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完整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分为位置与方向(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式统计表、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制作活动日历)、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搭配(二)、(设计校园)、总复习九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实验版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单元在本册教材中融入各个单元之中,没有形成独立单元;“制作活动年历”和“我们的校园”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出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是本次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对于本册内容首先从下四个领域进行分类:、1、数与计算本册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的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2、空间与图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一)和面积两个单元。

这两个单元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3、量的计算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安排了复式统计表,让学生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中,初步学会会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数据所包含信息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计数和表示数量的。

2. 数的读法:掌握从零到一百的数字读法。

3. 数的表达方式: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和手指表示数字。

4. 数的顺序关系: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如比较大小、前后关
系等。

二、数的运算
1. 加法:了解加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减法:了解减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3. 数的组合:掌握数字的组合方式,如十位数、个位数的组合。

4. 数量的增减: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如加一、减一等。

三、数的应用
1. 计数: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计数物体的个数。

2. 数的使用:应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换物品等。

3. 数的表示:学会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如几个、多少等。

四、数的认知和计算策略
1. 工作记忆:训练记忆和思维,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2. 综合分析: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解决数学问题。

3. 归纳总结:总结规律,应用到类似的数学问题中。

4. 灵活思维:培养灵活的解题思路,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所有知识点数学

三年级下册所有知识点数学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分数
- 识别分数
- 分数的大小比较
- 分数的简化和扩展
- 分数与整数的转换
-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
-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小数的大小比较
-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计数与运算
- 计算加减法算式
- 计算乘法算式
- 计算除法算式
- 运用竖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数据的分类和排序
- 制作简单的图表(例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5. 几何图形
- 识别并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 认识图形的性质(例如边长、角度等)
- 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例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6. 时间与日历
- 计算时间的过去与未来
- 识别并使用日历
7. 金钱与购物
- 识别并计算金额的加减法
- 进行简单的购物运算
这只是一部分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实际课程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参考相关教材和课程大纲,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点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本册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新知识点: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

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

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课时认识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第四课时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新知识点:1、口算除法(1)口算。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课程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课程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课程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并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认识质量单位:学习并掌握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四则运算: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4. 图形与几何: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变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5. 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分数,学习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并能够求得每份的数量。

6. 统计与概率:初步学习分类统计的方法,能够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7. 综合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该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介绍面积单位“亩”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介绍面积单位“亩”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介绍面积单位“亩”
“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如果要换算为公制的话,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0平方米
1(市)亩等于666. 66平方米
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公亩等于100平方米
古代的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亩”作为地积单位是“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的,因此这里所说的“一亩”实际上是被视为表示长度的数量词使用的。

“亩”字来源于中国夏、商、周的井田制度所实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亩”字实际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

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献中,“亩”往往是对“私田”的称呼;“田”往往是对“公田”的称呼。

“一亩”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约相当于0. 2907市亩,那么,当时100亩就相当于29. 07市亩。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统计
求平均数公式:总数量=每份数相加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并脱式计算。

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2.通常条形统计图有纵向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两种。

3、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与平均分不是一个概念。

(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①做题时把数字标在条边上再做。

②注意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的不同,用折线表示起始格。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复习内容:
1. 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估算
2. 混合运算
3. 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4. 认识生活中的大数
5. 运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6. 探索规律
二、重点知识:
1. 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简单推理等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思想。

2. 学会初步应用平均数、估算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获得对生活中小数意义的初步认识。

三、复习要求:
1. 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重点复习计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

2. 复习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复习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复习大数的意义,能进行大数的读、写和单位换算。

5. 能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 东→南→西→北,就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一共有8个方向: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与西南。

南与北相对,
东与西相对,西北与东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

4、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可以通过顺时针方向按东、南、西、北的顺序确定其它
的方向。

5、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物体为观察点,再进行判断。

6、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与借助身边的事物。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除数就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
(4)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

(5)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先用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瞧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加上几个0、
2、验算除法:
(1) 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用0占位。

(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
写商。

)
5、计算除法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统计
1、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就是更有利于数据的观察、比较与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1、确定统计表的名称。

2、确定统计表的行列内容与行
数、列数。

3、制作表头(一般分为三栏)。

4、填写数
据并核对。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瞧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
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比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
的数相乘。

3、几个个特殊数:25×4=100 , 125×8=1000
25×8=200 , 125×4=500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五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就是它们的面积。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与叫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已知周长求边长:边长=周长÷4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地砖的块数=房间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
每块地砖的面积=房间的面积÷地砖的块数
房间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地砖的块数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就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变成平方分米加上2个0,平方分米变成平方米去掉2个0, 平方米变成平方厘米加上4个0,平方厘米变成平方米去掉4个0,平方分米变成平方厘米加上2个0,平方厘米变成平方分米去掉2个0,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就是10)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六单元年月日
(一)年月日
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

3
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
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当中1、3、5、7、8、10、12 这7 个月就是31天, 4、6、9、11这 4 个月就是30天。

3.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平年
与闰年大月、小月天数就是相同的,只有二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

4.季度: 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3个月为1个季度,
一、二、三月就是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
四、五、六月就是第二季度(有91天),
七、八、九月就是第三季度(92天),
十、十一、十二月就是第四季度(有92天)。

5.公历年份就是4的倍数一般都就是闰年,但公历年份就是整百数的,必须就
是400的倍数才就是闰年。

如1900年不就是闰年而就是平年。

6.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就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
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就是星期四。

(二) 24时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在表示
的时间前必须加上大概的时间段词语(如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
2、24时计时法,就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
以不加表示大概的时间段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变成24时计时法,
就就是把原来的数加上12。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变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12=下午4时。

4、计算经过时间,就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
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5、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6、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1天(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1分=60秒60秒=1分1时=60分60分=1时
一天=24小时一周=7天
1:00 = 早上1时2:00 = 早上2时
3:00 = 早上3时4:00 = 早上4时
5:00 = 早上5时6:00 = 早上6时
7:00 = 上午7时8:00 = 上午8时
9:00 =上午9时10:00 =上午10时
11:00 = 上午11时12:00 = 中午12时
13:00=下午1时14:00=下午2时
15:00=下午3时16:00=下午4时
17:00=下午5时18:00=下午6时
19:00=晚上7时20:00=晚上8时
21:00=晚上9时22:00=晚上10时
23:00=晚上11时24:00=深夜12时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就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就是小数部分。

2、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钱时,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小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小数表示几分。

3、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字就叫几位小数。

4、分母就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就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二位小数来表示。

5.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6.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
*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与遗漏。

*数字排列,先用一个数开头排出种数,再乘以数字的个数(0除外)。

*物品搭配用不同种类的数量相乘就等于搭配的种数。

*每两个人或两个队比赛一场,比赛的场数从1开始加,加到比人数小1的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