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中国古代史 明清

史名词解释及重点1.张居正改革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创制“考成法”,并整顿邮传和铨证。
军事方面,为防女真入关,派戚继光和李成梁分别镇守蓟门和辽东。
与鞑靼俺答汗进行互市贸易,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整顿水利。
经济方面,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
堪核全国土地,并实行“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情况。
2.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
3.郑和下西洋1405--1433,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条件和前提: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宣扬大明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远洋贸易发达。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发达,能在经济和军事上提供保障。
船队人员的共同努力。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开拓了国人的眼界。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隋一名词解释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这就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
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
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
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
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考研历史 中国古代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郭守敬(1231—1316)元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字若思。
曾从刘秉忠学。
中统三年(1262)以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1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
二年,为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
十三年起,参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系世上最早之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27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测定黄赤交角为23度33分34秒;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面三角学。
二十三年,任太史令。
二十八年,领都水监。
其后主持修成通惠河。
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
一条鞭法“鞭”又作“边”或“编”。
简称为条法、鞭法、一条法,别称为明编法、类编法、通编法、总编法、条鞭均徭法、均地条鞭法等。
泛指为化繁就简,一条编派的一切之名。
诸如粮不分廒口,总收类解;差不分户则,以丁为准;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丁不分上下,一体为银;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皆可谓之条鞭。
专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
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
各地实施时间不一。
嘉靖十年(1531),始行于江西南赣地区。
嘉靖末,巡按御史庞尚鹏在浙江普遍推广。
万历九年(1581),在张居正主持下,推行于全国。
内容也各有不同,包括:①赋、役内各自款目部分或全部合并,或赋与役全部款目并为一条。
②并合后,量地计丁,以田为主,按丁田不同比例,或计亩征。
③里甲伦派徭役改为逐年编派。
④赋役等项折银交纳后,所需由官府雇募或买办。
⑤征收和解运由官府负责。
一条鞭法为明代服役制度一大变革。
明初的赋税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物件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物件征收,分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比较适合,但到明中叶,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它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明清史名词解释

红色的是我记得的重点,黄色次之,不完全保证啊,反正你都看看吧。
先这么多,回学校我把笔记翻出来再说。
名词解释保甲制度八旗三省六部制永乐大典理学内阁源于明朝,它是明初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废除宰相,先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后翰林院,从中分化出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
明太祖即位后从翰林院选杨士奇等七人入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密,自此内阁常设,遂有,“内阁”之称。
内阁主要执掌“票拟章疏”和’“参预机务“。
阁臣对皇帝制定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军机处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
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
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
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实权远远超过内阁。
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
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
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俗称打军机,其幕僚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一条鞭法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一条鞭法改革主要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赋。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
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
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
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针对这种现象,不少人提出改革措施,国家从保证赋役出发,遂逐渐把编征徭役的重心由户丁转向田亩。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
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
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
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
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
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
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
《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
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
(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
《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
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
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
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
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
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
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
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
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
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
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置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
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
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
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
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
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他认为“心之本体无所不该”,他把“心”这种精神意识说成是第一性的,天地万物是第二性的。
第二、他提出“致良知”,认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他所说的“致良知”只是把人心中固有的天理贯彻到客观事物中去。
第三、他强调“知行合一”,着重强调封建道德付之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要求人要克制私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军机处》中国清代始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
雍正帝即位后,对诸王的军政权力进一步加以限制和剥夺。
其次,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地作战任务,始设军需房。
雍正八年改为军机处,其具有“简、速、密”的特点。
军机大臣的职掌可综合为:①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报文书的处理。
②凡国家之施政方略、军事谋略以及官员的重要陈奏意见,皇帝批交军机大臣议,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
③某些重大案件,皇帝专交军机大臣审理定拟,或会同三法司审拟。
④文武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呈皇帝择用。
遇科考,亦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官名单及考试题目,请皇帝选用。
⑤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
这标志着清王朝君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历史顶峰。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王朝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条约。
1650年,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因此清政府于1685年,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9月7日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严禁彼此越界,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亡者。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第五区是属于中国的领土,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对中国和龙江地区的侵略,中国第一次有了正式法律意义上的边界。
但乌第河“待议”地区成为沙俄19世纪60年代继续掠夺中国领土的祸根。
《钦定西藏章程》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在封建主英国的唆使下,侵西藏,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军击退侵略军,并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条》,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驻藏大臣有任免西藏地方官吏的权力;确定“金本巴瓶掣签制度”;西藏地方财政大权“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西藏外交事务“俱由驻藏大臣主持”;加强西藏防务。
《钦定西藏章程》的签订,对安定西藏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起了积极作用,通过以上措施,使“事权归于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通过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西藏地区的管理”。
《乾嘉学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
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
该学派通过对字、音、义等校勘考据来解释经史著作,形成了史料整理的专门学问,称之为乾嘉考据学派,由于他们多研究汉代经学,故又称乾嘉汉学,其治学特点有朴实之分,又称“朴学”。
到乾嘉时,考据学发展到兴盛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证的古文经学派)。
到鸦片战争前夕,考据学兴盛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今文经学。
考据学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考订、校勘、辨伪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订正了许多脱漏了错误,挽救了大批珍贵文献。
但其不问“经世致用”对现实事务不加以研究,限制了乾嘉考据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
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也叫“齐”。
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却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灭亡。
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武则天》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曌为名。
“瞾”是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斡脱钱》即商人放的高利贷。
元朝将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即商队伙伴之意,他们放高利贷称“斡脱”。
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以后本利合并生息,在元朝很普通。
政府为了管理,至元五年设斡脱所,后扩大为斡脱总管府,私办成为官办,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及其它商业活动的,皆称为斡脱,已不限于中亚商人的范围了。
元代不抑商,但“官办”增多,同样限制了商业经济的自由发展。
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简答题一、元朝行省制度及特点?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时在边境广设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是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在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全国分为十个行省。
行省制度的形成包括了元世祖前中期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征伐型”、适用于治理中书省直辖区以外其他已征服地区的“处理政务型”以及元世祖末年成宗初年行省地方最高官府体制的确立。
行省制度的确立,第一,从行政体制上保证了中央集权,有效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第三,行省名称一直沿用,是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影响远大。
特点1、行省为元朝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仍长期保留朝廷派出机构的性质。
2、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流权力。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二、元代理学特点第一、理学从南宋的朱、陆之争发展到元代的融合。
朱学与陆学的融合,是朱学方面吸取陆学“直求本心”和“知行合一”,而陆学方面则是吸取朱学的“理气”“理欲”与“笃实”工夫。
第二、元代的一些理学家提出的进步思想。
如,许衡强调“君臣父子”等传统伦理纲常外,注入了“民生盐末细事”等“日用常行”之则,认为“治生最为先务。
”第三、刘因提出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是元代理学中最具特色的思想。
三、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演变1、洪武时期为最早雏形明太祖废丞相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以翰林院,春坊官员协助处理奏章。
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这是后来内阁制度的最早雏形。
但重大事务皆由明太祖决断。
2、永乐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不置官署,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3、仁宗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阁权已重于六部权力。
其一,阁臣品级提高授予尚书官职。
其二,阁臣拥有“票拟”奏章之权。
4、景泰至嘉靖时,内阁已有专门下属,朝位于六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