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观是(D )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D )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尼采哲学是(D )

A.经验论 B.唯理论C.唯实论 D.唯意志论

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C )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第一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B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B )

A.唯物论 B.辩证法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

A.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C )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知识的

17、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是(B )A.唯物论B.唯理论C.诡辩论 D.经验论

18、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种观点(D )

A.只是唯物主义观点B.只是唯心主义观点

C.只是不可知论观点D.既可以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观点

19、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B )

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B.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所拥护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20 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

A.是同一个问题B.没有必然联系

C.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D.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具体化

二、多项选择题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E )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的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22、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 ( BCD )

A.重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B.社会历史根源C.阶级根源D.认识根源

E.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BE )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还是凝固不变的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

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 ABCD )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D.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E.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25、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 AB )

A.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本质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D.现象只能用抽象思维把握

E.本质与必然性、规律不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26、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ACDE )

A.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为它服务

B.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容为它服务

C.适合内容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D.不适合内容的形式阻碍内容的发展

E.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BCDE )

A.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飞跃

C.没有脱离感性的纯粹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E.认识的真正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E.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29、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DE )

A.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D.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3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BCDE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1、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CDE )

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D.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E.阶级斗争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斗争

三、名词解释

32、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3、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3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3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级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四、判断说明题

37、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答:错误。人的价值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所尽责任和义务的多少。

3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9、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0、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该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

五、简答题

42、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之所以具有这种机能,是与人脑是高度发达、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的。人脑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2)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只有当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作后,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形式还是理性认识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4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具有一致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它所认识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确认,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和惟一性。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决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3)真理的作用是客观的。真理的作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客观实践及其结果而定。真理作用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4、简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1)科学是生产力。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它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2)技术是生产力。技术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生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②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范畴。这就是说,技术已经包含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它不能离开这三个基本要素独立存在。

(3)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过程日益加速,科学和技术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所以,我们把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5、简述社会进步的原因。

答: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它发展的方向是上升的,而不是倒退的,其原因是:

(1)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社会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还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即“扬弃”的过程。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每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前一段达到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抛弃了其中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其中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一种先进社会制度或现象的出现,总是高于和优于先前的制度和现象,表现出一种历史的进步。

(3)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的观点是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宣扬的历史循环论和历史悲观论的一个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往复循环的,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发展是前进上升趋势的客观规律。历史悲观论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观点是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失去信心,同样是错误的。

46、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根本无法存在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3) 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4)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六、论述题

47、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就意味着它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变为不合理。不现实的,因而是要被淘汰的。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人类的历史就是经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48、试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认识意义。

答:(1)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性质。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内在的东西,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2)现象和本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

(3)认识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在实践中,要把现象作为人们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揭露假象,揭露假象是认识本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复杂的斗争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4)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掌握丰富生动的大量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有时是真象和假象同时表现同一本质。因此只抓住片面事实、点滴材料不能认识事

的本质。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5)有了对大量的现象的认识并不等于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本质是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思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6)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之后,还要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