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最新)
清明节思政小故事简短

清明节思政小故事简短故事一嗨,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清明节的思政小故事。
你们知道吗,清明节可不仅仅是扫墓、踏青的日子,它背后藏着好多深刻的意义呢。
曾经有个小男孩叫明明,他家在一个小山村里。
每年清明节,爸爸妈妈都会带着他去给爷爷扫墓。
明明一开始不太懂,就觉得是走个形式。
有一年,爸爸在墓前跟明明讲起了爷爷的故事。
爷爷年轻的时候,村子里发大水,好多庄稼都被淹了。
爷爷带着大家一起挖渠排水,日夜不停地干活,最后保住了大部分庄稼,让大家在困难的年景里也能有口饭吃。
爸爸说,爷爷这种为了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记住和学习。
明明听着听着,眼睛里闪着光,好像明白了什么。
从那以后,明明在学校里也变得特别热心,经常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他说,他要像爷爷一样,能帮到别人就是最开心的事。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在清明节里有过这样的感悟呢?故事二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关于清明节的思政小故事哟。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阿强的年轻人。
他生活的村子很穷,大家都过着苦日子。
每到清明节,阿强都会跟着长辈们去祭祖。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长辈:“为啥咱们每年都要这么郑重其事地来祭祖呀?”长辈摸着他的头说:“孩子,这是为了让咱们不忘本,记住先辈们的辛苦和努力。
咱们的祖先为了能让子孙过上好日子,那可是吃了不少苦。
”阿强听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村子富起来。
于是,他努力学习农业知识,带着村民们一起搞种植、养殖。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子渐渐富裕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阿强说,每次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他都会告诉祖先们村子的变化,让他们放心。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从中感受到了清明节的特别之处?。
清明节 小故事

清明节小故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诗从小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清明节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悲伤与缅怀,但对我来说,却还有着一些别样的有趣故事和感受呢。
记得小时候,清明节就是一个可以出去玩耍的节日。
家里大人会带着我们去扫墓,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悲伤,只觉得那是一次特别的郊游。
大人们在墓前忙活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满山遍野地疯跑,仿佛清明节就是专门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撒欢的机会。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树洞,我们好奇地钻进去,结果发现里面竟然有几只小兔子,那惊喜简直无法形容,那也成为了我们那个清明节最特别的记忆。
慢慢长大之后,清明节的意义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开始懂得了缅怀先人,也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但还是会在这个有些沉重的节日里找点乐子,让气氛不至于那么沉闷。
有一年,我们去给爷爷扫墓,结果因为前一天刚下过雨,墓前的地面特别泥泞。
我一不小心就踩了进去,鞋子陷在泥巴里怎么拔都拔不出来,最后还是几个亲戚一起帮忙才弄出来。
大家看着我狼狈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我也只好无奈地苦笑,心想:爷爷肯定也在天上看着我笑呢。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很远的地方上学、工作,清明节就很难再回家了。
但每到这个时候,还是会特别想念家乡,想念那些和家人一起扫墓的日子。
然后就会和家里打个电话,听听他们讲讲今年扫墓的情况,听听那些熟悉的声音,心里也会觉得暖暖的。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清明节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牵挂。
现在,清明节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更像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我和过去、我和家乡、我和亲人。
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像小时候那样满山疯跑,但那些美好的回忆依然留在心底。
虽然不能每年都回家扫墓,但那份思念却从未减少。
有时候会想,如果先人们知道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还能记住他们,还能讲讲那些有趣的小故事,会不会也觉得很欣慰呢?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管是在墓前庄严地祭拜,还是回忆那些有趣的往事,都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篇一: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当他荣归故里,本想祭拜父母的坟墓,但由于连年战乱,坟头长满了杂草,墓碑参差不齐,有的断了有的断了,墓碑上的字也认不出来了。
刘邦非常难过。
虽然他的下属也帮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才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篇二:古密州清明节时,人们都喜欢用新发的柳枝编顶帽子戴在头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还要缠上二十八根红丝线,嫩绿的柳叶衬着红红的丝线,煞是好看,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姓柳的贤惠女子。
清明戴密州城东有条墨河,河两岸柳树成荫。
河岸边的柳家庄有个柳兰姑娘。
柳姑娘心灵手巧,识文断字,女红做得尤其好,在十里八乡很有名,被人称为巧柳姑娘。
柳兰到谈婚论嫁的年纪后,许多做媒的登门求亲。
后来柳姑娘嫁给了本村的一周姓后生,为人忠厚老实。
后生与老爹相依为命,除了几亩薄地,平时就靠做些短工维持生计。
自从柳兰嫁入周家后,勤俭持家,孝敬公爹,一家人平安和睦,其乐融融。
今年,这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且缺少士兵。
一次外出后,后生被迫在部队服役,离开时杳无音信,只留下刘岚与岳父相依为命。
刘岚,没有丈夫,在家恪守妇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惹事。
村里一个泼皮无赖垂涎柳兰的美色,经常白去周老汉家。
几次纠缠都被刘岚拒绝,这个无赖恼羞成怒,于是四处造谣,说刘岚趁丈夫不在家,和别人有一腿。
有关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有关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有关清明节的民间故事篇【1】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有关清明节的民间故事篇【2】清明最初属于农耕节,没有扫墓的习惯。
这个习俗形成,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
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
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
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
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21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21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时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都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篇1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
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
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
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轼的《江城子》词是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而在清明这一天,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正如权德舆所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陆游也有“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
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
唐、宋均是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诗圣”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流传。
清明节故事(8篇)

清明节故事(8篇)清明节故事(精选8篇)清明节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
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
”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
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
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
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
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讲究健康,休闲。
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
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
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清明节故事篇2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此刻,不由人们不畅想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绵长光辉灿烂。
还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清明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
清明节扫墓的故事(精选31篇)

清明节扫墓的故事(精选31篇)清明节扫墓的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临近清明,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下午,大家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向烈士陵园。
大约步行了二十分钟,便到达了目的地。
大家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园里宽阔的道路上。
来到一个巨大的碑下,大家停止了脚步,举目望去,碑上写着“永垂不朽”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碑下,一个洁白的花圈静静地“躺”在上面,那两根漫天飞舞的布条像眼泪似的在为英雄们感到悲伤,旁边郁郁葱葱的几棵大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也在为烈士们哭泣。
正当大家满怀悲伤情绪为烈士们叹息时,少先队员代表朗读了为烈士们精心准备的悼辞的声音传到了大家耳边,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大家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层悲痛。
“请全体同学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随着大队长的这句话,大家都低下了头,一分钟过后大家又抬起了头。
“请各班同学为革命烈士献花!”一曲铿锵有力的《歌唱祖国》突然响起。
我的心不由一震:没有烈士们,怎能有大家现在的幸福生活?没有烈士们,五星红旗怎能那么鲜艳?大家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们!于是,我郑重地将手中的小白花献给了烈士们。
此时此刻的小白花不仅代表了大家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还表示出大家会好好学习,继承革命先烈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清明节扫墓的故事篇2因为今天是清明节,所以我早早就起床了,准备和家人们乘车通往太曾祖的坟墓去给他扫墓。
“朵朵,下车吧!已经到了”奶奶说:“给你钱,到这个附近的商店去买一点纸钱,鞭炮,我在这里等你!”“好的,奶奶”,我接过了钱,飞快的跑到附近的商店,买了一些纸钱和鞭炮,又跑回到奶奶的身边和家人们一起去太曾祖的坟墓。
“这就是太曾祖的坟墓啊!”我想,爸爸点燃了香烛,我拿起了纸钱,我一挥,胳膊一抬,纸钱就“飘”落在坟墓旁的“火海”里,很快就没看见了,我又烧了一把纸钱!砰砰砰,鞭炮声响起,我跪在坟墓前,心中暗暗祈祷:太曾祖,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财源滚滚,保佑我的学习进步,以后能上个好的学校,我希望太曾祖你在另外一个世界,能过得衣食无忧,自由自在!想完之后,我的心里一直在流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一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
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
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
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二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
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扩展阅读:清明节的传统风俗
1、据说我国的清明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原是一个节气,清明时节,降水逐渐增多,气温升高是农民播种的好时候,和清明节相近的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由于这日子相近,就渐渐的合成了一个节日。
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误杀了他的忠臣介子推,为了表示纪念和哀悼,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即”“清明节”。
为了表示哀悼这一天要禁烟火,只能吃寒冷的食物。
2、清明节的风俗最隆重的是扫墓祭祖,俗称“上坟”,每到这一天,及时离家在外的游子们一般也要回老家给自己去世的亲人上坟,扫墓,表示怀念和哀悼,并给他们送去纸钱,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使用,古代就有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示哀悼亲人之意。
3、插柳,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面都要插上柳树的枝条,小孩子们则会编个柳条帽戴在头上。
4、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景色优美,所以我国多年来一直有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近年来,全国各地会根据不同的气候开展一些花卉节、采摘节,为人们外出郊游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活动。
5、放风筝,放风筝本就是春天人们最喜爱的活动,清明节放风筝也是风俗之一,有的地区还会组织风筝节,小孩子们放风筝时,可以等风筝越飞越高的时候剪断手中的线,让风筝自由飞向蓝天,据说有辟邪消灾,带来好运气。
6、植树,虽然我国规定每年的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但是清明时节,降水渐渐增多,天气变暖,是植树的好时节,这时候种植小树苗容易成活,因此清明节植树也成为一种风俗活动。
7、清明节是有着纪念意义的,风俗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吃寒食、荡秋千、蹴鞠等活动,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