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第6章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 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方法。系统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方法。 在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 在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凡具有数值特征变量和样品都可以 通过选择不同的距离和系统聚类方法而获得满意的数值分类效果 系统聚类法包括样品聚类和变量聚类, 是先将n 。系统聚类法包括样品聚类和变量聚类, 是先将n 个变量或样品 看成n 类, 然后将性质最接近或相似程度最大的2 类合并为1 个 看成n 然后将性质最接近或相似程度最大的2 类合并为1 新类, 分为n 再从中找到最接近的2 类加以合并, 分为n 新类, 分为n- 1类。再从中找到最接近的2 类加以合并, 分为n如此类推, 最后所有的变量或样品全聚在一类之中。 2类, 如此类推, 最后所有的变量或样品全聚在一类之中。
4.4 聚类分析法
这也是生态区划中常用的方法, 这也是生态区划中常用的方法,是一种自 下而上的方法, 下而上的方法,通俗的理解就是将相似 的地区合并,组成一个分区, 的地区合并,组成一个分区,找到相似 的方法就是聚类, 的方法就是聚类,根据对不同地区的指 标进行聚类找到相似的地区, 标进行聚类找到相似的地区,形成分区 。
例如农业生态系统各要素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 例如农业生态系统各要素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 • 地理指标包括地理位置( km) 、海拔高度(m) ; 地理指标包括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m) • 自然指标包括积温( d ℃) 、无霜期( d) 、降水量(mm) ; 自然指标包括积温( d·℃) 无霜期( 降水量(mm) • 经济指标包括各产业产值比率(%) 、农业劳动生产力(千元/人) ; 经济指标包括各产业产值比率(%) 农业劳动生产力(千元/ • 环境生态指标包括质量等级、空气污染指数、噪声情况、能量产投 环境生态指标包括质量等级、空气污染指数、噪声情况、 氮素转化效率(%) 比(%) 、氮素转化效率(%) ; • 资源指标包括各类耕地比率(%) 、有机质含量(%) 、森林覆被率(%) 资源指标包括各类耕地比率(%) 有机质含量(%) 森林覆被率(%) 人口密度( )。 、人口密度(人/km2 )。
生态环境规划教材(PPT 47页)

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 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力或效益;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 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效益;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 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勉强合理。
2.生态城市基本特征 √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整体性和前瞻性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 (6)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性 (7)区域统一性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
③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 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 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23.10.2019
23.10.2019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生态调查
资料收集、实地考察
因子选择及图像化处理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2.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人口分布、密度、规模、年龄结构、文化素质、
性别比、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以及流动人 口等。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3.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应从整体出发,实行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 目标,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 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等。
23.10.2019
昆明市生态功能区划

普渡河上游中山山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3488.用不合理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防止农田环境污染和水体污染
Ⅰ2-6
轿子山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161.42
Ⅲ3
南盘江、甸溪河岩溶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亚区
Ⅲ3-1
南盘江、甸溪河岩溶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790.36
森林覆盖率低,质量差,水土保持能力低,人口密集,土地利用过度引起的潜在石漠化,局部地区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防止石漠化;降低土地利用强度,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以亚热带经济林木为主的生态建设;发展清洁生产,适当限制矿产资源和小水电的开发
加强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规范管理,严禁不符合保护目标的生产活动和人为活动。
Ⅰ2-2
棋盘山中山山原水源涵养及旅游生态功能区
456.18
水土流失较严重,旅游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防止旅游造成进一步的生还环境破坏和污染,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
Ⅰ2-3
安宁海口低山盆地工业生态功能区
开展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目的的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培育工作,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体污染
Ⅱ
中
部
高
原
湖
盆
生
态
区
Ⅱ1
滇池湖盆城镇与工业生态亚区
Ⅱ1-1
滇池湖泊及湖滨水生生态系统多功能生态区
639.04
滇池水体污染严重,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滨带开发过度,侵占天然湿地现象严重。
城市功能区划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
城市功能区划
城市功能区划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分为综合环境区划和分项(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
(一)城市综合环境区划类型
(1)以城市居民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重点污染治理区;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2)以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功能分为:
居民区;工业区;自然保护区;集中公共设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城市分项环境区划
(1)城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2)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水环境功能区和水环境控制单位(概念:指一个水环境功能区与相关的污染源所占区域的总和);
(3)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精品资料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功能区划分

李田、廖侃、马天行、 李田、廖侃、马天行、吴程
生态功能区划分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分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3年5月5日 实施) 年 月 日 实施)
生态功能区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 (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
位置
鄱阳湖;昭阳湖; 巢湖;宁荫湖; 西湖; 树木园内无名湖; 芷园侧边无名湖 ;
功能区概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良好状 况,为多种动植物提供生存 居所;美观校园,可供欣赏 休闲;
功能区保护建议
定期对湖水进行监测,保持湖水的清 洁;调查湖及周边环境的生态系统状 况,保护其中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其 中及周边环境质量,提高观赏性,考 虑开发旅游功能;对学校成员进行宣 传教育,保护环境。 定期进行植被的保养和土壤的修复; 根据调查状况进行植物的新植或植物 种类的更改优化。
学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邮政编码:510640,广州校本部土地面积 295.57公顷,是广东高校中单体校区最大的大学。此外还在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土地 面积257.53公顷。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块完整的地块,但是被高速公路分割成三个区,分别是主校区、 启林区、泰山区。 主校区也叫华山区 华山区,其面积最大,学校主要的行政办公地点和图书馆总馆都在 华山区 该区,这里拥有学校最多的资源,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最好的。第一教学楼、第二 教学楼、第三教学楼均位于此区。 启林区原来叫做跃进区,分南北两个分区。2009年改名为启林区,取自《左传》 启林区 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 的艰苦),但是学生们还是习惯称跃进区。启林区是华农最新建设的一个区,住着 1.8万大学生。第五教学楼位于此。 泰山区原来叫五山区或者东区,五山学生公寓位于此区。2009年改名为泰山区。 泰山区 第四教学楼和东区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验大楼位于此区。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划与管理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划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与压力也日益增大。
城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承受着重要的功能与责任,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划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划是指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针对不同的功能进行管理与保护。
通过合理的划分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运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功能区划可以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保护区、居住区、生产区和交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保护区是城市绿地、森林公园等生态景观的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居住区则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区域,需要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生产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需要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区则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重提高交通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的划分和管理,可以使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其次,功能区划还可以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需求进行管理与保护。
例如,保护区的管理可以采取限制性开发或者生态修复等方式,保护和恢复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居住区的管理可以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技术;生产区的管理可以注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交通区的管理可以注重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推广绿色交通方式等。
通过针对功能区域不同需求的管理与保护,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功能区划还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系统与社区居民的参与与互动。
只有让居民参与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才能形成共同的责任感和意识,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居民委员会、开展环保意识宣传教育、推动社区绿化和环保活动等方式,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伙伴关系,与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人 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自然评价主 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 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 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 等;三类为其他区域。
对于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划,还应遵照下述原则:
① 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原则
② ③ 整体性原则 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 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④ 注重保护资源,着眼长远利益原则
3 生态功能区划的内容和步骤
3.1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
生态功能区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在具体区划中,常用的基础评价方法包括生态适宜性 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等, 并对相应图件进行叠加,为最终的分区服务。在形成 分区时,可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和生态 综合评价法等。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第6章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 生态功能区划的产生和发展
2 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与原则 2.1 概念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 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 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 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 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 理手段。
0.12
8
景观价值
人文、自然景观价 值中 人文、自然景观价 值高
0.18
对表1中的8个生态因素加权叠加得出科学城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i 在1.97~4.79之间变化, 取1.97—2.69—3.15—3.55—3.95—4.79区段为综合适宜度分级标
准。
• 其中3.95<Si≤4.79为最适宜用地; • 3.55<Si≤3.95为适宜用地;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 ,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 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 是不是适宜的。
确定范围、网格化 筛选生态因子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登记
单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 确定网格单因子评价值 制定综合生态适宜度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
表1 科学城发展用地单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
编号 1
生态因子 坡度
属性分级 <5% 5%~20% >20% 承载力大
评价值 5 3 1 5 3 1 5 3 1 5 3 1 5 3 1 5 3 1 5 3 1 5 3 1
权重 0.15
2
地基承载力
承载力中 承载力小 生产力低
坡度5%~10%,低中产田区,居民点较集中区域,但经一定的工程措 施和环境补偿措施后也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不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大
于10%且植被良好区域,高中产田区,溪流影响区,从生态学及保护
生产性土地的观点看是不宜用于发展用地,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适当占 用;不可用地一般为坡度>20%的坡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 区域,该区域完全不适宜城市发展用地。
实例一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 1 生态适宜性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标准的 确定 • 2 生态适宜性评价程序 2.1 因子量化 2.2 确定权值
2.3 综合评价
• 3 拟议规划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
实例二
• 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
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 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
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
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 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 因子。 (1)坡度:
(2)地基承载力:
(3)土壤生产性:
(5)土壤渗透性:
(6)地表水:
(7)居民点用地程度:
•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
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 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 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 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完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描述,情况分两种, • 一种是针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适宜性分析,结果得分较高的地
方即为适宜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地区。
• 另一种是整个区域的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这种情况即需要对 结果进行分析,对分值进行排序分类,得到限建区、协调区、适 宜建设区等,也可以分为建筑用地、生态保护区等,这种情况的 分析结果应用性较强。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态环境规划
主讲:刘 惠
grleaf2008@
生态环境规划
• • • • • • • • • • • • 绪论 城市与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与程序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城市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城市社会经济专项规划 城市区域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方案与评估 城市生态安全与管理 城市生态规划案例
4.2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4.2.1 生态敏感性含义
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 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 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4.2.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
(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 3.15<Si≤3.55为基本适宜用地;
• 2.69<Si≤3.15为不宜用地; • 1.97≤Si≤2.69为不可用地。
• 对照科学城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可看出,最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
• 无自然植被或荒山区域,低产田地分布区及景观差的区域;适宜用地
为坡度<5%的区域,低产田区域,植被较差等区域;基本适宜用地为
(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6)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
3.2 生态功能区划程序
4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 生态功能区划按照工作程序特点可以分为“顺序划分法”和“合 并法”。 • 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区划方法,是以空间异质性为基础,按照 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做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划分最 高级区划单元,再依次逐级向下划分,一般大范围的划分和一级 单元的划分多采用这一方式。 • 后者是“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他是以相似性为基础,按相似 相容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依次向上合并,多用于小范围区划和低 级单元的划分。目前多采用二者结合的方式。
确定网格综合适宜度 评价结果
分级标准
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分析程序
生态适宜性分析因子的确定
筛选评价因子的原则 1)所选因子对给定的资源利用方式有较显 著的影响 2)所选因的因子在网格的分布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较明显 的差异梯度
生态适宜度评价标准与分级
(1)生态适宜度单因子评价标准 • 生态适宜度评价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生态因子对给定的资源利用方式的
影响作用规律,以及该因子在评价区内时空分布特点
• 生态适宜度的评价分级一般划分为3级:很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或 5级: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或六级,即很适 宜、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每个等级可以 相应给出定量表达的数值。
(2)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值
• 计算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值数学表达式主要有代数和表达式及 算术平均值表达式等。下面介绍代数和表达式:Bij= 式中:i—网格编号(或地块编号); j—土地利用方式编号(或土地类型编号); s—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或用地类型)的生态因子编号; n—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或用地类型)的生态因子总个数 ; Bisj—土地利用方式为j的第I个网格的第s个生态因子对 该利用方式(或类型)的适宜度评价值(简称单因子s的评价 值); Bij—第i个网格,其利用方式是j时的综合评价值。
2.2 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 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
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 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 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3 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 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 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概念:根据区域发展的目的分析资源环境要求,运用生态 学、经济学及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知识与方
法,并与区域现状资源进行匹配分析的过程,要求与
资源环境现状条件匹配,划分适宜性等级。
•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 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 定。
4.1 生态适宜性分析法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 ,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 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 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 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 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