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美学》读后感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
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
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
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
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
“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
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
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
当代艺术读后感[5篇模版]
![当代艺术读后感[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e7e9e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b.png)
当代艺术读后感[5篇模版]第一篇:当代艺术读后感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读后感读过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抽象也很是枯燥乏味。
似乎是自己的肤浅,没有多的学问去对此反驳,也许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去深的了解这些关于时代关于风格关于许多不需要那么多人争执的文字词语和对艺术的描述的问题上。
艺术的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家在边上指指点点更不需要他们规定下什么条条框框来约束艺术的发展。
读过此文章我也被无意识的带到比人的理论框架下,为自己去说别人的话。
当代艺术中国只是唯唯诺诺地跟着西方,很多情况限制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发展。
重要的是了解别人、对比自己。
少去搬弄的西方的新名词,仿佛高深的学问是用繁复的名词来修饰,让研究的人都对自己产生一种不理解,更何况我们跟着人家后边,气喘吁吁倒是必然,摔个跟头更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我们研究就不要跟着自己受累,让读者也跟着受累。
了解西方不要胆怯,要虚心的学习,同时要努力的发现自己(同样适合我们现在,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研究,不要去畏惧老师,不要怕自己不足,只要自己虚心的去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
现在的中国缺少这方面的东西,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蒙蔽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代艺术结束之后,自然就是当代艺术(也被称为“后现代艺术”)的开始。
我们在了解这样的分期时,同时也应该知道,分期是为了书写历史的方便,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并不就意味着到l 860年时,古典艺术就消失了,或者到l960年时,现代艺术就彻底终结了。
直到现在,不光现代艺术还在,古典艺术也一样可以存在,只不过它们已经不是主流了,而是作为一个品类存在了。
时期只是便于我们在看文字资料所不被迷混,其实这样的时间间隔对与研究艺术论起到一定的作用罢了,他对艺术的发展并没有丝毫的阻隔,只是对人们的看法和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领或向导。
其实指引的的方向还不知是对是错,只是其中强加了研究者的条框。
通过文章的介绍了解西方对古典、现代、当代艺术有这样的描述“古典艺术的特征是写实,美学定义是美。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篇一:《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当代西方美学》读后感

当代西方美学呈现出一个总体倾向——舍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
书中提到20世纪以来,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大陆哲学在英美等国家的“水土不服”,美学中出现了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式微的现象。
如果说康德、黑格尔思辨的美学体系遵循的是一种理性原则的话,那么当代西方美学思想更多遵循的是一种经验原则。
作者还认为,美学按可划分为“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
并以此将本书第一章中分述的10种美学流派一分为二。
科学美学阿恩海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美学论证本身便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通过采用实验现象和临床经验等论证来研究美学问题,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动力作出心理学上的分析,成为了心理美学的代表。
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完形心理学上的,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且用“方向性的张力”去解释似动现象。
弗洛伊德则以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的功用等问题。
他认为艺术家是受到过剩本能欲望的推动而从事艺术创造以在幻想的世界中满足自己。
同时提出“诱惑的奖赏”这一概念,将艺术作品形式的美视为对诱惑的奖赏。
荣格他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动力,反对文化起源于精力过剩的说法。
自然主义美学的乔治·桑塔耶那,对“美”和“表现”两种审美现象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
他认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将美的产生归功于人的情感。
实用主义美学的约翰·杜威认为艺术就是经验,审美经验不可与日常生活经验分离。
佩珀同样推崇认识源于经验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在对艺术作品的实际感受和评价中方能实现。
新自然主义美学流派的托马斯·芒罗不赞同将美学局限抽象定义和概念分析上,主张从艺术的具体现象,以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美。
表现论美学的科林·伍德认为再现艺术是伪艺术,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强调情感与想象活动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阿诺里德同样主张知觉的对象必须被表现才可构成审美对象,只有完美地被表现了才可达到美。
当代西方美学读后感

当代西方美学读后感作家简介:朱狄,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社科院研究员,中国著名美学家,退休后从事油画创作。
曾著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当代西方美学》等著名书籍。
内容简介:本书第一章列举的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
“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象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早就已经去世,鉴于他们目前还有为人们所公认的巨大影响,也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有些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我们这里就没有涉及。
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即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这一方法,看来还是切实可行的。
黑格尔说过:“哲学史的外表形象是由个别人物构成的。
”既然哲学史可以这样写,当代的美学流派当然也可以这样写。
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在其他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章的章节少之又少,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上。
但了解这个问题上的历史有助于读者更了解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轨迹。
有见及此,作者把一系列关于西方美学家、哲学家所提出解释美的本质的问题的理论列举和分析。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审美经验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
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作者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作为审美经验的核心,再把审美经验分成几个问题来谈,方便读者有条理地了解审美经验。
第一章的概述让我了解到西方美学重心转移的问题,不但是所在的国家还有美学思辨的方法。
XX美学史读后感

XX美学史读后感西方美学史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帮大家的西方美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早就想读一读关于美学的理论,半辈子过来了,对于“美”的实践可谓不少,也追求美,虽然自己并不美,但对于美总是在向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么?一天,逛书店的时候,买了本《西方美学史》,化了一定的时间,总算囫囵吞枣地把它给读完了。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我常常被书中精彩的论述而击节赞叹,正如作者所说的,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犹如我们对于“美”的认识,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
在这本书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是谢林所说的精神还乡的历程,从这里,我看到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似与不同。
早期的西方人精神发展历程与我们东方人有其相似之处,其最早的艺术活动都是与神有关,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同,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和喜剧,在我们中国则是对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中国也有,只不过过去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少得可怜,其实这是人类成长的.历史,现在想起来,我们欠缺的知识真是太多了。
如果没有美,这个世界就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希望,这里,美的概念非常宏大,它包罗万象,所以又可把它称之为人的心灵,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环境所左右,会困惑,读一读美学吧,知道一些人类童年的历史,了解人类是怎样从远古走过来的,你会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苏格拉底如是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灵魂。
迈开这一步,请从认识“美”开始。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什么是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1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虽然并非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但它却直接涉及到怎样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来研究美学史这样重大的课题。
朱先生说他要求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加以区别的这个想法,倒不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
在他之前,在五十年代初有的苏联学者就已经作过尝试,但却挨了粗暴的批评棍子。
不同的意见被压下去了,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我国学术界,在近三十年里,把上层建筑混同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当盛行的论点。
把二者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的看法,事实上已经在某些问题上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
举一个例子来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在彻底变革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才能建立起来。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相应地也只能在产生了它的`经济基础之后才会耸立起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abc。
但是,我们知道用来指导推翻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却是在资本主义时代诞生的。
把上层建筑混同意识形态,或者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结果就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1、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先于它的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可以不依赖它的经济基础,3、上层建筑可以离开或者不要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
可见,朱先生提出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确是有的放矢。
其积极意义在于它将引起学术界的进一步深思。
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不光对美学史,而且对于整个文化思想史的编写工作都是有益的。
这就是《西方美学史》的第三个特色。
《欧美当代艺术》解读当代艺术的密码

《欧美当代艺术》解读当代艺术的密码导读: 与现代艺术追求实践美学的理念不同,当代艺术质疑的是审美本身,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切断了作品和价值的内在关系,无关美丑。
那特艺术学院的《欧美当代艺术》课程由当代艺术史教授法比恩·丹西主讲,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跨越大西洋两岸的法美两国当代艺术,结合艺术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传授艺术知识以及开发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丹西认为,当代艺术是一种语言,观众通过参考现有的密码表,对其进行解读。
众所周知,了解艺术的发展脉络、熟悉艺术史知识是看懂当代艺术的关键。
《欧美当代艺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当代艺术密码的很好途径,更清晰的艺术史框架、更专业的讲授方式以及更系统的艺术知识补充。
在课程导入部分,设置了七个问题然后逐一解答。
分别是1、什么是当代艺术?2、什么是艺术的本质?3、什么是绘画的本质?4、什么是结构主义?5、什么是后现代?6、什么是当代艺术的合理性?7、什么是当代艺术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的关键。
正如丹西所说,当代艺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由它不恒定的构架所决定的。
从艺术的本质出发,抛弃对创作不必要的模仿习惯,重新思考绘画的本质会有不少惊喜,艺术史上颠覆传统的现成品艺术杜尚《小便池》以及不断复制的、反映美国消费社会的波普艺术灵感皆源于此。
后现代概念的提出也给予我们理解当代艺术一个切入口。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1979年《后现代的状态》中概括了当代艺术在千变万化世界中的多样性,以及其综合叙事的特点,敢于对大叙事的怀疑正是其核心精神。
与现代艺术追求实践美学的理念不同,当代艺术质疑的是审美本身,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切断了作品和价值的内在关系,无关美丑。
丹西看来,当代艺术作品是“新传统”和现代性的历史结果。
这也可以成为判定作品是否为当代艺术的标准。
它颠覆对艺术形式范围的限定、反抗普通原则,且艺术家有属于自己的语汇,对艺术的经典敢于质疑。
在以上基本问题的熟知基础上再去观看认识当代艺术,心里有一定的判断,避免于对作品只是停留在走马观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美学呈现出一个总体倾向——舍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
书中提到20世纪以来,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大陆哲学在英美等国家的“水土不服”,美学中出现了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式微的现象。
如果说康德、黑格尔思辨的美学体系遵循的是一种理性原则的话,那么当代西方美学思想更多遵循的是一种经验原则。
作者还认为,美学按可划分为“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
并以此将本书第一章中分述的10种美学流派一分为二。
科学美学
阿恩海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美学论证本身便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通过采用实验现象和临床经验等论证来研究美学问题,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动力作出心理学上的分析,成为了心理美学的代表。
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完形心理学上的,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且用“方向性的张力”去解释似动现象。
弗洛伊德则以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的功用等问题。
他认为艺术家是受到过剩本能欲望的推动而从事艺术创造以在幻想的世界中满足自己。
同时提出“诱惑的奖赏”这一概念,将艺术作品形式的美视为对诱惑的奖赏。
荣格他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动力,反对文化起源于精力过剩的说法。
自然主义美学的乔治·桑塔耶那,对“美”和“表现”两种审美现象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
他认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将美的产生归功于人的情感。
实用主义美学的约翰·杜威认为艺术就是经验,审美经验不可与日常生活经验分离。
佩珀同样推崇认识源于经验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在对艺术作品的实际感受和评价中方能实现。
新自然主义美学流派的托马斯·芒罗不赞同将美学局限抽象定义和概念分析上,主张从艺术的具体现象,以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美。
表现论美学的科林·伍德认为再现艺术是伪艺术,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强调情感与想象活动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阿诺里德同样主张知觉的对象必须被表现才可构成审美对象,只有完美地被表现了才可达到美。
现象美学的杜夫海纳揭示了审美对象与其他一般知觉对象的区别,突显具有智慧、富含情感的审美知觉。
“只有当审美对象存在于鉴赏者意识中的时候,它才是完整。
”
分析美学
新实证主义美学的理查兹区分了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并认为美属于后者,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反应。
他还美的本质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分析美学的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含义是处于流动中的,所以无法对美和艺术做出定义。
他的追随者韦兹也提出艺术是一个开放式的概念,属于类概念。
只有属于亚概念的各种具体艺术才可以被定义。
符号论美学的卡西尔提出艺术是一种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有物质呈现,又包括精神外观。
延续卡西尔观点的朗格还将自我表现与表现区分开来,认为艺术的作用和其本质不等同。
从书得第一章可以看出当代西方美学派别林立,纷繁复杂。
这些美学理论多依附于各种学科来建立,包括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或社会学等。
其实关于美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千年之久,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以美的本质为例,客观论、主观论以及主客观论均得到一定数量的美学家支持。
书中提到有关客观论的几种见解。
“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这种观点颇有“你见或不见,美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的意味。
因为它是不依靠人的主观能动而存在的,相反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只是被动地“吸收”了事物固有的审美属性。
有人认为这种属性是自然属性。
事物的物理属性和形式构成了美,如线、形、色、质、味等等。
像希腊人推崇美在于比例和谐。
蔡沁提出了黄金分割律,费希纳用测试的方法得出一种愉快的经验标准……这种理论无疑是为美设定了一个客观的标准,而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和历史的差异性。
我个人认为美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而是人所确定的一种价值。
并非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均能够“打动”人心。
因为知觉主体的生理条件不尽相同,面对同一“形式刺激”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加之知觉主体自身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念,审美就变得更加复杂。
也有的人认为这种属性是社会属性。
如“有用就是美”的观点,美的审美属性在于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属性。
此种标准也必须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去考察。
梅里尔提出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观点被认为主观论者最正面的反驳。
他认为审美判断又正确和错误之分。
一般来说,人们都应该在某一具体审美对象上取得一致的判断。
未能做到这点的便是审美判断错误。
其实梅里尔是避开了美的标准,而建立起审美判断的标准——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审美统筹起来,预先设定有一种正确的判断标准并且适用于所有人。
个人的好恶是导致审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
那么这种标准具体是什么?谁拥有有限解释权?会不会造成权威压迫的问题?这都值得思考。
从历史上看,人们不是先有了公认的、客观的标准,才去创造美的现实,而是在理论的总结出现以前很久,就有了这种创造,这个事实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理论的功能、作用以及方法。
乔德却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可以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美,用不着有人去感受它,它也是美的。
虽然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依旧存在,但是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美却不见得存在。
这便又回归到“美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而是人所确定的一种价值”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