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苏轼)徙知徐州》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1)光不以为然(正确)(2)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宋史·苏轼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南平市质检题)

《宋史·苏轼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南平市质检题)

《宋史·苏轼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南平市质检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 分)(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 泥沼雨水。

②侪(chái) :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 分)(1) [诣] A.轼诣武卫营( )B.诣太守,说如此( ) (《桃花源记》(2) [属] 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分)(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 分)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 分)答案:(二) (16 分)6. (4分) (1) A.到B.拜访(2) A.相连,连接B.同“嘱”,嘱咐,嘱托7. (3分) B8. (6分) (1) (3分)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 “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 (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2.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徙知徐州》含答案

2.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徙知徐州》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再至。

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只是(3)轼诣武卫营到······去(4)卒全其城最终,终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
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
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
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
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徙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
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
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
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
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
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 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 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 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 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 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 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 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 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 士。”
水决不能败城。”
• 译文: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 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5分)译出大意给1 分,“出”“吾谁与守”的宾语前置、“是”“败”各1 分。
• (2)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zhí 拾取,摘取) 其 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 炼(酷吏故意加罪于人,罗织罪名)久之,不决。
•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 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诣】A.轼诣.武卫营()B.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2)【属】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分)
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6.(4分)(1)A.到 B. 拜访(2)A. 相连,连接 B.同“嘱”,嘱咐,嘱托
7.(3分)B
8.(6分)(1)(3分)(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害”“虽”译对各1分,句意1分)
9.(3分)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

(意对即可,一点1分)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
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