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
朱钦士
【期刊名称】《大众科学》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中医在号脉时,是用三根手指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
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
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
"关"之前(朝向手掌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方向)为"尺"。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朱钦士
【作者单位】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66
【相关文献】
1.简述传统医学脉诊中寸关尺下脏腑的归类
2.寸关尺脉搏信息图像化检测装置
3.脏腑病变与寸关尺压力波的关系
4.脉诊寸关尺长度探讨
5.IgA肾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寸关尺三部脉图参数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左手右手寸口——心寸口——肺闭上——肝闭上——脾尺中——肾尺中——命门(右肾)左手脉象心脉: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肝脉:正常不弱不强,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大多有胃炎之类的病。
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楚,有时分不清楚就是有痛病。
右手脉象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虚,有便溏腹痛问题。
右手尺脉:太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望,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
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
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充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黄芪(qi):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2、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qi)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tuo)。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补血安胎,疗伤续折。
蛤(ge)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零基础学脉诊之一:认识寸口六部脉

零基础学脉诊之一:认识寸口六部脉
寸口脉,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这三指按切的两手寸、关、尺,共六部脉。
六部脉又各有沉、浮共十二侯。
以切脉者(如医生)的中指,寻找手腕内侧桡骨茎突高处,横摸到脉动处定关;然后自然落下食指和无名指于被切脉者(如患者)手腕;关前为寸,食指落处;关后为尺,无名指落处。
左手寸,食指轻触之脉动,反映小肠腑状况;食指重压之脉动,反映心脏状况。
左手关,中指轻触之脉动,反映胆腑状况;中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肝脏状况。
左手尺,无名指轻触之脉动,反映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系统状况;无名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肾阴状况。
右手寸,食指轻触之脉动,反映大肠腑状况;食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肺脏状况。
右手关,中指轻触之脉动,反映胃腑状况;中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脾脏状况。
右手尺,无名指轻触之脉动,反映膀胱腑状况;无名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肾阳状况。
要点:学脉者,无惧零基础,只要是对中医爱好者皆可。
首要必须先熟记以上六部脉、十二侯各自对应的脏腑,方可进行下一步;记忆诀窍为:脏主里主沉、沉取方得,腑主外主浮、浮取即可。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中医切诊方法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寸、关、尺?

寸、关、尺?
把脉尺寸解:
来源:《三指禅》
作者:周学霆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72年
注:《三指禅》脉学著作。
三卷。
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
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
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
”并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故名《三指禅》。
尺寸解
属性: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
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脉见一寸),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
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解最为直捷,不得曲为分晰。
把脉,就是把寸关尺的脉象。
把脉的位置,在手腕高骨向内侧推,在筋骨之间,为关脉,我们用中指按住,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落下,食指的位置就是寸,无名指的位置。
左手寸关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肺脾肾]。
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

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寸关尺部位图。
寸关尺是脉学术语。
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别为6分、2分、12分。
脏腑定位,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
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
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
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
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
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
图3寸关尺部位图
寸关尺部位图。
寸关尺是脉学术语。
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
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
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
别为6分、2分、12分。
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
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
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
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
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
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
脾与胃为表里,旺于四季,而位右关,沉取候脾,浮候胃。
命门与三焦为表里,寄旺于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门,浮候三焦。
然以循环之序言之,则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绝,有子母之亲也。
若以对待之位言之,则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刚右柔,有夫妇之别也。
然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诊者,诊父而知其子也。
把脉的正确方法
分步阅读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把脉的部位
1. 1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
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1. 1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2.2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 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
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的时间
1. 1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
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
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诊脉的体位
1. 1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2. 2
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诊脉的手法
1. 1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2. 2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3.3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
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4.4
3.运指
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1 )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浮取”轻取”
(2 )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 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4 )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5)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
(6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7)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
END
诊脉平息
1. 1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
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
平息的意义有二: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
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动大约为4-5次。
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END
五十动
1. 1
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
即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