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目录各分标题摘要(开卷必备)

合集下载

思修目录各分标题摘要(开卷必备)

思修目录各分标题摘要(开卷必备)

思修目录各分标题摘要(开卷必备)思修提要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①大学是知识的海洋;②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③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①学习要求的变化;②生活环境的变化;③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①确立独立生活意识;②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③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①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②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③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①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③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思修教材目录

思修教材目录

思修教材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地位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3.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和重大意义3.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和实施路径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实践成果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显著优势的基本特征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贡献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基本路径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6.1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基本途径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成就第七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7.1 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7.2 中国梦的内涵及其科学意义7.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路径7.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世界意义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目标和任务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制度成果8.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和历史地位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9.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9.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基本经验9.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9.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发展10.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和基本原则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1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挑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一)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1、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点2、思想道德和法律的不同点3、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1)思想道德为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2)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三)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2、核心价值观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与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问题的回答(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一、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二)信念的含义、特征(三)理想与信念的关系(四)理想信念的作用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三)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四)马克思主义科学遇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更兴的信心・第二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一)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三)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二、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一)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含义(二)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个人理想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立志当高远(二)立志做大事(三)立志须躬行(四)伟大出自平凡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人和坚定弘扬者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一)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含义(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四)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二)团结统一(三)爱好和平(四)勤劳勇敢(五)自强不息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二)爱国主义的特点(三)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四)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三)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四、做忠诚的爱国者(一)推进祖国统一(二)促进民族团结(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一)改革和创新的主要内容(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二)培养改革创新的货任感(三)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人生与人生观(一)世界观的含义(二)人生观的含义(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相互关系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一)人生目的(三个决定作用)(二)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的含义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3、端正人生态度(三)人生价值1、价值观的含义2、价值观的内容3、社会核心价值体系4、人生价值的内涵和特征三、正确认识人生矛盾(一)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二)人生价值的标准1、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普遍标准与基本尺度(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三个价值)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特殊要求・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一)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和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关键(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二)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三)正确认识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四、促进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三)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一)道德的本质(-)道德的功能和作用1、道德功能的含义2、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规范、调节)3、道德的社会作用(内容、表现、性质)二、道德的历史发展(一)道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二)道德发展的规律(三)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大现实意义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妨矜(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五)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六)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强调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二)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三)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第三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含义(二)形成与发展(三)中国共产党始终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四)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的作用(五)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四个有利于)・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着眼“四个方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道德建设核心问题的实质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原因(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原因2、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三)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四)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五)自觉学习道德模范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德・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务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网络生活必须遵守道德规范(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三)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底线・第二节职业道德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爱岗敬业(二)诚实守信(三)办事公道(四)服务群众(五)奉献社会二、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第三节职业道德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一)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婚姻家庭关系2、大力提倡家庭美德(1)含义(2)重要性(3)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谐、勤俭节约、邻里团结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三、弘扬家庭美德(一)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二)营造良好家风(三)遵守婚姻家庭法律法规・第四节个人品德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一)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的特点(三)个人品德的作用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一)道德修养的含义(二)个人品德的养成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三、追求崇高道德境界(一)道德境界的含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个人道德境界的引领(三)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的人生目标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制体系・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发展一、法律的含义(一)“法律” 一词的两种用法(二)法律的含义二、法律的本质和特征(一)法律的本质(二)法律的特征三、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一)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二)法律的四种历史演进与发展1、法律的四种历史类型2、不同历史类型法律的特征(1)奴隶制法律的特征(2)封建制法律的特征(3)资本主义法律的特征(4)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从体现的意志看,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从实质内容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4、体现继承中国法治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成果的文化要求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一)指引作用(二)预测作用(三)评价作用(四)强制作用(五)教育作用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法律制定(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健性环节)1、法律制定的含义2、我国宪法、立法法等法律对法律制定的规定3、我国立法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4、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二)法律执行1、含义2、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3、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4、行政执法的主体(三)法律适用(司法)1、含义2、我国的司法机关3、司法机关的职责4、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四)法律遵守(依法办事即守法)1、含义2、依法办事的两层含义3、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第三节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一)我国宪法的地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制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三)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五)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分(一)宪法相关法(二)民法商法(三)行政法(四)经济法(五)社会法(六)刑法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一)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二)诉讼法1、刑事诉讼法2、民事诉讼法3、行政诉讼法(三)非诉讼程序法1、仲裁法2、调节法・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意义(一)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内容(一)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二)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三)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四)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五)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一)科学立法(重要性、目标、要求)(二)严格执法(重要性、目标、要求)(三)公正司法(重要性、目标、要求)(四)全民守法(重要性、目标、要求)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共同点、不同点)(-)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共同点、不同点)(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一)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二)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三)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1、西方国家宪政的主要内容2、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一、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二)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1、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依据、方式、价值、标准)2、做一个尊法学法用法守法信法的“法制人”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一)法律之上(含义、要求、具体表现、意义)(二)权力制约(含义、原因、要求)(三)公平正义(含义、内容、条件、意义)(四)人权保障(宪法、立法、行政、司法、意义)(五)正当程序(重要性、表现)三、培养法制思维的途径(一)学校法律知识(二)掌握法律方法(三)参与法律实践(四)养成依法办事习惯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尊重法彳:威的重要意义(一)法律权威的含义(二)法律有无权威的基本要素(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四)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大意义二、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一)信仰法律(二)遵守法律(三)服从法律(四)维护法律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法律权利(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1、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2、法律权利的含义3、法律权利的特征(二)法律权利的分类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点主体享有的权利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三)法律权利与人权1、人权的含义2、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人权己经发展成为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利体系3、人权与法律权利的关系4、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念二、法律义务(一)法律义务的含义(二)法律义务与法律义务相对应(三)履行法律义务的表现形式(四)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五)法律义务的特点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一)辩证统一(-)一律平等(三)互利互赢•第二节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一、政治权利与义务(一)含义(二)重要性(三)内容1、选举权利与义务2、表达权利与义务3、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4、监督权利与义务二、人生权利与义务(一)含义(二)重要性(三)内容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2、人生自由权利与义务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5、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三、财产权利与义务(一)含义(二)重要性(三)内容1、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2、继承权利与义务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一)含义(二)社会经济权利的核心(三)国家对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的义务与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1、劳动权利与义务2、休息权利与义务3、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4、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一)含义(二)重要性(三)内容1、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2、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第三节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一、依法行使权力(一)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三)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四)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二、依法救济权利(一)救济权利的重要性(-)我国公民的权利救济的主要方式(司法、行政、政治与社会、自力)(三)依法维权三、尊重他人权利(一)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三)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四、依法履行义务(一)法律权利的行使必须伴随着法律义务的履行(二)义务法定(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四)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货任1、民事货任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

大一思修各章必考重点梳理,开卷建议打印(二)2024

大一思修各章必考重点梳理,开卷建议打印(二)2024

大一思修各章必考重点梳理,开卷建议打印(二)引言概述:大一思修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本文将对大一思修各章的必考重点进行梳理,并提供了开卷建议打印。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对思修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正文内容: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2.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3. 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4. 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5. 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的现实意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与基本经验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与意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和发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征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要义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进程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主要特点与优势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五、大学生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1. 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2.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3. 主动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5.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总结:思修课程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对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大一思修各章的必考重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大学思修开卷页码索引(配2013版教材)

大学思修开卷页码索引(配2013版教材)

绪论1大学生活的特点p22大学生应树立的学习理念?p33大学生的优良学风?p54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P65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p6-76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及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8 7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P9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P10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p11第一章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

P152信念的涵义。

P16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P17-20(包括理,想信念的一般作用,对大学生的作用)4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p235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56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定义及关系p29-307如何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与顺境?p34-35 8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5-389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的主旨?大学生如何艰苦奋斗?p37-38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P39-412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包括哪些内容?p41-42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什么?p42-444经济全球化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p445经济全球化,当代大学生坚持爱国主义,需要着重树立哪些观念?p45-466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P46-48 7民族精神的定义p488民族精神的内容p499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p49-5010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p5111为什么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p52-53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p53-55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如何表述的?p642人生观的定义?p653人生目的涵义及作用。

p664人生态度的定义及人生态度与人生观P675什么是端正的人生态度?怎样做?p68-696关于价值及价值观的描述p69-707人生价值的定义p70 8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p71-729应抵制和批判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主要有哪些?p72-73 10何谓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怎样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p7411怎样理解人生价值标准?p75(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12怎样进行人生价值的评价?p7613人生价值实现须具备哪些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p77-7814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915人生环境的定义P8016大学生如何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p81-8217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p83-8418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p84-8519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应正确认识哪些关系?p85-87 20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P87-89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1什么是道德?p902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p913道德的功能包括哪些?(至少6个)p91-924道德的社会作用包括哪些?(6项)p925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P936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p94-95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95-997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p99-1008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p103-1049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p10510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0811大学生应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p10912诚信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p11013八荣八耻的内容?p112-1131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p115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1法律的定义p120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p124-1253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P125-128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环节?p128-1305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130-1316宪法的基本原则?p131-1327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哪些制度?其中,国体、政体是什么?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p132-1368试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大一思修各章节知识点

大一思修各章节知识点

大一思修各章节知识点思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一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下面将对大一思修课程中的各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纲要概述本章主要介绍思修课程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了解思修课程的重要性和目标,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章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思修课程的基础,通过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等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章包括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人生的价值体现以及人生的目的与奋斗等内容。

第三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成长本章通过讲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与意义、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等内容。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通过介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社交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包括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社会交往的方式与技巧等内容。

第五章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是思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章通过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制度和运行,增强法治观念。

包括法律的含义与特征、法律的分类和层级、宪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内容。

第六章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本章通过介绍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包括科学精神的特征与培养、创新意识的涵义与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等内容。

第七章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思修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本章通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未来、绿色生活与绿色消费等内容。

第八章增强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作为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新一代,学生需要具备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章通过讲述国家意识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

大学思修教材知识点对应页码(期末复习、开卷考试必备)

大学思修教材知识点对应页码(期末复习、开卷考试必备)

思修知识点目录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2)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2)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3)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5)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6)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7)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制体系 (9)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11)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12)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3)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1.大学生活发生的变化P2-3/1-32.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P3/1-43.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P4-5/1-54.确立成才目标人才素质P5-6第二节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5.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1-36.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P8/二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9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P11-12/1-3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11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10.重要意义P13-14/1-311.基本方法P14-15/1-4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1.理想的含义P17/下2.理想的特征P18/1-33.信念的含义P18/下4.信念的特征P18-195.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P19-21/1-3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6.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21-227.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的原因P23-24/1-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定义P24/下9.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做法P25-27/1-3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0.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P28-31/1-31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P32-33/1-212.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4-35/1-3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1.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P372.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优秀传统的体现P37-38/1-43.中国精神的作用P40/1-34.民族精神的定义和集中体现P415.时代精神的定义P416.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P41第二节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7.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P42-43/1-48.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P45/1-49.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6-47/1-310.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树立以下三个观念P49-50/1-31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P50-511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具有一致性P51-5213.做忠诚的爱国者P52-57(一)推进祖国统一P53-54/1-4(二)促进民族团结P54-55(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P56/1-3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4.时代精神的含义P5715.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P59-60/1-316.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P60-63(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P61/1-3(二)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P62(三)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P63/1-3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人生观的定义P66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P67-71(一)人生目的P67-68/1-3(二)人生态度P68-70①人生态度的定义P68②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P68③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69-70/1-4(三)人生价值P70-71人生价值的定义P713.如何正确认识人生矛盾P71-73/1-34.反对三种错误的人生观P75/1-3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5.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P77-79(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P77①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定义P77②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77(二)人生价值的标准P78①根本尺度P78②普通标准P78(三)人生价值的评价P78-79/1-36.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P79-80/1-37.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81/1-2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8.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P83/1-39.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P84(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P84-85/1-4(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86-87/1-310.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P87-88/1-311.如何促进个人与自然的和谐P89-90/1-3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P92-932.道德的主要功能P93-94/1-33.道德的社会作用P944.道德的历史发展P95-96①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P95②道德发展的规律P95③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P95第二节弘扬中国传统美德5.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P96-97/1-36.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P97-100/1-67.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P100-101/1-38.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p101-102①核心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反对两种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复古论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9.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P102-10410.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P104-105/1-511.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意义P105-107/1-4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12.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108-1091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P109-113(一)为人民服务是核心P109-110/1-3(二)集体主义是原则P111-112/1-214.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P113-115/1-5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一节社会公德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P117-119①公共生活的特征P118/1-4②有序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P118-119/1-4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P119-121①社会公德的定义P119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P119-120/1-5③自觉遵守社会公德P121/1-33.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p121-122/1-4第二节职业道德4.职业生活中的值得规范P124-125/1-55.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P124-127(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P125-126/1-3(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P126-127/1-36.自觉遵守职业道德P127-128/1-3第三节家庭美德7.恋爱中的道德规范P129-130/1-38.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P131-132/1-59.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P132-135(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P133/1-5(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P134-135/1-310.弘扬家庭美德P135-136/1-3第四节个人品德1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P136-137①个人品德的定义P136②个人品德的特点P137③个人品德的作用P13712.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P137-138/1-313.追求崇高道德境界139-140/1-3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制体系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发展1.法律的词源与含义P142-143①广义法律和狭义法律P143②我国法学界对法律的定义P143-1442.法律的本质P1443.法律的特征P144-145/1-34.法律的产生和发展P145-146/1-4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5.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P147(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P147-148①从两方面看P147②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体现P148(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P148-149/1-56.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P149-150/1-57.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50-152/1-4第三节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8.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P153-157(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P153-154/1-5(二)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P155①国体:人民民主专政②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P156/1-3(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P1579.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P158-162(一)宪法相关法P158(二)民法商法P159(三)行政法P159-160(四)经济法P160(五)社会法P161(六)刑法P161-16210.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P162-163(一)诉讼法P162-163(二)非诉讼程序法P163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P164/1-3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P165-166/1-51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P167-169/1-4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P171-173/1-3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P173-175/1-3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175/1-3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P176-177/1-3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5.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78-179①法治思维的定义P178②法治思维的含义P178/1-4③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P178-179/1-46.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P179-182/1-57.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P183-184/1-4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8.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P185-186①法律有无权威的四个基本要素P185②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P186-187/1-49.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P187-188/1-4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1.法律权利P191-194(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P191-192/1-4(二)法律权利的分类P192-193/1-4(三)法律权利与人权P193-1942.法律义务P194-196①义务的定义P194②法律义务的定义P194③法律义务履行的两种形式P194④法律义务的特点P195/1-4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P196-197 第二节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4.政治权利与义务P198-204(一)选举权利与义务P198-200(二)表达权利与义务P200-202(三)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P203(四)监督权利与义务P203-2045.人身权利与义务P204-207/1-56.财产权利与义务P207-209(一)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P208(二)继承权利与义务P208-2097.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P209-212/1-48.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P212-214/1-2第三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9.依法行使权利P215-216/1-410.依法救济权利P216-217/1-411.尊重他人权利P218-219/1-312.依法履行义务P220-221/1-5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P223-224/1-4。

思修各章重点学习内容

思修各章重点学习内容

各章学习要点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学习重点1、大学学习的特点、理念.2、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要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方法和考核.基本概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道德3、法律4、思想道德素质5、法律素质6、修养基本理论1.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关系。

2.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基本问题1.大学生活的特点是什么?与中学生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新的学习理念主要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应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认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为什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确立成才目标的主要内容? 5.为什么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学习重点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2、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基本概念1.理想;2.信念;3.信仰;4.信念体系。

基本理论1.理想信念的作用。

2.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基本问题1.理想与信念的关系是什么?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3.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4.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5.为什么说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学习重点1,错误人生观的实质与危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条件。

基本概念1.人生观2.人生目的3.人生态度5.价值6.价值观7.人生价值8.合作9.和谐基本理论1.人生环境各种关系的辩证统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及与自然的关系)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与评价标准基本问题1.人生目的对于人生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性?2.为什么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3.错误的人生观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4.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5.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6.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学习重点1,认识道德这一社会现象,起源、本质、功能、历史,是理解道德现象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修提要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①大学是知识的海洋;②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③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①学习要求的变化;②生活环境的变化;③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①确立独立生活意识;②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③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①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②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③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①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③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③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性信念的含义与特征:①理想的含义与特征;②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①理想信念的作用(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②理想信念与大学生(a.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b.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c.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②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③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④爱自己的国家。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②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③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④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②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①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②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②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①时代精神的内涵(a.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b.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c.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d.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的精神(a.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b.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③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三、维护祖国统一四、增强国防观念:①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②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a.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b.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c.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a.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主要内容;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二)端正人生态度:a.人生须认真;b.人生当务实;c.人生应乐观;d.人生要进取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①反对拜金人生观;②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③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三)人生价值的评价:a.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d.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a.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b.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a.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b.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c.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d.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①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②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③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a.平等原则;b.诚信原则;c.宽容原则;d.互助原则(二)正确认识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a.正确认识竞争;b.正确认识合作;c.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①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②正确认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③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④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①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③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二)道德的本质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道德的主要功能(二)道德的社会作用三、道德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a.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b.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a.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三)诚实守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点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①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②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③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一)个人道德与道德修养(二)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①活动范围的规范性;②活动内容的公开性;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①继承性;②基础性;③广泛性;④简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