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即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即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
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
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诗词鉴赏-人生无常 及时行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及赏析 精品

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及赏析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下面是九日齐山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ǐǐ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九日齐山登高》解析

《九日齐山登高》解析人生作为一场旅行,在这个旅途中有太多我们所预料不到的事情。
也许此刻你正漫步在阴雨连绵的泥泞小路上,但是下一秒可能就看到了一条整洁宽敞的大道。
也许此刻你正享受着鲜花的芬芳,但是下一秒就会看到鲜花下隐藏的尖刺。
每个国家或者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现实生活及古诗中存在的很多节日都有祭奠祖先的传统。
有相聚就有分离,有家乡就有远行。
这些节日在表达对先人的思念的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于亲人的思念,特别是在外远游的游子们,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牧的这首《九日齐山登高》描写的就是发生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的感怀。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唐诗以它豪迈开放的风格独树一帜。
而在这些诗作当中,最著名的代表性诗人当然要数“诗仙”李白。
而杜牧的这首登高诗同样传承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念。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面上倒映着秋天的景色,大雁刚刚开始向南飞去。
与朋友相约一同提着酒壶登山。
诗人在开篇就写出了诗歌的时间是在秋天,而首句诗歌中的一个“秋”字,意在描写秋天的景色,但是这里只是代表性的描写了南归的大雁。
但是,秋景当然不只是大雁南归。
所以,诗人用一个字涵盖了秋天的景色,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和喝酒都是这个节日的传统。
所以,诗人相约自己的友人,一同登高,还不忘带上酒壶。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平时有尘世的烦恼忧愁缠身,难得一次开怀大笑。
如今正逢着菊花盛开的时节,一定要在头上插满了菊花才归去。
节日即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放松的机会。
在这短暂的狂欢里,你可以暂时的放下平日里的忧愁,和自己的友人开怀畅饮,开怀大笑。
当然了,在自己的头上插满菊花并不是诗人的本意,诗人是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彻底的洒脱一次的心情。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日齐山登高》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牧苏作,此诗包含了和他同游的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比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古代诗歌赏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衔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需独霑衣②。
【注】①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出任池州刺史时,与来访友人张祜同游酬唱之作。
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泪水滂沱)去此而死乎!。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写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跳长江, 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颔联写诗人希望尽兴地过重阳,也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 颈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尾联,诗人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15. 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14.B,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15.《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
《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
(评分标准:《登高》颔联的分析,3分;《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的分析,3分。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九日原文及赏析

九日原文及赏析九日原文及赏析杜甫《九日》全诗赏析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以下是有关九日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日原文及赏析1原文: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翻译:今天云彩飘飘,景色迥然,流水更绿,青山更明亮。
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这里山石偏僻,松树古远,快乐的管弦乐随风飘洒。
酒杯当明镜照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哥们,你们在那里?你们还好吗?赏析: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
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
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
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
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
不料一阵风来,竟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
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
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
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
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九日原文及赏析2九日范仲淹〔宋代〕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赏析
哎哟喂,说起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咱们四川娃儿心头那个滋味儿,就像是吃了盘儿红油肚丝,麻辣中带着几分畅快!
这首诗啊,杜牧兄写得是九月九重阳登高,那意境,简直巴适得板!他不说自己个儿多愁善感,反道是“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你看,江水悠悠,秋天影子都映得清清楚楚,大雁也才开始往南飞,几个好友,提着酒壶,就爬上了那翠绿的山头,好一派逍遥自在!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这话说得,多接地气!咱们四川人讲究的就是个“乐呵”,生活里头烦恼多,但碰到好日子,那必须得笑出来,菊花儿插满头,不光应景,更是图个吉利,图个高兴!
再往下,“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杜牧兄这是在说,管他那么多呢,今儿个就是喝酒的好日子,咱们就喝它个痛快,不醉不归!别站在山头上还唉声叹气,嫌弃太阳要落山了,人生嘛,就该这么洒脱!
最后那句,“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更是豁达,古往今来啊,这事儿多了去了,谁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你瞧瞧那牛山上的人为啥还要哭鼻子抹眼泪呢?咱们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享受当下才是硬道理!
总而言之,杜牧这首《九日齐山登高》,用咱们四川话来说,那就是“安逸”、“洒脱”、“巴适”!读起来,心头那个舒坦,就像是在茶馆里泡了壶好茶,慢慢品,越品越有味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赏析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唐诗鉴赏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诗鉴赏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这天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山脚下有清溪,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长江,是江南名胜之地。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一开始描绘了满目秋景,游兴勃勃。
诗人登山游目览观所见。
“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荡无际。
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
一字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客”此指诗人好友张祜。
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中间两联夹叙夹议,抒写诗人登临饮酒时的复杂心情。
从首联看,此游已可算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贤主、嘉宾欢聚一堂。
因此,第三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开口笑”见庄子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语虽达观而
意含抑郁。
“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
接下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
再接下来两句“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是慰客自慰,感情的转折由隐而显。
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
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
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
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再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
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
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等人的流涕加以嘲笑。
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象晏子那样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象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但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后来,他回忆会昌年间在黄州、池州当刺史的情形说:“牧实忝幸,亦在遣中。
黄冈大泽,葭苇之场,继来池阳,西在孤岛。
”(《祭周相公文》)这一番牢骚与此诗的旷达言辞何其矛盾!此诗外示旷达,内含抑郁不平,表现出士大夫痛苦而复杂的矛盾心理。
诗人的旷达,表现为自慰自遣,诗人的愤郁,寄情山水自然。
本篇把这两种思想情绪交织在一起,以拗峭挺拔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凄恻深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