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 扭腰(按一个穴位搞定)
治疗落枕最有效方法按按五大穴位轻松搞定

1、点压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中间,小腿 两侧腹肌的下方,你伸小腿时稍微用力,就出现
小腿腹肌,就在腹肌的交角处,还不明白,自己看下图,一般来说有一侧的穴位是比较痛
的,就重点点比较痛的一边,一般指压到 15 到 20 分钟,压的同时轻轻转动你的颈部,幅度由小
到大。
有几晚,夕年想张口和他说:“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却一直
有几晚,夕年想张口和他说:“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却一直
三个手指合并的宽度。
1cs0f3c9a
冬季天气寒冷,也是落枕的高发期,因为晚 上睡觉如果盖被盖得不够严实的话,就会冷到脖
子,早上起来就会感觉肩膀和脖子酸痛,这是落
枕的症状,那么落枕了该怎么办呢?落枕最快速
高效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给大家介绍穴位落枕 法,按按以下这些穴位,就能让你轻松摆脱落枕,
一起来看看吧。
有几晚,夕年想张口和他说:“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却一直
2、掐合谷穴:用大拇指掐痛侧的合谷穴到 酸痛,同时也要缓慢活动颈部 2 分钟,对于轻微
患者是很有效果的,合谷穴位于拇指食指合拢,
在肌肉的最高处。
3、弹拨手三里:落枕的人痛侧的手三里部 位的肌肉会发硬!并且很敏感,轻轻揉拨都很酸
痛,永大拇指揉拨痛侧手三里 1 到 2 分钟手三里
位于手肘横纹处下 2 寸(稍外侧)2 寸也就是你的
祖传秘方:落枕一次见效根治神穴

祖传秘方:落枕一次见效根治神穴祖传秘方:落枕一次见效根治神穴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花小女子荷花小女子将致力于将手头世家所传的全国各民族海量的民间祖传秘方陆续整理登出,务求秘方齐备,为医家和普罗大众提供治病资源。
所登出的秘方中,有的虽然题目相同,但处方绝对不雷同!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的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
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百姓!秘方:经渠穴。
用法:取手太阴肺经经穴之经渠穴,上放置姜片一块,姜片上打几个小孔,将艾炷放在姜上施灸,以患者感觉舒适、不灼伤皮肤为宜,灸治十五至二十分钟。
每日一次。
穴性特点:经渠,乃手太阴肺经经穴。
《会元针灸学》认为,经渠者,经长之沟渠也,阴阳所过如渠,故名经渠。
经,动而不居也。
渠,指沟渠。
穴为手太阴经穴,所行为经,言其脉气在此流动不绝。
穴位位于桡骨茎突内侧与桡动脉之间,形长凹陷处如沟渠之水,故名经渠。
本穴具有止咳宁嗽、顺气平喘的作用。
《甲乙经》记载此穴善治“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大成》认为背痛可用经渠。
《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现代临床研究认为,经渠穴常用于治疗肺系及胸部疾患如咳嗽,气喘,喉痹,胸部胀满,胸背痛,掌中热以及无脉症。
经渠穴除了传统上治疗的疾病外,还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穴,效果很好,甚至立竿见影。
技法:穴取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患者取坐位,单侧落枕者将患侧手置于治疗床上,双侧落枕者将双手置于治疗床上。
在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放置厚约0.5厘米并刺有小孔的姜片,将艾炷放在姜上施灸,以患者感觉舒适、不灼伤皮肤为宜,灸治十五至二十分钟。
每日一次。
方解:落枕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经脉不通、气血瘀滞、瘀阻经络所致,症见颈、肩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是临床常见病症。
落枕一病临床虽非常见,但是不得其法而治,即使耗费大量精力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按摩4个穴位缓解落枕最有效

按摩4个穴位缓解落枕最有效
内容:
很多人早上睡起来感觉颈部僵直性疼痛,脖子无法正常转动,这是落枕的症状。
那么如何缓解落枕最有效呢?建议平常可做颈部柔软操和穴位按摩预防发作,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如何通过穴位来缓解落枕。
落枕又称为失枕,西医称作急性颈椎关节周围炎或颈部肌肉扭伤,是一种睡眠后出现的颈部僵直性疼痛。
临床上常见到晨起后发现颈部向单侧偏斜、肌肉僵硬、颈部疼痛酸胀以致转动困难,通常在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
20岁以后的成人发病较多。
睡到落枕的原因
睡眠时枕头高度不适或姿势不良,颈部肌肉和颈椎关节处于偏转的姿势,使一侧颈部长期处于过度伸展状态进而导致痉挛。
睡眠时颈部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如夏日吹冷气或冬日天气冷,颈部受寒,风寒通过腠理侵入经络,使局部气血失调、经络受阻,导致颈部肌肉收缩痉挛、强直疼痛。
个体本身体质虚弱、缺少运动,或感冒引起颈部肌肉轻微发炎,会导致颈部肌肉耐受性较差,维持同一固定姿势较久、气血循环不佳,即容易引起颈部肌肉酸痛。
落枕扭腰

落枕扭腰,按一个穴位就搞定一、落枕: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
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
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
双手皆要按压。
落枕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为落枕穴。
二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正下方凹处。
人体双侧肋弓下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数三个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三鼻衄:-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
发生鼻衄时除了低头、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以上各法只适用于家庭日常应用,请读者酌情使用,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为佳。
治疗落枕的穴位及刺激方法治疗落枕时,可刺激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完骨穴、肩井穴,即可见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天柱穴、大杼穴的找法。
先摸到枕部最突出之处(枕外粗隆),在往下摸,则有凹陷。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颈窝”,天柱穴就在后颈窝往下2厘米处,脖子两侧直向筋肉的外缘上,一压,会有强痛。
脖子往前倾,从枕部往脖子后侧摸,颈项底部有大块凸骨(第七颈椎骨)。
从它的下一个凸骨(第一胸椎骨)和下两个凸骨(第二胸椎骨)之间起,再往左右二指宽处,就是大杼穴。
治疗落枕时,用绑好的5、6支牙签连续刺激这些穴道即可。
怎样按摩治疗落枕,学这5个穴位按摩轻松解决落枕

怎样按摩治疗落枕,学这5个穴位按摩轻松解决落枕很多朋友会因为睡觉姿势不对导致落枕,造成落枕有很多原因,比如脖子长时间疲劳、睡觉时没有盖好被子冷到脖子等等原因,落枕不仅脖子就连肩膀也会跟着酸痛。
所以下面我来教大家几个按摩落枕穴位的方法,一起学习起来吧。
★1 、点压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中间,小腿两侧腹肌的下方,你伸小腿时稍微用力,就出现小腿腹肌,就在腹肌的交角处,还不明白,自己百度看下图,一般来说有一侧的穴位是比较痛的,就重点点比较痛的一边,一般指压到15到20分钟,压的同时轻轻转动你的颈部,幅度由小到大。
★2、掐合谷穴:用大拇指掐痛侧的合谷穴到酸痛,同时也要缓慢活动颈部2分钟,对于轻微患者是很有效果的,合谷穴位于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
★3 、弹拨手三里:落枕的人痛侧的手三里部位的肌肉会发硬!并且很敏感,轻轻揉拨都很酸痛,永大拇指揉拨痛侧手三里 1到2分钟手三里位于手肘横纹处下2寸(稍外侧) 2寸也就是你的三个手指合并的宽度。
★4 、击打肩井:用不痛的一边手掌击痛侧肩井 3到5次,同时活动肩部,不知道肩井,就击打肩膀中间部分就行,能明显的感觉到酸痛的。
★5 、按风池穴:用大拇指按风池穴约一分钟,风池穴位于后颈中间凹陷处往外侧2寸,也就是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一般来说,点完以上的穴位,自己活动活动,都能有效解决落枕问题。
【PPT课件】点按少泽穴治疗落枕

六、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偶尔出现晕推。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 恶心、脸色唇色发白,严重的血压下降、 四肢厥逆、脉象微弱。处理:患者平卧或 头低脚高位,休息片刻即可恢复,或饮少 量温开水。
七、注意事项
• 1.患者在剧烈运动后、饥饿或极度劳累时, 及体质极度虚弱的患者,不宜立即作手法 治疗,以免发生晕推现象。 • 2.治疗本病过程中,手法宜轻柔,切忌施 用强刺激手法,防止发生意外。 • 3.经常发生落枕的患者,睡卧时垫枕高低 要适当,并称失枕。是由于颈项部软组织 劳损,扭挫,受寒,头部姿势不良等原因, 导致颈项部某些肌肉痉挛而产生疼痛。患 者颈部功能活动受限,斜颈,颈部僵硬等 一系列症状。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高。 颈型颈椎病有类似临床表现。
三、适应症与禁忌症
• 1.适应症 • 落枕,颈椎病(颈型) • 2.禁忌症 (1)孕妇禁用。 (2) 少泽穴皮肤附近皮肤有破损者禁用。
四、治疗方法简介
1. 体位:患者取坐位,确不能坐者可取卧位。 2. 点按部位:一侧或两侧少泽穴。 3. 手法:用大拇指点按少泽穴3~5分钟,刺 激由轻至重或由轻至重由重至轻,同时嘱 患者作颈部的左右旋转及前后运动。 4. 疗程:一般一次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 可每日一次或一至三次。
五、技术关键环节
点按少泽穴治疗落枕
主讲人:
一、项目简介
• 以拇指点法或拇指按法,点按治疗落枕 患者手小指末端少泽穴,取得较好效果。 少泽穴:少泽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 位于手小指末节尺侧,距甲根角0.1寸。手 太阳经起于小指之端(即少泽穴),“出 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循行于肩背和 项部,头“不可以顾”等症可取之。点按 少泽穴可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理顺肌 筋,解痉止痛,开通闭塞,达到疏通颈项 部经络气血阻滞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以 痛止痛”的功效。对落枕有显著疗效。
点穴治落枕

点 穴 治 落 枕 毫 葬
后 疆
-池 风
_井
点按 此 穴 可舒 筋通 络 、 祛风 散寒 、止痛 。 3 .肩 井 穴 。 位 于
肩 上 陷 中 , 在 大 椎 穴
落枕 是一种 常见疾 病 ,一般人 睡 前并 无 任 何症 状 ,晨 起后 却 感 到项 背 部 明显 酸痛 ,
2 天 柱 穴 。在 后 头 骨正 下 方 凹 陷处 ,也 就 是 . 脖 子处 有一块 突起 的肌 肉 ( 方肌 ) 斜 ,此肌 肉外 侧
7 后 溪 穴 。微 握 拳 ,第 五 指 掌关 节后 尺 侧 的 . 远 侧 掌横 纹 头 赤 白 肉际 。 点按 此 穴 ,有疏 肝 祛 风
凹陷处 ,后发 际正 中旁开 约 13寸 即是此 穴 。每次 . 按压 1 0分 钟 。 以 局 部 感 到 酸 、麻 、 重 、胀 为
急 。落 枕 后 ,依 据 个 体 差 异 灵 活 选 用 穴 位 按 摩 ,
往 往 可 以 达 到 立 竿 见 影 的效 果 。
时 凹陷 处 。点 按 此 穴 ,具 有 温经 散 寒 ,理 气 止 痛
的作 用 。
5 列 缺 穴 。位 于 两 手 虎 口交 叉 时 ,一 手 食 指 . 压 在 另 一 手 腕 部 桡 骨 突 上 ,食 指 尖 所 指 凹 陷处 。 点按 此穴 。具有 补气 活血 、温经 解肌 的作用 。 6 养 老 穴 。屈 肘 ,手掌 向颜 面 ,以指 尖 摸 尺 . 骨 茎 突部 有 一 隙缝 处 取 之 ,如将 手 掌 转动 隙 缝 自
用 ?下 面为大 家提 供几点 建议 。 1 .拔 打 “ 2 ”后 ,你 会 听 到 循 环 语 音 提 示 10
落枕,可以按摩悬钟穴等穴位

落枕,可以按摩悬钟穴等穴位
作者:刘易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年第11期
刘易
落枕多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使颈部筋肉长时间被过分牵拉所致,也有的是因为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所致。
而按摩可调气活血,舒筋散寒,通络止痛,故可治落枕。
悬钟穴
胆经上的悬钟穴(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专管人体骨髓的汇集,对与骨和髓有关的疾病都有治疗作用。
如不小心落枕,脖子就会好几天恢复不过来,这是因为睡眠姿势不当,造成颈部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拉伸状态,局部气血失于调和,寒邪乘虚而入,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代谢产物的排出,颈部肌肉便产生了痛感和僵硬感。
而悬钟穴是治疗落枕最好的穴位。
因为它主髓,而髓与骨相连,对气血虚弱和失调导致的落枕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落枕后只要用滚、揉、捏、推等手法给悬钟穴强有力的刺激,只需十来分钟,就能感到颈部变轻松,如释重负。
而且,经常轻轻敲打悬钟穴还有降血压的功效。
腕骨穴
要想颈椎安,常揉腕骨穴。
定位:沿小指尺侧向后,靠近腕横纹的凹陷处即腕骨穴,是防止治落枕的常用方法之一。
操作:出现落枕后,可用右侧拇指掐住腕骨穴,反复按揉,先轻后重。
按摩后,先不要马上频繁转动脖子,要保持全身放松。
每次按摩1 0 分钟左右,一天按摩3~5次即可。
液门穴
定位:液门穴位于4、5掌指关节间凹陷中,属于少阳三焦经穴。
操作:令患者将患侧手伸出,用大拇指端紧按液门穴,同时嘱患者颈部尽力做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动约半分钟,此时疼痛即止。
(摘自《老人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落枕: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
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
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
双手皆要按压。
二、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正下方凹处。
人体双侧肋弓下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数三个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三、鼻衄: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
发生鼻衄时除了低头、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以上各法只适用于家庭日常应用,请读者酌情使用,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治疗落枕的穴位及刺激方法治疗落枕时,可刺激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完骨穴、肩井穴,即可见效。
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天柱穴、大杼穴的找法。
先摸到枕部最突出之处(枕外粗隆),在往下摸,则有凹陷。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颈窝”,天柱穴就在后颈窝往下2厘米处,脖子两侧直向筋肉的外缘上,一压,会有强痛。
脖子往前倾,从枕部往脖子后侧摸,颈项底部有大块凸骨(第七颈椎骨)。
从它的下一个凸骨(第一胸椎骨)和下两个凸骨(第二胸椎骨)之间起,再往左右二指宽处,就是大杼穴。
治疗落枕时,用绑好的5、6支牙签连续刺激这些穴道即可。
对治疗落枕十分有效的落枕穴落枕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为落枕穴。
落枕穴在手背上。
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落枕是指人在睡觉或外伤后突感颈部肌肉疼痛,尤以头颈部转动时更甚,引起落枕的原因有:①睡眠时头颈姿势不当;②枕头垫得过高、软硬不当或高低不平;③颈部外伤;④颈部受风着凉;⑤如为颈椎病引起,可反复“落枕”。
前四种只要去除病因就可缓解。
落枕的临床表现为晨起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或有两侧俱痛者,或一侧重,一侧轻。
多数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或有受凉等因素。
由于疼痛,使颈项活动欠利,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也有困难,甚至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
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浅层肌肉有痉挛、僵硬,摸起来有“条索感”。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为佳。
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1)按摩: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
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
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正红花油、甘村山风湿油、云香精等,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伤湿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
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颈椎牵引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另外提供按摩治疗法:①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
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②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④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有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⑤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
〖落枕〗368.治落枕按摩法本人由于睡姿不好或受冷风吹等,时有落枕发生,颈、肩部剧痛,工作不便,多次去医院治疗,后看按摩书,讲到落枕治疗之法,各书不一,归纳起来是按摩天牖、风池、哑门、天柱、肩中俞、肩并、秉风,或乳突、发后、手三里等。
经我实践,肿下是最佳穴位。
用指压法指压,手到病除。
如再配以上述穴位,疗效更为理想。
遇到有人落枕,多次使用此法,效果亦佳。
张海如241.防治落枕一法我过去常常落枕,要两三天才好。
一老人告我一法,从心向下,耸肩缩颈,然后脖子慢慢转到左边看到肩,再从左边慢慢转到右边,再转回到左边依次做七八次就行了。
一下不能做七八次,可以少做,每天坚持活动一次。
黎英421;醋敷法治落枕取食醋100克,加热至不烫手为宜,然后用纱布蘸热醋在颈背痛处热敷,可用两块纱布轮换进行,痛处保持湿热感,同时活动颈部,每次20分钟,每日2至3次,两日内可治愈。
牵引疗法对于落枕后是否用牵引疗法,则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可以像颈椎病一样采用颌枕托牵引,且重量可适当加重,常用重量为4公斤一7公斤,牵引时间为20一30分钟。
但也有人认为,落枕后牵引不仅无效,反而使疼痛加剧。
在与颈椎病颈型作鉴别诊断时,若用两手稍用力将患者头颈部向上牵引时,颈型颈椎病症状可消失或缓解,而落枕者则疼痛加剧。
一般认为,因为落枕后肌肉处于痉挛状态,所以牵引时的重量大小尤其要讲究,过轻往住效果差,过重又易加重损伤。
因此,可用其它方法进行治疗。
当然,是否使用牵引疗法,也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探讨、研究。
有些医院应用牵引疗法治疗落枕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根据实践,也可使用牵引疗法。
物理疗法落枕的物理疗法主要为电兴奋疗法。
将一电极置于痛点,另一极置于其周围,电极间距2厘米一3厘米。
治疗后,患者作头部运动数分钟。
每日1—2次,数日即可痊愈。
亦可用局部照射、局部旋磁疗法及局部冷疗法或湿热敷法治疗。
拔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配穴:风门、肩井。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最显处。
(二)治法阿是穴,用力揉按片刻,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点刺3~5下,或用皮肤针中等度叩打,叩打面积,可相当于罐具口径。
然后,选用适当口径之罐具吸拔。
配穴可取1~2个,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于针上拔罐。
吸拔时间均为10~15分钟。
起罐后,可在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5~7分钟。
每日1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260例,均在1~3次内治愈,其总痊愈率为100%。
体针(一)取穴主穴:悬钟、养老、后溪。
配穴:内关、外关、中渚、阳陵泉。
(二)治法以主穴为主,每次仅取一穴,效欠佳时,加用或改用配穴。
悬钟穴,直刺1.5~1.8寸深,用强或中等刺激,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养老穴,针尖向上斜刺1.5寸,使针感传至肩部;后溪,直刺0.5~0.8寸,得气后捻转运针1~3分钟,亦可加电针刺激,频率40~50次/分,连续波。
配穴,用常规针法,深刺,务求得气感强烈。
在上述任一穴位针刺时,均须要求患者主动活动颈部,范围由小渐大。
留针均为15分钟,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624例,结果均在1~3次治愈,总痊愈率达100%。
穴位电兴奋(一)取穴:主穴:分2组。
1、养老、新设、外关、肩中俞;2、风池、肩井、大椎旁1寸、肩外俞。
(二)治法上穴均取。
应用直流感应电疗机,取直径为3厘米的圆形手柄电极操作。
其中阳极取第1组穴,阴极取第2组穴。
通电前先轻揉穴位片刻,再通以感应电,电量渐增大至2~10V,以患者能耐受为限,每次通电约3~5秒钟。
当看到患侧肌肉收缩,即改为直流电治疗,为20~40mA,每次亦通电3~5秒钟,治疗时令患者作颈部活动。
全部治疗时间约5~10分钟。
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落枕患者242例,结果痊愈182例,显效60例,总有效率为100%。
指针(一)取穴主穴:外关、内关、阿是穴。
配穴:风池、肩井、肩贞、养老、天柱、风府、大椎、理想穴。
理想穴位置:风池至肩井穴之中点。
(二)治法主穴为主,效不佳时加配穴。
先轻拍或指按疼痛处即阿是穴1分钟。
术者以拇指掐压患者内关穴,中指或食指抵于外关穴,每次2~3分钟,用力由轻而重,使压力从内关透达外关,患者可有酸、麻、胀、热感,或有此类得气感上传的感觉。
掐压过程中,宜嘱患者左右旋转颈部。
配穴,单手拿风池穴20次,双手拿肩井穴20次,余穴可采用指压法,或上下左右推按,每穴1~2分钟。
上述方法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治疗257例,结果治愈252例,缓解5例,均治1~3次,其总有效率为100%[10~12]。
耳穴压丸(一)取穴主穴:颈、神门。
(二)治法双侧主穴均用。
取绿豆1~2粒,置于以市售活血止痛膏或伤湿止痛肓剪成的1×1平方厘米的方块中,粘贴于所选耳穴,将边缘压紧。
之后,按压该耳穴0.5~1分钟,手法由轻到重,至有热胀及疼感为佳,并嘱患活动颈部2~3分钟。
要求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贴至痊愈后去掉。
(三)疗效评价共治68例,均1次治愈。
针灸(一)取穴主穴:大椎。
配穴:肩井。
(二)治法令患者端坐于椅上,头向前倾。
取准穴后,针尖偏向患侧进针深度约0.5~1寸,使针感向患侧颈、肩部传导,得气后,操作者用一手按患侧肩井穴,让患者作最大限度左右活动颈部,同时,另一手捻针3~4分钟。
如效果不显著,取艾条长约5cm,插于针柄上点燃,至灸完后起针,穴区加拔罐10~15分钟。
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上法共治疗62例,痊愈52例,显效6例,好转4例,全部有效[14]。
治病不如防病好。
预防落枕并不难,关键是坚持做好以下三方面:首先,准备一个好枕头。
按人体颈部解剖生理特点,一个适宜的枕头既不能太高也不宜太低。
应掌握在10~15厘米为宜。
枕头也不能太宽太轻,宽度最好在相当于肩至耳的距离即可,柔软度以易变形为度。
在制作枕头时,还可加入研细的中药,例如黄芪、当归、甘草等,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