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斜坡在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坡高和坡角,使坡体内应力分布发生变化。
当组成坡体的岩土体强度不能适应此应力分布时,就产生了斜坡的变形破坏作用。
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自然斜坡发生急剧变化。
斜坡的稳定程度也变化极大,往往酿成灾害。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实质上是由斜坡岩土体内应力与其强度这一对矛盾的发展演化所决定的。
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
因此了解斜坡变形破坏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及其防治措施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1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The type of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可以说是斜坡发展演化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变形属量变阶段,而破坏则是质变阶段,它们是一个累进破坏过程。
这个过程对天然斜坡来说时间往往较长,而对人工边坡来说时间则较短暂。
1.1斜坡变形(Slope deformation)斜坡变形按其机制可分为拉裂、蠕滑和弯折倾倒三种型式。
1.1.1拉裂(Tensile crack)在斜坡岩土体内拉应力集中部位或张力带内,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称拉裂。
这种现象在由坚硬岩土体组成的高陡斜坡坡肩部位最常见,它往往与坡面近乎平行(见图一),尤其当岩体中陡倾构造节理较发育时,拉裂将沿之发生、发展。
拉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上宽下窄,以至尖灭;由坡面向坡里逐渐减少。
拉裂还有因岩体初始应力释放而发生的卸荷回弹所致,这种拉裂通常称为卸荷裂隙。
拉裂的危害性是:岩土体完整性遭到破坏;为风化营力深入到坡体内部以及地表水、雨水下渗提供了通道。
它们对斜坡稳定均是不利的。
图一斜坡拉裂示意图1.1.2蠕滑(Creep slip)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称蠕滑。
蠕滑发生的部位,在均质岩士体中一般受最大剪应力迹线(见图二)控制,而当存在软弱结构面时,往往受缓倾坡外的弱面所控制。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斜坡是指地面倾斜形成的地质体,直接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易于发生变形和破坏。
斜坡地质灾害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加固支护
在斜坡的上部和下部设置适当的支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加斜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际中可以采取植被、混凝土、石材等材料进行斜坡的加固与支护,加强对斜坡的固护,提高斜坡的抗震、抗风、抗滑能力。
二、排水疏导
斜坡的水分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
因此,在斜坡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及时疏导雨水,减少水利条件带来的破坏风险,降低土的饱和度,使斜坡保持稳定状态。
三、合理开挖
斜坡挖掘是斜坡变形和破坏的致命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开挖是确保斜坡变形不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际应用中要尽可能减少开挖量,避免向下挖,采取适当的缓坡设施,避免斜坡土体的过度位移和破坏。
四、监测预警
对于已经出现变形且建设或者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与之产生联系的斜坡,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变形量,速率,位置等数据进行即时监测,以提早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为保障斜坡的稳定,合理设计和选取一套完整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设计要考虑全面和周密,依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逐步实施措施,不断提高防治效果,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边坡常见的变形与破坏方式及其产生机制、加固与处置措施研究现状

一、边坡概述 二、常见的边坡破坏类型及防治措施
一、边坡概述
1 边坡的概念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 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 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典 型的边坡如图1所示。
边坡与坡顶相交的部位称为坡肩,与坡底 面相交的部位称为坡趾或坡脚,坡面与水乎面 的夹角称为坡面角或坡倾角,披肩与坡脚问的 高差为坡高。
参考文献:
[1] 王立人,宋克强.崩塌的形成及危岩体的稳定性 分析[J].陕西水力发电,第三期,1990:16-22. [2] 曾廉.崩塌与防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 [3] 黄润秋,许强.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8.
[4] 李忠生.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灾害学, 2003,18(4),64-70.
二、常见的边坡破坏类型及防治措施
1 崩塌
1.1 崩塌的定义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如图3所示。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 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 崩。
图3 崩塌示意图
1.2 崩塌的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 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损坏 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 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如图4和5所示
图10 拉裂式崩塌
1.4 崩塌的防治措施
1.4.1 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 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包括排出边坡地下水和防止地表水进 入。
1.4.2 锚固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 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 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 用。
边坡的病害分析及防治建议

边坡的病害分析及防治建议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进展,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山区大路建设的进一步加快,边坡的开挖破坏了原有植被掩盖层,导致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产生严峻的水土流失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的严峻失衡,甚至造成山体滑塌、滑坡及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边坡的防护是工程建设中不行逾越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制定出合乎实际状况的防护措施又是工程建设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边坡的分类及其危害“边坡”是指地球表面一切具有临空面的地质体。
边坡的种类,按物质组成可分为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按人工改造程度,可分为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按与工程的关系,分为工程边坡和非工程边坡;按边坡的稳定性分为稳定边坡、可能失稳边坡和失稳边坡等。
在山区大路建设过程中,不行避开地要大量开挖和填筑路基,形成大量的人工边坡。
这些人工边坡在其形成过程中,岩土体内部原有的应力状态随着改造过程的进行而发生变化,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应力集中等效应。
有的边坡经过自身调整而稳定,形成稳定边坡;有的经过应力调整,不能达到平衡,而失稳发生倒塌、滑坡,形成失稳边坡。
对失稳的大路边坡,我们必需经过肯定的工程措施,使其成为稳定边坡。
二、边坡的病害分为以下3类1.滑坡。
滑坡是斜坡的部分岩土体自然向下移动而形成。
滑坡按其引起滑动的力学特性来区分,可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滑坡。
牵引式滑坡是下部先滑动,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横向张性裂隙发育状。
推移式滑坡是上部岩土挤压下部岩土体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多见于有积累体分布的斜坡地段。
在大路建设中,如因设计或施工不当,转变了原来斜坡的平衡状态,则可能引发工程新滑坡或工程复活古滑坡。
2.倒塌。
所谓倒塌是整体岩土块脱离母体突然从较陡的斜坡上崩落下来,并顺斜坡猛烈翻转、跳动,最终堆落在山脚。
它有突发性,危害较大。
3.剥落。
边坡表层受风化,在冲刷和重力作用下,不断沿斜坡滚落。
三、山区大路建设中常见滑坡机理分析自然边坡蠕变松动岩体发育深度大,是工程边坡变形的敏感部位。
北方山地斜坡区地质灾害体的破坏方式和防治措施

泥 石流 是斜坡 上或 沟谷 中松散碎 屑物 质被暴 雨 或积雪 、 冰川消 融水 所 饱 和 , 重 力 作 用下 , 在 沿斜 坡 或沟谷 流 动的一 种 特 殊洪 流 。特 点 是爆 发 突然 , 历 时短 暂 , 势 凶猛 和 巨大 的破坏 力 。次 生 沉 积物 流 来
形成 和发展 中 , 着坡体形 态 的逐 渐或快 速 的变化 , 随 应力 分布 场也是 变化 的 。这就形 成 了坡 体 由稳定 向 欠稳 定到 不稳定 发展 的一个过 程 。 ①初 始稳定 状 态 : 面 附 近 的最 大 主 应力 与坡 坡
坡 度 大于 4 。 5 。滑 床岩性 一般 为基 岩 。纵 向剖 5~5 。
碎 屑 流 的运 动 形 式 之 间。表 现 为 滑 体 物 质 岩 块 较
多 , 面形 态呈 不规 则 状 , 平 具有 前 缘 宽度 大 , 向较 纵
段 附近形成 明显 的应力集 中带 ; 角 愈陡 , 中愈 明 坡 集 显 。形成 最大 主应 力 与最 小 主应 力 差值 最 大 , 出现 最 大剪应 力 的集 中 , 形成 最 大剪应力 增高带 。 ③受 力状 态 : 坡 坡面 岩 土体 由于 侧 向 压力 近 斜
力 条件 组合 的再次 斜 坡地 质 灾 害体 运 动 形 式 , 主要 为次 生泥 石 流 、 碎屑 流及斜坡 土流 , 北方 泥石 流多为 水石 流型 泥石 流 。一 般分 布于崩 滑体前 缘或 交界处 及崩 滑体 下游 山谷底 部 。雨季将 是次 生泥石 流地质
面 周边 出现应力 集 中或 应 力 阻滞 现 象 , 成 斜 坡 地 构
21 年第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2 期
河 北 地 质
3 1
护坡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护坡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引言护坡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
然而,在护坡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坡体塌方、渗漏、裂缝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工程的稳定性,还会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护坡工程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坡体塌方问题分析与处理坡体塌方是护坡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原因是土壤松散、坡体呈不规则形状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固土壤和改善坡体结构。
首先,可以采用爆破或挤压注浆的方式加固土壤,提高其抗压强度。
同时,可以在坡体表面设置护面砖或钢筋网,增加抗滑能力。
此外,合理排水也可以减少水分对坡体的侵蚀,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二、渗漏问题分析与处理渗漏是护坡工程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施工不当或材料不合理选用导致的。
处理渗漏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
一种方法是修补渗漏部位,使用水泥浆或防水胶粘剂填充密封。
另一种方法是提高渗透抗力,采用防渗帷幕或层压注浆加固。
除此之外,选用合适的防水材料和进行必要的防水处理也是解决渗漏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裂缝问题分析与处理裂缝是护坡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是由于坡体沉降或温度变化引起的。
解决裂缝问题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对裂缝进行填充和封闭,使用合适的充填材料填充裂缝,并在表面施加防水涂料以防止水分渗入。
另一种方法是进行土体加固,使用钢筋网或钢筋混凝土加固裂缝部位,增加其抗拉能力。
总结护坡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常常会遇到坡体塌方、渗漏、裂缝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加固土壤、改善坡体结构、修补渗漏部位、封闭裂缝等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护坡工程中常见问题。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我们可以确保护坡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分析边坡工程的破坏形式及其防治措施

分析边坡工程的破坏形式及其防治措施在山区或沿海丘陵地区,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岩质高边坡的问题,需要切实保证边坡工程的质量,避免其对于公路运营安全性的影响。
但是,当前形式下,公路边坡工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破坏和病害,从而使得整个公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治,保障公路的运营安全。
1 边坡工程的破坏形式对于公路的边坡工程而言,其破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由边坡自身的岩土体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公路边坡可以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两种。
土质边坡一般分布在平原、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相对较为广泛,而其土层的结构使得其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因或内力作用的影响,产生破坏,其基本破坏形式是滑坡,包括直线型滑动和圆弧形滑动;岩质边坡主要分布在山区,相对于土质边坡而言,其强度更高,稳定性也更好,但是受岩石类型、结构、岩层走向以及应力作用的影响,同样会产生破坏,其基本的破坏形式是崩塌和错落,包括圆弧破坏、平面破坏等。
2 边坡工程的病害类型2.1 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对于边坡工程而言,风化剥落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病害类型,其病害程度受岩石质地的影响,如果质地相对坚硬,则剥落缓慢,反之,则剥落迅速,更加严重。
通常情况下,风化剥落病害对于公路的安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使得风化程度不断加深,会导致边坡岩体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影响公路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
2.2 滑坡滑坡,是指边坡的局部稳定性遭到破坏,在重力和公路承载力的共同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会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行为。
产生滑坡的原因不仅仅是重力作用,还包括地下水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滑坡需要经过蠕动变形、滑动破坏以及稳定三个阶段,滑动速度较慢,但是也不排除高速滑动的现象。
斜坡灾害防治

发生原因及危害
发生原因
斜坡灾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其中,降雨和地震是导致斜坡灾 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危害
斜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浪费等。同时,斜坡 灾害还可能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洪水等。
。
土壤改良
采用生物肥料、有机质等对土壤进 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
水源保护
通过设置截水沟、集水池等措施, 保护斜坡上的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和滑坡发生。
03
斜坡灾害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坡面防护
支挡结构
采用植被、工程或综合措施,防止坡 面破坏和风化。
采用挡土墙、抗滑桩等支挡结构,提 高坡体的稳定性。
05
斜坡灾害防治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成功预报滑坡
某地区通过监测手段成功预测了一次大 型滑坡的发生,并提前疏散了居民,避 免了人员伤亡。
VS
有效治理滑坡
某城市通过采取加固、排水等措施,成功 治理了一处滑坡,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
失败案例分析
预警不及时
某地区在滑坡发生前未及时发出预警,导致 部分居民来不及疏散,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 亡。
法规体系
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斜坡灾害防治法规 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等,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地方政策与法规解读
地方政策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 列具体的斜坡灾害防治政策,明确了 防治重点、措施和投入等。
地方法规
各地还根据国家法规,制定了相应的 斜坡灾害防治法规,进一步细化了防 治要求和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斜坡在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坡高和坡角,使坡体内应力分布发生变化。
当组成坡体的岩土体强度不能适应此应力分布时,就产生了斜坡的变形破坏作用。
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自然斜坡发生急剧变化。
斜坡的稳定程度也变化极大,往往酿成灾害。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实质上是由斜坡岩土体内应力与其强度这一对矛盾的发展演化所决定的。
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
因此了解斜坡变形破坏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及其防治措施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1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The type of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可以说是斜坡发展演化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变形属量变阶段,而破坏则是质变阶段,它们是一个累进破坏过程。
这个过程对天然斜坡来说时间往往较长,而对人工边坡来说时间则较短暂。
1.1斜坡变形(Slope deformation)斜坡变形按其机制可分为拉裂、蠕滑和弯折倾倒三种型式。
1.1.1拉裂(Tensile crack)在斜坡岩土体内拉应力集中部位或张力带内,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称拉裂。
这种现象在由坚硬岩土体组成的高陡斜坡坡肩部位最常见,它往往与坡面近乎平行(见图一),尤其当岩体中陡倾构造节理较发育时,拉裂将沿之发生、发展。
拉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上宽下窄,以至尖灭;由坡面向坡里逐渐减少。
拉裂还有因岩体初始应力释放而发生的卸荷回弹所致,这种拉裂通常称为卸荷裂隙。
拉裂的危害性是:岩土体完整性遭到破坏;为风化营力深入到坡体内部以及地表水、雨水下渗提供了通道。
它们对斜坡稳定均是不利的。
图一斜坡拉裂示意图1.1.2蠕滑(Creep slip)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称蠕滑。
蠕滑发生的部位,在均质岩士体中一般受最大剪应力迹线(见图二)控制,而当存在软弱结构面时,往往受缓倾坡外的弱面所控制。
当斜坡基座由很厚的软弱岩土体组成时,则坡体可能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称之为深层蠕滑。
当坡体内各局部剪切面(蠕滑面)贯通.且与坡顶拉裂缝也贯通时,即演变为滑坡。
蠕滑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因为它不像拉裂变形那样暴露于地表,一般均产生于坡体内。
所以要加强监测,并采取措施控制蠕滑,使之不向滑坡方向演化。
图二均质土坡蠕滑分析图∏1∏2—最大剪应力∏1’—潜在滑动面∑△—斜坡边缘分界面处的变形值D—潜在滑动面以上的坡体厚度∑h—坡顶沉降量1.1.3弯曲倾倒(Bend toppling)由陡倾板(片)状岩石组成的斜坡,当走向与坡面平行时,在重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向临空方弯折倾倒的特征是:弯折角20°-50°;弯折倾倒程度由地面向深处逐渐减小,一般不会低于坡脚高程;下部岩层往往折断.张裂隙发育.但层序不乱,而岩层层面间位移明显;沿岩层面产生反坡向陡坎。
弯折倾倒的机制,相当于悬臂梁在弯矩作用下所发生的弯曲。
弯折倾倒发展下去,可形成崩塌、滑坡。
1.2 斜坡破坏(Slope destruction)斜坡破坏的型式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2.1崩塌(Collapse)斜坡岩上体被陡倾的拉裂面破坏分割,突然脱离母体而快速位移,翻滚、跳跃和坠落下来,堆于崖下,即为崩塌。
按崩塌的规模,可分为山崩和坠石。
按物质成分,又可将崩塌分为岩崩和土崩。
1.2.1.1崩塌的特征(Collapse features)一般发生在高陡斜坡的坡肩部位;质点位移矢量铅直方向较水平方向要大得多;崩塌发生时无依附面;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运动快速。
1.2.1.2崩塌产生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the collapse)(1)地形地貌条件(Terrain conditions)地貌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其中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
崩塌作用常发生在坡度很陡的斜坡地带。
(2)地质条件(Geological conditions)岩石中的节理、断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在节理发育、构造破碎的坚硬岩层上,特别是具有垂直节理的脆性块状结构的岩层上,容易发生崩塌。
斜坡为顺向坡,当地层倾角小于山坡坡度角时,常沿地层层面发生崩塌。
软硬岩性互层时,较软岩层易受风化,形成凹坡,坚硬岩层形成陡崖或突出形成悬崖,易发生崩塌。
(3)气候条件(Climatic conditions)崩塌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
在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以致产生崩塌。
如兰新铁路一些开挖的花岗岩路堑,仅四、五年的时间,路堑边坡的岩石就遭到强烈风化,产生崩塌。
(4)人类活动及其他人工开挖坡脚、地震、强烈的融冰化雪等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地震是崩塌最强烈的触发因素。
1.2.1.2崩塌的防治(Prevention of collapse)(1)清除易坠岩石;(2)防风化、防水:堵塞裂隙(如灌浆等)、坡面覆盖;截水沟(3)绕、挡、支:筑明洞、护墙或围护棚(铁丝网);支撑墙-支持上部岩石的重量(4)锁(锚):铁链锁绊或铁夹固定局部危岩。
(a)明洞(b)拦石墙(c)支护墙四川雅安山体崩塌山体崩塌1.2.2滑坡(Land slide)斜坡岩上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L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滑坡的规模有的可以很大,达数亿至数十亿立方米。
1.2.2.1滑坡的特征(Landslide features)通常是较深层的破坏,滑移面深入到坡体内部以至坡脚以下;质点位移矢量水平方向大于铅直方向;有依附面(即滑移面)存在;滑移速度往往较慢,且具有“整体性”。
滑坡是斜坡破坏型式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
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深受滑坡灾害之苦,如欧洲阿尔卑斯山区、高加索山区,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日本、美国和我国等。
并且,它经常与地震区伴生。
1.2.2.2滑坡产生的条件(Conditions resulting landslide)(1)斜坡地貌特征决定了斜坡内部应力分布状态及他表流水特征,特别是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加大了滑动力,减小了抗滑力,并为滑坡提供了滑动空间,是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一般外貌起伏和缓,坡度不大,且植被较好的山坡,大多是比较稳定。
(2)岩土类型与性质(Soil type and nature)滑坡多形成于泥质类岩层分布区。
包括粘性土、黄土及各种成因的松散沉积物堆积区;与页岩、泥岩、泥灰岩互层的沉积岩区;由泥质岩变质的板岩、千枚岩及云母片岩等变质岩区以及风化后形成粘土类风化物的沉积岩区。
这些泥质岩类岩性较弱,亲水性和可塑性强,遇水后体积膨胀,土质软化,造成岩(土)体内部力学强度降低,因此是形成滑坡的物质基础。
(3)地质构造(Geological structure)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
岩层的各种结构面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
特别是当岩层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岩层的倾角又小于斜坡的坡角时,最易发生滑坡。
在大的断裂构造带附近,常常分布着滑坡群。
(4)水的影响(地下及地表)( The impact of water (underground and surface))由于滑坡和地下水活动关系密切,在雨量充沛的季节,滑坡区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现象。
在寒冷地带,融冻季节也常常形成滑坡。
(5)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工程设计不合理和施工方法不当。
(6)地震等其它诱发因素(Earthquakes and other induced factors)在地震、大爆破和机械震动中常常诱发滑坡。
尤其在地震区,常常形成许多规模巨大的滑坡。
(可参见1960年智利8.5级大地震的情况)1.2.2.3滑坡的防治(Landslide prevention)(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A.排除地表水: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B.排除地下水:设置截水盲沟,支撑盲沟,仰斜孔群,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C.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A.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B.修筑支挡工程: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C.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滑坡滑坡抗滑挡墙抗滑桩锚索仰斜钻孔、竖向井1.2.3泥石流(Debris flow)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三类。
1.2.3.1泥石流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运动速度快,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1.2.3.2泥石流产生的条件(Conditions generated debris flows)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1)地形地貌条件(Terrain conditions)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2)地质条件(Geological conditions)泥石流发育的地区多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节理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岩石性质软弱或软硬相间成层,易于遭受风化剥削。
这些因素导致岩层破碎,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碎屑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Water conditions)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4)人为因素(Human factors)滥伐山林造成地表水土流失,采矿、采石、修路弃渣堆石,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促使泥石流爆发频率急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