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研究

合集下载

某大跨人行天桥的消能减振设计_二_

某大跨人行天桥的消能减振设计_二_

某大跨人行天桥的消能减振设计(二)丁幼亮李爱群叶正强杜东升(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6)(C 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210096)车向东牟小倩(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北京100037)(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 Design Institute,Beijing100037)摘要采用减振装置对某大跨人行天桥进行了消能减振设计。

计算表明,安装减振装置后,有效地削减了该人行天桥的共振响应,在共振工况下减振率为70%,减振效果良好。

消能减振技术为城市人行天桥的减振控制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人行天桥消能减振TMD粘滞阻尼器共振ABSTRAC T Vibr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design is per formed for a pedestrian bridge with energy dissip ation systems.The com putation results proved that installation o f s ystems e ffectively reduces the reso-nance res ponse o f the bridge with70%reduc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 f resonance.The vib r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technology is a new approach to the vibration control and design o f city pedestrian b ridges.KEY WORDS Pedestrian b ridge Vib r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TMD Fluid viscous damper Resonance引言北京某人行天桥的主体结构为1跨简支的3室封闭钢箱梁。

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减振分析

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减振分析

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减振分析郭兆宗摘㊀要:文章以某大跨度人行天桥为工程背景ꎬ对大跨度天桥的人致振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ꎬ文中对该天桥进行了舒适度评价ꎬ并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简称TMD)对其进行了人致振动控制设计与分析ꎮ通过研究发现ꎬTMD能够有效控制结构在人致荷载下的过量振动ꎬ选用合适的参数后ꎬTMD减振效果较好ꎬ减振率最高可达60%~70%ꎬ可以将结构的人致振动响应减小到规范的限值要求内ꎮ文章可以为今后的类似工程和未来我国相关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ꎮ关键词:大跨度天桥ꎻ人致荷载ꎻ振动控制ꎻ舒适度评价ꎻ调谐质量阻尼器一㊁引言随着人们对各类建筑的经济性㊁实用性及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ꎬ越来越多的大跨㊁轻柔㊁低阻尼结构应运而生ꎬ如连接建筑物各单体的人行连廊㊁跨越交通主干道的人行天桥等ꎬ由于其自振频率较低ꎬ与人行走的频率相接近ꎬ在人群激励下容易产生较明显的振动ꎬ这些振动可能会给行人带来不适感甚至引发心理恐慌ꎬ从而降低其使用性能ꎮ例如2000年伦敦千禧桥在首次开放时ꎬ由于该桥前几阶自振频率较低ꎬ在人群激励下发生了严重摇摆ꎬ迫使其不得不在投入使用后仅3天就暂时关闭ꎬ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相应减振措施ꎬ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ꎮ传统的设计方法ꎬ主要是通过限制结构静力作用下的挠度来保证其正常使用性能ꎬ然而随着现代建筑形式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ꎬ结构的动力性能尤其是人致荷载引发的振动舒适度问题日益显现ꎬ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其使用性能的关键ꎮ现在的轻型大跨结构基频已经越来越低ꎬ几乎不可避免地落入人正常行走的步频中ꎬ在人群激励下容易产生较明显的振动ꎬ若动力响应指标无法得到满足ꎬ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振动控制措施ꎮ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MassDamperꎬ简称TMD)ꎬ近年来在人致振动控制方面的应用逐渐发展起来ꎬ并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工程案例ꎮ由于TMD具有造价经济㊁安装方便㊁控制窄带振动效果明显等优点ꎬ而人致荷载也具有窄带的特性ꎬ因此TMD可以有效控制结构的人致振动ꎮ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跨度人行桥㊁天桥等结构的建成ꎬTMD正逐步应用到这些结构的人致振动控制之中ꎬ对这些结构进行TMD减振分析的研究也越来越有工程意义ꎮ二㊁人致荷载及舒适度评价人行走产生的荷载ꎬ目前最广泛被采用的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师协会(IABSE)推荐的连续行走曲线ꎬ单人行走荷载的数学模型为:Fp(t)=G+Gð3n=1αnsin(2nπfst-φn)(1)式中α1=0.4+0.25(fs-2)ꎬα2=α3=0.1ꎬφ1=0ꎬφ2=φ3=π/2ꎬ该表达式考虑了一阶谐波幅值随步频增大的特点ꎮ人的体重参考AISC-11的规定ꎬ可取为700Nꎬ如对于一个体重700N㊁步频2Hz的行人ꎬ利用公式(1)可以生成连续行走荷载曲线ꎬ如下图:图1㊀体重700N㊁步频2Hz的行人连续行走曲线对于振动舒适度的评价ꎬ我国«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规定ꎬ为避免共振ꎬ人行天桥的竖向基频不应小于3Hzꎻ«高规»第3.7.7条规定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ꎬ同时给出了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峰值加速度的限值ꎬ如下表:表1㊀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人员活动环境峰值加速度限值(m/s2)竖向基频不大于2Hz竖向基频不小于4Hz住宅㊁办公0.070.05商场及室内天桥0.220.15㊀㊀注:楼盖结构竖向基频为2Hz~4Hz时ꎬ峰值加速度可按线性插值选取ꎮ三㊁工程案例分析文章的工程为连接某两栋建筑的一大跨度人行天桥ꎬ其主要用途为供人行走㊁观光㊁休息等ꎬ结构形式采用钢结构桁架ꎬ天桥跨度为75mꎬ桁架宽4.4mꎬ高5.6mꎮ采用通用结构有限元软件建立该天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ꎬ有限元模型见下图:图2㊀大跨钢结构人行天桥有限元模型经过有限元分析得出ꎬ第二阶振型以竖向振动为主ꎬ为第一阶竖向振型ꎬ振型为天桥的一阶竖向弯曲ꎬ此时结构的竖向基频为f1=1.95Hzꎬ不满足我国规范3Hz的限值要求ꎬ竖向基频过低ꎬ因此很可能在人致荷载下产生舒适度问题ꎮ(一)荷载工况结合天桥实际用途ꎬ本工程所考虑的工况为:工况1:人群自由行走的工况ꎬ采用Grundmann所提出的自由行走模型ꎬ自由行走的人群密度上限为0.3人/m2ꎬ而天桥的面积为75ˑ4.4=330m2ꎬ故天桥上的总人数为:N=0.3ˑ330=99人ꎮ针对自由行走ꎬ按照Matsumoto的随机振动理论ꎬ人数为N的人群荷载可等效于N个步调一致的人产生的荷载ꎬ则人群中的同步人数为Ne=99ʈ10人ꎮ在模型加载时ꎬ考虑最不利的情况ꎬ假定这10个人恰好均位于天桥跨中附近ꎬ加载频率按照从1.6Hz到2.4Hzꎬ每隔0.1Hz取值ꎬ另外专门考虑同步步频为1.95Hz共振时的情况ꎮ工况2:人群密集的工况ꎬ偏安全地认为人群密度可达到1人/m2的稠密状态ꎬ此时天桥上的总人数为N=1.0ˑ330=330人ꎮ由于人群密度较大ꎬ行人无法自由行走ꎬ各自之间互相干扰ꎬ更多的行人步调趋于同步ꎬ此时同步人数应大于ꎬ按照«法国指南»和«德国EN03人行桥设计指南»的规定ꎬ同步人数为:Ne=1.85N=1.85330ʈ34人ꎮ(二)结构动力响应N对于以上各工况下的荷载ꎬ可以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ꎬ利用Matlab生成荷载时程数据ꎬ将数据输入到有限元模型的时程函数中ꎬ荷载持续时间取10sꎬ输出时间取15sꎬ各工况下天桥结构的阻尼比均取为0.02ꎮ以有限元模型跨中节点作为控制节点ꎬ经过分析得到各工况下该节点的加速度响应时程ꎮ612公路与桥梁Һ㊀图3㊀工况2基频下的加速度时程㊀图4㊀天桥振动加速度随步频变化规律工况2所考虑的同步人数数倍于工况1的情况ꎬ更为不利ꎮ各工况下的峰值加速度如图ꎬ图中可以看出ꎬ在步频从1.6Hz到2.4Hz的变化过程中ꎬ天桥振动加速度先从小逐渐增大ꎬ到1.95Hz共振时达到极值ꎬ然后加速度逐渐减小ꎬ越接近结构基频1.95Hz时加速度响应变化越快ꎬ在人的步频接近结构的基频1.95Hz时ꎬ很容易引发振动舒适度问题ꎮ(三)结构舒适度评价本工程为天桥ꎬ按我国«高规»第3.7.7条给出的室内天桥取值ꎬ因为天桥的竖向基频不足2.0Hzꎬ因此结构的竖向振动峰值加速度限值为0.22m/s2ꎮ通过图4可以看出ꎬ在行人较少的工况1下ꎬ天桥的舒适度能够得到满足ꎻ但是在人群稠密的工况2下ꎬ天桥会出现舒适度不满足的情况ꎬ这时结构的人致振动响应较大ꎬ共振最大时高达0.667m/s2ꎬ远远超过了规范的限值ꎬ舒适度不满足ꎬ这可能会给人群带来不适感甚至恐慌心理ꎬ因此需要对该天桥采取振动控制措施ꎮ四㊁TMD减振分析根据该大跨度天桥有限元分析结果ꎬ结构的基频为1.95Hzꎬ结构总质量约400tꎬ分别选取质量4t㊁6t㊁8tꎬ即质量比为0.01㊁0.015㊁0.02的TMD对天桥进行减振控制ꎬTMD安置在天桥跨中处ꎮ前文分析结果表明ꎬ工况2下的天桥振动舒适度不满足ꎬ因此在对TMD系统进行减振分析时ꎬ重点考察工况2下TMD装置对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减振效果ꎮ安装了TMD后ꎬ减振效果如下图:图5㊀TMD系统减振效果㊀图6㊀安装8吨TMD的减振效果从上图可以发现ꎬTMD的质量比越大ꎬ且激励频率越接近结构基频1.95Hzꎬ减振效果越明显ꎬ对远离结构基频的情况ꎬ虽然也有一定减振效果ꎬ但不够明显ꎬ这也反映了TMD抑制窄带频率振动的特性ꎮ另外可以发现ꎬ质量的增加对减振效果的提高并不十分明显ꎬ而且增加TMD的质量会带来更多的成本ꎬ因此一般工程的质量比可控制在0.01~0.05即可ꎮ质量为8吨即质量比0.02的TMD可以将天桥跨中的峰值加速度减小到0.22m/s2以下ꎬ满足规范的要求ꎬ因此本工程可以采用质量为8吨的TMD安置在天桥跨中处ꎮ五㊁结论(1)该大跨度天桥结构的基频不满足我国相关规范3Hz频率限值的要求ꎬ此时结构基频与人行走步频接近ꎬ经计算ꎬ天桥人致振动响应不满足规范加速度限值的要求ꎬ因此需要进行人致振动控制ꎮ(2)在人的步频从1.6Hz增加到2.4Hz的过程中ꎬ结构的振动响应随步频接近结构基频迅速增大ꎬ在结构基频1.95Hz时发生共振达到极大值ꎮ(3)TMD质量比越大ꎬ且人致激励频率越接近其控制频率ꎬ减振效果越好ꎬ在选用合适的参数情况下ꎬTMD可以显著减小大跨度天桥的人致振动ꎬ减振率最高可达60%~70%ꎬ因此TMD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人致振动控制措施ꎮ(4)本工程可以采用质量为8吨的TMD安置在天桥跨中ꎬ可以将人致振动控制在规范限制以内ꎬ从而解决人致振动舒适度问题ꎮ参考文献:[1]DallardPꎬFitzpatrickAJꎬFlintAꎬetal.TheLondonmil ̄lenniumfootbridge[J].StructuralEngineerꎬ2001ꎬ79(22):17-21.[2]MatsumotoYꎬNishiokaTꎬShiojiriHꎬetal.Dynamicdesignoffootbridges[R].IABSEProceedingsꎬ1978ꎬP-17/78ꎬ1-15.[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69-95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1996.[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2010.[5]GrundmannHꎬKreuzingerHꎬSchneiderM.Dynamiccalcu ̄lationsoffootbridges[J].Bauingenieurꎬ1993ꎬ68(5):215-225.作者简介:郭兆宗ꎬ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ꎮ(上接第143页)项工作后ꎬ应对棱镜进行设置ꎬ从而实现为监测精准度提供保障ꎮ(二)实际应用1.监测过程在实际监测过程中ꎬ施工单位应明确要求工作人员严格依照相关流程对全站仪进行使用ꎬ以此避免测量精度受到影响ꎮ全站仪监测流程如下:工作人员应对监测标准进行明确ꎬ并以此对基准点与基坑之间的距离进行监测ꎬ确保其不小于基坑深度的3倍ꎮ因此ꎬ在该工程实际施工中ꎬ监测人员选择在距离基坑54m的区域对基准点进行设置ꎮ经测量ꎬ基准点与基坑之间的距离大于基坑深度的3倍ꎬ符合相关标准ꎮ2.坐标系通过对平面布局图进行分析ꎬ可发现K1㊁K2间连线与基坑边缘线具有平行关系ꎬ因此监测人员可将K2坐标设置为(500ꎬ500)ꎬ方位角设置为180ʎꎬ并对全站仪进行利用ꎬ以此达到测量K1㊁K2平距的目的ꎮ此后ꎬ监测人员应将三项进行结合ꎬ从而实现对坐标系进行建立ꎮ经过系统化的计算ꎬ可得出K1坐标为(374.420ꎬ500)ꎮ3.监测沉降及水平位移首先ꎬ在实际监测过程中ꎬ工作人员应对自由设站程序进行利用ꎬ收集坐标及方位角数据ꎬ并将其输入数据输入模块中ꎮ其次ꎬ将其与P坐标进行结合ꎬ并通过相关方法ꎬ达到获取PK1㊁PK2长度及方向角的目的ꎮ最后ꎬ工作人员应对P平面坐标进行计算ꎬ并以基准点及监测点为基础ꎬ达到对水平位移与沉降变化进行监测的目的ꎮ4.监测效果在监测工作结束后ꎬ工作人员通过对比监测数据及标准数值ꎬ发现该工程基坑监测误差符合相关标准ꎮ由此可见ꎬ将智能化全站仪应用于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中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测量效率及精准度ꎬ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工程投入成本ꎮ因此ꎬ施工单位应对该种测量设备给予高度重视ꎬ并积极对其进行应用ꎮ五㊁结束语综上所述ꎬ智能化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ꎬ其不仅能够提高测量精准性及效率ꎬ而且还能进行实时监测ꎮ因此施工单位应积极应用该种测量设备ꎬ从而实现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ꎮ基于此ꎬ我国建筑行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ꎮ参考文献:[1]常勇.现代智能化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ꎬ2019ꎬ26(1):117-118.作者简介:张杰ꎬ中交路桥华北工程有限公司ꎮ712。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

路桥科技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吴益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6)摘要:地震是众多自然灾害当中破坏性较大的一种,一旦发生则会快速损坏及损毁地面各类基础设施及建筑,为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跨度桥梁的建设与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其受到地震自然灾害的影响,充分发挥其交通价值,应做好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工作,并采取科学措施对其进行抗震加固,通过桥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由于地震造成的损失。

本文中,笔者首先就我国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展开分析,随即就其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进行一系列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技术;分析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中国便逐步增加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发展至今,我国在大跨度桥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

就大跨度桥梁的数量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数量可占比全球大跨度桥梁总数量的50%。

现阶段,中国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西部地区,包括青海、新疆、西藏、云南以及四川等多地,并在这些高烈度区域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工作。

大跨度桥梁作为我国地面基础工程的重点内容,通常都是各地区交通路网系统的核心环节,具有施工周期长、资源投入力度大、以及施工影响因素复杂等特点,对我国社会及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对此,应做好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工作,提高桥梁整体的稳固性与使用强度, 并选择相应的抗震加固技术,保证桥梁抗震安全将对提升整个区域的防震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我国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抗震概念设计、延性抗震设计、减震隔震设计。

在设计方法选择中,一方面可以立足抗震概念,选用合适的抗震体系进行设计,另一方面是立足技术,对项目整体抗震能力进行科学计算,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震隔震设计,强化抗震效果。

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

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

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
浅谈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也日趋繁荣,大量的大跨度人行桥梁应运而生。

为了使桥梁结构在各种震动情况下能够正常的运作,同时并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对大跨度人行天桥进行减震理论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减震课题越来越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减震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控制研究
一、我国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发展现状
人行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地段,或者交叉口、广场及铁路上面。

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用于避免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人们安全的穿越,提高车速,减少交通事故。

按照结构区分,常见的人行天桥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悬挂式结构、承托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

悬挂式结构的人行天桥以桥栏杆为主要承重部件,供人通过的桥板本身并不承重,悬挂在作为承重梁的桥栏上,这种结构的过街天桥将结构性部件和实用型部件结合在了一起,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相对降低工程造价。

承托式结构的人行天桥将承重的桥梁直接架设在桥墩上,供行人行走的桥铺在桥梁之上,而桥栏杆仅仅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并。

大跨度桥梁的减震隔震技术应用

大跨度桥梁的减震隔震技术应用

大跨度桥梁的减震隔震技术应用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大跨度桥梁的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地震等外力的作用,大跨度桥梁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震隔震技术应运而生。

减震和隔震是两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它们能够有效地减少桥梁在地震中受到的力和位移,从而保护结构的完整性。

减震技术通过提供一定的减震装置,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轻桥梁所受到的震动影响。

隔震技术通过设置一定的隔震层,将桥梁与周围的土地断开,从而降低地震波传递到桥梁的能量。

对于大跨度桥梁的减震隔震技术应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对桥梁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和抗震评估。

这是确保桥梁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力和位移要求的基础。

通过使用现代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详细分析桥梁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力学响应,并进行全面的抗震性能评估。

这将为后续的减震隔震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

其次,选择合适的减震隔震装置。

根据桥梁结构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减震隔震装置,如摩擦阻尼器、液体阻尼器、金属弹簧等。

这些装置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可以有效地减少桥梁的响应和振动。

此外,还需考虑桥梁结构与隔震装置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设计减震隔震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桥梁结构与减震隔震装置之间的力学特性和相互作用。

这将涉及到减震装置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与桥梁结构的相互耦联。

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参数,进一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最后,需要进行系统的建设和技术实施。

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施工和操作要求。

在桥梁建设的初期,需要对减震隔震装置进行合理的布置,并确保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完好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维护和监测体系的建立,以保证减震隔震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

总之,大跨度桥梁的减震隔震技术应用是保障桥梁结构在地震中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

通过动力响应分析、减震装置的选择、相互作用的考虑以及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要点探讨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要点探讨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要点探讨摘要:我国桥梁事业蓬勃发展,特别在大跨度斜拉桥方面的发展,大跨度桥梁在当地乃至国家的交通事业和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在地震中遭到破坏,不仅严重影响到震后的救灾工作,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于国家交通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为了保证大跨度桥梁的安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抗震设计。

从延性抗震设计及桥梁减隔震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重点,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设计要点一、大跨度桥梁抗震特点简介1.1结构的延性特点结构构件具有一定的延性性能是大跨度桥梁抗震的重要特点,利用其延性特点,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对桥梁带来的损坏。

当地震发生时,经过延性处理的结构构件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允许范围内的破损,以非关键部件的损坏为代价保证桥梁结构不会发生坍塌,从而保证大跨度桥梁的安全。

相应地,大跨度桥梁结构构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滞回特性。

1.2良好的减震隔震性能大跨度桥梁一般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以及摩擦摆隔震支座等减震装置,使当强震发生时,桥梁先进入塑性区,利用减震装置的高阻尼消耗产生在桥梁结构的地震能量;另外大跨度桥梁一般还配备有隔震装置,利用隔震体系,阻止地震的能量进入到桥梁的结构中去,从而避免地震对桥梁的破坏。

二、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要点分析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方案的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抗震概念的设计,以实现抗震结构体系的科学合理;第二阶段是技术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延性抗震设计,应参照相关的公式、原理对抗震性能进行验算,一般情况下还需要进行桥梁减隔震设计。

2.1桥梁减隔震设计传统的桥梁结构设计中,一般比较常见的策略是“抗震”,抗震设计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安全性,避免桥梁结构坍塌现象的发生,但是从本质上看这种抗震设计是不能完全规避地震危害的目的。

事实已证明,桥梁一些结构构件出现损伤是难以避免的,相比之下,结构控制技术在抗震上的效果要好得多,利用该技术只需将耗能支撑等装置安装在工程结构某个部位或通过施加外力的手段,使桥梁结构的动力特征给予改变,以确保其结构自身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某大跨人行桥人致振动舒适性分析及减振设计

某大跨人行桥人致振动舒适性分析及减振设计

某大跨人行桥人致振动舒适性分析及减振设计摘要:当人行桥自振频率位于人群荷载激振频率范围内时,结构将产生共振反应,影响行人正常行走的舒适度。

本文结合一大跨径的人行桥结构,采用Midas civil对该桥进行了人致振动舒适性评估,并对采用的减振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桥梁采用TMD能够在人行桥发生共振时消耗大部分的结构振动能量,因此通过增加结构阻尼的方法控制人行桥振动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人行桥;人致振动;舒适度;减振控制由于城市景观或景区景观的需要,大跨度的人行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或景区人行桥梁建设中。

一般人行桥的桥宽较小,人行桥跨径越大,结构越轻柔,振动基频必然越来越小,当桥梁的振动基频与桥上行人的行走频率相接近时,则桥梁容易发生过度振动的情况,如著名的英国伦敦千禧桥[1]。

出于景观及经济方面考虑,人行桥构件截面高度不宜过大,所以一般大跨径人行桥振动基频已很难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人行桥的人致振动是影响桥梁的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如采用规范规定的振动频率评判标准,将能避免由于人行荷载所引发的不利振动情况,而对于结构基频已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如果人行荷载所引发的桥梁振动可以满足人行舒适性要求的话,也可以认为桥梁动力特性满足要求。

根据国外的人行桥规范BS5400(BD/01)和EN 1990,当人行桥竖向基频小于3Hz,侧向基频小于1.5Hz时应进行人致振动分析和评估;当竖向基频介于3~5Hz,侧向基频介于1.5~2.5Hz时,应酌情进行人致振动舒适性评估。

本文采用Midas civil对某大跨径人行桥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和人致振动舒适性分析,再根据舒适性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对桥梁结构采取减振措施,以保证人行桥在使用过程中的人行舒适性满足要求,为同类型的桥梁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人致振动舒适性评估1.1 工程概况某人行桥桥宽5米,桥梁采用结构形式为28+50+100+50+28=256米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桥。

大跨度桥梁常见震害及抗震设计方法浅析

大跨度桥梁常见震害及抗震设计方法浅析

大跨度桥梁常见震害及抗震设计方法浅析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更好的对大跨度桥梁进行抗震设计,现对桥梁的一些常见震害进行了汇总和分析,阐述了桥梁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利用Midas/civil 2015对某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进行有限元建模,并对模型进行地震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得到各控制截面的位移响应数据,通过对计算数据进行分析,对桥梁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大跨度桥梁;震害;抗震;设计方法0 引言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交通的依赖越来越强。

大跨度桥梁是整个交通工程中的核心工程,其投资大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故对大跨径桥梁进行抗震设计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着重对常见震害进行列举并对震害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原理进行分析,形成一套比较常规的设计思路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1 桥梁震害桥梁按照破坏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桥梁上部结构破坏,支座破坏和下部结构破坏。

桥梁上部结构震害主要分为桥梁上部结构的自身震害、位移震害和碰撞震害。

在地震过程中桥梁由于自身遭受地震作用而破坏的情况并不多见。

其中对整个结构影响比较大的是位移震害中的桥梁上部结构纵向位移和落梁震害。

落梁震害主要是由于桥梁上部结构的位移超过了墩(台)的支撑面尺寸所致。

撞击震害比较典型的有:相邻跨上部结构的碰撞,相邻桥梁间的碰撞,以及上部结构与桥台的碰撞。

撞击力会大大增加墩柱的剪力,严重时会导致墩柱的剪切破坏,从而引起桥梁倒塌。

桥梁支座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整个桥梁结构中抗震性能最为薄弱的环节。

支座的破坏形式一般为:支座的脱落、锚固螺栓剪断、支座垫石破坏、支座本身构造破坏等。

造成桥梁支座震害的原因主要是在进行桥梁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支座抗震的要求,支座连接和支挡构造措施设置不足,以及支座本身材料性能方面的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也日趋繁荣,大量的大跨度人行桥梁应运而生。

为了使桥梁结构在各种震动情况下能够正常的运作,同时并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对大跨度人行天桥进行减震理论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减震课题越来越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减震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控制研究
一、我国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发展现状
人行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地段,或者交叉口、广场及铁路上面。

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用于避免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人们安全的穿越,提高车速,减少交通事故。

按照结构区分,常见的人行天桥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悬挂式结构、承托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

悬挂式结构的人行天桥以桥栏杆为主要承重部件,供人通过的桥板本身并不承重,悬挂在作为承重梁的桥栏上,这种结构的过街天桥将结构性部件和实用型部件结合在了一起,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相对降低工程造价。

承托式结构的人行天桥将承重的桥梁直接架设在桥墩上,供行人行走的桥铺在桥梁之上,而桥栏杆仅仅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并不承重,这一类的过街天桥造价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桥栏杆纤细优美,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较好,因而目前各城市中这一类型的过街天桥数量最众。

混合式结构的人行天桥是上述两种结构的杂交体,桥栏和桥梁共同作为承重结构分担桥的荷载。

二、大跨度人行天桥的TMD减震控制理论的应用现状
TMD是最古老的结构控制装置之一。

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都证实TMD是一种有效的减震控制装置。

根据工程振动理论得出,由地铁振动诱发的地基振动优势频率与天桥上部结构低阶自振频率相近,由此引发结构共振效应,基础振动相对运动传递率过高是造成天桥梁体抖振的主要原因。

三、大跨度人行天桥的TMD减震控制理论
结构的减震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

其中,被动控制采用隔振、吸震和耗能等技术减少结构吸收的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它不需要外接能量输入,而且造价低,易于实现,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大跨人行天桥的自振频率通常比较低,与人行走时的频率接近,因此行人通过天桥时容易产生竖向共振,影响天桥的正常使用。

TMD控制的本质是利用共振原理,对主体结构某些振型的动力响应加以控制。

主要是通过调整TMD系统与主体结构的质量比、频率比和TMD系统的阻尼比等参数,是系统能吸收更多的震动能量,从而大大减轻主体结构的震动响应。

TMD系统是一个有弹簧、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的震动系统。

其控制机理是:挡结构在外激励作用下产生振动时,带动TMD系统一起震动,TMD系统相对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反作用到结构上,调谐这个惯性力,使其对结果的震动产生控制作用,从而达到减小结构震动反应的目的。

四、大跨度人行天桥多重TMD的控制理论
1、一般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安装多重的TMD比安装一个TMD更加有利。

当大跨度人行天桥的结构频谱密集时,这时就需要吸收多个共振频率的振动,这就需要多重调频质量阻尼器。

当大跨度人行天桥结构的频谱稀疏、外部激励频带较宽时,多个调谐到不同频率的TMD于单个最优阻尼TMD一样都可以减小振动,但是多重TMD需要的阻尼可以小许多。

2、多重TMD同单个TMD相比的情况下,多重TMD对频率偏离最优值的敏感性较小。

这也就说明对于有限不稳定外部刺激激励频率,多重TMD可以扩展吸震频率范围。

因此多重TMD在工程中的应用就不局限于谐波作用下的振动控制。

3、当单个TMD同多重TMD的阻尼比较,他们二者的结构反应率均随阻尼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阻尼比较小时,多重TMD的反应率比单个TMD小很多。

单个TMD在阻尼比为五个百分点左右时,R最小,阻尼比在降低时,单个TMD的减震效果降低得很快,阻尼比小于一点五个百分点时,几乎没有减震作用。

这说明TMD需要的阻尼比单个TMD小,这一点对简化减震装置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4、随着TMD个数的增加,多重TMD的减震效果将相应的提高,这就说明多重TMD比单个的更有效。

但是TMD个数多到一定值后,效果就不在提高了。

五、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减震理论研究
TMD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桥梁减震措施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像橡胶的老化、金属的锈蚀等问题,而同时它具有传统设施不具有的大量优良特性。

1.基于U.L列式的虚功增量方程,导出空间两节和空间梁单元点悬链线索单元的切线刚度阵,提出梁单元杆端力的精细算法,导出索端力的精确表达式,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杆系结构的几何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理论。

2.在上述建立的依据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人行天桥桥梁结构空间非线性震动响应分析的时程分析算法,并在Fortran PowerStation 4.0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将其程序化。

这种程序可用于大跨度人行天桥桥梁的减震分析,为减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通过对磁流变阻尼器的现有的各种力学模型的比较和分析,选取了一种能较好反映磁流变阻尼器强非线性特性的力学模型—改进的现象模型(Proposed phenomenological model),并将这一改进的想象模型应用于打垮的人行天桥的减震研究,同时创建相应的减震分析模块,这样就可以实现人行天桥结构—磁流变阻尼器减震系统的全仿真分析。

4.运用SRALB程序,对人行天桥—钢筋混凝土人行天桥进行了抗震计算,验证程序的性能及稳定性。

通过分析,结果表明:该街人行天桥传统的设计方案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对于相似的人行天桥的钢筋混凝土桥的震动响应而言,其几何非线性因素影的很小,但是行波输入和竖向地震动分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进行减震控制设计时不能忽视。

5.利用上述构造的大跨度桥梁减震的分析模块,对人行天桥进行减震研究,随着阻尼器数量增多或阻尼器输入电流增大,其位移变化响应逐渐减小,但是内力变化的响应却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主塔与主梁之间安装大量的阻尼器,其减震效果最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大跨度人行天桥已越来越多,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减震课题越来越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大跨度人行天桥的减震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冬,朱忠义,秦凯等,某大跨度人行天桥减震控制研究[A]2006.
【2】丁幼亮,李爱群,叶正强杜东升等,某大跨度人行天桥的消能减震设计(二)[J]2006.
【3】何宗成,王柏生;大跨度人行天桥的振动影响测试与分析[J]2006.
【4】伍定一,TMD对钢结构人行天桥的振动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
【5】冯雪梅,磁流阻尼可控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06.
【6】朱礼敏,大跨度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分析和优化设计[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