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按题型整理)一、填空题(10分)1.统计学的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或统计信息;统计学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现象3.根据统计方法的构成不同,可将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根据统计方法研究和应用的侧重不同,可将统计学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4.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实验设计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5.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6.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两种。

按其变异情况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可变标志称为变量。

7.统计总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8.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按所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9.总量指标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说明现象总体的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10.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指标数值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

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11.平均指标说明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变异指标说明各变量值分布的离中趋势12.计量尺度的类型有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根据四种计量尺度计量结果,可将统计数据分为三种类型:名义级数据,顺序级数据,刻度级数据。

13.对名义级数据通常是计算众数,对顺序级数据,通常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对刻度级数据,同样可以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还可以计算平均数.14.全面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非全面调查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15.常用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阶段随机抽样.16.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合理划分各组界限17.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以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以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按分组作用和任务不同,有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统计学复习要点

统计学复习要点

1.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不列颠百科全书)2.按照计量层次分: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3.按收集方法分: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4.按时间状况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5.总体: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 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也称为元素6.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或样本量7.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所关心的参数主要有总体均值(?)、标准差(?)、总体比例(?)等8.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它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些量,是样本的函数,所关心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x)、样本标准差(s)、样本比例(p)等9.数据的间接来源:系统外部的数据和系统内部的数据10.二手数据的特点:搜集容易,采集成本低、作用广泛、在研究中应优先考虑11.二手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数据是谁搜集的?为什么目的而搜集的?数据是怎样搜集的?什么时候搜集的?12.数据的直接来源:调查数据、实验数据13.概率抽样的特点: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当用样本对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14.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单位中随机地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每个单位入抽样本的概率是相等的,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其它抽样方法的基础。

15.分层抽样:将抽样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某种规则划分为不同的层,然后从不同的层中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16.整群抽样:将总体中若干个单位合并为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然后对中选群中的所有单位全部实施调查17.系统抽样: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抽样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机地抽取一个单位作为初始单位,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规则确定其它样本单位。

先从数字1到k之间随机抽取一个数字r作为初始单位,以后依次取r+k,r+2k…等单位18.多阶段抽样:先抽取群,但并不是调查群内的所有单位,而是再进行一步抽样,从选中的群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进行调查19.非概率抽样:相对于概率抽样而言。

统计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统计学期末复习资料1

一、单项选择题1. 有10个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资料,若要调查这10个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

A. 10个企业B. 10个企业职工的全部工资C. 10个企业的全部职工D. 10个企业每个职工的工资2. 衡量顺序数据的尺度是()。

A. 定类尺度B. 定序尺度C. 定距尺度D. 定比尺度3.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 职工人数B. 企业个数C. 设备台数D. 产品重量4.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 职工人数B. 企业个数C. 设备台数D. 产品长度5. 人口普查规定标准时间是为了( )。

A.避免登记的重复与遗漏 B.将来资料具有可比性C.确定调查单位 D.登记的方便6.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

A.对调查单位做深入的研究B. 了解总体各单位的情况C.用样本来推断总体D.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7. 抽样误差是( )。

A. 可以事先计算出来并加以控制的B. 只能在调查结束后才能计算C. 可以通过责任心的教育避免产生的D. 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来消除的8. 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平均误差()。

A 随着抽样单位数的增多而变大B 随着抽样单位数的增多而变小C 随着抽样单位数的减少而变小D 不会随着抽样单位数的改变而改变9.在抽样推断中,抽样误差是()。

A、可以避免的B、可避免且可控制C、不可避免且无法控制D、不可避免但可控制10.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

A. 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B. 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C. 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D. 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11. 单变量分组通常只适用于 ( ) 的情况。

A.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多 B.连续变量,但范围较大C.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少 D.连续变量,但范围较小12.某外商投资企业按工资水平分为四组: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

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组中值分别为()。

A. 750和2500B. 800和2250C. 800和2500D. 750和225013. 某管理局对其所属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统计学期末复习简答重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简答重点

名词解释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标志:是统计总体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数量标志: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反映总体单位品质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是在一项试验中只有一个因素在变动,处理这一个因素试验的统计推断方法。

一、导论1、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这几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总体: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个别事物的整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抽样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提供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

(3)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它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

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比例等。

(4)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它是根据样本计算出来的一个量,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主要有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比例等。

抽样的目的是去估计总体参数。

联系:(1)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2)参数是总体的某种特征值。

(3)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是根据样本计算出来的,抽样的目的是估计总体参数。

画图。

2、指标的分类,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区别。

数量指标:说明规模大小、数量多少;反映广度;计量单位是单名数。

质量指标:说明质的属性的指标;反映深度;计量单位是复名数或无名数。

2、建立一个指标体系是各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常常遇到的事情,你对指标的遴选和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怎样认识的?指标选择的原则(1)目的必须明确(2)内容必须全面(3)层次清楚、联系紧密(4)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3、反映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或者国家的发展水平,建立一套统计指标体系通常从几种统计指标进行描述?(1)指标是反映经济管理现象总体发展水平的概念或范畴。

统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1.多重共线性:当回归模型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彼此相关时,则称回归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

2.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3.五个相关关系:正线性相关,负线性相关,完全正线性相关,完全负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不相关。

若 0<r≤1,表明 x 与 y 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若-1≤r <0,表明 x 与 y 之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若 r=+1,表明 x 与 y 之间为完全正线性相关关系;若 r=-1,表明 x 与 y 之间为完全负线性相关关系。

|r|→1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r|→0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弱。

4.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回归直线与各观测点的接近程度称为回归直线对数据的拟合优度。

判定系数 R2测度了回归直线对观测数据的拟合程度。

5.最小二乘估计法:通过使因变量的观测值 yi 与估计值yi ∧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即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来估计β0和β1的方法。

6. F 检验和 t 检验各有什么作用:F 检验是检验自变量 x 和因变量 y 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t 检验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也就是回归系数的检验。

7.8.正态分布—Z分布:大样本或小样本总体标准差σ已知。

9.N-1的T分布:小样本σ未知。

10.参数估计:点估计与区间估计11.置信区间: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12.置信水平: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

置信水平越大,所需的样本量也就越大,置信区间越宽。

1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有效性:是指对同一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小方差的估计量越有效。

一致性:是指随着样本量n的增大,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总体参数的真值。

14.样本量越大,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就越小。

15.总体数据的方差越大,估计时所需的样本量越大。

16.数据概括性度量:(数据分布特征的测量)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分布形态(偏态与峰态)17.三个分布:对称分布—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左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右偏分布—众数<中位数<平均数18.标准分数的用途:①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标准分数,用Z表示。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学科,统计学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以下是统计学各章节的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1.数据收集与描述-数据类型: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数据收集方式:问卷调查、观察、实验-描述统计:中心趋势(均值、中位数、众数)、离散程度(范围、方差、标准差)、数据分布(直方图、条形图、饼图)2.概率论基础-随机试验与样本空间-事件与事件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和统计概型-条件概率与独立性-伯努利试验与二项分布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与其分布律-连续型随机变量与其概率密度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常见分布4.多个随机变量的分布-边缘分布与条件分布-两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两个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的分布5.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与其性质-方差与标准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矩、协方差矩阵与相关系数矩阵6.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辛钦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切比雪夫不等式与伯努利不等式7.统计推断基础-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假设检验:原假设与备择假设、显著性水平、拒绝域-类型Ⅰ错误和类型Ⅱ错误-样本容量与统计检验的效应大小8.单样本与双样本推断-单个总体均值的推断:正态总体与非正态总体-单个总体比例的推断-两个总体均值的推断:独立样本与配对样本-两个总体比例的推断9.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优度、剩余平方和、变量选择10.非参数统计方法-指标:秩和检验、秩和相关检验、符号检验- 分布:符号检验、秩和检验、秩和相关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这些是统计学各个章节的期末复习知识点的一个概述。

每个章节都拥有更加详细和复杂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复习中深入理解并进行练习。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复习重点1、理解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2、熟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图表叙述,常用图表3、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样本均值、样本比例的样本原产及中心音速定理4、理解点估计的三个评价标准,区间估计的置信水平的概念5、熟练掌握总体均值与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方法6、认知影响样本容量大小因素(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容许误差),就是怎样影响的?7、认知假设检验的原理、步骤及两类错误8、熟练掌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9、认知方差分析的概念、原理及基本步骤10、熟练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的内在联系11、掌控相关系数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插值,评价及检验,掌控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及回归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排序及三者间的关系。

12、熟练掌握多元线性重回分析方法,重点熟识excel重回分析输出表的内在联系13、认知时间序列的共同组成因素及两类模型14、熟悉选择拟合时间序列趋势模型的分析方法、理解一元线性、抛物线、指数曲线趋势模型15、认知平均值综合指数与加权平均指数的概念及排序16、认知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概念及排序17、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方法18、理解cpi 指数及其经济意义,cpi指数与购买力指数的关系二、思考题1、解释洛伦茨曲线及其用途。

2、怎么理解均值在统计学中的地位?3、详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场合。

4、详述综合指数的基本基本建设原理。

5、写出大样本条件下总体均值左侧检验的基本步骤。

6、写下大样本条件下总体方差未明时正态总体均值左侧检验的基本步骤。

7、简述样本容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允许误差的关系。

8、在假设检验中第ⅰ类错误和第ⅱ类错误分别指什么,并表明它们出现的概率大小之间的关系。

9、分别列出小样本情形下一个总体(总体方差未知)均值的左侧、右侧及双侧检验的假设形式和拒绝域?10、详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11、解释方差分析中总误差平方和、水平项误差平方和、误差项平方和三者含义及其关系?12、在对实际的时间序列拟合其长期趋势方程,通常可采用哪些分析方法?13、为什么平均发展速度用几何平均法计算?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注意哪些问题?14、简述移动平均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统计学考试重点

统计学考试重点

精品文档统计学考试重点(是我去年考试时的,命中率百分之百)1.统计的涵义:从数量方面认识总体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或调查研究活动。

概括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的联系:统计工作是获取统计资料的实践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同时又服务于统计工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实践,有用于指导统计实践,它可以使统计工作进行的更科学,得到的统计资料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3.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

4.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具体性。

5.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6.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理法7.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的所研究对象的全体。

8.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是只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9.指标是指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10.标志根据表现形式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1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12.指标所包含的要素有: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时间,空间,计量单位。

13.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又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4.按所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5.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16.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17.数据的类型有:定性数据(由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计量形成) 。

定量数据(由定居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 。

18.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①确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③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式,④确定调查时间、空间和调查期限,⑤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⑥选择调查方法精品文档19.统计数据搜集的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

20.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观察法,报告法,询问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总体: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样本:是指在全及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的那部分单位所构成的集合体。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平均数,它的基本计算形式是用总体的单位总数去除总体的标志总量。

调和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计算的,是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叫倒数平均数。

简单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复合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多层次分组。

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表明总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相对指标,也叫比重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

类型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分层抽样,它是先将总体按某个主要标志进行分组(或分类),再按随机原则从各组(类)中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

机械抽样:它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然后按固定顺序和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本单位的抽样组织方式。

综合指数: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为观察某个因素指标的变动情况,将其他因素指标固定下来计算出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平均指数:平均指数法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来计算总指数,根据选用的权数不同,平均指数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法,加权调和平均法,固定权数加权平均法。

相关关系:是指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在数量变化上受随机因素的影响,非确定性的相互依存关系。

回归分析: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虽然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但现象之间的一般关系值,可以通过函数关系的近似表达式来反映,这种表达式根据相关现象的实际对应资料,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这类数学方法称为回归分析。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的活动过程。

统计指数:广义指数泛指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比较指标,及用来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实际与计划对比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狭义指数仅指反应不能直接想家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它对总体单位不做任何分类排队,而是直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来组成样本的抽样组织方式。

季节分析的含义:是指某些现象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一年之内比较有规律的变动。

总量指标:是指反映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是指说明现象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来求得,其结果表现为相对数,故也将相对指标称为相对数。

平均指标: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性水平指标,其数值表现为平均数。

1计算运用总量指标的原则。

(1)在计算实物指标时,应注意现象的同类性(2)统计总量指标时要有明确的统计含义和合理的统计方法(3)统一计量单位2计算运用平均指标的原则。

(1)必须注意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同质性(2)必须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组平均数(3)必须注意应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3平均指标的作用。

(1)利用平均指标,可以了解总体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2)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对若干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间进行比较研究(3)利用平均指标,可以研究某一总体某种数值的平均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化,说明总体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4)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5)平均指标可作为某些科学预测、决策和某些推算的依据4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1)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2)标志变异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节奏型和均衡性(3)标志变异指标,可以反映总体单位标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4)标志变异指标,是科学的确定必要的抽样单位数应考虑的重要因素5总量指标的作用.(1)它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基本状况(2)它是制定政策、编制计划、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3)它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6抽样调查的作用。

(1)用于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无限总体(2)用于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了解全面情况的现象(3)用于不必要尽享全面调查的现象(4)用于对全面调查的资料进行评价和修正(5)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7统计的作用。

(1)统计是社会认识的一种有力武器(2)统计是制定计划实行宏观调控的基础(3)统计是制定政策的依据(4)统计是实行管理的手段(5)统计是认识世界、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工具计算湖北省1999-2002期国内平均生产总值、平均人口数、和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年平均国内产值=(3858+4276+4662+4976)/4=4443(亿元)年平均人口数=(5938+5960+5975+5988)/4=5966(万人)年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58*5938+5960*4276+4662*5975+4976*5988)/(5938+5960+5975+5988)=4444.32(1) 计算销售额指数 (2) 计算销售量指数 (3) 计算销售价格指数设2007年销售额为q 。

,2008年销售额为q1,上涨率为i(1)销售额指数Iq=∑q1p1/∑q 。

p 。

=(180+240+450)/(150+200+400)=116%(2)销售量指数Iq=∑q1p 。

/∑q 。

p 。

=∑q1*(p1/i )/∑q 。

p 。

=(180/(1+8%)+240/(1+5%)+450/(1+15%))/(150+200+400)=104.87%(3)销售价格指数=Ip=∑p1q1/∑p 。

q1=∑p1q1/∑(p1/i)*q1=(180+240+450)/(180/(1+8%)+240/(1+5%)+450/(1+15%)=110.61%3对一批水果罐头随机抽取100瓶进行质量检查,16瓶不合格,以95%的概率求合格的置信区间。

解:由题意的N=100 n=16 P(t)=95%由P(t)=95%得 t=1.96(查表) P=(N-n )/N=0.84 Up=√P(1-P)/N=√(0.84*0.16)/100=0.0367 置信区间为(P-tUp ,P+tUp )即(0.7681,0.9119)(2) 预测一个年收入为50000元的家庭年储蓄 (3) 计算收入和储蓄相关系数5.要求:(1)计算两种商品销售额指数及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2)计算两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 (3)计算两种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

解:(1)商品销售额指数=%09.12922002840150125081601460100==⨯+⨯⨯+⨯=∑∑qp qp 11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640=2200-2840=-∑∑00q p q p 11元 (2)两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09.1092200240022001601260800==⨯+⨯=∑∑qp q p 1销售量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200=2200-2400=-∑∑000q p q p 1元 (3)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33.118=24002840=∑∑101q p q p 1价格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440=2400-2840=-∑∑101q p q p 1元6.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 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计算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 (4)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3)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4)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7.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50.291001345343538251515=⨯+⨯+⨯+⨯==∑∑fxfX (件)986.8)(2=-=∑∑ffX x σ(件)(2)利用标准差系数进行判断: 267.0366.9===X V σ甲 305.05.29986.8===XV σ乙 因为0.305 >0.267故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8. 某企业上半年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2)配合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变动多少? (3)假定产量为6000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解:计算相关系数时,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不须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考虑到要配和合回归方程, 所以这里设产量为自变量(x),单位成本为因变量(y)(1)计算相关系数: [][]∑∑∑∑∑∑∑---=2222)()(y y n x xn yx xy n γ[][]9091.0426302686217964262114816-=-⨯-⨯⨯-⨯=9091.0-=γ说明产量和单位成本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

(2)配合回归方程 y=a+bx ∑∑∑∑∑--=22)(x x n y x xy n b=-1.82x b y a -==77.37回归方程为:y=77.37-1.82x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减少1.82元(3)当产量为6000件时,即x=6,代入回归方程: y=77.37-1.82×6=66.45(元)要求:(1)计算各年的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2)计算1995年-1999年该地区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和粮食产量 的年平均发展速度;(3)如果从1999年以后该地区的粮食产量按8%的增长速度发展, 2005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什么水平?平均增长量=461518410=-=--n a a n (万斤)46434684438=+++==逐期增长量个数逐期增长量之和平均增长量(万斤)(2)平均发展速度%24.10943461840===nn a a x (3)6008.1618.⨯==nn x a a =980.69(万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