming 1,Nie Dexin 1,Liu Gao 2(1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2Lanzhou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geology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large-scale slope in reservoir area on the upstream of Yellow River ,the rule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is kind of slopes are disclosed. The layered rock bends like cantilever under the effect of gravity. When rock mass in back of the slope bends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root will break off and create a continuous weak surface ,and shear creep will occur in the toe of the slope. When the shear stress excesses to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weak surface ,the topple-slumping will occur in the shear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of the slope.Key words slope ,anti-dip layered rock mas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1 引 言反倾向层状结构岩质斜坡是常见的斜坡结构类型[1~3]。

从岩体的工程特性及岩体力学环境出发,一般认为顺层岩质斜坡的稳定性较差,反倾斜坡的稳定性相对较好。

因此,导致以往研究中对具有结构面控制的顺层斜坡研究较详细和系统,而反倾向岩质斜坡由于一般不存在有利于坡体下滑的贯通性的结构面,其变形破坏是在其特有的坡体结构、岸坡形态、岩层倾角等因素的作用,认为该类斜坡稳定性较好,研究中有所忽失,对其变形破坏机理、演变过程、评价方法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量工程建设的开展,人们发现反倾岩质斜坡发生变形破坏的规模大,如锦屏二级水电站左岸的深部拉裂缝、龙滩水电站左岸的倾倒蠕变体等,而且变形破坏机理较复杂、演变过程较隐蔽,坡体一旦失稳,常具有突发性,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有必要加强该类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本文以黄河上游某电站库区一大型倾倒体塌滑为例,来对这类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研究,为该类斜坡变形破坏的预测、稳定性评价参数• 2708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年的选取提供依据。

2 倾倒体的基本特征2.1 地质条件概况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尕让群片麻岩、片岩夹少量下古生代加里东期的花岗岩及第四系砂壤土。

其中片麻岩、片岩的片理产状40~60°SE ∠60~70°(图1)。

由于本区遭受比较强烈的多期构造运动作用,规模较小的断裂及节理裂隙较发育,尤其是缓倾角裂隙在不同高程均有分布。

通过裂隙统计,区内裂隙分组情况如表1,它们为该倾倒塌滑体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边界条件。

图1 倾倒塌滑体剖面图 Fig.1 Sketch of the the topple-slumping表1 裂隙发育特征Table 1 Statistics properties of joints产状组别走向/(°)倾向 倾角/(°) SE 6~40 SE ∠20~60 NW 36~58 NW ∠30~60 NE 295~320 NE ∠5~85 SW305~325SW∠70~852.2 倾倒塌滑体的基本特征该倾倒塌滑体位于平面上似扇形。

沿顺河岸宽度约300 m ,顺坡长度190 m ,最大铅直厚度50 m ,平均厚度35 m ,倾倒塌滑体面积约5.56×104 m 2,体积195×104 m 3。

前缘高程1 930~1 950 m ,高出河水面(平水期 1 906 m)24~44 m ;后缘高程 2 160 m ,高出河水面254 m 。

倾倒塌滑体边界较为清楚,两侧发育有深约5~9 m 的冲沟,前缘倾倒塌滑体与基岩边界清楚,近河床部位为完整基岩构成的陡坎、高度30~40 m 。

倾倒塌滑体结构上总体属碎裂散体结构。

勘探平洞揭示,该倾倒塌滑体中上部底滑面的物质组成主要为岩屑、岩粉及泥质条带。

如在PD9#平洞上游支洞可见厚约5 cm 泥质条带,压实紧密,其上为碎裂岩块,其下为较完整基岩。

滑面产状310~340°SW ∠35~50°;在该主洞55 m 处可见滑面,其成分以岩屑岩粉为主,以此面为界,往山外岩块呈碎裂散体状结构,岩体架空明显,往山内岩体变好,分界明显。

3 斜坡变形破坏过程分析3.1 斜坡变形破坏的机制分析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倾倒塌滑体的形成主要受平行于岸坡走向的岩层结构与地形因素所控制。

由于岸坡主要岩体为片麻岩,片理走向NE 40~60°,倾向SE ,倾角60~75°,走向与岸坡近平行并倾岸里,构成陡倾山内的逆向坡;坡体前缘不仅有倾向岸里的缓倾角裂隙组发育,而且岩体中断裂、节理发育,坡体后缘有成组的缓~中倾角的倾向谷坡外部的断裂集中发育(图2)。

此外,岸坡地形高陡,两侧受断层、裂隙等的发育影响形成冲沟,加上黄河的深切侵蚀,形成了梁状三面临空地形,为倾倒塌滑体提供了变形的边界条件。

结合斜坡所处的环境条件、岩体结构特征,该斜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如下阶段:1—黄河;2—缓倾岸内结构面;3—倾岸外的结构面;4—片理图2 倾倒体未形成前岸坡结构示意图Fig.2 Structure sketch of the slope before topple-slumping(1) 斜坡岩体在应力作用下沿结构面初始变形阶段当河流下切,河谷不断加深,伴随大面积的卸荷作用,斜坡岩体应力状态出现明显地分异:坡体后缘为拉应力分布区,坡脚地带为剪应力集中区。

坡积碎石 土冲积砂卵 砾石 片麻岩石英岩 片岩实测及推 测倾倒体 剪切裂隙 及编号 逆断层编 号及上盘 2 1002 0001 9002 005 m1 906 mz /m第22卷 增2 任光明等. 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2709 •在这种岩体力学环境条件下,坡体中后部不仅片麻岩、片岩因卸荷回弹,结构松弛,沿片理面拉裂、错动,而且坡体内发育的陡倾结构面也同样发生拉裂、甚至错动,表面出现微小台阶或在坡肩形成拉裂缝;前缘平缓弱面在斜坡应力作用下发生剪切蠕滑为岩体的进一步变形奠定了基础(图3)。

1—黄河;2—陡倾结构面;3—倾坡外结构面;4—片理Fig.3 Sketch of initial deformation of rock under the effect ofgravity(2) 岩层弯曲(倾倒)、前缘剪切蠕变、后缘拉裂缝变形阶段早期已经开启的陡倾山内的层状结构岩层,在平行斜坡表部的单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产生弯矩作用,岩层由外开始向下作悬臂梁弯曲,岩层发生弯曲、开裂,并逐渐向谷坡深部发展。

当岩层弯曲到一定程度,可导致岩层根部折断,形成断续分布的折断面,而在该部位若发育有倾向坡外的小规模断层时,易在断裂处折断、拉裂;前缘缓倾断裂的1—黄河;2—缓倾结构面;3图4 (3) 破坏阶段随着上述变形的进一步发展,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错动下滑形成塌滑体。

由于坡体后缘及前缘发育的结构面规模较小,且主要发育在下游区范围,加上下游区边界冲沟的临空条件,因此下游区下滑错动位移较大,而上游区下滑错动较小,且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因而倾倒体仅有大的错落而未全部滑入河谷。

当一部分坡体下错滑落后,滑体上部的重量减小,重心降低,下滑力减小,倾倒体停止下滑;另一方面由于倾倒体滑面中段为岩块被剪断构成的呈台阶状,当继续向下沿台阶状剪切时(追踪倾倒拉裂缝剪切),可能遇有大的台阶而停止下来。

这种情况可能更能说明倾倒塌滑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和特征。

3.2 斜坡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为了验证上述分析,以图1剖面为依据,按照周围岸坡地形并结合该剖面的地形及坡体结构,对坡体滑动前的地形进行了恢复。

恢复剖面的范围,前缘至河谷中心线,后缘至山脊分水岭,且剖面中仅考虑片理面的作用。

片理面的倾角取60°,采取左、右及底边三边固定,建立的计算模型如图5。

数值分析采用UDEC(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程序仅考虑自重场作用下按摩尔-库伦力学模型[4~5]进行,计算选取的介质参数如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