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要求有哪些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①脉诊时间。
以清晨(平旦)为最佳,此时病人体内外环境较稳定,气血运行情况较少受到干扰,容易鉴别脉象异常变化。
②脉诊体位。
病人宜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下面垫上布枕(即脉枕)。
③调息。
病人在接受诊脉前,应休息片刻,调匀呼吸,安定情绪,放松身心,使气血运行不受任何干扰。
④布指。
医生用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用指腹按压脉搏。
医生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
⑤总按与单按。
脉诊部位取准后,三指可用同样力量按切脉搏,以了解寸关尺三部总体脉象变化,这种方法称为总按。
也可用一指按切某一部脉,重点体察该部脉象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单按。
单按诊寸脉时则微微提起中指与无名指,诊尺脉时则微微提起食指与中指。
临床上,总按和单按常配合使用。
⑥指力轻重。
分举、寻、按。
举,又称浮取、轻取,即用较轻指力按触在寸口脉皮肤上,适于诊取浮脉类脉象。
寻,又称中取,指力适中,不轻不重,适于诊取缓脉等。
按,又称沉取、重取,即用重力按至筋骨间,适于诊取沉脉类脉象。
⑦平息与五十动。
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称为平息。
医生用一呼一吸(一息)时间来计算病人脉象的至数(脉搏次数)。
每次诊脉应持续在脉搏跳动50次以上,即所谓“五十动”,以观察脉搏节律及是否有停搏歇止的现象。
一般切脉每次以3~5分钟为宜。
⑧小儿诊脉。
小儿易于吵闹而不合作,且其寸口脉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故对小儿诊脉,医生只用拇指切脉,而不再细分寸关尺。
即所谓“一指定关法”。
⑨临床步骤。
在诊脉前必须了解正常人脉象情况(见脉象),做到心中有数,并掌握年龄、性别、季节、气候等对脉象的影响,这样才能正确判断脉象变化的辨证意义。
在具体诊察时,可先施总按,再进行单按,将左右手对比。
对脉象变化情况,可先定脉位,再计次数(脉率)、辨形状(脉形),最后分辨脉搏态势(脉势)。
教你学诊脉(初学)

迟脉属阴脉,一息三至为迟,是阳不胜阴的表现。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主病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恶寒发热更无殊,xx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
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二、沉脉
沉脉属阴脉,需要重重地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xx四时脉之常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
2、浮脉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外感多以浮迟、浮数、浮紧、浮缓为特征,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人迎脉的把握。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触摸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1. 准备工作:在把脉之前,中医师需要先向患者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2. 坐姿端正:中医师和患者都应保持坐姿端正,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因姿势不正导致脉搏的变化。
3. 把脉手法:中医师通常使用三指把脉,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指代表了中医所说的“三焦”,能够更好地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
4. 抓脉部位:通常中医师会先抓患者的左手腕脉搏,因为中医认为左手腕脉搏更接近心脏,能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状况。
同时,中医师也会观察其他部位的脉搏,如颈动脉、足脉等。
5. 把握节律:在把脉时,中医师需要把握脉搏的节律,即脉搏的快慢、有无规律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6. 评估强度:中医师还需要评估脉搏的强度,即脉搏的有无力、有无弦等。
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
7. 观察变化:在把脉过程中,中医师需要观察脉搏的变化,如有无缓慢、有无跳动等。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8. 综合分析:通过把脉,中医师会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是一门独特的诊断技术,需要中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中医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把脉技术。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正确的把脉手法和细致的观察是把握脉搏信息的关键,中医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
中医诊脉强调整体观念,即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综合判断病情。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脉的核心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是指医生在诊脉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仅凭脉象无法全面了解病情,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指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既要考虑疾病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病因,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注重个体差异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脉时,医生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
以下是中医把脉的技巧:
1. 把握脉搏的力度:轻描慢按,力度不能过大,过强会影响脉搏的真实情况。
2. 观察脉搏的频率:正常成人脉搏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若频率过快或过慢,则需要进一步检查。
3. 判断脉搏的节律:正常脉搏节律为规则而有节奏的,若不规则则需要进一步检查。
4. 检查脉象的形态: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涩、滑等,根据不同的形态判断病情。
5. 判断脉象的深浅:深脉象表示阳气旺盛,浅脉象表示阳气不足。
6. 判断脉象的长度:长脉象表示气血畅通,短脉象表示气血不畅通。
以上是中医把脉的常用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掌握。
- 1 -。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中医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触诊脉搏
来判断患者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为了保证脉诊技术的准确性
和标准化操作,制定本操作规范。
2. 技术操作要求
2.1 操作环境
- 脉诊应在安静、明亮、通风良好的诊室内进行。
- 应提供为患者量身定制的舒适的诊疗床椅。
- 床椅表面应干净整洁,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和防止交叉感染。
2.2 操作准备
- 医生应洗手并戴好消毒的一次性手套。
- 患者应放松身体,保持平静的呼吸。
- 已经确认患者病史和主诉,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3 操作步骤
1. 医生应首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体态,以获取患者的整体状况。
2. 医生应先触诊患者的两侧脉搏,遵循从浅到深、从缓到急的顺序,分别触诊寸、关、尺三脉。
3. 医生应注意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记录在病历中。
4. 医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触诊其他脉搏如舌下、胞宫等辅助脉搏。
5. 医生应根据触诊结果作出判断,结合辅助检查和病史信息,确定诊断。
2.4 操作注意事项
-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分心或操之过急。
- 医生在触诊脉搏时应使用适当的力度,避免太轻或太重,以保证准确的触诊结果。
- 医生应注意记录触诊到的脉搏特征和所感知的异常情况,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
3. 结论
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脉诊技术的操作,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医生在进行脉诊时应仔细遵循操作要求,并关注操作注意事项,以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的简单常识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的简单常识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01—脉诊的简单常识脉诊基础知识1、诊脉前提。
诊病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
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必须凝神静气,中医所谓“治神”,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刚刚经历车马劳顿,需要先行休息,等到气息平定,心绪坦然之后,方可诊脉。
2、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中医称为寸口,位于手腕内侧前缘桡动脉搏动处。
腕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在确定具体诊脉部位时非常重要。
高骨前方动脉搏动处称寸;高骨后方动脉搏动处称尺;高骨正对的动脉搏动处称关。
3、诊脉手指。
医生通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寸、关、尺三部上进行诊脉。
且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调整自己手指分布的距离。
诊脉时,以手指末端接触患者寸口脉,因为指端的感觉最为灵敏。
4、诊脉三法。
按照手指用力轻重的不同,诊脉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法。
所谓浮取,就是手指刚刚触及寸口皮肤,脉即可得;如果浮取不得,医生手指加力按压,得脉即为中取;仍不可得,手指继续加力,在筋肉深层方可得脉者,是为沉取。
这里所谓的得脉,不一定感觉到脉动就是得脉了。
医生需要通过浮中沉三法,体察指下脉象最充盛有力的状态,是在浮、在中还是在沉取的层次出现,才可以称为得脉。
有些脉象如浮脉,浮取即得,但中取甚至沉取也可以得到;不过总以浮取时得到的脉象最为充实有力,即属浮。
中医诊脉,诊什么?中医师将三个手指放在寸口上,究竟在体会什么呢?脉诊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基本的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浮沉。
浮沉,是指脉象的深浅部位而言。
浮取即得,沉取反而脉动减弱,即为浮脉。
浮脉常表示有外邪在表。
下次外感风寒时,不妨留意下自己的脉象,体验下浮取即得的感受。
所谓沉脉,是浮取中取皆不可得,必须沉取深层才可得的脉象。
沉脉多表示里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2、迟数。
迟数,是指脉跳次数而言。
古人计量脉动次数,不像今天这样方便,随时有钟表可查。
脉诊方法和技巧

脉诊方法和技巧1. 准备阶段:时间选择:传统上认为清晨(平旦)脉象最能反映出人体生理状态,因为此时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气血未受饮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环境要求:诊脉时,室内应保持安静,减少外界干扰。
病人体位:患者采取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下垂,与心脏接近同一水平线,手腕舒展,掌心向上,放置在一个柔软的脉枕上。
2. 医生指法:布指定位:医生通常用左手诊查患者的右手,右手诊查患者的左手。
具体指法为中指定关脉(桡骨茎突内侧),食指定寸脉(关脉之前),无名指定尺脉(关脉之后),三指并拢,呈弓形排列,指尖平齐,用指腹接触脉搏。
指力运用:诊脉时,根据脉象深浅的不同,分别采用举(浮取)、寻(中取)、按(沉取)三种不同力度。
举取浮脉,寻取中层脉,按取沉脉,以全面把握脉象特征。
3. 脉象分析:脉象要素:包括脉位(浮沉)、脉率(快慢)、脉力(大小)、脉宽(长短)、脉势(流畅与否)以及脉形(如滑、涩、弦、芤等)等多个方面。
总按与单按:首先总按三部(寸、关、尺),整体把握脉象;随后可以单按每一部脉,细致辨别各部的细微变化。
4. 脉诊步骤:平息计数:医生要在自身呼吸平稳的前提下,按照一呼一吸(一息)的时间来计算患者的脉搏次数,通常要连续诊脉至少50次以上,观察脉搏的至数、节律、强弱变化等。
注意事项:诊脉时要排除外在因素如运动、紧张、激动等导致的脉搏变化,确保所得脉象反映的是内在病理状态。
5. 小儿诊脉:由于儿童寸口脉短小,不适合常规三指定位法,往往采用“一指定关法”,即仅用医生的拇指诊脉。
6. 脉象解读:脉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脉象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阴阳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浅、脏腑的功能状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脉要求有哪些
诊脉除调神用指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条件与原则,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切实遵守。
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是正确进行诊脉的保证,博粹堂中医介绍。
体位
这主要是对患者就诊时的体位要求。
患者一般正坐在医生的对面或侧面,前臂向前伸平,手心向上,腕部大致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将手表、手镯等物摘去,将过紧的袖口打开。
手腕下放一松软的布枕,使腕部松弛自然,手掌手指自然放松。
这样,气血运行流畅,可以真实地反映患者的脉象。
患者若必须采取卧位时,亦应尽管使其平卧,将上臂向左右平伸,手腕手掌手指自然放松,手腕下亦可放一布枕。
最好不要侧卧,因为侧卧时,在下面的手臂被压,可以影响血脉的正常运行,使原有脉象受到干扰。
也不要扭转、抬举或低垂上臂,因为这样的话,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面产生与疾病无关的变化。
对此《王氏医存》有较详细的论述,其日:“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被压,而脉不能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身若动,则气扰而脉忙。
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临床常见一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如关节僵直,屈伸不便,或者呈强迫体位状态,致使不能正坐,正卧,手臂不能平伸,或手心不能向上。
此对,不能强求体位姿势之正确,诊者应变通指法,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患者的真实脉象。
有些医家则提出:如遇病情危重,正气衰微,而脉微欲绝之时,可以采用“覆手诊”法,即:使患者手心向下,面医者挽手取脉。
如朱丹溪日:“凡看脉如得恶脉,当覆手取。
如与正取同,乃元气绝,必难治矣;如与正取不同,乃阴阳错综未必死。
”这是一种正取与覆取对比的诊法,是诊者对患者的脉象采取审慎态度的表现,唯恐错误诊断,贻误病情。
有些医家则认为:“覆手诊”仅可用于脉伏之时,如《脉诀刊误》云:“南北二政之岁,三阴司天在泉,尺寸或有不应者,反其诊则应矣。
不应者,脉沉不应诊也,覆病人手诊之,则脉见也。
沉者为浮,细者为大。
除此外,无覆手诊。
”其实,人之腕臂之肌肉、皮肤、血管,具有一定的张力,气血被约束在一定的通道之中,所谓“雍通营气令无所避”。
在一般情况之下,其张力并不会随手腕之付仰而变化。
《刊误》所云之沉为浮,细为大的现象,恐怕极难出现。
即使是朱丹溪,他也认为,若是元气竭绝,无论仰手覆手,脉微欲绝的现象,是不会变化的。
如果出现这样的变化,则可能是有各种干扰因素存在,绝对不会是患者病情所导致。
当然,对于“覆手诊”亦有不同的理懈,如周学海则认为:覆手当为反仲手。
其日:“此所谓伏,非真伏也,乃沉之极也。
凡诊脉皆仰置其手,反仰,谓将腕高枕,而手掌反折垂下,于是筋脉为之牵引绷急、而挺起矣,故沉者亦外见而可诊也。
”无论是覆手诊与反仰手诊,均为脉沉伏、微弱之时,使患者采用一种特殊体位的诊法。
前者欲借地心之弓I力,使脉搏变得显见一些;后者则期望牵动沉伏之脉,使之挺起而易诊。
是否具有实用价值,难以一言面定,录之以备参考。
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最佳。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
诚如其所言,清晨之时,人体内外环境均处于平静状态,无情绪,动作、饮食等扰动,阴阳和顺。
脉搏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不致被掩盖,况且,阳气为抗病之主,此时,若有邪气干扰最易发生变化,所以,此时阳气初生诊脉最佳。
然而,能于平旦之时就诊的患者很少,医者在平旦时能为诊视者更少。
加之,若医者不能亲临诊视,而使患者到医生处就诊,其血气必然已被扰动,虽可在平旦之时就诊,但也失去了平旦诊脉的意义。
况且,有些是突然发病的患者,有些是病情突然变化,此时,一刻千金不容等待平且诊视。
陈无择早就指出:“仓卒病生,岂待平旦!”李东垣亦日:“若遇仓卒病患,不拘此论”。
所以,对多数患者而言,不能刻板地要求于平旦诊脉。
况且,《内经》所谓的“常”字在古汉语中与“尚”字属偕音通假,是最好、晟佳的含义,不可作为规律而言。
平旦这个时辰,虽然可以不必拘泥,但《内经》所提出的原则,却必须加以遵循。
因为,脉搏的跳动,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为了使患者的脉搏正确地反映其疾病的内在变化,必须努力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如劳动、运动等形体扰动之后,必须完全平静下来,才能进行诊脉,即使是未作任何剧烈运动,仅仅是前来就医这样的运动,也须要静坐片刻,待气息平定,再予诊视。
正如李沽所云:“乘车走马,必待宁息,方与诊视。
”如饮食之后,亦不可立即诊脉。
因为,食人于阴而长气于阳,食后可使脉搏出异常搏动、使病脉得到掩盖。
王燕昌在讲到饮食对脉搏的影响时说:“当其变时,则脉亦忽数忽迟而不定,皆饮食不节之咎也。
此特迫以致之,原非病脉本象,比及时过则不复然矣,时未过而诊其脉,苟不知察,认为病象,其误非浅。
”所以,一般情况下,食毕一两小时之后再行诊脉。
另外,酒性傈悍,易于鼓动气血,乱入神识,饮酒之后更不可进行诊脉。
卒洁日:“是以人醉莫与诊视,自醉莫诊视他人。
”可见酒是诊脉的一大禁忌。
情绪波动,劳心耗神,脉搏也会出现一时性的变化,这时也应平心静气地休息片刻,待思绪平定后再进行诊脉。
当然,大惊卒恐则气乱、气下,忧思日久则气结、气耗,已成为阴阳错综之病态,则不在此例。
至于诊者本身,由于连续用指,曲运神思也可影响诊脉的效果。
一则手指气血充盛,感觉随之发生变化;二则心血耗伤,心神浮越,难以虚心静气。
所以,亦应休息片刻、再进行诊脉。
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从《内经》诊以平旦这个原则中引伸出来的,也就是汪宏所云:“触类引申、难逾厥旨。
”只要诊者认真遵循这些原则,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诊脉。
诊满五十动
古人认为,气血一昼夜可运行五十周,而诊脉时至少要候五十动。
《灵枢·根结篇》日:“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按照古代的说法,气血一昼夜运行五十周,一昼夜分为百刻。
因此,运行一周则需两刻,合今日1728秒。
而脉动五十至,所需时间不到60秒两者之间的差说明,五十动之间,气血并不能周遍五脏。
由此可知:候五十动以知五脏气,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其真正的用意,在于告诫人们,切脉之时不可草率从事,要有足够的时间,以进行认真的诊查。
张仲景在批评庸医不负责任的态度时,曾尖锐地指出:“相对斯须,使处汤药……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诀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
”所以,自古以来,诊脉必满五卜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原则。
如后人柳贯亦日:“古人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
须候五十动,乃知五脏缺失。
今人指到腕间即云见了,夫五十动岂弹指间事耶?”诊脉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但也不是越长越好,像《医宗必读》所云:“必每候五十,凡
九候得四百五十,两手合计九百,方与经旨相合也。
”则又未免过于迂腐。
以每分钟75动计算,900动以做到的。
临床上,常先候五十动以知其结促代止的情况,然后再根据两手六脉的独异之处,细细推寻,不必待九百至,也可尽得脉象的变化情况。
正如何希时所说;“候五十动是切诊的第一步,次则三部九候,节去普遍之脉而不究,取看独异之脉,而深入探求之,则病之理与其变,得矣。
如是者,即三次五十动亦非难事也。
”
总之,诊脉的时间,不可少于一分钟,应在三五分钟之间,有时甚至可以达五至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