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分区汇总

合集下载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2—
由 16 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为我国内地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
陆地,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 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 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 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以指导 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 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1)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 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 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2)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 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 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3)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种专项
附件: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 二〇〇八年七月
目录
前 言 ............................................................... 1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 4
—6—
草原生态系统:我国草原面积为 390 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草 原面积的 13%,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41%,其中 84.4%的草原分布在 西部。我国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和荒漠区山地草原 3 大 类。温带草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 受水分的影响,从东到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 原。高寒草原为青藏高原所特有,东部半湿润地区为高寒草甸,西 部半干旱区为高寒草原。荒漠区山地草原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天山、 昆仑山等山系。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利用现状,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生产区和生态城市区。

生态保护区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等。

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这些区域内,禁止破坏生物栖息地、乱砍滥伐和其他破坏性行为,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生态修复区是指对生态环境已经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地区。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矿山复垦区、废弃土地和受污染地区等。

生态修复区的目标是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治理等手段,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生态生产区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的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农田、林地、渔场和牧场等。

生态生产区的目标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区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区域。

生态城市区的特点是建设绿色建筑、推广节能减排、发展公共交通和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等。

生态城市区的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污染排放,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生态城市区,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生产区和生态城市区。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人们创造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 境 保 护 部中 国 科 学 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3—目录前言 (6)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8)1.指导思想 (8)2.基本原则 (8)3.目标 (9)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9)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9)2.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13)4.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 (16)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7)1.分区方法 (17)2.区划方案 (17)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8)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9)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0)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1)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22)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23)6.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23)—4—7.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4)8.大都市群 (25)9.重点城镇群 (25)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26)六、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 (29)附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1)附2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43)—5—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海洋生态功能分区

海洋生态功能分区

海洋生态功能分区海洋生态功能分区是指将海洋根据生态功能的差异进行划分,从而有针对性地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

它主要基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生物生态功能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进行划分。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主要有生物区系分区、生态系统功能分区和生态敏感性分区等。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海洋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生物区系分区生物区系是指其中一特定区域内由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生物区系分区主要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区。

根据海洋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区系的分布情况,可以将海洋生物区分为浅海、中深海和深海三个主要区域。

1.浅海区:浅海区包括陆架区、岛礁区和近岸海域。

陆架区是从海岸线向外延伸的平缓斜坡,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高度物种多样性。

岛礁区则是由海洋提升、潮汐作用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和珊瑚礁群,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近岸海域是距离海岸线较近的海域,通常有较高的生物密度和生产力。

2.中深海区:中深海区是指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大洋区域,深度介于200-1000米之间。

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一些独特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如热液喷口生态系统和深海珊瑚群落等。

3.深海区:深海区是指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大洋区域,深度超过1000米。

由于光线和营养物质的不足,深海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贫瘠,但却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生物和生态过程,如深海鱼类、巨大珊瑚等。

二、生态系统功能分区生态系统功能分区是根据海洋生态过程的差异,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根据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可以将海洋分为食物链基础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和海洋环境保护控制区。

2.渔业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是为了维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设立的区域。

该区域通常是鱼类繁殖和生长的场所,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充足和稳定。

3.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过程而设立的区域。

生态功能区划分

生态功能区划分
生态功能区划分
李田、廖侃、马天行、 李田、廖侃、马天行、吴程
生态功能区划分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分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3年5月5日 实施) 年 月 日 实施)
生态功能区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 (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
位置
鄱阳湖;昭阳湖; 巢湖;宁荫湖; 西湖; 树木园内无名湖; 芷园侧边无名湖 ;
功能区概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良好状 况,为多种动植物提供生存 居所;美观校园,可供欣赏 休闲;
功能区保护建议
定期对湖水进行监测,保持湖水的清 洁;调查湖及周边环境的生态系统状 况,保护其中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其 中及周边环境质量,提高观赏性,考 虑开发旅游功能;对学校成员进行宣 传教育,保护环境。 定期进行植被的保养和土壤的修复; 根据调查状况进行植物的新植或植物 种类的更改优化。
学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邮政编码:510640,广州校本部土地面积 295.57公顷,是广东高校中单体校区最大的大学。此外还在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土地 面积257.53公顷。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块完整的地块,但是被高速公路分割成三个区,分别是主校区、 启林区、泰山区。 主校区也叫华山区 华山区,其面积最大,学校主要的行政办公地点和图书馆总馆都在 华山区 该区,这里拥有学校最多的资源,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最好的。第一教学楼、第二 教学楼、第三教学楼均位于此区。 启林区原来叫做跃进区,分南北两个分区。2009年改名为启林区,取自《左传》 启林区 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 的艰苦),但是学生们还是习惯称跃进区。启林区是华农最新建设的一个区,住着 1.8万大学生。第五教学楼位于此。 泰山区原来叫五山区或者东区,五山学生公寓位于此区。2009年改名为泰山区。 泰山区 第四教学楼和东区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验大楼位于此区。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同时,由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方式粗放,全省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规划与生态经济规划的基础。

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指导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

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全省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综合、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综合、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进行区划时,必须用综合性、系统性、多层面的复合指标,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区域单位整体特征,视其相似和差异程度来划分区域、确定界线,以正确地反映区域分异情况;生态功能区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衔接。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并保证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独特性。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写本)湖北省环境保护局2004年12月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周坚卫副省长副组长:夏贤忍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家志省环保局长成员:熊茂浩省计委副主任周顺民省财政厅副厅长张感山省水利厅副厅长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詹世良省建设厅副厅长林志慧省交通厅副厅长阎新民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天汉省旅游局副局长张和坤省林业局副局长刘晓鸣省环保局副局长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晓鸣湖北省环境保护局自然处处长:李炜技术承担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协作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技术负责人:方芳沈渭寿技术组成员:望志方燕守广张彗说明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及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湖北省环保局在全省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并组织了专家论证会,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编。

同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环保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等8个部门召开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部门论证会,会后依据各部门意见进行了详细修改,于2005年编制完成《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批稿)》。

此后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修改和审定,完成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全部修编工作。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系统研究区域生态因子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为生态系统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

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系统学理论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保障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确保生态功能发挥的稳定性、生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生物资源保护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是: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敏感区;3、明确各功能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4、整合全省资源,评价不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明确各功能区发展方向,指导分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区划分:
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
7
2020/10/1
6.分区方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 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
(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
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 +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 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生态服务功 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海 岸带保护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 雨生敏态感功能性分区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9。
*1899年俄国地理学家Dokuchaev由自然地带提出生
态区(eco-region)概念
*1905年英国生态学家Herbertson提出全球生态区域
划分
*1976年美国生态学家Bailey R G 第一次提出基于生
态系统概念的生态规划方案
*1989年编制了世界各大陆的生态区划图
生态功能分区
3
2020/10/1
*
*1.生态功能区划的产生和发展
*2.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和原则

*3. 生态功能分区内容

*4.区划依据
*5.分区方法
*6.分区命名依据
*案例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2
2020/10/1
*1.生态功能区划的产生和发展 *雏形——1898年,源自erriam对美国的生命带和农作物
带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这是人们首次以生物作为自 然分区的划分。
生态功能分区
10
2020/10/1
*2.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生态功能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
的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其定义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
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 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1)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4)可持续原则
生态功能分区
4
2020/10/1
3.生态功能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 区的区域特征描述,
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2) 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 驱动力和原因。 (3)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 (4)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重要性。 (5)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 向。
生态功能分区
6
2020/10/1
5.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
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 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 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 作为二级区。
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 感性等的一致性。
生态功能分区
8
2020/10/1
7.分区命名依据
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
生态功能分区
5
2020/10/1
4.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 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 态区;
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 区; 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 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