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合集下载

斜坡岩体变形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

斜坡岩体变形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

*斜坡岩体变形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王兰生张倬元(成都地质学院)提要大量现场观测资料表明,斜坡变形按其地质特征和力学机制可划分为5种基本模式,即(1)滑移(或蠕滑)一拉裂;(2)滑移一压致拉裂;(3)弯曲一拉裂;(4)滑移一弯曲和(5)塑流一拉裂等。

文中讨论了各变形模式的形成条件、演进图式和阶段划分依据,并讨论了各模式的空间结合和发展过程中的转化。

这种模式有助于确定斜坡可能的变形形式、判断其发展阶段和预测它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设计合理可行的物理模拟和稳定性计算方案,并且还可期望应用于其它类型的岩体稳定性问题和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中。

六十年代初瓦依昂水库巨型崩滑事件预测失误一事,在国际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人们认识到把滑动体作为刚性体按极限平衡条件分析其稳定性的传统方法,由于未能考虑到斜坡破坏之前的变形全过程、割断了历史,因而难干对它的稳定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预测。

近年来,斜坡岩体的变形和蠕变已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主要关注的课题之一。

斜坡在达到最终破坏前总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变形阶段,其中包含有卸荷回弹和蠕变这两个过程。

已有文献中讨论过多种蠕变形式,但尚无一套较完整的斜坡变形分类方案。

根据大量现场观测资料,我们将斜坡变形归纳为六种基本类型。

由于这种变形类型与斜坡岩体的物质组成和地质结构密切相关,并且反映了斜坡形成和演变的力学机制,所以称之为斜坡岩体变形的地质力学模式。

这类模式有助于认识斜坡变形、破坏的机制和发展演变全过程,据此可以鉴别和判定斜坡所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并且是物理、数值模拟研究和定量评价斜坡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一、变形地质力学模式的组成单元和形成条件地质观察和模拟试验表明,斜坡岩体变形过程中,必将出现一系列新的表生结构面和褶皱,它们可以由原有的结构发展而成,也可以是新产生的。

这类表生结构随着变形的发展而进一步得到改造变得更加复杂。

它们既是斜坡岩体变形的产物,也是斜坡变形的标志和佐证。

例析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例析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例析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延安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延河、洛河及其各级支流纵横交错,支毛沟密布,宏观地形极为破碎。

每一条沟谷的形成和存在,都必然伴随着斜坡的出现,由此决定了斜坡在区内广泛分布的特点。

区内斜坡多为黄土斜坡,其余为基岩斜坡。

黄土质地疏松,工程地质性质软弱,垂直节理发育;基岩中垂直或近于垂直的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并与层面相交,从而导致基岩整体性很差。

在这样的岩性构成条件下,不稳定斜坡大量存在,特别是在黄土沟谷源头、沟谷上游、基岩高陡斜坡、滑坡后缘滑壁、沟谷侵蚀岸等地带广泛分布,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有效的对其进行防治很有必要。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斜坡岩土类型及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

除此以外,还有岩石风化,地表水和大气水的作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斜坡岩土的类型和性质,岩土体结构等;外在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和大气的作用,岩石风化,地震以及人为因素等。

对斜坡稳定性有影响的最根本因素为内在因素,它们决定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的稳定性起着控制作用。

外在因素则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对斜坡稳定性的变化起到促进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

但是外在因素变化频繁,其作用有时很强烈,会成为斜坡破坏的直接原因。

斜坡变形破坏实质就是斜坡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

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了该部位岩体的容许强度,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并出现小位移,但还没有造成整体性的破坏,这就是斜坡的变形。

当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互相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斜坡变形和破坏是斜坡失稳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又是有区别的。

前者以坡体中未出现贯通性的破裂断面为特点;而后者在坡体中已出现贯通性的破裂面,且使斜坡的一部分岩土体以一定的加速度发生位移。

第五章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第五章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 弧的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 4. 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 零,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
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
态。

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初始应力场、尤其水平剩余应力使坡体中主应力迹线的 分布形式有所不同,明显改变了各应力值的大小;使应 力分异现象加剧,尤其对坡脚应力集中带和坡面张力带 的影响最大。
• 1963 年 267m 高 双 曲 拱 坝
瓦 依 昂 滑 坡 发 生 前 的 大 坝
1985年6月12日凌晨3时45分。位于 三峡西陵峡中的新滩镇,突然间山 崩地裂,霎时,乱石飞迸,烟尘滚 滚,平静的峡谷被搅弄得天昏地暗, 直到4时20分才慢慢平息下来。滑坡 的体积约3000余万立方米,滑坡体 前部的土石堵塞了长江江面约1/3, 江心激起的巨浪高达80多米,涌浪 波及上下游共42公里的江段。 运动速度10m/s,最大运动距离80m 由于预报及时,撤离措施果断有效, 使首当其冲的新滩镇475户居民1371 人无1人伤亡
2008.5.12
1963年10月夜间发生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Vajont水库,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 的滑坡灾害。 该水库库容10亿立方米,坝高26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 水库蓄水造成水库岸坡地下水位的相应抬高,地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2.6亿立 方米的石灰岩山体以20M/S以上的速度滑入水库。 最大涌浪高度250M,越过坝顶高度达150M,库水迅猛泻向下游。洪水摧毁了下 游数公里以内的5个村庄,2600人在梦中死亡。该水库也因滑坡填入而报废。
(3)坡顶AB
(5)坡高H (7)坡体M
(4)坡脚C
(6)坡角
洒勒山滑坡
甘肃省 东乡县 四川省 云阳县 陕西省 韩城市 湖北省 秭归县 甘肃省 天水市 云南省 昭通县 湖北省 巴东县

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任光明

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任光明

第22卷 增2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2(增2):2707~27102003年10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Oct .,20032003年3月1日收到初稿,2003年6月1日收到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2090)资助项目。

作者 任光明 简介:男,39岁,1995年于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方面的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gcr@163. com 。

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任光明1 聂德新1 刘 高2(1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成都 610059) (2兰州大学 兰州 730000)摘要 以黄河上游某电站库区一大型反倾层状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为例,通过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是岩层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作悬臂梁弯曲,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导致坡体后缘开裂、根部折断,前缘发生剪切蠕变,当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逐渐错动下滑形成倾倒塌滑体。

关键词 斜坡,反倾岩层,变形破坏,形成机制,数值模拟分类号 P 642.22 文献标识码头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3)增2-2707-04STUDIES ON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PERTIES OFANTI-DIP ROCKMASS SLOPERen Guangming 1,Nie Dexin 1,Liu Gao 2(1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2Lanzhou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geology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large-scale slope in reservoir area on the upstream of Yellow River ,the rule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is kind of slopes are disclosed. The layered rock bends like cantilever under the effect of gravity. When rock mass in back of the slope bends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root will break off and create a continuous weak surface ,and shear creep will occur in the toe of the slope. When the shear stress excesses to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weak surface ,the topple-slumping will occur in the shear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of the slope.Key words slope ,anti-dip layered rock mas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1 引 言反倾向层状结构岩质斜坡是常见的斜坡结构类型[1~3]。

第五章斜坡变形破坏

第五章斜坡变形破坏


斜坡具有坡面、坡顶、坡肩、坡脚、坡 角和坡高等形态要素。 坡面:斜坡的临空斜面;



坡顶面:斜坡顶部缓坡面或水平面;
坡肩:坡面与坡顶面的转折部位;


坡脚:斜坡最下部与水平地面相接部位;
坡角:坡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坡高:坡肩与坡脚间的垂直高度。
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 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 失稳的一种现象。 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 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而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 变形与局部破裂,称为斜坡变形。 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 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 体。
集中带;
• 5.2 斜坡应力分布特征
斜坡平面形态对其应力状态也有明显影 响:三维分析表明,凹形坡应力集中明显减 缓;圆形或椭圆形矿坑边坡,坡脚最大剪应 力仅只有一般斜坡的二分之一左右;当水平 地应力平行于椭圆形矿坑长轴时,应力集中 程度较平行于短轴方向缓和。这些特征对露 天采坑边坡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5.2 斜坡应力分布特征 三、岩土特征和结构的影响 岩土体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E0)对 均质坡体的应力分布并无明显影响; 波松比(μ)可以改变主应力(σx)和剪 应力(τxy)的分布,引起张力带变化: μ增大, 坡面和坡顶张应力带扩展;而在坡底则相反, μ增大,张应力带收缩。
注意,当斜坡中侧向剩余应力值很高时, 这种影响就被掩盖了。可见,均质坡中,岩土 材料性质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是很微弱的。
• 5.3.2

斜坡破坏基本类型
斜坡破坏的分类,国内外已有许多不 同的方案。近年来,国际工程地质协会 (IAEG)滑坡委员会建议(D.M.Cruden, 1989)采用瓦纳斯的滑坡分类(D.Varnes, 1978)作为国际标准方案。

工程地质学原理简要分析

工程地质学原理简要分析

工程地质学原理简要分析论述题:一.论述公路边坡中的顺向坡段在斜坡变形破坏方面的差异。

1.顺向边坡段易产生滑移拉裂,滑移压制拉裂,滑移弯曲拉裂。

1)滑移弯曲:主要发育在中陡倾外层体斜坡中,尤以薄层状岩体及延性较强的碳酸盐类层状岩体中多见。

这两类斜坡的滑移控制面倾角已明显大于该面的峰值摩擦角,上覆岩体具备滑移面下滑条件,但由于滑移面未临空,使下部受阻,造成坡脚附近顺层板梁承受纵向压应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使之发生弯曲变形。

2)滑移拉裂:斜坡岩体沿下伏软弱面向坡前临空方向滑移,并使滑移体拉裂解体。

3)滑移压制拉裂:主要发育在坡度中等陡的平缓层状体斜坡中,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蠕变性滑移。

滑移面的锁固点火错列点附近,因拉应力集中生成与滑移面近于垂直的拉张裂隙,向上扩展且其方向渐转成与最大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并伴随局部滑移。

2.反向边坡则易产生弯曲拉裂和蠕滑拉裂变形。

1)弯曲拉裂:陡倾的板状岩体在自重弯矩作用下,于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弯曲,并逐渐向破内发展。

弯曲的板梁之间互相错动并伴有拉裂,弯曲后缘出现拉裂缝,形成于走向的反坡台阶和槽沟。

2)蠕滑拉裂:斜坡岩体向临空方向发生剪切蠕变,其后缘发育自坡面向深部发展的拉裂主要发育在倾内薄层状体坡中也可以发生。

二.简述岩石坝基浅层滑动破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岩石坝基渐层滑动破坏的主要类型有浅层岩体的剪切破坏,浅层岩体滑移弯曲和浅层岩体剪动滑移三种类型,其形成条件:1.坝基岩体的岩性软弱,岩石本身的抗剪强度低于坝体混凝土与基岩的接触面2.坝基由近于水平产出的薄层状岩层组成,在库水推力作用下,产生层间滑移,导致坝址下游岩层弯曲隆起3.坝基由碎裂结构岩体组成,在库水推力作用沿不同方位结构面发生渐进性剪动滑动破坏。

三(公路因技术原因无法绕避坡积层滑坡,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试论述公路从坡顶,坡中和坡脚通过滑坡的优缺点,并建议合理的通过方案。

1坡脚方案由于公路施工开挖造成稳定性降低2坡中开挖,行车动荷载对坡体影响最小3坡顶方案开挖影响小,动荷载可能相对影响较大4坡脚方案最差,坡中方案最好。

工程地质学-第十一章 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地质学-第十一章 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

不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岩块之间出现相
对位移或拉裂,从而使岩体出现松动、 架空现象。
图10-7 蠕动变形示意图 (a)脆性岩石的变形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㈡ 边坡岩体变形破坏形式
2、蠕动 ⑵ 由塑性岩石构成的岩体
在一定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发生 缓慢的连续弯曲变形,如层状岩石的 非构造弯曲(点头哈腰)。
但是高大树木不离边坡稳定:风力作用下树根上拔边坡土体; 树根生长和腐烂增大地下孔隙,地表水易沿孔隙入渗。
二、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5、滑坡
⑶ 滑面形成机理
C 滑面受软弱垫层控制
软弱垫层是指在坚硬岩石下部的 力学强度较低的软弱岩石。这样,在 上部坚硬岩石大的自重应力作用下, 可沿此软弱垫层滑动。实际调查发现, 此类滑动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是渐 进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种滑面, 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先局部,后逐 渐发展成为贯通性滑动面。
B 按滑坡深度分类:表层滑坡(小于2~3m)、浅层滑坡(小于 3~
10m)、深层滑坡(大于10m)。 C 按滑坡体积大小分类:小型滑坡(小于3万立方)、中型滑坡
(3 ~50万立方)、大型滑坡(50 ~300 万立方)、巨型滑坡(大于300万立方)。 D 按滑动的力学性质分类:推动式滑坡(滑坡体后部先滑动而推 动前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先滑动,引起由下而上依次 下滑)。
该裂隙特征是上宽下 窄,发育深度一般不低于 谷底基岩面标高。边坡愈 高愈陡裂隙愈发育,松弛 张裂带愈宽、愈深。
图10-6 峡谷地区卸荷裂隙发育示意图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1、松弛张裂 在河谷底部形成的卸荷裂隙,是由于河床上部卸荷引起。该裂
隙特征是平行于谷底,且越靠近谷底张开越宽,越向深部张开越小。 松弛张裂有时导致倾倒、蠕动等其它变形。

工程地质学第5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地质学第5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应力分布出现了不连续性,在不连续面或软
弱面的周边形成应力集中或发生应力阻滞。
工程地质学第5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 研究
第三节 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一、斜坡变形
斜坡受到侵蚀卸荷作用和开挖卸荷等作用所产生的应力释放效应,
而引起的斜坡表层岩土体的弹塑性回弹和蠕变位移。 形式: (1) 卸荷回弹 卸荷、初始应力释放 侧应力减弱 产生张裂面 (2) 拉裂 斜坡形成过程中,在坡面和坡顶形成的张力带中拉应力集中 形成拉张裂缝。
缓坡 <150 坡面形态:内凹型,外凸型,直线型,复合型
B A
斜坡的基本要素:
(1)坡面AC (2)坡肩A
(3)坡顶AB (4)坡脚C (5)坡高H (6)坡角
M
H
(7)坡体M
C
工程地质学第5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 研究
工程实例
1963年10月夜间发生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 Vajont水库,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滑坡灾害。 该水库库容10亿立方米,坝高267米,是当时世界上 最高的双曲拱坝。
2.在坡脚及坡肩附近形成应力集中区
(1)坡脚附近最大主应力显著增高,且愈近表 面愈高;最小主应力显著降低。 这一带是坡体中应力差或最大剪应力最高 的部位,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往往产 生与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压裂面。
(2) 在坡顶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坡面的径向
应力和坡顶面的切向力可转化为拉应力,
1
形成张力带,易形成与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工程地质学第5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 研究
(3) 坡底宽度:当W<0.8H时,坡 脚最大剪应力随底宽增大 而急剧减小 。当W>0.8H
时, 则保持为一常值(称为“残余
(4)坡坡角面应形力态”:)平面上的凹形坡,应力集中明显减缓。 圆形和椭圆形边坡,坡脚最大剪应力仅为一般斜坡的1/2。 当水平应力坡形于椭圆形矿坑长轴时,应力集中较缓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表层蠕滑:斜坡浅层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缓慢变形 构成一个剪变带,其位移由坡面向坡内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B .深层蠕滑:主要发育在斜坡下部或坡体内部。
按其形成机制特点可分为两种:
① 软弱基座蠕滑 ② 坡体蠕滑(受软弱结构面控制)
(3) 弯曲倾倒:
由陡坡或直立板状岩体组成的斜坡,当岩层走向与坡面 走向大致相同时,在自重的长期作用下,由前缘开始向临空 方向弯曲、折裂,并逐渐向坡内发展的变形,称为~。
(3) 坡底宽度:当W<0.8H时,坡脚最大剪应力随底宽 而急剧 。当W>0.8H 时,则保持为一常值(称为“残余坡角应力”)
(4) 坡面形态:平面上的凹形坡,应力集中明显减缓。 圆形和椭圆形边坡,坡脚最大剪应力仅为一般斜坡的1/2。 当水平应力坡形于椭圆形矿坑长轴时,应力集中较缓和。
3. 斜坡岩土体特性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1
第三节 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一、斜坡变形
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
原有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岩体强度
局部破裂、小位移等,无整体移动.
形式:
(1) 卸荷回弹 卸荷、初始应力释放
侧应力减弱
产生张裂面
(2) 拉裂
斜坡形成过程中,在坡面和坡顶形成的张力带中拉应力集中形成拉张裂缝。 (3) 蠕滑
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形。
变形破坏地质模型:——
崩塌:——
第四节 滑 坡
一、滑坡的基本要素
滑动带: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形态可分为圆 弧状、平面状和阶梯状等(下页图)。
滑坡床:滑坡体之下未经过滑动的岩土体。 滑坡体:与母体脱离经过滑动的部分岩体。 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周围未变位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
线。
滑坡壁: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 其坡角多为35-80度,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滑坡壁上常见 铅直方向的擦痕。
第三章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斜坡——指地表一切具有侧向 空面的地质坡体是地质发展演化的重要过程。
天然斜坡:沟谷岸坡、山
坡…… 人工边坡:露采边坡、基坑边
坡…… 类型
岩坡 土坡
按高度H
高坡
岩坡M 15M 土坡H 10m
岩坡8m H<5m
中坡 土坡5m H<10m
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 错台。
滑坡舌:滑坡体前部伸出如舌状的部位。常伸入沟谷、 河流。最前端滑坡面出露地表的部位,称滑坡剪出口。
.滑坡洼地(湖)
主滑线
滑坡裂隙: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各部位受力性质和大小不 同,在各部位产生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 • 拉张裂隙:位于滑体后部、滑床后壁,弧形分布,与 滑动方向垂直; • 剪切裂隙:羽状分布于滑坡体中前部的两侧,,因滑 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力偶作用形成,与滑 动方向斜交; • 鼓张裂隙:分布滑体前缘,由于滑体后部的推挤鼓起 而成,与滑动方向垂直; • 扇形裂隙:位于滑体舌部,因前部岩土体向两侧扩散 产生,放射状呈扇形分布。
岩土体的变形模量对均质坡体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 泊松比可改变主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引起张力带变化。随着 增高,坡 面和 坡顶的张力带逐渐 扩展;而在坡底则反之, 增高,张力带收缩。 结构面的产状、性质的差别,使斜坡中的应力分布出现了不连续性,在 不连续面或软弱面的周边形成应力集中或发生应力阻滞。
1
二、斜坡破坏
崩塌
滑坡
表层流动 落石
1. 崩塌
陡坡上的岩土体产生以下落运动为主(移动、滚动、跳跃)的破坏现象。(土 崩、岩崩)
2.滑坡
斜坡岩土体依附于内在的或潜在的贯通结构面,在外力作用下,失去原来的平 衡状态,产生了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滑动现象。
两者的区别: ①运动方式 ②破坏形式 ③是否脱离母体,存在滑动面 ④规模、速度
二 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1. 岩体初始应力的影响 初始应力场、尤其水平剩余应力使坡体中主应力迹线的分布形
式有所不同,明显改变了各应力值的大小;使应力分异现象加剧, 尤其对坡脚应力集中带和坡面张力带的影响最大。
2. 坡形的影响
(1) 坡高:不改变应力等值线图象,应力随坡高而增高。
(2) 坡角:坡角变化明显改变了应力分布图象。随坡角变陡,张力带的范围有所 扩大,坡脚应力集中带最大剪应力值也随之增高。
(2) 在坡顶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坡面的径
向应力和坡顶面的切向力可转化为拉应力,
1
形成张力带,易形成与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3 . 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 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 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弧的 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
4 . 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零, 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而向坡 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二 滑坡的识别
1、识别方法:
航片解译、地面调查、勘探 面 线点
2、识别标志
(1) 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等
(2) 变形破裂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 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圈椅状地貌 双沟同源
(3) 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 → 透水性增高 → 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 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 或湿地,泉的出现
(4) 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
(5) 滑动面的鉴别及研究 勘探:钻探
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
三 滑坡分类
1 按岩土体类型分类
土体滑坡
(1)粘性土滑坡 (2)黄土滑坡 (3)堆填土滑坡 (4)堆积土滑坡
按坡角 大小
陡坡 >=300 中坡150<= <300
低坡
岩坡H< 8m 土坡H< 5m
B
A
缓坡 <150
坡面形态:内凹型,外凸型
直线型,复合型
斜坡的基本要素
(1)坡面AC (2)坡肩A (3)坡顶AB (4)坡脚C (5)坡高H (6)坡角 (7)坡体M
MH C
第二节 斜 坡 应 力 分 布 特 征
原始应力状态:
1= H 3=1- H
一 重分布应力的特点:
1 .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 转: 愈接近临空面,最大主应力1愈接 近平行于临空面,3与之正交,向 坡内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
H
1
3
2. 在坡脚及坡肩附近形成应力集中区
(1) 坡脚附近最大主应力显著增高,且愈近表 面愈高;最小主应力显著降低。 这一带是坡体中应力差或最大剪应力最高 的部位,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往往产 生与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压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