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

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

我国⼈⼝现状及发展浅谈我国⼈⼝现状及发展趋势⼈⼝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上世纪是这样,这世纪也如此。

回顾新中国成⽴近62周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民⽣活所发⽣的显著变化,我国⼈⼝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样经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发展已经结束了⾼增长的历史,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可以说没有国家宏观调控所创造的优越条件,没有⼈⼝分母的缓慢增长,我国⼈均GDP及综合实⼒不可能如今天这样强盛,⼈均⽣活⽔平和受教育⽔平不可能在短短⼏⼗年内迅速提升。

⽆疑,经济增长和⼈⼝增长率下降的双重政策效应,产⽣了中国奇迹,改变了中国命运。

然⽽,根据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显⽰,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2010年我国⼈⼝总数为13.7亿⼈。

其中:普查登记的⼤陆31个省、⾃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的⼈⼝共13.4亿⼈,⾹港特别⾏政区⼈⼝为709万⼈,澳门特别⾏政区⼈⼝为55万⼈,台湾地区⼈⼝为2316万⼈。

世界⼈⼝约为69亿,我国⼈⼝总数占世界⽐重为19.9%。

图1 全国⼈⼝普查数据⾯对当前⼈⼝发展的严峻形势,作为众多⼈⼝当中的⼀员,了解不同阶段⼈⼝发展状况,对正确认识⼈⼝发展规律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状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新中国⼈⼝发展状况⼈⼝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我国⼈⼝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个阶段。

(⼀)第⼀个⼈⼝⾼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出⽣、⾼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的⽣活⽔平及医疗卫⽣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幅度下降,出⽣率维持在⾼⽔平,从⽽出现了⼈⼝⾃然增长率⾼的⼈⼝⾼增长状况。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在世纪的进程中,目前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想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中变的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全取决于人口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人口现状、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才的培养等等问题,中国必须重视并解决。

关键词:中国人口增长性别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口政策改革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

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当前人口问题、结构优势,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政治及经济措施来解决问题、树立未来的发展目标很有必要。

一、我国人口现状及问题1、人口增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

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

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目前,我国现有人口有13亿,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中国的人口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基本的人口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16亿人。

然而,随着人均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环境的愈发紧张,庞大的人口数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过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十分突出。

其次,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6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8.7%。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人口结构的改变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劳动力人口减少将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抑制作用。

最后,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人口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

中国最早的人口政策是1979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了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老人养老问题等。

为了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中国政府于2024年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允许夫妇生育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影响,二孩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未来,中国的人口形势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需要继续探索适应自身国情的人口政策,努力解决面临的人口问题。

与此同时,要加强教育体制,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和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

未来 30 年中国人口趋势 光棍潮来袭 深度老龄化

未来 30 年中国人口趋势  光棍潮来袭 深度老龄化

未来 30 年中国人口趋势 : 光棍潮来袭深度老龄化图片来源 / 图虫摘要1、人口预测模型的简单介绍。

Leslie 模型主要做两大方面的预测,一是利用各年龄群体的死亡率来推算下一年的人口结构,二是利用女性生育率测算每年新出生的男性和女性婴儿数量。

在测算中,我们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程度女性的生育意愿的差异,也考虑了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测算使用的结构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 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趋势一:最快 10 年后,我国总人口将现负增长。

我国人口数量在全球的占比也将逐步下降,印度人口数量有望在 5 年后的 2024 年超过中国。

3、趋势二:中青年加速减少,高峰时每年超千万。

未来 5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每年减少 300 万以上,在 2028 年 -2039 年间,年均减少数量将超千万。

4、趋势三:二胎影响已过去,新生婴儿很快破 1300 万。

预计今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将降至 1400 万左右,五年内大概率跌破 1300 万。

5、趋势四:2 年后进入深度老龄化,2050 年或接近日本。

我国或在 2037 年达到日本现在的水平,到 2050 年或将与日本当时的老龄化水平相接近。

6、趋势五:结婚率继续下滑," 光棍儿 " 数量增多。

2015 年我国 15 岁以上的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 4000 万人,出生性别比例失调最严重的一代还没有大批量进入婚姻市场,未来结婚率会进一步下降。

7、挑战和机会并存,应对措施刻不容缓。

长期人口趋势的变化,会持续对我国经济增速构成压力,其可能带来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亟需我们做出政策准备和反映。

但挑战背后,也会带来一些结构性的机会,例如老龄化对养老、医疗等相关行业的需求会增加," 光棍潮 " 会催生 " 单身经济 " 需求。

1、人口预测模型的简单介绍我们预测人口采用的是经典的 Leslie 模型,该模型是 1945 年时由澳大利亚学者Leslie 首次提出,属于考虑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离散模型,在人口预测中也被广泛运用。

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

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

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背景下,人口问题不仅对经济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公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形势与政策下的人口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

1. 人口形势分析人口形势是了解人口问题的基础,这里主要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1.1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

虽然这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潜力和人力资源优势,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1.2 年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则相应下降。

这对于社会保障、医疗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1.3 性别比例长期以来,我国的性别比例一直偏向男性。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以及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性别选择性生育。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性别比例,但问题仍然存在。

2. 政策对人口问题的影响政策在引导人口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里主要从计划生育政策、老龄化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之一。

通过推行一胎化政策,我国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

因此,政府近年来逐步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引导人们提高生育率。

2.2 老龄化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

比如,延迟退休年龄、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老金发放金额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3. 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针对当前的人口形势,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来应对人口问题。

3.1 促进生育政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生育奖励、提供更好的育婴设施等方式,鼓励年轻夫妇多生育。

同时,也要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生育的质量和健康水平。

浅析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高龄老人持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逐步老化;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等高风险老年家庭迅速增加。

未来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不可逆转。

因此,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客观、准确地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的基本前提。

下面将结合最新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并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4.12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比2010年“六普”时上升5.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亿人,占总人口的13.5%,比2010年“六普”时上升4.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45个百分点。

过去30多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

1982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0%,到1999年上升至10.2%,上升了2.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3个百分点;到2010年上升至11.9%,比1999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5个百分点;到2016年上升至15.0%,比2010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52个百分点。

1.2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持续增长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为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较2010年增加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2020年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5.83%;70—79岁老年人口占30.61%;80岁及以上的占13.56%。

与2010年相比,2020年60—69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0.35个百分点,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上升了1.74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形势心得体会

中国人口形势心得体会

中国人口形势心得体会中国人口形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对此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人口数量缓慢增长的趋势。

过去,中国人口一直以增长迅猛著称,然而,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人口数量的增速明显下降。

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中国人口趋势变化从直线增长向周期波动过渡,总人口继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

其次,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医疗条件的提升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也随之增加。

然而,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

在这方面,我国需加强老龄化政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并合理规划养老制度。

同时,人口结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主要表现为中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而年轻人口的比例则逐渐降低。

这种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我们在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做出相应调整和应对。

此外,人口城镇化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的阶段,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

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机会使得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并加大了城市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因此,我国需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处理好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减少城市扩张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也包含了一些发展机遇。

我们应该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加强社会各方的合作与努力,以应对人口形势的挑战。

人口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合理应对人口形势,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口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趋势,这些趋势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新发展阶段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提供深入、系统的思考。

我们将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这包括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出生率的下降等。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也值得关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了庞大的人口流动群体。

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口素质和教育的提升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特征。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

这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以及人口素质和教育的提升。

这些趋势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

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逐步加快,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显著特征。

这种趋势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正在快速上升。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9%,且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上升。

这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老龄化程度之深,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大;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 未富先老;
地区发展不平衡。
(5)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解决途径
--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实力; --逐步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家庭养老” 模式; --营造“社区养老”模式与“家庭 养老”模式的有机结合等。
2005年: 世界总人口为: 65亿。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 20.17%。 (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2009年年末全国人口: 13.35亿。
世界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10个) (2000年年中人口数)
1、中国:12.65亿 2、印度:10.02亿 3、美国: 2.76亿 4、印度尼西亚: 2.12亿 5、巴西: 1.70亿 6、巴基斯坦: 1.51亿 7、俄罗斯: 1.45亿 8、孟加拉 1.28亿 9、日本: 1.27亿 10、尼日利亚: 1.23亿
2、关于我国适度人口的分析
考虑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 (国土面积、耕地、其他各类自然资 源等),以8亿—9亿为好。 说明了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 性。即需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
3、我国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 险主要表现在:
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政策内生育水平明显上升。 由于多年来低生育水平相对稳定,部分领导同志盲目乐 观、麻痹松懈,加之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认识不 够统一,利益调整统筹不够,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 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 特殊人群超生在城乡同时抬头。 对生育政策的炒作造成一定程度思想混乱。
世界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11个) (2006年年末人口数)
1、中国 13.14 2、印度 10.95 3、美国 3.01 4、印度尼西亚 2.45 5、巴西 1.88
6、巴基斯坦 1.62 7、孟加拉 1.44 8、俄罗斯 1.43 9、尼日利亚 1.32 10、日本 1.27 11、墨西哥 1.07
(二)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 增人口数量多。
2000年11月1日: 我国大陆总人口为: 12.6583亿; 若加上香港、澳门、台湾:12.9533亿。 2000年6月30日: 世界总人口为: 61亿。 中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 20.75%。
我国不同年份的人口数据
我国大陆2004年年末总人口: 12.9988亿。 我国大陆2005年年中总人口: 13.0756亿。
(二)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 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出生缺陷发生率:4%----6% 年新增出生缺陷:80----120万人 残疾人:8296万人 爱滋病病毒感染:54---76万人 2000年成人文盲8507万人
2009年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学 生超重率为11.2%,肥胖率达到14.1%, 两项合计高达25.3%。此外,视力不良 检出率达到55.46%,而且与年龄的增 长成正比。其中小学生为31.1%、初中 生62.12%、高中生77.88%、大学生更 是达到86.42%。
1972年,国务院成立国家计 划生育领导小组,表示在全国 范围内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控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已经取 得了卓著的成就。
总和生育率
(准确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60年代平均值: 5.68 70年代平均值: 4.01 80年代平均值: 2.47 1990年: 2.31 1992年: 2.20 1994年: 2.0 1998年以后: 1.8(更替水平以下) 发展中国家平均值: 2.9 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1.6
全党务必从… …的高度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

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
负责
一、我国人口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人
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
(三)我国人口素质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国土辽阔

耕地有限

人口众多 应该提倡“节制生育”
马寅初教授《新人口论》中的结论
“人口太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人 口繁殖的无组织无纪律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 了,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三)我国人口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 口 素 质
身体素质(基础) 文化科学素质(核心) 思想素质(灵魂)


(1)平均预期寿命: 1949年: 35岁 2000年: 71.4岁 2007年至今: 73岁 (2)婴儿死亡率: 1949年: 200—250‰ 2000年: 31.5‰ 2008年: 14.9‰ 发展中国家平均婴儿死亡率: 65.0‰ 发达国家平均婴儿死亡率: 7.0‰
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 2005年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 更为严重。
“十一五”以来首次出现下 降
121 120.22 120 119.25 119 118 117 116 115 116.90 118.58 119.45 120.56
2000
2005
(一)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持续下 降,并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说明了我 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996年: 10.42‰ 2000年: 8.0‰ 2003年: 6.01 ‰ 2005年: 5.89 ‰ 2007年: 5.17‰ 2009年: 5.05‰ (美国,2003年:6.0‰)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 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 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 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 转的长期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 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2、关于我国人口性别比的讨论
其中,城市为113.02,镇为117.13,农村 为119.30。呈现城市、镇和农村全面上升的态势。 我国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 的省(市、区)只有三个:即西藏(102.44),北 京(104.84),新疆(105.55) 海南、广东、湖北、安徽、湖南、广西、 陕西、江西、福建、河南、天津等11个省(市、 区)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高于120.0。其中 海南省农村高达134.28。
12.9(2000)
关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成因分析:
2、解放后,我国的人口政策一度失误: 在50年代末,我们错误地批判了马寅 初教授的人口思想。 马寅初教授,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 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思考,从而 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了解。
马寅初教授分析的中国的国情:
(1)关于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控制回顾: 总人口 控制在13亿以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 以 下。 (2)到“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 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要控制在13.6亿人以 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4.5亿人左右,总 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 (3)关于我国人口数量发展的峰值预测。 2035年:15亿; 2050年:14亿。
世界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11个) (2009年年末人口数)
1、中国 13.35 2、印度 11.69 3、美国 3.02 4、印度尼西亚 2.32 5、巴西 1.87
6、巴基斯坦 7、孟加拉 8、尼日利亚 9、俄罗斯 10、日本 11、墨西哥 1.64 1.59 1.48 1.42 1.28 1.03
(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出生率的下降使儿童少年 (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下降从而又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 的比重相对上升 这样就导致了人 口的老龄化。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000年 6.7% (2005年7.7%) 2020年 11.2% (1.64亿人) 2040年 22 % (3.2亿多人) 老龄人口高峰平台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 口将分别达2200万人、8300万人。
2、关于我国人口性别比的讨论
(3)老年人口性别比: 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女性的老年 人口数比男性老年人口数量多。 大多数国家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长: 中国(2000年,平均为71.4岁): 男性:69.63岁;女性:73.33岁。 原因分析: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如男性公民往往承担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危险 工种。
(3)文盲率:(在15周岁以上的人口 中,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 1949年: 80% 2008年: 7.77% (4)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比重: 1949年: 0.6 ‰ 2008年: 56‰
(5)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
1978年: 1999年: 2002年: 2004年: 2009年: 8.9人/万人 32.8人/万人 70.3人/万人 108.9人/万人 160.7人/万人
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 就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 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人口结构分为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社 会阶层结构、空间结构。
1、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60岁及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 以上;或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占总人口的7%以上; 我们认为,这个国家(地区)的 人口开始老龄化。
2006
2007
2008
2009
2、关于我国人口性别比的讨论
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1)瞒报女婴; (2)选择性胎儿性别检查。
议一议
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
的危害?
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危害
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萎缩 婚姻市场的严重挤压,影响婚姻家庭关系的 稳定 阻滞妇女地位的提高,影响男女平等的实现 出现“就业性别挤压”,增大就业压力 增大养老的难度和复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