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我,浮华时代中——观看《梁思成林徽因》后的一些感想

观看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后,内心有太多的触动。
几次不知不觉中已是热泪盈眶,悲悯他们的颠沛流离生活,震撼他们对学术的热忱与奉献,无奈时代社会的制约,感慨而今继承者的浮华。
我本是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人,城市规划与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心也因此激荡起要热爱它为它献身的澎湃,可是我也深知,在这浮华的世界里和学术世界里,这种激情将会很快就消失,所以,为能够让自己还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激情,我想写点内心的世界。
片中多次闪现制图教室的画面,也曾讲到梁先生对整日面对图板的抱怨,不由的联想起来我现在的生活,也是整日沉浸在画图的日子中,可是我缺少太多的激情。
或许我现在应该调整一下心态,并不是让自己去应试,应该让自己去热爱它,并且由衷地倾心于它。
我想我现在是应该好好思考自己要怎么做的时候了。
回顾高中的日子,我对中国的现在的应试教育深感担忧。
其实,担忧的又何止我一个人,可是大家却迟迟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各种政策下来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但是这种应试教育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人文的发展,怎么能不让人感到痛心。
我正处于这样一个浮华的时代,我既庆幸又悲哀,若是没有高校浮夸的扩招,我或许也无机缘接受大学的教育,可是,高校教育的浮华又实在令我窒息,不知道要如何应对大学的应试。
大学里的成绩是可以抄出来的,考试考得是你作弊的胆量和技术,而不是你肚子里究竟有多少的墨水。
所以大家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大学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曾经看过职来职往说大学学的就是如何与人交往,提高情商。
我对这样的大学定义其实并不否认,但是也并不苟同。
每个人都抱着升华的期待来到了大学的世界里,可是有的人却也选择了沉沦。
大学,这个云集中国大地上知识分子的地方,浮夸之气正在四溢,中国传统的文化已经奄奄一息,追求着自由的学子们,群聚一起时都以谈论学习为耻,突然想到韩愈《师说》一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家都沉浸在浮夸的信息网络时代,逐渐沉沦于浮华的信息中,娱乐交往中,却把真正可以让我们升华的中国古老的文化摒弃。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

科艺交融的典范——观纪实片《梁思成与林徽因》有感高一(12)班“急就章”众里寻他,艰难跋涉终觅大佛寺。
惊喜之余,几声炮响,风云变幻将劫难。
一封信,几叮咛,奔赴疆场救国难。
——王誉达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学,穷其一生,无怨无悔。
林徽因&梁思成——范轲一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颇高,两人走访了许多地方,绘下了许多当地雄伟的建筑。
——杨非絮中国的历史建筑怎么能让日本人来研究呢?还好当时中国还有梁思成,他把他的爱国放在了对中国历史建筑研究的执着上。
——张旭峰他们生不逢时,运气不佳。
好不容易有了巨大发现,结果战争来了……唉,他们无法再深入研究了。
——无名梁思成、林徽因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热爱、钻研、贡献令我感动。
——孟维翔梁思成、林徽因与费正清、费尉梅的相遇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成就了一段奇缘、一些佳事、一丝友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何况是四个人呢?——王伊涵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辛苦考察古代建筑物是出于对建筑的热爱与民族尊严融合的一种伟大精神。
——王砚斐两位相当仔细、认真、精准、博学、智慧,绝对的毅力,画全国200多古代建筑群精细的测绘图稿1898张。
——王佳雨林徽因是现代女性应该有的标准,每位女性都理应力争做到像她那样的女“先进”,我钦佩她的美,自内而外的美丽。
——徐驰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路漫漫其修远,梁、林二人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杨磊“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爱国精神永远是一个民族强盛与不屈的写照。
——付凌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不懈研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于搜集古代建筑的奉献和民族责任感,他们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严文皓梁思成对建筑学的热爱令我十分敬佩,他与林徽因的爱情令我十分羡慕。
——赵天吉科艺。
科艺!——汤正寰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在建筑学上的天赋以及其钻研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万分。
两人去考察各地建筑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却依然坚持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新版多篇.doc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新版多篇《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新版多篇由***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记录了中国人是怎样挽回我们的颜面的,也记录了太多太多的辛酸。
我想看完纪录片我不仅仅是要学习梁林夫妇、那些学者们的精神,我还要学习珍惜。
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共同阅读《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5篇精选,请您阅读!《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
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
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
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
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8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8观后感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女性建筑师,他们不仅对中国建筑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以其不朽的爱情故事而被世人津津乐道。
最近,我看了一部关于他们的纪录片,深受感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八个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平事迹。
从他们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到相识相爱,再到合作创作和事业成就,纪录片几乎囊括了他们一生的经历。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他们的事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深入了解了他们的追求和奋斗。
第二,纪录片展示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杰出贡献。
梁思成被誉为“现代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保护古老建筑的理念,并且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扩展。
林徽因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她设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和设计风格而闻名。
他们的合作创作产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这部纪录片呈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坚持不懈的精神与追求。
他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纪录片中展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浪漫爱情故事。
他们从相识到相爱,一直到结婚生子,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动人和坚定。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
第五,纪录片中揭示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他们不仅在建筑创作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还在家庭生活上付出了很多。
他们为了事业和家庭不懈努力,忍受了许多困难和磨难。
这让我明白成功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第六,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珍贵的录像资料,将我们带回到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的时代。
这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通过纪录片,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尽全力平复了许久心情。
我最早认识林先生,是通过她的诗文。
十六七岁的年纪,总是喜欢柔软美好又有力量的文字。
而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了林先生。
现观看完八集《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仿佛参与了一遍梁林二人的人生,跟随着他们的思想、人生轨迹以及命运走了一遭。
只惜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如此的醉心古建筑学术,如此的赤子之心,到最后竟如此的意难平。
她的诗浪漫又温柔,直入人心并撩人心弦。
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的童年经历了大家族的复杂人事,聪慧的她选择了早熟而理性;她辩论起来伶牙俐齿,整个人熠熠生辉,而她又不仅是在朋友眼中的这一种形象;她对子女教育前卫又严格,在病榻上又“体重日渐减轻,作为补偿,脾气倒是一直在长。
”她是有脾气的。
她这样的人,真是不世出,太过于丰富多彩。
她描述了美好又轻盈的四月,最终也留在了她所描述的四月中。
林先生,精神至死也没有屈服。
他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建筑方面的研究,对待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一丝不苟。
他怀着一颗热爱建筑事业,热爱党,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奋力投身到几十年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中,为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留下的无价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财富。
他是如此的深爱她,两人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家境上,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令人惊羡的神仙眷侣。
在林先生走的那一年,他的心也随着去了。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句话用在梁先生的身上何等的适合!从《梁陈方案》的被否定;到退而求次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又被上纲批判;再到“左”的错误被纠正,梁先生终于又可以发表专业文章。
只要空气有一点松动,一个学者第一个想起的永远的是他的学术。
即使不被认同,即使被批斗、被否定,梁思成依旧坚持着自己对学术的认真,对建筑的热爱,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他的执着、坚持。
回观第一集的《父亲》,从林长民的“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纪录片。
让我们走进,邂逅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梁思成大概如此,他是伏案写作的书生,亦是行千里路的游侠,世间几度繁华在他看来不过是路下尘,在坎坷的人生中寻寻觅觅,最终方得一片净土,那便是学术和她。
她是溪涧的花,柳梢的月,香漫诗书的午后,她是“太太客厅”的谢语花,亭台楼阁的飞檐上,她是收鞘之剑,不经意间却能展露锋芒。
一生心事一人解,一生书影一壶茶;弹指挥间,留得一身正气,书香鬓影,化作夕阳照影阑珊,唯有一世传奇荡气回肠熠熠生辉。
春暖秋凉,世事变幻,他们的故事从这里结束,开始花开缘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梁林的成就源于父辈,不骄不躁,心思纯净的老学者们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培养出了中西合璧式教育的儿女。
梁林身上人格的力量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亦来自于西方开放式教育的无羁洒脱。
对建筑的热爱出于华夏儿女的血统,对建筑的研究源于西方习得的技术。
中国营造学社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灵巧的思绪在笔尖盛开出花朵,谁又能想到一群青年人的研究成为了建筑学的瑰宝?落花归尘动荡的山河迫使流亡的人风餐露宿,李庄成为了这群年轻学者们的归宿,刚刚落定却噩耗传来,测绘稿纸惨遭浸泡;贫病交困却难凉热血,辗转考察度五年光阴。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动荡的岁月难挡学着们智慧的迸发,《中国建筑史》的撰写成为了灰暗岁月里的英雄赞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短暂的安定,却得知林徽因命不久矣,有人说他在没有能力保证她健康的前提下拼事业,而她,却懂他,不怨他,以至于后来他坦然的说“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的向前走。
很少回顾,今天我依然没有后悔,只是有时想起徽因所受的折磨,心痛的难受。
”这波荡起伏的15年,15个省,200多个县,每一处皆有他们是足迹,他们的努力,让古建筑被认识,被保护,被传承。
是他的吃苦耐劳,是她的不让须眉,以至今天那一句“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
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影片大量反映了两位丰富的情感。
无论是情、、亲情、才情······皆是真情!和朋友一起看《走出非洲》时,曾经听到一句令我震惊的话:一个男人真爱一个女人,并不一定要和她结婚,并不一定要一生一世地拥有她。
当时我不是很明白,心中很诧异。
徐志摩爱恋林徽因是世人皆知的。
他为林“诌”的每一首诗都令人感动不已。
《一个祈祷》徐志摩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燃你春朝的新思秋夜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徐志摩在给良师梁启超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那么,在徐志摩赤裸裸的爱恋面前,林徽因是的心路历程呢?影片没有介绍。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林在徐的影响下,步入了英国文学殿堂。
那一晚林徽因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林徽因对徐志摩是有感情的,但那时的她只有十六岁。
我是这样理解的,她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需要,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况且,梁林两家早有约定。
再者,林徽因肯定也是了解梁思成的,对这件父辈安排的婚姻也是同意的。
而婚后的林徽因并没有断了和徐志摩的来往,徐志摩常是梁林家的座上客。
观林徽因纪录片有感

观林徽因纪录片有感一个是绝代风华的才女,一个是风度翩翩的才子。
世人称赞这一对,似是天作之合。
然而,看完八集纪录片,我对林徽因与梁思成这一对,有不同的看法。
当还是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林徽因倍受宠爱。
家世的显赫,容颜的出色,自身的聪明才智,仿佛是天之骄女,她的世界里还没有挫折。
因为一次偶然,她遇见了徐志摩,这个多情的康桥学子。
徐志摩的风流情骨,在一次次与林徽因的交往中,尽显无遗。
还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碰上这样一个风流才子,怎能抵住诱惑。
更何况,徐志摩早已觉得自己已深深爱上林徽因,更对她使出百般解数。
两人双双坠入爱河。
初恋的滋味,让林无法自拔,她沉迷于其中,并且十分快乐。
但就像千百年来的诅咒,最开始的往往走不到最后。
徐与林分手了。
失恋真痛苦啊,还好有梁思成的陪伴。
不久后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两人更加亲密。
而后林父亲的死讯,更是让林与梁关系日益增长。
多年的陪伴,加上父辈们的安排,林与梁结婚了。
故事到了这里,我本该停笔了。
但是,林和梁的这一场婚姻,带来了什么呢?婚后的林徽因,其实并不快乐。
在许多人眼里,林徽因和梁思成很幸福。
是的,很幸福,但林并不快乐。
她与梁思成的婚姻更多的是一种陪伴,而不是爱情。
婚后的林,忙生活、忙事业、忙家庭,却很少再有一个少女的欢喜了。
她与徐志摩依然联系,两人也许只是朋友,也许只是初日的恋人,但后来,徐志摩死了,死在了飞来看望林的路上。
伤心吗,固然。
那是能带给她欢喜的少年,是往日拥有过的初恋。
林的两段爱情,一段为她自己,一段为了生活。
年少时的欢喜是喜欢,却无法走到一起,而林徽因对于梁思成,她有的也许只是习惯,还不算爱情,算生活。
我希望林和徐在一起的,因为有欢喜,但我又觉得她得和梁在一起,这才是最好的结尾。
等我们慢慢长大,会怀恋年少时的欢喜,会带着这份欢喜踏上生活的列车,去寻找一个叫做习惯的人。
这很残酷,但这也是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思成与林徽因记录片观后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
——林长民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读万卷书易浅薄虚华,不行万里路难知世界之广大,没有名师指路会在条条弯路里耗费了时光,没有阅人无数难知人性之复杂。
至于阅人,需年岁的积淀和相遇的机缘,外人可帮之处不多。
而阅读、行路与名师的资源多寡,于一年少之人,几乎只看出身之不同了。
虽然日后可依凭自身努力补足,不过大凡沾点艺术之事业,唱戏也罢弹琴也好,没有天赋与幼学,成年后大抵只能做票友了。
现今或高官或富商给子女以海外求学之机会,大多只能是末流的培养方式了。
窃以为,求学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
而作为父母能令子女受益终生的,非一时之金银,一世之器物,实乃几代家传之学养、习惯与品行。
于是,有了差距。
梁启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几个老爹能做到并对子女以深刻影响?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倘若用化学分析‘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面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中国父母素来以己所未偿之愿望、以己难有之品行,却要求子女之所不能够。
想起我教过的学生,父母云:老师,我们工作忙,孩子就全拜托你了。
那边孩子抢白:不就是晚上一个打麻将,一个去喝酒嘛。
做爸的大喝一声:你妈逼的,信不信我回家打死你。
于是,只能苦笑。
说到林家,在素来重男轻女的中国,林长民另娶后冷落了原配,却从来不忘对爱女的聆教。
百年后的中国,又有几个父亲能说出“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这样的话?更多的,稍有忤逆,先不问谁对谁错,你就会听到诸如“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还跟我顶嘴”,“我是你老子,跟我还讲上道理了?!”
于是,唯有无奈。
泰戈尔体察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写诗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我常想如果林徽因的爹是现在的某个势利眼,林徽因是现在的某个几零后。
在徐和梁之间如何抉择?徐较梁分流倜傥(论长相,确实梁远逊于徐),才华外溢(梁的才华更艰深而专业,徐的诗歌更通俗更流行),追求猛烈(甜言蜜语加众友助阵),虽说有婚史(现在四五十的多金大叔都那么抢手,更何况老徐才三十几),徐简直稳赢了。
林最终选择梁,两家家长的刻意撮合当然不可忽视,但林自身的选择恐怕更为重要。
再说,林的追求者又不是老徐一个人。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给点钱去学个钢琴、画了素描,那是“技”,人格的熏陶,那才是“艺”。
于是,时刻自省。
任公之性情,是后辈之榜样。
在报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讨伐袁世凯,慷慨激昂,一时“时务文体”风靡;在家书里切切叮嘱,既指点事业爱情之大方向,也不忘叮嘱思成拓展业余爱好之小节。
任公与康有为师徒数载,后期康保袁称帝,任公依然断绝师徒关系,可谓国是不糊涂,任公几房家眷和谐相处,可谓家事显和谐。
说来容易,行则甚难啊。
于是,敬为偶像。
网上有个段子,某对男女热恋之中,女问男:“你爱我吗?你愿意娶我吗?”男答“我爱你,至于结婚,还是先要见下你的父母。
”
妙答。
见父母,在当下更多的是长辈对孩子辈的考察与表示同意,其实啊,还应该是小辈在购买产品时,对出厂厂家品质的考察。
百年老店也有次品,但少。
路边野摊也有美味,但卫生质量一般堪忧。
“妈妈,洗脚。
”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