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合集下载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生态功能分区根据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在全国大尺度范围内,天津市分为两个生态区,分别为蓟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和城镇及城郊平原农业生态区,分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生态地区与环渤海城镇及城郊农业两个生态区,此两区作为本次生态功能区划的一级区。

二级生态亚区的划分主要根据地貌,典型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来划分。

根据天津市地形、地貌图、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将天津市划分为7个生态亚区,即蓟北中低山丘陵森林生态亚区、于桥水库湿地与农果生态亚区、津西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津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中部城市综合发展生态亚区、津南平原旱作农业生态亚区、海岸带综合利用生态亚区。

按区划规程,进一步细划为22个生态功能区。

附图25:生态区附图26:生态亚区附图27:生态功能区Ⅰ蓟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属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Ⅰ1 蓟北中低山丘陵森林生态亚区Ⅰ1-1泃河谷地林果生态功能区Ⅰ1-2八仙山-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Ⅰ1-3丘陵育林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Ⅰ1-4官庄林果生态功能区Ⅰ2于桥水库湿地与农果生态亚区Ⅰ2-1于桥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功能区Ⅰ2-2山前盆地农果蔬生态功能区Ⅱ城镇及城郊平原农业生态区(属环渤海城镇及城郊农业生态区)Ⅱ1津西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Ⅱ1-1蓟南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Ⅱ1-2牛道口农业生产与土壤沙化控制生态功能区Ⅱ1-3津西固沙林生态功能区Ⅱ1-4武清中部蔬菜生产生态功能区Ⅱ1-5武清南部农果林生态功能区Ⅱ2津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Ⅱ2-1宝坻东部农业生态功能区Ⅱ2-2宁北农业生态功能区Ⅱ2-3大黄堡-七里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Ⅱ3中部城市综合发展生态亚区Ⅱ3-1城郊综合发展与土壤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Ⅱ3-2都市核心区热岛与地面沉降控制生态功能区Ⅱ4津南平原旱作农业生态亚区Ⅱ4-1静海农业生态功能区Ⅱ4-2团泊洼-北大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Ⅱ5海岸带综合利用生态亚区Ⅱ5-1汉沽化工工业与海淡水养殖生态功能区Ⅱ5-2塘沽化工工业生态功能区Ⅱ5-3滩涂保护与水产增殖生态功能区Ⅱ5-4天津港生态功能区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一)指导思想 (1)(二)区划原则 (1)(三)区划目标 (2)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2)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4)(一)自然环境状况 (4)(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8)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12)(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3)(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4)(四)自然灾害频繁 (14)(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15)(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16)(七)土地退化加速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18)(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18)(二)石漠化敏感性 (18)(三)生境敏感性 (19)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20)(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20)(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21)(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21)(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1)(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22)(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22)(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23)六、生态功能区划 (24)(一)分区方法 (24)(二)区划系统 (25)七、分区特征概述 (30)(一)生态区 (30)(二)生态亚区 (34)(三)生态功能区 (46)(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68)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75)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工作的加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安全与保护的形势,主要问题:一是近10多年来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变化剧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已经改变;二是现行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不能满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保护比例普遍较低;三是受当时多种因素影响,生态功能区划分不完善,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未能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

为此,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以2014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与评估为基础,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对《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修编,完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修订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

江苏省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江苏省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前⾔重要⽣态功能保护区指在保持流域、区域⽣态平衡,防⽌和减轻⾃然灾害,具有重要⽣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在维护区域⽣物多样性和⽣态安全等⽅⾯有重要作⽤的,依照规定程序划定,有明确界线,需要实施严格保护的⾃然地域。

江苏省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是根据全省⽣态环境调查、⽣态功能区划,在分析⽣态特征、⽣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态功能,提出全省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名录、范围及保护措施。

划分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态⽂明理念,建⽴与健全全省⽣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区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对促进⼈与⾃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度重视⽣态功能区划⼯作。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了⽣态保护的指导思想、⽬标和任务,要求开展全国⽣态功能区划⼯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持。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开展全国⽣态区划和规划⼯作,增强各类⽣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为构建全省⽣态安全保障体系,对在保持流域、区域⽣态平衡,维持⽣物多样性、减轻⾃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态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的区域建⽴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对⼈类资源开发和⾏为活动采取有限禁⽌,⼒求确保区域⾃然⽣态环境不受破坏,保障其主导⽣态功能得到永续发挥,⼜为⽣产⼒合理布局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好⼜快发展。

2004年8⽉,江苏省环保厅正式启动全省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作。

规划采取地⽅政府编制和专家意见相结合的⽅法进⾏。

在江阴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省规划⼯作⽅案和技术⽅案。

2005年4⽉,规划⼯作在全省全⾯开展。

江苏省环保厅对规划⽂稿先后组织3次专家论证,3次书⾯征求各市⼈民政府意见,共6易其稿。

重要⽣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是⽣态保护⼯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项重⼤基础性⼯作,是科学开展⽣态环境保护⼯作的重要⼿段,可以作为指导全省产业合理布局、资源有序开发的重要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精品资料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精品资料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方案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方案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方案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方案的相关内容。

背景分析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多重挑战,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来保护和修复生态功能。

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和修复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和修复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如湿地、森林、草地等;2. 提高土地的生态恢复能力,减少土地的荒漠化和退化;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4. 促进物种多样性保护,保护珍惜物种的栖息地;5. 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方案内容本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功能需求,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将土地划分为湿地保护区、森林保护区、草地保护区等不同类型区域。

保护和修复这些生态功能区域,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耕地逐步转化为森林和草地,提高土地的生态恢复能力。

3. 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修复受损湿地,增加湿地的面积和质量,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4. 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改善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水质,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 物种多样性保护加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禁止野生动植物的非法捕捞和破坏行为,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6.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保护修复工作,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实施计划本规划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2022-2025年):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修复重要生态功能区域;2. 第二阶段(2026-2030年):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动水生态系统的恢复;3. 第三阶段(2031-2035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土地的生态恢复能力;4. 第四阶段(2036-2040年):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增加湿地的面积和质量;5. 第五阶段(2041-2045年):加强物种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6. 第六阶段(2046-2050年):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的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生态功能区划
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
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
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
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
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
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
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
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
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
——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冰川退缩、水源补给不足、气候失调、易导致各种干旱、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

主要保护措施:保护冰川、森林、草场及各种植被,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及时得到降雨降雪补给,禁止发展冰川旅游项目。

适宜发展方向:加强东天山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林产品生产、生态旅游。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林地退缩、水土流失、旅游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

主要保护目标:保护森林、林草植被、河谷林、水源及林区生境。

主要保护措施:封山育林、适度采伐、进行森林人工抚育更新、加强旅游规划管理、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加强保护区管理。

适宜发展方向: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保护区管理,维护森林景观,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维护、畜产品及中草药产地。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药材和经济植物、资源植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草原虫鼠害严重、开矿、筑路、旅游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主要保护目标:保护草场及林灌草植被、保持水土。

主要保护措施:围栏封育,恢复草场植被,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过牧。

制定合理的草原药材及经济植被利用计划,限制开采或超采。

禁止毁草开荒、退耕还草、加大人工种草力度。

治蝗灭鼠、保护珍稀野生物种,旅游规划管理。

适宜发展方向:利用天然草场发展有机畜牧业、建立人工草地,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

——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水文调畜、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化工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栖息地。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受损、化工区污染。

主要保护目标:草地植被、野生动物、自然景观、恢复湿地、生态修复。

主要保护措施:草场围栏封育、化工区污染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注入生态水等。

适宜发展方向:保证水文调畜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工农业产品生产、荒漠化控制、煤炭资源开发。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缺水、地下水位下降、工业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和盐碱化、风沙危害、干热风危害。

主要保护目标:保护绿洲农田、保护坎儿井、保护城镇人居环境。

主要保护措施:节水灌溉、建设防护林、改土培肥、污染控制、三废治理、城市绿化。

适宜发展方向:发展特色种植业,建设生态示范区,合理发展煤炭产业。

——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护、矿产资源开发。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干旱缺水、风沙危害铁路公路、地表形态破坏、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

主要保护目标:保护砾幕、保护野骆驼、保护雅丹地貌、保护荒漠植被、保护铁路公路、保护戈壁泉眼及盐碱滩。

主要保护措施:减少公路管道工程破坏地表植被、铁路公路沿线防风固沙、减少人类干扰范围、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区生态、保护野骆驼的水源、食源,加强保护区管理。

适宜发展方向:建设好野骆驼保护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荒漠自然景观,维护生态平衡。

——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农畜产品生产、水土保持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草原退化、农田土壤盐渍化、毁草开荒。

主要保护目标: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山地草甸、草原。

主要保护措施:节水灌溉、以草定畜、休牧、轮牧、防治土壤盐渍化、退耕还草。

适宜发展方向:发展节水农业,建成东疆畜牧及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护。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干旱缺水、土壤风蚀、荒漠植被遭破坏。

主要保护目标:保护砾幕、保护荒漠植被、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小绿洲及零星低地草甸与戈壁泉眼。

主要保护措施:减少人为干扰、保护野生动物饮水地。

适宜发展方向:维持戈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护荒漠自然景观,发展淖毛湖和三塘湖的商品瓜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