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哲学中的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柏拉图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相 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只有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 经验世界的现象和感觉,无法超越这 些现象和感觉去认识更本质的世界。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和理性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 识世界。
不可知论的主要观点
01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本质 和真相。
02
不可知论认为知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
到相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
不可知论强调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可知论的哲学背景
不可知论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
主题重要性
认识论基础
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探讨是认识论 的重要基础,涉及到人类对世界的认 识方式和理解程度。
哲学体系基石
在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争论是构建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之一,对其他哲学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02
可知论
可知论的定义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能够完全认识世界,即世界是可知的。
对知识可靠性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知识,而不可知 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详细描述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知识获取方式,通 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他们认为 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客观、准确 的知识。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因为人类的观察和实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 完全排除主观偏见和错误。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依 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官,而这些经验和感官是有局限性 的,因此知识的可靠性是有问题的。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主张有关宇宙、存在、意义等根本问题的答案是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而无法获知或确定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可知论观点:
1.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知识受限于感观和思维的局限性,因而无法确定世界的真实本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自己的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有可能是幻觉或欺骗。
2. 康德的审慎批判: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和理性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外部世界的本质。
他主张人类只能通过经验和思考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是否能够获得真理是不可知的。
3. 尼采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传统哲学和宗教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依据和意义,他提出了“上帝已死”和“永远重复”的观点。
他主张没有绝对真理或意义存在,认为个体需要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我创造意义。
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并主张通过深入思考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来获得真正的自我认识。
他认为存在本身是一个谜,而我们无法完全理
解或把握它的本质。
这些不可知论观点都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界本质的无法确定性。
它们对于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探求提出了挑战,启示人们需要以谦虚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无法知晓的问题,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黑格尔的不可知论

黑格尔的不可知论黑格尔的不可知论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哲学观点。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而世界的理性构成了这种精神的内容。
然而,对于这种绝对精神的本质和内涵,人类的认识是无法完全把握的,因为人类的理性有其局限性,无法完全理解绝对精神的深刻意义。
黑格尔的不可知论体现了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怀疑和谦卑。
他认为,人类虽然可以通过思维来接近绝对精神的本质,但是这种接近只是表象的认识,并不能完全掌握绝对精神的全貌。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无法完全理解绝对精神的奥秘。
因此,绝对精神是无法被完全认知的,它超越了人类的认知范围。
黑格尔的不可知论对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类对绝对真理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更加谦虚地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知性。
不可知论提醒人们要坚持怀疑的态度,不要轻易确信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是绝对真理。
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促进人类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探究,推动哲学思想的深入发展。
在黑格尔的不可知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于认识的谦虚态度。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虽然可以揭示一部分真理,但是绝对真理是无法完全被我们所把握的。
这种谦虚的认识态度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不要过分自信地认为自己了解一切。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轻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要保持谨慎和怀疑的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不可知论是一种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谦卑和怀疑,提醒人们要保持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探究,不要轻易自以为是。
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客观地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知性。
最终,通过保持谦逊和怀疑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探索世界的奥秘。
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

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是基于他的哲学体系中认识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人类认识的极限以及对于事物本质的无法知觉的问题。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而不能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一概念对于哲学、科学以及人类认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的认识论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基于我们自身主体的感觉和思维活动的,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官来接收事物的现象,然后经过我们的思维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理解。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了解现象,而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领域:现象领域和不可知领域。
现象领域是人类认识的范畴,我们所能认识到的都是现象,也就是事物在我们思维活动中经验的外部表象。
而不可知领域则是超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范畴,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其本质。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官和思维来认识事物。
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只是表象,而对于事物的本质、根源以及最终目的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
因此,我们不能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有确切的认识。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这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
理性认识则是我们通过思维来进行概念的形成和推理的过程。
这两种认识形式结合起来,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然而,康德指出,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
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其本质。
理性认识虽然可以通过概念来进行推理,但是也只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运用,而无法超越已有的范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因此,我们无法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有确切的认识。
不可知论的概念对于康德的哲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推动了康德对于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揭示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于世界认知的有限性。
这一观点也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强调了我们对于事物本质的无法知觉,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王阳明的观点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两种不同立场,其中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观察来认识世界和宇宙,而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世界的真相。
在这两种立场中,我国历史上的哲学家王阳明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1.1 可知论的理论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维和对外界的观察来认识世界。
这种观点主张强调逻辑推理、理性思考以及科学实证,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探索世界的真相。
1.2 不可知论的理论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世界的真相。
这种观点主张谦卑和谨慎,认为人类应当面对自己的认识局限性,不妄自尊大地试图掌握一切真理。
二、王阳明的观点及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看法2.1 王阳明的观点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他的著作《传习录》中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思想。
在他看来,人的良知是可以直接认识真理的,只要人们用心去感悟,就可以真正认识世界。
2.2 王阳明对可知论的看法王阳明虽然主张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但并不是简单地认同可知论的立场。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有局限性,所以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
王阳明在主张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的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不可妄自尊大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切真理。
2.3 王阳明对不可知论的看法王阳明也并非简单地认同不可知论的观点。
他认为,虽然人类的认知有限,但只要我们积极用心去感悟,就可以实现对真理的认识。
王阳明在承认认知有限性的也提倡人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真理,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认知的局限性。
三、结论王阳明既不完全认同可知论,也不完全认同不可知论。
他在认识论上主张的是以谦逊和谨慎为基础的主动探索,既要坚信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又不可妄自尊大,应当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这种观点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人对认识论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于王阳明的观点既不完全认同可知论,也不完全认同不可知论,因此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休谟 不可知论

休谟不可知论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观点,称为“不可知论”(Skepticism)。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受到感觉和经验的限制。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而感觉往往是有限的和有误导性的。
我们的感觉可能被幻觉、错觉或其他因素所影响,从而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误差。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知道的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认为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从已知的事实中得出新的结论,但我们的推理往往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和感觉。
如果我们的经验或感觉是有误导性的,那么我们的推理也可能是错误的。
此外,休谟还指出,即使我们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些结论是否真实或准确。
第三,休谟还提出了“因果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经常根据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还指出了一种心理上的现象,即“个人身份”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由一系列离散的经验所构成的,而这些经验并没有固定的“我”或“自我”。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个人身份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可能是有误导性的,我们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真实性,我们也无法确定个人身份的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所知道的持怀疑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一可知论
定义:无限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能够认识 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叫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 定义:事物不能或不能撤底被人物意识所反 应。 所有不可知论都是唯心主义的。
托马斯· 亨利· 赫胥黎 的主张
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
学理论。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 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 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 的人。
休谟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
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贝克莱的主 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 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 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 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提出 不可知论。
观点
。
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 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 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 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 上帝)的存在。
休谟的相关著作
休谟,《人性论》
、《道德 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 解研究》
例子
上帝或者天国
轮回说
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核心内容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 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错误认识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
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 屏障。。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 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 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 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 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哲学中的不可知论
2012025147 段亚芹
不可知论的含义:
不可知论Biblioteka 与“可知论”相对。一 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 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 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 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不可知论之父:托马斯· 亨利· 赫胥黎
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
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 和gnosis(认识),是最早在1869年 由英国的托马斯· 亨利· 赫胥黎创造的, 用于描述他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