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 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 • 晏子却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的落泪表
示嘲笑。
《九日齐山登高》—尾联
诗人由自己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 这用的是什么手法
• 用典
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 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 七律 • 刘克庄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后村诗话》)杨慎也说:
“(杜牧)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升庵诗话》) 所谓“拗峭” • 杜牧的律以雄姿英发为最主要的特征,在律体中又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 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从而更增强了雄浑豪宕的意境。 • 文和赋 • 杜牧赋的代表作为《 阿房宫赋》,《阿房宫赋》运用了想象、比喻以及夸张等写作 手法 ,增 • 阿房宫赋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阿房宫还未建成,就毁灭于战火之中,其建筑的规模、 形制、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早已无人知晓。而杜牧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 阿房 宫赋》中 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 • 《阿房宫赋》增强文章的气势,运用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且对比鲜明。描写 和议论时,都以秦为主线,同进兼议六国。从写作角度分析,秦作为描写与议论的 主线,而六国为副线;从思想角度来说,以六国旧事则作为秦的前车之鉴,一步一 步地展示写作意图。 • 《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全文错落有致。《阿房宫赋》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 运用铺排、对偶、押韵等手法,使文章气势如虹、朗朗上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 现力。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介绍
杜牧诗风
• 因为国势已如江河日下,他的诗常流露伤感 情调。
• 杜牧怀古咏史诗,多数是对历史上繁荣昌盛 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 表达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见识的。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即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即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
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
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唐】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味初品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 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俯而泣下沾襟。
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 会触景生情,感叹不已。景公游牛山,面对壮美 的山河,忽然有感自己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 山能否永保,因而独自伤感流泪。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 桥上看神仙” 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 二十四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 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 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诗人 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 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别人歌吹取乐。这样,韩绰风流倜傥的 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也得以重温。这首诗巧妙地 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 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 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 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 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 界唤起的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 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 “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正是 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风格特点: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 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思 想感情上“尘世难逢开口笑”、“不 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 的凄恻低回,这种愁情拂去了又来, 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 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分析并欣赏《九日齐山登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登高的意义。
提问:你们对齐山有何了解?2.2 课文阅读与理解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2.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如何增强了文学效果?2.4 写作背景与动机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讨论:作者写作《九日齐山登高》的动机是什么?第三章:课堂活动与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讨论。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与创作4.1 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出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或不解?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2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九日齐山登高》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2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比较6.1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讨论: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与《九日齐山登高》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6.2 比较分析要求学生比较《九日齐山登高》与其他拓展阅读材料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日齐山登高》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牧苏作,此诗包含了和他同游的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比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古诗九日齐山登高翻译赏析

古诗九日齐山登高翻译赏析《九日齐山登高》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前言】《九日齐山登高》选自《樊川诗集注》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
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
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
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注释】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②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③“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④“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⑤酩酊(dǐng):大醉。
⑥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翻译】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ORg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赏析】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_格言网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_格言网《九日齐山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鉴赏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以及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2.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在齐山登高时感到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汇。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三章: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
2. 讲解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祭祀、赏菊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九日齐山登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九日齐山登高》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组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合作精神。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
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
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
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九日齐山登高》
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
深沉的悲慨。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 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 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 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坐西向 东。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 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 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 书院。
相关链接: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
以驱遣呢?(诗人的经历)
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 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
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 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 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 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 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
诗味初品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 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俯而泣下沾襟。
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 会触景生情,感叹不已。景公游牛山,面对壮美 的山河,忽然有感自己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 山能否永保,因而独自伤感流泪。
诗人用什么方式来驱散积压在心头的郁结的呢? 请围绕这一问题对诗歌进行分析。
九 日 齐 山 登
杜牧 高
学习目标:
• 1.了解杜牧 及其创作。
• 2.理解本诗 爽快健拔而 又含思凄恻 的特点。
书迹《张好好诗》
•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
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
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 二十四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 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 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诗人 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 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别人歌吹取乐。这样,韩绰风流倜傥的 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也得以重温。这首诗巧妙地 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 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 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 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 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 界唤起的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 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 “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正是 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 江涵秋影 • 携壶登高 • 菊插满头 • 酩酊入醉
诗情深探
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 之”,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注意诗中 “须插”、 “但将”、“不用”、“何必” 等词语)
明确: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 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 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 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 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 “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 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 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
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风格特点: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 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思 想感情上“尘世难逢开口笑”、“不
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 的凄恻低回,这种愁情拂去了又来, 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 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自 主 研 讨
寄扬州韩绰判官
例析参考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 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 为人们传诵不衰。这首诗作于杜牧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 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 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 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 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离 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 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 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 乡的故人了。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 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 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 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 《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