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和注意事项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
而清明节也是一个充满传说故事的日子,这些传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神秘和美好。
一、怀念禹王“禹”是指夏朝建立者禹,“禹王祠”表示对禹王的敬祀和怀念。
相传禹王平定大洪水之前,没有采取“断蛇之策”,因此朝廷中的大臣们对禹王失望至极,对禹王礼节也不恭,导致禹王被迫出宫而去。
后来无论是灾难还是政治变动,一些人都会拜访禹王祠,祈求禹王保佑,希望有一个好的未来。
二、烧纸钱拜祭先人清明祭祖就是为了表示尊敬和对逝者的怀念,载歌载舞的方式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无功不受禄。
于是他们就创造了其他尊敬方式,比如烧纸钱,及纸制品之类,避免了拜祭活动的过于奢华。
三、传说大雁按照传统,每逢清明节,大雁会飞堕。
而这正是大雁飞跃的重要时刻,也是各路英雄会聚的日子,所以,大家在清明时节一定要遵循“莫在清明留恋”的古训,不可停留,不可停留。
四、寒食节的形成在清明节前一天,有一个寒食节的传统。
相传,在周文王封建以后,有一个名叫淳于意的贤士,他因为直言敢谏,成为了周王朝中周公墓守卫。
文王的儿子武王称霸后,淳于意受到猜忌,被赐死,而他的赴死遗言就是“寒食节”这个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都不做风调雨顺的事情,为淳于意祈祷。
五、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祖活动,其次是放风筝,赏花,游山玩水,植树等。
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如擀面糊、吃青团、撒菜小一个生命。
最后,清明节就像一条回忆长河,清明节的传说、习俗和传统,常常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源源不断地涌现。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不仅表达了人类对祖先的敬仰,更传递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脉和精神。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清明节,也称“寒食节”,起源于中国古代,作为一种传统节日,被人们视为对于先祖的缅怀之举。
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其日期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到七日之间,也就是太阳黄经达到15度时开始。
清明节的来历古时候,清明节是一个宗族和家族聚会的日子。
在这一天,亲戚们会悼念逝去的亲人,烧香祭奠和扫墓。
这一天也是表示春季种植时节已经到来的日子,人们可以开始在田地里耕种,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同时也是一个提醒人们注意卫生的重要节点,因为在这个时期疾病易于传染,所以人们会把自己家的庭院和房间进行大扫除,同时还会进行防疫的活动,以保证健康和幸福。
在唐朝时期,清明节还有颇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唐玄宗时期,他每年都会出现在杏花村神庙之地,并以此来加强和弘扬国家道德文化、民俗文化。
此外,唐朝时期还出现过清明赏花风俗,名为“观花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去公园观赏各种美丽的花卉,尤其是杏花,以示对春天、大自然和生命的爱好和尊重。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这个节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古老传说,其中比较知名的三个故事包括:一、《牛郎织女》传说牛郎和织女分别化为牛和鹊,经过一年的等待才得以相逢。
这一天,人们在这个日子傍晚时抬神轿游行,以祈愿天上的牛和鹊夫妇联姻,从而得到幸福的生活。
二、《寒食节》根据传说,寒食节是汉代的献公在同田孟氏的王孙奕如之间发生争斗,并最终将对方流放的故事。
献公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他决定在每年的这个日子,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禁火三天,为对方悼念祭祀。
三、《穷鬼挑灯》这个传说主要发生在港澳地区。
根据故事,清明节,穷鬼们都会出来挑亮灯笼,以表示自己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同时,也会举行许多民间活动,如踩高跷、打麻将等,娱乐自己的心灵。
总之,不论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还是从民间和传说的角度,清明节都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重要节日。
每到这个时候,无论是人还是花草树木,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生命和自然的重要性。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
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
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
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这些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的传说和禁忌

清明节扫墓的传说和禁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祭祀先人的一个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更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扫墓的传说和禁忌,欢迎阅读!清明节扫墓传说为了缅怀先人,祭祖上坟扫墓,从古至今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习俗和禁忌。
清明节插柳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人们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清明正值柳条发芽的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驱鬼辟邪。
太阳刚升起,不少的人们就折些柳枝插在自己大门两侧,也有的编织成柳圈扎在头上以示吉祥。
清明节有祭早不祭晚的习俗,虽然说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但是人们并不会等到清明节当天去祭祀。
一般过春分节气后便已开始扫墓祭祀,老人们说,清明节祭祖宜早不宜晚,也就是说一定要在清明节之前及当天祭祀。
民间的人们认为有阴间的存在,清明节以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门就要关闭,如果在清明节后再祭祀,后人送的东西祖辈们就无法收到,所以才有了祭早不祭晚的说法。
清明节扫墓禁忌一、忌早上坟,就是说早上晚上不能上坟祭祀,人们认为、早上和晚上没有太阳,阴气比较重,这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中午进行上坟扫墓祭拜。
二、忌在墓地照相。
生活在现代的网络时代,有人甚至连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也要拍照发朋友圈,这是不对的。
祭祖不仅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有敬拜,给亲人扫墓时要心存敬意,专心致志。
三、外人不上坟。
清明节是后人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忌讳外人扫墓祭祖,祭祖时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去上坟祭祀,所说的外人如朋友、工作关系的下属等无血缘关系的人不可去陪同扫墓。
这是因为不是一家人,身上的气场是不相同的,如果作为外人的身份去扫墓祭祖,不仅会破坏自己的气场,也会破坏主家的气场,从而影响运势。
四、忌穿红戴绿。
上坟是为了纪念先祖,尊敬先人,所以一定要肃穆端庄,不能穿着鲜艳的衣服和佩戴花哨的首饰,否则就是对前辈的不尊重。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常常被认为是“扫墓节”。
但是,除了祭祖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1. 说不出话的桃树有一个叫做“洛阳桃”的桃树,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它的花开得最娇艳动人。
这棵桃树传说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
当时,洛阳城外有一位老农夫,他每天都会在桃林里种植桃树,但其中有一棵桃树却总是不开花,甚至说不出话来。
老农夫非常困惑,于是他去请教了一位叫做“口说无凭”的道士。
道士告诉老农夫,只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给桃树上红色的布条,就可以让桃树开花说话了。
老农夫照着道士的方法去做了,果然,桃树在当天开花了,而且还说出了话来。
从此以后,这棵桃树就被称为“洛阳桃”。
2. 青蛙变成公主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有一个小青蛙在池塘里游泳。
突然,一只金鱼飞跃而出,掉进了小青蛙的嘴里。
小青蛙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种奇迹。
但是,当他再一次张开嘴巴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
原来,那只金鱼是神仙化身,他看到小青蛙有好心态,就赐给了他美貌和智慧。
从此以后,这位美丽的公主便一直生活在人间,并在清明节时穿上美丽的衣裳,参加祭祖活动。
3. 守护墓地的青蛇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他的母亲非常伤心,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儿子的坟墓前祭拜。
有一年,她在祭拜时发现,坟墓前有一条绿色的青蛇,它一直守在那里。
母亲心生感激,便给青蛇留下了饭菜。
清明节之后,她再来到坟墓前时,发现青蛇又出现了。
母亲感到很奇怪,但是青蛇却越来越亲近她。
最后,母亲发现,这条青蛇其实是儿子的化身,他一直在守护着自己的坟墓。
从此以后,这条青蛇便被人们称为“守墓的青蛇”。
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它们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清明节的寓意和祭祖的重要性。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二十
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扫墓祭祖,
悼念逝去的亲人,也会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美好。
清明节的起源有很多神话传说。
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一些神话
故事:
1. 飞天神鸟伏兔: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能够飞天的神鸟名叫
伏兔。
这只神鸟每年在清明节这天出现,它会携带着春天的气息降
临人间,为大地带来生机。
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放飞风筝,以象征
着迎接伏兔的到来。
2. 救孩童的草人:传说在清明节这天,有一位叫做大卫的贤人,在一片封闭的连山区救出了被困的孩童。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制作了一个草人,让草人去引开野兽,从而成功救出了孩童。
为了
纪念大卫的善行,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制作草人,放在野外,象征
着保护和庇佑孩童。
3. 空中飞船战斗白蛇:相传在古代,一条名叫白素贞的白蛇和她的姐姐青蛇,为了救治生病的人们,制造了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神奇飞船。
在清明节这天,白蛇会驾驶飞船与恶龙战斗,保护人间的和平和幸福。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不能被确证,但它们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让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感受到神奇的力量和追求和平的精神。
通过祭祀、踏青和其他庆祝活动,人们纪念这些传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神话故事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也让清明节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可以缅怀历史,传承先祖智慧,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祝福。
让我们共同庆祝清明节,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爱与希望!。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祀祭奠节日,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公历4月4日至6日间)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扫墓祭祖、悼念亲人和祭祀先祖。
除了扫墓、祭奠以外,清明节还有丰富的活动和习俗,比如踏青、放风筝、挂柳等等。
而在这个节日中,也有许多经典的传说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故事。
故事1:寻找盆景主人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老爷爷种了一盆特别美的盆景,每次清明节他都会前往坟墓祭奠自己的亲人,然后把盆景也带去,放在墓前。
但在某年的清明节,老爷爷因年迈体弱而无法前往坟墓,这时他就请来了一个小伙子,让他代替自己,前往墓地祭奠亲人。
但是,小伙子去了墓地之后,却无意中把盆景掉在路上了。
虽然小伙子赶紧找寻回来,但是却找不到盆景主人了。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少女,她告诉小伙子,盆景主人其实就是老爷爷。
由于盆景种了很多年,老爷爷说话跟盆景里的花草树木已经有了心灵相通的感觉。
少女还告诉小伙子,老爷爷格外喜欢紫色的花,于是小伙子便在墓地里摘了一束紫色的花,拿回去放进盆景里。
这时,盆景中的花草树木都变得特别欢快,仿佛感觉到了生机和希望。
故事2:屈原之歌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清明节传说故事——屈原之歌。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
他一生忠于楚国,但因为嫌疑被流放,深受凌辱和悲痛。
最终,在长江中投身而亡。
在屈原之歌中,讲述了在屈原投江之后,江神和水族都深感到了他的忧伤和不平。
这时,水族们便在江边划船,唱起了哀婉的乐曲,来纪念屈原。
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首乐曲被传扬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3:打柳棒在清明节时期,人们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打柳棒。
据说,打柳棒最早源于汉代皇帝打猎时所用的猎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游戏。
在打柳棒的游戏规则中,选一根柳枝制作成棒状,然后将它抛到远处,其他人再从远处奔跑迎接,用尽全力抢取柳棒。
抢到柳棒的人,可以得到各种福利和祝福。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和先贤,缅怀故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重要的仪式和习俗,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以下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一、鬼门开据传说,清明节那一天,鬼门会打开,鬼魂们从阴间进入人间。
在这一天,人们为了防止鬼魂的干扰,常常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将门窗紧闭,不在暴露居所附近乱丢垃圾,以及不从鬼魂们经常出没的地方经过,以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春天的季节,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候。
因此,许多人会选择这个时候到郊外踏青游玩。
踏青郊游不仅有助于放松身心,还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在郊外的草地上,人们会开展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让整个节日更加欢乐。
三、插柳枝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将柳枝插在门前或者头上。
这是因为柳树代表了温暖和生命力,插柳枝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同时,柳枝还有驱邪的作用,可以保护家人不受恶魔的侵害。
四、祭祖扫墓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祭祖扫墓。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碑,烧香祭祀。
祭祖扫墓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向祖先倾诉自己的近况和心情,以求得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五、弄湿的鲜花有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说的是清明节那天有一位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她手持一束鲜花,然而奇怪的是,这束鲜花始终保持湿润不枯萎。
仙女向人们传递了一个寓意:在节日时刻,我们要像那束鲜花一样,保持美好和鲜活。
因此,有些人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在家里插上湿润的鲜花,以象征生机与希望。
六、捏青团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习惯在清明节期间制作青团。
青团是一种由糯米制作的汤圆,因其外表呈现翠绿色而得名。
人们相信,吃青团可以消灾避邪,让人健康平安。
七、郑成功与草人清明节也与郑成功的故事有关。
据传说,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积极抵抗荷兰殖民者,终于在台湾恢复了中国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和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篇一】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篇二】清明节注意事项
1、不要把纸挑碎。
纸这个时候,就可以越多越好。
可是烧纸时一定不要拿棍挑,一挑碎,就像我们人残缺了。
祭祖的时候要缓慢、端庄。
这才叫续火、添香。
很多人烧纸,恨不得给它挑散,烧完赶紧走。
来了就待会儿,跟老人聊聊天,也挺好的。
要是有信仰的话,烧纸时可以念念经文。
信佛的话,最简单的就是念阿弥陀佛。
要是信道教,也可以念道教的一些经典。
在坟地念念经,对活着的子孙会有帮助,女孩太多的家族就会添男丁,挣钱辛苦的就会轻松一点。
2、穿着要素雅端庄。
我们去坟地穿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显得端庄,千万不要穿艳丽的衣服,也不要穿短裤、裙子,不然家里容易出现风流子孙。
3、表情要严肃。
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如法祭祖,子孙兴旺,后代兴旺。
进入坟地,表情就要沉重,就不要再笑了。
坟地是人家的家,你在那里嬉皮笑脸,这对人家是非常不尊敬的。
嬉皮笑脸,祖先会认为你看我们死了,看我们笑话来了,他一起这念,你就要倒霉了。
4、不要拍照。
在墓地不要拍照,不管怎么样,坟地都属阴。
5、不要抽烟。
我们在坟地,要戒除恶习,别烧着香、烧着纸就吸上烟了,这样不恭敬。
你这样做,容易上火,孩子容易顶撞。
6、注意防火。
上坟烧纸前,要先将坟地周围荒草杂物等易燃物清理干净,然后再开始烧纸,要慢慢烧,等到香、纸、蜡烛等物品彻底燃烧干净、确保无火星残留后再行离开,以免引发火灾,造成恶劣影响。
【篇三】清明为什么要上坟扫墓
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
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
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
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先秦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
“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
”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也清明节扫墓原因。
因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几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合一,就形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直到现在,上坟扫墓的日期规定也不是很严格,清明前后时间都可以。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节扫墓来自寒食节。
中国古代历史中本有两个节日,一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用于指导农耕?一为寒食节,旨在扫墓和缅怀亲人。
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在时间上只隔一两天,先人们就将这两个节气合二为一了。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
”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
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
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
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