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木兰诗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木兰诗一二段原文

《木兰诗/ 木兰辞》第一二段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解析:
《木兰诗》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而,木兰停织叹息,无心织布,一声接一声地叹息,怪异的举动引起了她家人的注意。
这里,木兰仅借“叹息”表达内心的思虑,而家人却一再追问“何所思”“何所忆”,使情节产生悬念,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当家人问及缘由时,木兰的回答却波澜不惊。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原来,可汗大征兵,军书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面对这种情况,焦虑不安的木兰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而是毅然决定“从此替爷征”。
这些描述都展现了木兰的勇敢和担当。
— 1 —。
8、《木兰诗》优秀课件 - 2016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读准字音
jī
zhù
tiě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 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 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 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爹征。
ān
kè hán
读准字音
驾驭牲口用的 嚼子和缰绳
早晨
原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
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 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到
只
胡人战马
马叫的声音
水流声
傍晚
译文: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
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 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 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 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嘶鸣声。
注释翻译4
奔赴
过
像
北方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 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事
表示多数, 不是确指
译文: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
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 铁甲战袍。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死了 ,有的多年后胜 利归来。
生长于山东穆柯寨,寨主木 羽之女,武艺高强,有勇有 谋。因在阵前自招杨宗保为 婿,归于宋营。在抗击辽的 入侵时,她飒爽英姿,跃马 横刀,与杨家诸将领一道, 所向披靡,屡建战功。宗保 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死去后, 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 妇征西时,她已五十岁,但 她锐气不减,仍挂先锋印, 一马当先,力战番将。是古 代流传的巾帼英雄形象,深 为群众所喜爱。民间以“穆 桂英挂帅” 、“大破天门 阵”等故事流传最广。
小学课文木兰诗原文课件

小学课文木兰诗原文课件小学课文木兰诗原文课件《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翻译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想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
姑娘也没有想什么,姑娘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木兰)跑遍了东西南北各个集市购买了骏马,鞍鞯a,辔头,长鞭等出征所用的器具。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
(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的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归纳

《木兰诗》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2)文体知识《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的来源有二:一是文人专门创作;二是从民间收集。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等。
2.文章中心概括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3.写作特点(1)浓郁的民歌特色。
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
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
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③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计,同伴(2)古今异义①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门第②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④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⑤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⑥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⑦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⑧策勋十二转.今义:旋转(3①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搀扶)③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④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⑤愿:愿为市鞍马(愿意)愿驰千里足(希望)⑥策:策勋十二转(记)策马扬鞭(鞭打)执策而临之(鞭子)⑦何:问女何所思(什么)水何澹澹(多么)(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愿为市.鞍马市: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策.勋十二转策:原意为竹简,文中指登记②名词用作状语当窗理云.鬓箕畚:原意为云彩,文中指像云一样的(5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及注释

木兰诗及注释《木兰诗及注释》咱们今天就来说说《木兰诗》还有它的注释哈。
这《木兰诗》可老有名了,就像一个超级大明星一样,在古代诗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呢。
木兰啊,她可是个特别厉害的姑娘。
诗的一开始就讲她在家里干啥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你看啊,木兰就坐在自家门口织布呢,那织布机“唧唧唧”的声音,就像一只小老鼠在不停地叫。
也许她一边织布,一边还在想着今天晚上吃啥呢,毕竟那时候的生活也很平常嘛。
这时候突然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儿,啥事儿呢?就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哎呀,这可麻烦了,木兰的爹爹被点名要去当兵打仗了。
这打仗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战场上到处都是危险,可能一不小心就回不来了。
木兰当时肯定特别着急,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我就想啊,木兰她可能想过,这可咋办呢?要是爹爹去了,他年纪那么大了,身体可能也吃不消啊。
这时候木兰就做出了一个超级勇敢的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她要代替爹爹去打仗。
哇,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啊!要是我啊,我可能得犹豫老半天呢。
木兰就开始准备东西了,又是买马,又是买那些打仗用的装备,就像一个要出远门的大侠一样。
然后她就出发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木兰赶路可快了,就像一阵风似的,翻山越岭的。
我就想啊,她在路上会不会遇到什么好玩的事情呢?也许会碰到一些好心的路人给她送点吃的,也许会遇到一些小麻烦,像马突然不听话了之类的。
在战场上的时候,木兰肯定特别勇敢,和那些敌人打仗就像个女战神一样。
我都能想象到那个画面,木兰穿着盔甲,拿着武器,英姿飒爽的样子。
她在战场上杀敌人的时候,可能眼睛里都冒着那种坚定的光,就像一只老虎在保护自己的领地一样。
等打完仗了,木兰胜利归来。
这时候啊,“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天子给木兰好多赏赐呢,可是木兰呢,她不想当官,她就想回家。
我觉得木兰可真是个不忘本的人啊。
她心里肯定一直想着自己的家,想着自己的爹爹和妈妈呢。
要是我得到那么多赏赐,我可能会有点心动,想留下来享受一下呢,但是木兰就不一样,她就一心只想回家。
部编七下语文8 《木兰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8 《木兰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
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参考答案:①详写:“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
②略写:战斗过程,十余年征战生活。
这样处理是为了塑造人物和突出主题。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不慕名利、勇于担当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木兰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详略处理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厌恶和远离。
在结构上,则使文章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
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参考答案:【示例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一句运用复沓的修辞手法,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
一问一答,节奏明快,亲切自然。
【示例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六句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装”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木兰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采用铺排的方式叙述,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参考答案:原因在于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女子。
她勤劳善良又勇敢刚毅,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且热爱祖国,不慕名利又热爱和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文言文基础字词

《木兰诗》文言文基础字词1.字音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鞍鞯(jiān)胡骑(jì)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2.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tiē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火:huǒ伙,伙伴。
3.文言字词旦辞爷娘去旦:早晨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市场木兰当户织当:对着关山度若飞度:过赏赐百千强强:有余4.古今异义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5.一词多义市:a.集市:东市买骏马;b.买: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东市买骏马;b.雇,租: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愿为市鞍马;b希望:愿驰千里足。
6.词语活用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木兰诗国学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1. 木兰形象的理解。
2. 各种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 pèi头()扑shuî()雄 chí()阿zǐ()1.zhù jiān jì tuî xùn cì辔朔雄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2.对着军中的文告早晨战事穿怎么分辨3.文学常识填空。
《木兰诗》又名,选自宋代编的,是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的传奇故事。
《木兰诗》与并称“乐府双璧”。
3.《木兰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乐府替父从军《孔雀东南飞》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___(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4.(1)“帖”“贴”粘贴(2)“火”通“伙”伙伴5.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5.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 /何所思,问女 /何所忆。
(2)但 /闻黄河流水 /鸣溅溅。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①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②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度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关。
③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④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合作探究7.用一句话概括《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7.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8.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8.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9.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9.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10.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0.木兰诗一个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巾帼英雄。
当堂测试(2017.福建中考)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1-12题。
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11.C1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2.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13.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
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哪些优秀品质?13.体现了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2.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突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1.D解析:“十二”在此处意思是表示很多,不是实指。
2.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A 解析:B项正确的划分为:双兔/傍地走/,安能 /辨我 /是雄雌。
C项正确划分为:万里 /赴戎机,关山 /度若飞。
D项正确划分为:爷娘 /闻女来,出郭 /相扶将。
3.根据提示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⑦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
3.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②东……西……南……北……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⑦“将军……壮士……”,对偶、互文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4.A 解析:此处用互文法翻译。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5.B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
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6.C “朔气传金柝”主要渲染北方天气的寒冷,衬托木兰征战的艰苦。
合作探究7.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7.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8.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9.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9.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
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0.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言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0.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无情未必真豪杰。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
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诓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略写。
拓展延伸11.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2)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说些什么呢?11.略,想象合理即可。
当堂测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B.市.鞍马(买)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12.D 解析:D项的“易”因解释为“换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译文:(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译文:13.(1)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
(2)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14.“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14.解析:“数”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屡次,多次”,“十有二年”是指十几年,表约数。
故C最合适。
1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似的句子是:1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参考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
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
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
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