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集锦15篇清明节的故事1据悉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开始争相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后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定的风俗。

据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每年到了清明节,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交通现象非常的拥堵。

传统节日清明节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人间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难,都纷纷离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随,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个,太子在躲难期间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

十九年后,太子安全回国,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后,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x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故事2本来我们每一次都是在清明节前一天开始回老家过清明的,可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去不了了。

(呜呼,好可惜!少了一次最佳烧火煮饭的机会。

)只好等到清明节这天一大早回老家了。

我们做清明分村里的清明和家里的清明。

清明节前一天,他们已经做完村里的清明了。

所以,清明节那天,我们只做家里的清明就可以啦!清明节这一天,我们6点20分便起床准备了。

9点时分我们到达福堂村——我的老家。

这时,大部队已经出发了,我们匆匆喝了碗粥便赶过去。

由于今天天气好好,刮北风,不下雨,路也没有以前那么烂,所以,我们大部分都是坐车的。

我们祭扫的第一个墓是一个太祖(爸爸的爷爷)。

据说太祖是在姑妈大约五岁时去世的。

等大人们把所有的杂草都清除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烧香祭拜了。

这时,启小叔上前去点了三支香烟坚在墓碑前,逗乐着说:“阿太,抽点小烟吧,抽习惯就好了,咱也赶点时髦。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的典故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和典故有许多,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典故。

典故一: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

据传,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国家齐燕之间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浩大,烧焦了人们住宅和农田,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为了纪念这场火灾,人们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禁火,并在寒食节这一天不生火炊烟,以示对火灾的警戒和悼念。

典故二:乞巧节的由来清明节也是乞巧节,这是一个特殊而美丽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织女的姑娘,她是天帝的七女。

织女天赋聪明,擅长织布,她每天都织织停停,过着安静而孤独的生活。

她渴望能找到一个有情有意的人与之相伴,于是她离开了天宫来到凡间。

在凡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牛郎的人,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育有两个儿女。

然而,天帝得知织女离开天宫后,非常生气,他将织女逼迫回到了天宫,与牛郎隔开了天河。

织女十分思念牛郎,每年的七月七日,乌鹊会为他们搭起一座银河桥,让他们相见。

但是,乌鹊的搭桥时间非常有限,只有一天,因此人们要在这个日子里乞巧,希望能得到乌鹊的帮助,顺利找到心仪的对象。

典故三:清明扫墓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这一天上坟扫墓,祭拜先人。

根据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供奉和慰问,才能得到安抚和庇佑。

因此,人们会将食物、衣物、纸钱等供品放在坟前,祭拜先人,并在墓前烧纸钱、纸衣、纸车、纸房等物品,以供先人使用。

此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的时候为逝去的亲人整理坟墓,清除墓地的杂草和残花败叶,扫墓、墓园等地也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活的尊重和珍惜,意味着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向往。

典故四:守寒寺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有一个守寒寺的故事,也与清明节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庶民的生活非常困苦,饥寒交迫。

一年的清明节,有一个名叫佟秀芹的贫苦人,为了节省食物和燃料,不吃饭、不生火,只靠吃山茶树叶来度过这个寒冷的节日。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故事:
1. 知彼见己:据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名将介子推为了能够击败敌人,准备将自己的眼睛割下一片以观察敌军。

然而,当他得知敌方将在清明节与家人祭祖时前来进攻,介子推决定取消战争并以缴械表示友善,以示尊重对方的祭祀习俗。

2. 屈原投江:据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忧国忧民,不堪忍受内忧外患的压力,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蚁蚕等虫类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中撒下米饭,同时划龙舟以赶走水中的鱼虾蚁蚕,逐渐演变为龙舟竞渡的习俗。

3. 秦始皇烧经: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严厉控制思想,烧毁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儒家学者们在清明节纪念这些被毁的文献,以表达对古书的哀思和对文明的追忆。

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代表了清明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的珍视。

虽然其中的一些故事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但它们在清明节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篇一: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当他荣归故里,本想祭拜父母的坟墓,但由于连年战乱,坟头长满了杂草,墓碑参差不齐,有的断了有的断了,墓碑上的字也认不出来了。

刘邦非常难过。

虽然他的下属也帮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才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篇二:古密州清明节时,人们都喜欢用新发的柳枝编顶帽子戴在头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还要缠上二十八根红丝线,嫩绿的柳叶衬着红红的丝线,煞是好看,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姓柳的贤惠女子。

清明戴密州城东有条墨河,河两岸柳树成荫。

河岸边的柳家庄有个柳兰姑娘。

柳姑娘心灵手巧,识文断字,女红做得尤其好,在十里八乡很有名,被人称为巧柳姑娘。

柳兰到谈婚论嫁的年纪后,许多做媒的登门求亲。

后来柳姑娘嫁给了本村的一周姓后生,为人忠厚老实。

后生与老爹相依为命,除了几亩薄地,平时就靠做些短工维持生计。

自从柳兰嫁入周家后,勤俭持家,孝敬公爹,一家人平安和睦,其乐融融。

今年,这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且缺少士兵。

一次外出后,后生被迫在部队服役,离开时杳无音信,只留下刘岚与岳父相依为命。

刘岚,没有丈夫,在家恪守妇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惹事。

村里一个泼皮无赖垂涎柳兰的美色,经常白去周老汉家。

几次纠缠都被刘岚拒绝,这个无赖恼羞成怒,于是四处造谣,说刘岚趁丈夫不在家,和别人有一腿。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精选4篇)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1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

找了很久之后,部长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每个人都很焦虑。

大臣介子推他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

重耳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推着腿切掉时,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晋文公。

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

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

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2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伊吾、齐和卓子。

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所生,并被封为王子。

晋献公的继母李记为了让她的儿子成为美丽的王子,密谋杀害申生王子。

为了躲避继母李记的迫害,儿子重耳和易武分别逃往国外。

晋国圣人介之推,历经艰难困苦,一直和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流放期间生了重病,这使他非常贫困。

为了给病重体弱的重耳补充营养,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逝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

在狄、齐、秦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起兵伐纣,打败了已经成为晋国国君的公子外(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当重耳成为一个君主,他奖励所有跟随他流亡的人根据他们的工作。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每逢清明节,人们会祭扫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还会赏花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女娲补天传说在古代,天空与地球之间只有一根柱子,但是这个柱子破裂了,导致天空和地球分离。

为了补救这个情况,女娲决定用五彩石补天。

她将五彩石烧热,铸成了大小不一的石块,然后扔到天上。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汗流浃背,就在清明节这天,她累倒了,睡在了草地上。

二、伯牙和子期伯牙和子期是两个音乐家,他们一起演奏古琴,是好友之间的情谊表达。

有一年清明节,伯牙听说了他的好友子期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

他赶到子期的坟墓前,拉起琴弦,弹奏出悲伤的乐曲,表达他对朋友的思念和怀念。

三、胡蓝之死胡蓝是一个出身贫寒的诗人,他因为梦想成为一代诗圣而努力奋斗。

某一年的清明节,他干了整整一天的活,回到家时已经累的不行。

然而正当他放松下来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说有人要听他的诗歌,他唯有站起来开始朗诵。

最终,在漫长的演讲过后,胡蓝累倒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对生命充满热情,追求我们自己的梦想。

四、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点秋香》是香港著名导演、编剧及制片人刘镇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电影中,唐伯虎在清明节的时候,遇到了热情开放的秋香,两人之间爆发了浓烈的感情。

整个故事表达了爱情和人性的真实感觉,深受观众喜爱。

以上便是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清明节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些故事,感受节日的真正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传承这些意义,把它作为我们对家人、朋友以及失去的人们的一个悼念和纪念方式。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
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
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
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
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
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
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
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
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
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
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
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
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
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